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2课-窍诀&名词&教证 Back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2课-窍诀&名词&教证

本课窍诀


务必要依照上师的窍诀要求自己

这个前行法,每个修行人都要引起重视,没有修好的话,修持正行会举步维艰。此法文字上比较简单,但意义上还是有一定难度,大家务必要结合自相续实修,只有把前行修好了,整个修行次第才不会混乱,烦恼通过这种方式断除也是最有效、最有力的。现在末法时代,许多人修行不按照次第和传承上师的要求,以至于出现违缘或没有感应就半途而废,对佛法和上师退失信心,甚至生起邪见,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每个人希求解脱道非常不容易,因此,务必要依照传承上师的窍诀来要求自己,这是极为重要的!


生前一定要认识文武百尊

所以,我们若有能力修中阴法,中阴时可获得解脱,实在不行的话,下一世也能遇到甚深密法而成就。即使没有修过中阴法,有善根、有因缘的人生前认识了文武本尊,那么中阴时就不会堕落,甚至能得到解脱。

因此,大家平时若看到文武百尊的像,应把它记得清清楚楚,知道自己死后会出现这些显现。当然,每个人的根基不同,有些人中阴时,文武本尊的双运像、寂静像、忿怒像全部现前;有些人则不一定原原本本现前,本尊也许会显现动物的形象,此时你不要生害心,也不要将其看作动物,否则,如果你没有认出来,这些马上就变成恐怖的地狱狱卒,这也是自心的一种幻化。


与学习世间知识不同,学佛要常常祈祷上师三宝

其实,学佛的人常祈祷上师三宝非常重要,通过祈祷,诸佛菩萨的感应和加持会融入于心。学佛并不是像学世间知识那样,懂得以后就可以了,而要靠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心,获得传承上师和诸佛菩萨的加持。这种加持与自己智慧融入一体的力量非常强,它能指引我们趋入解脱,制止一切恶行,故与学习世间知识完全不同。


有感恩心,佛法才有力量

纵然是赐予一句法恩的上师,你也要有感恩之情,一生当中不能忘。世间老师传授文化知识,智者尚且对老师铭记不忘,那么佛法的价值和利益远胜于此,我们对传讲佛法的上师更要感恩戴德。只有这样,佛法对自相续才有加持,否则,你所学的佛法就成了表面文字,不一定有强大的力量。


谨慎取舍,用正确方法学佛

与之相反,假如你对正法根本不修持,对上师恩德从来不忆念,反而经常生邪见,依靠正法积累恶业,最终将成为恶趣的基石。我们学佛是为了解脱,并不是故意想堕落,但学佛有时像动手术一样比较危险,方法正确会让你迅速痊愈,方法错误则可能让你送命,因此一定要谨慎。若能如此,如《贤愚经》所说,这才算是真正的智者。


编写师兄:定解B2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12-定解B06-004



本课名词


中阴

(术语)又云中有。死此生彼,中间所受之阴形也。阴者五阴之阴(新译云五蕴),俱舍宗以为有一定之中阴,成实宗以为无之,大乘宗以为有无不定。谓极善极恶之人,无中阴,直至所至。余皆有之。大乘义章八曰:‘命报终谢,名为无有。生后死前,名为本有。两身之间,所受阴形,名为中有。’文句四曰:‘中阴倒悬诸根皆毁坏。’见中有条。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法性中阴

法性中阴是四种(或六种)中阴之一,包含死后心性光芒的体验。「明光」(Clear Light)或光明 (luminosity)将会展现为声音、颜色和光能。

在整个从死亡到再投胎的过程中,法性中阴在死亡中阴与投生中阴之间。

法性中阴有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代表一个解脱的机会。如果前一个机会没有把握,则下一个阶段就会展现出来,唯有透过特别高深的「顿超」光明法门,才能真正了解法性中阴的真正意义。因此,西藏传统对于度亡的教法中,法性中阴所占的篇幅最小。

法性中阴的显现,除非修行人已经修成了「顿超」法门,否则将只是概念性的影像;修成了「顿超」法门,就会了解到这些都是修行人无可否认的个人经验。

在《中阴闻教得度》一书中,提到有几天时间让亡者得以体验法性中阴。这些天数并非指一天廿四小时,因为在法性中,我们已经完全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些日子是「禅定日」,是我们可以专心安住在心性中,或安住在单一心境中的时间长度。如果禅修功夫不够,这些日子可能就像一分钟那么短,而喜乐部和忿怒部圣尊的出现也都十分快速,我们甚至感觉不到它们已经生起。 这是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经验,但只有很少数人会注意到它,能够完全经验到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为只有修行老练的人才能认出它。

——《西藏生死书》


超度

佛教、道教中,为救度亡灵,使其超脱苦难,请僧尼、道士为亡者诵经拜忏,谓之超度。

——《佛学大词典》


直指(人心)

