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澳大利亚佛学会 >> 【上师开示】威仪清净,能护很多众生的心 Back

【上师开示】威仪清净,能护很多众生的心

索达吉堪布 澳大利亚佛学会 2017-09-14


2017年9月9日-9月15日,药王星开始出现,为期7天。药王星当空的7天内,江河湖海等一切水源皆具药性,用来沐浴,对遣除疾病,身心健康有极大作用。


肩臂莫挥摆,

示意以微动,

出声及弹指,

否则易失仪。

仅仅为了区区小事,如平时走路、为别人指点,切莫大幅度摇摆手臂。如果需要示意,则应以轻微的动作来表示。假如实在无法沟通,可用低声的语言,或者弹指。

 

上师如意宝讲过,他老人家在石渠求学时,寺院里规定任何人不能大声讲话,如果听课或者辅导时,有急事需要叫别人,则用弹指来表示。当时托嘎如意宝要求整个寺院保持寂静,随便大喊大叫是不允许的。上师如意宝还说,我们学院也应该这样,新来的居士或出家人,有时候没有正知正念,在路上大声叫:“快来啊!车马上就要开了,快呀……”这些行为不太如法,应该要尽量杜绝。

 

我们在交流过程中,能做到这一点非常好。但现在大城市里的人,很难用低声的语言进行沟通,他们从小在喧嚣的环境中长大,说话不大声就好像听不见一样。而在我们这里,大声说话,很容易影响道友的坐禅、念咒、背诵。纵然世间人在一个办公室里,倘若没有礼貌,随随便便大声叫嚷,也会给他人带来许多不便。

 

作为发了心的人,应该在身体上、语言上有一定要求。有些在家人可能想:“出家人守这些规矩是应该的,但我们在家人,怎么样都可以。”于是在吃饭聚会时,始终闹哄哄的,这样不太合理。出家人的威仪,别解脱戒中有专门宣说,因此,这里的戒条并不仅限于出家人,在家人也不例外。要知道,佛教团体寂静庄重,才能令人见而生信,所以发了心的大乘修学者,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泰国、斯里兰卡、缅甸等国家,一般都是南传佛教,他们主要提倡小乘的别解脱行为,经常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以寂静庄严的威仪,使无数人对他们的教法生起恭敬之心。而我们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在身体、语言上也应该有一些体现。有时候我到大城市里去,哪些居士受过佛法教育,从语言行为中完全看得出来;哪些人从未受过这方面的教育,从言行举止中也看得出来。所以这次学习《入行论》,有些人还是有一些收获。当然,这种收获要不同方面都有,不仅仅是内心上,身体、语言上也要有,这样学习才有意义,花时间、花精力才值得。所谓的佛法,并不是学一两天就立即“顿超”了,而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这种积累,必须要从平时的言行举止开始。

 

“否则易失仪”,在他人面前,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如果身语威仪过于粗鲁,或者一直摇摆不定,显然就成了不庄严的行为。当然这也有特殊情况,以前上师说:“作为大乘修学的人,威仪本来应该庄严清净,但若遇到生命危险,比如自己遇到老虎、房子起火,或者见他人落水、有人需要急救,在这种情况下,身体摆动幅度比较大、叫喊的声音比较高,也是开许的。”但有些人在那个时候,动作却非常缓:“死就死吧,慢慢来吧。”这是不合理的!以前上师也说过,有些人该快的时候不快,该慢的时候特别快,比如上课迟到了,马上要断传承了,他却在路上徐徐而行,好像一点感觉都没有,这是非常愚痴的做法。

 

威仪清净,能护很多众生的心。《般若经》中云:“护持戒律,即是保护众生。”也就是说,守持清净的威仪,可以保护众生的心,不容易让人生邪见。《宝蕴经》中也说:“断除他人不信的行为,此乃唯一之正法。”如果我们行为不如法,身体摇摇晃晃,坐势歪歪扭扭,语言随随便便,别人见后不但不起信心,生邪见或招毁谤也不好说。所以佛陀说得非常清楚,凡是令人不起信心的行为,全部都要断除,这就是唯一的正法。《虚空藏经》中也讲过:“所谓行为清净,是指远离他人不信之事。”

 

昨天我们也讲了,如果自己有智慧,以智慧观察之后,尽量避免一些不良行为;如果无法了知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和各地区的风俗习惯,则应询问一些长老、法师或智者,详细了解当地各种忌讳,凡是让人生邪见的言行,应该统统舍弃。真正具有智慧的佛教徒,不管到哪里去,都会事先打听当地的习俗,了解那里的吃饭习惯、说话风格等,方方面面掌握之后,尽量保护别人的信心。

 

希望大家将所学的点点滴滴,尽量用在实际行为当中,平时不要大声说话,除了辅导、探讨以外,任何场合都应保持寂静。以前阿底峡尊者曾说:“随顺他人,就是我的正法。”如果我们随顺众生,尽量维护他们的心,不让别人产生烦恼痛苦,这就是大乘佛教徒的原则。因此,对这些微小的威仪,我们还是应该注意。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菩萨行愿品


每日箴言


行持善法的时候,应像饥渴者遇到饮食般,有一种渴求心。如今末法时代的很多人,表面上是出了家或者在家学佛,实际上并没有强烈的欲求心,这是修行最大的障碍。


——索达吉堪布

本月藏历



(向上滑动启阅)

致朋友:

澳洲菩提学会开始招生啦!佛学会开设佛学课程以来,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如今已经建立了预科系和正科系并行的教学体系,满足了众多佛教徒学修佛法的需求。 让佛法慈悲、智慧的甘露滋润我们的心田,通过系统次第的学修,消弭心中的烦恼、痛苦和压力,从改变自身开始,逐渐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欢喜、实现自他二利。更通过佛法的视角,解决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问题。有意乐的朋友快来联系我们!报名澳洲菩提学会加微信号:zhengtaoyuan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