所谓直指人心,即无须向外界寻求,而直观自心、自性;所谓见性成佛,即无须分析思虑,而透彻觉知自身具有之佛性,即达佛之境界。此语与“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皆为禅宗表彻悟境界之用语,其他诸宗类似“见性成佛”一语者有观无量寿经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华严经之“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等。[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梦中问答卷下]

——《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解脱

梵曰木底Multi木叉。离缚而得自在之义。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果也。注维摩经一曰:“肇曰:纵任无碍,尘累不能拘,解脱也。”唯识述记一本曰:“解谓离缚,脱谓自在。”华严大疏五曰:“言解脱者,谓作用自在。”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又曰:“但无忧憎心,即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脱也。”又曰:“云何解脱心?答无解脱心,亦无无解脱心,即名真解脱也。”传心法要下曰:“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又】涅槃之别称。以涅槃之体,离一切之系缚故也。唯识述记一本曰:“言解脱者,体即圆寂。由烦恼障缚诸有情恒处生死,证圆寂已能离彼缚,立解脱名。”俱舍论十八曰:“解脱涅槃,亦名无上。”大乘义章二曰:“涅槃果德,绝缚名脱。”同十八曰:“言解脱者,自体无累,名为解脱。又免羁缚,亦曰解脱。”梵语杂名曰:“解脱,梵语木底。”【又】禅定之别称。如三解脱,八解脱,不思议解脱。脱缚自在者禅定之德也。大乘义章十三曰:“八解脱者,名为解脱绝下缚故。”注维摩经一曰:“什曰:亦名三昧,亦名神足。或令修短改度或巨细相容,变化随意,于法自在,故名解脱。”【又】五分法身之一。

—— 《佛学大辞典》


传承

传承是传递教法的一种传统形式。传是传授、传递,承是继承、领纳。由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把清净的佛法传授给有缘弟子,弟子领纳继承,获得传承的加持力量。正是这样一脉相承、代代相传的传承,才使得佛法灯灯相续、源远流长。

——大堪布益西彭措《正法明灯》


坛城

密乘本尊及其眷属聚集的场合。本智以为主尊,道果功德以为眷属,眷属环绕本尊游戏庄严,称为本尊坛城。

——《藏传佛教辞典》

本尊

(术语)梵语曰娑也地提嚩多。此译本尊。本有而于出世间为最胜最尊,故名本尊。又于诸尊中以其尊为本而尊崇之,故名本尊。大日经本尊三昧品于本尊说字印形之三种。字者,种子也,印者,金刚杵罥索等之三昧耶形也,形者,相好具足之尊形也。大日经疏二十曰:‘本尊者,梵音娑也地提嚩多,若但云提嚩多者直所尊之义也。尊亦云自尊,自所持之尊也。’演密钞十曰:‘诸圣随行者本所宗主,故名为本尊。’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文武百尊

五十八尊忿怒尊,加上寂静四十二尊,合称“文武百尊”。


42 Peaceful Deities of the Bardo,文武百尊出自大幻化网,义即根本摧灭金刚地狱,亦称"中阴百尊",以人亡故后,在实相中阴期,由心识所现之。所谓大幻化网者,以行者顶心二轮,所化出之寂静、忿怒本尊。其教授是莲花生大士从普贤王如来所说之根本续密要中,摘要摄集。若祇闻寂静忿怒本尊之名,亦可超三恶趣,倘得入坛灌顶,则虽犯三昧耶戒者,修此法亦可还净。藏人于亲友亡故后,敦请喇嘛为亡者超度,即修此法,故称为"中阴救度法"。


寂静尊于亡者中阴期头七,一至日逐日显现,以不同净光,摄受众生投生其净土,以行者研修之子明与本尊之母光明交融,称"母子光明会"。


文武百尊之忿怒尊(58 Wrathful Deities of the Bardo),出自行者脑海,乃是寂静尊所幻化的忿怒相,现于亡者二七之八至十四日间,亡者当择一净土往生。未来生者只能于七七中阴之间,投往六道之中任何一道,故修习此法,贵于以平日所修,放临终时熟练而往生佛土,方可助念新亡,导引明路。

——《藏传佛教辞典》V1.1 (中华佛典宝库编)


地狱

梵语naraka 或 niraya,巴利语niraya。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耶、泥梨。又作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系五趣之一,六趣之一,五道之一,六道之一,七有之一,十界之一,故又称地狱道、地狱趣、地狱有、地狱界。

——《佛学大词典》


饿鬼

梵语preta,巴利语peta,音译为薜荔多、闭戾多、俾礼多、卑利多、弥荔多、闭多;或梵语pitr!,音译卑帝黎。三途之一,五趣(五道)之一,六趣(六道)之一。前生造恶业、多贪欲者,死后生为饿鬼,常苦于饥渴。又作鬼道、鬼趣、饿鬼道。

——《佛学大词典》


旁生

(杂语)佛家称畜生曰旁生。上自龙兽禽畜,下及水陆昆虫,皆是业轮恶趣。非人天之正道。故曰旁生。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阿修罗

梵名Asura 。略称修罗。为六道之一,八部众之一,十界之一。又作阿须罗、阿索罗、阿苏罗、阿素罗、阿素洛、阿须伦、阿须轮。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

——《佛学大词典》


天界

(界名)六道之一。与天趣同。欲界有六重之天,并色界无色界之诸天是也。其依处在诸趣之顶,故谓之天。身有光明,故谓之天。果报最胜,故谓之天。为有情轮回之道途,故谓之道,趣者所趣向也。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金刚持

梵语(伐折罗陀罗),诸佛共主,释迦牟尼佛演说密乘法门时所现的身相。《白玛邓登尊者转》

——《藏传佛教辞典》


法相

(术语)诸法一性殊相,殊别之相,由外可见,谓之法相。维摩经佛国品曰:‘善解法相,知众生根。’大乘义章二曰:‘一切世谛有为无为,通名法相。’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加持

(术语)梵语地瑟娓曩,译言加持。加附佛力于软弱之众生,而任持其众生也。又佛所加之三密力,于众生之三业任持也。又祈祷者,为加附佛力于信者,使信者受授其佛力,故祈祷直曰加持。演密钞一曰:‘地瑟娓曩此云加持,通三义也。或云忆念,唯意密故。’同二曰:‘言加持者,加谓加被,持谓任持。佛以上神力,加被任持现前大众,得见如是不思议庄严境界。’即身成佛义曰:‘加持者,表如来大悲与众生信心。佛日之影,现众生心水曰加,行者心水能感佛日曰持。’八十华严经六曰:‘佛所加持无有边。’大日经题曰:‘成佛神变加持。’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修证

指修行与证悟。盖修行与证悟原本不二,宜应相辅相成;而一切众生本即是佛,以迷执颠倒而流转生死,若藉修行与证悟之功,则众生亦可远离染污,趣向佛道。

——《佛学大词典》


业障

(术语)恶业之障碍。恶业妨正道者。涅槃经十一曰:‘业障者,五无间罪重恶之病。’俱舍论十七曰:‘一者害母,二者害父,三者害阿罗汉,四者破和合僧,五者恶心出佛身血。如是五种名为业障。’华严经世主妙严品曰:‘若有众生一见佛,必使净除诸业障。’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世间八法

知世法者得与失,乐忧美言与恶语,

赞毁世间此八法,非我意境当平息。


得:对获得受用十分欢喜。比如我今天赚钱了,发工资了、发生活费了,家里寄来好多钱,脸上就一直挂着笑容,看到汇款单也有不同的滋味。

失:你失去了财物、丢了银行卡,或者车翻了、工厂倒闭了,心里就悲痛欲绝。从新闻报纸上天天可以看到,今天股票上涨,有些人笑逐颜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明天股票下跌,他们愁眉苦脸,回家就开始吵架。心情很容易随财富的增长或下跌而或喜或忧。

乐:当你吃得好、穿得好,身心各方面很不错时,就非常欢喜,愿意接受。

忧:当你心里不舒服或者身体生病时,就特别的痛苦,不愿意接受。

美言:听到比较好的消息,或者别人对你评价不错时,感觉美滋滋的,特别快乐。

恶语:遇到别人骂你、说你坏话,听到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语言,心里不快乐、不高兴。

赞:受到别人赞叹时,不管是当面也好、背后也好,当众也好、私下也好,自己都非常的欣喜。

毁:受到别人诋毁、冤枉时,心里特别不痛快。

——《亲友书》



本课教证


1、《闻解脱》仪轨:“上去下去之关键,如马随辔头所转。”(1册 P205)

  • “上去”指往生人天善趣或清净刹土。“下去”指堕入三恶趣中。就像一匹马被辔头所牵引,骑马的人不管想到哪里,拉一下手中的绳子,就可以让马沿着所想的方向去,同样,亡人刚死时也像随辔头所转的马一样,是上去或下去的关键。


2、如来芽尊者和华智仁波切:“到了中阴时,像我这样的人,只依靠简单的念诵很难转移,因此生前修行非常重要。”(1册 P205)


3、邬金莲花生大士:“灵牌之上灌顶时已迟,灵魂漂泊中阴如愚狗,忆念善趣彼者有困难。”(1册 P207)

  • 如果人了死以后再给他作灵牌灌顶,已经来不及了。因为此时的灵魂漂泊在中阴狭道中,就像愚笨的狗一样不听话,任凭经忏师怎么样勾招,也唤不回来,唯有随业力四处游荡,无法忆念善趣、前往清净刹土。


4、《功德藏》:“人性恶劣诳如绳,依止上师如捕獐,已得正法麝香物,实喜狩猎舍誓言。”(1册 P214)

  • 这其中已说明了所谓的四种颠倒想,也就是把自己当作猎人,上师看成是獐子,正法看作是麝香,精进修行作为捕杀獐子的方便。


5、《贤愚经》所说,这才算是真正的智者。(1册 P216)

  • 第十二课视频:“乃为智者 才算是智者。”



编写师兄:定解B28

定解B29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12-定解B06-003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