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33 * 阅读参考 Back

《极乐愿文大疏释》33 * 阅读参考



1.以守护宝藏的饿鬼和具宝珠的毒蛇作比喻

守护宝藏的饿鬼

一般来讲,相续中具有悭贪心,来世会堕入饿鬼界。饿鬼众生非常贫穷,没有吃喝,在他们的境界中看不到金银珠宝。《大圆满前行》在讲饿鬼类众生时,提及一类“特障饿鬼”(“特障”是一种特殊的障碍),其中有一种大力饿鬼,特色就是拥有丰厚的财富却不能享用。本论从“有财富却不能享用”的角度用守护宝藏的饿鬼作比喻,但不能认为转生为守护宝藏的饿鬼的前因是没有慷慨地上供下施。

【公案】曾经有一位美女饿鬼,生前是一名婆罗门女,在一个佳节吉日前夕对嘎达亚那尊者作供养时,把自己的行为告诉了丈夫,结果丈夫破口大骂:“在没有供奉婆罗门、孝敬诸位亲朋之前,你居然先供养了那个光头,那个光头怎么不去吞糠秕?”她又将此事告诉了儿子,儿子也气急败坏地说:“光头怎么不吃燃烧的铁丸呢?”当天晚上,亲戚们给她捎来了美味食品,结果被儿媳一人独吞,她质问儿媳时,儿媳妄言回答:“我吃你的食物,还不如吃自己的肉呢!”此外,她让仆女捎给亲戚的食物,也被仆女偷吃了。当她问仆女时,仆女信口胡说:“我偷吃你的食物,还不如喝脓血呢!”面对一连串的打击,婆罗门女产生了嗔恨心,没有把这些转为道用,反而发愿:“但愿我将来转生在能看到他们感受报应的地方。”由于她家里的四个人都因不如法的行为堕到饿鬼界,她就以此恶愿转成了大力饿鬼。(详见《前行广释》第46课)


具宝珠的毒蛇

A.毒蛇头上顶着宝珠,但是一辈子也无法受用。

B.毒蛇具有强烈的嗔恨心,只要别人稍许靠近,就会带着嗔恨去攻击他人,不让别人接触头顶上的宝珠。有些具财富之人带着强烈的悭贪心死守财富,一旦别人涉及,就会生起极大的嗔恨而损害他人。

 

2.三种使用财富的方式

下等:所积累的全部财产耗费在争吵、打官司之事上。财产给他带来的后果没有一样是悦意的,没有丝毫意义。这种使用财富的方式对于自他没有任何利益。


中等:所积财产全部耗尽在宴请亲朋好友上,由于亲朋好友属于“我所执”的范围,也可以理解为自己使用。

从今生受用的角度,这种方式对自己有饶益而对他人没有利益;从真实利益的角度,这种方式对自他终究没有太大利益,因为对自他真正有益的是让相续中的福德增上,这种使用方式不具足令自他后世获得暂时增上生(受用不缺、具有福报)的力量。


上等:所积财产全部用于正法方面(上供下施)的方式对自他都有利益。

 

3.应具足舍心

了知“舍一得万报”的道理不代表真的能够彻底断除对财物的耽执,需要通过长期的修行、串习,反复思维财产的本质,用法的力量不断地调伏自己的烦恼,最终达到“舍心”的状态,这样就会成为临终往生最好的方便。

 

4.“好人没好报,恶人活逍遥”的说法没有道理

有些作恶之人即生中确实会有飞黄腾达的相,这是因为前世善的业因成熟之后,业报还没有享尽,显现上不管他做了什么坏事,依旧是春风得意,但这只是暂时的过渡阶段,一旦前世善业的果报耗尽,恶业的果报成熟,依旧会感受造恶业所感召的恶果,绝对不可能出现造了恶业没有恶果,甚至还感召丰厚善果的情况。

业因果的规律错综复杂,我们不用羡慕那些通过非法手段获得财富的人,这种手段非常不可取,对修行也会有很严重的障碍。大家通过学佛懂得了取舍之理,依照佛教的教义如理如法地行持,缘于种了善因,最终一定会得到善果。当然,短时间内可能有些人的感受不一定明显,这与自己的业缘有关。

 

5.解释教言

寂天菩萨:“积护耗尽苦,应知财多祸,贪金涣散人,脱苦遥无期。”

财富有最初积累、中间守护、最终耗尽的痛苦,应了知财富会引发很多祸患,相续中贪执财富、内心涣散之人想要脱离轮回的痛苦遥遥无期。

 

6.喇拉曲智仁波切住世时期,藏地贫穷之因

福德浅薄。

环境不好,处于五浊恶世,让人们懂得正法意义的顺缘越来越少。

相续中悭吝心重。

根本原因是不知因果。只是在心相续中拂过了一个因果的概念,并没有完全接纳,断不掉相续中的悭贪心,舍不得真正地作布施,导致暂时增上生的福德很难积累。

 

7.阿底峡尊者说“藏地没有一个享受供施一把青稞果报的人”的原因

藏地从古到今其实有很多有大福报的人,尊者这样讲是有度众的特殊必要,强调修行人要懂得培福的道理。

 

8.正确运用“微小种子生大果”的道理

类推前因,精勤积资净障

通过这个道理反观自身所感的果,会了知自己因为前世没有培积福德,才会导致这一世生活清贫。

一方面,依此类推前因,生起惭愧心,在这一世努力断除悭贪,以清净心尽可能地作一些力之所及的上供下施,诚信法的力量,相信后世必定可以成为受用不缺的人。

另一方面,知足少欲是最好的修行方便,要接纳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调整自心,断除自相续的烦恼是佛教最根本的修行。


贫穷之人未必前世修行不好

A.福报成熟有次第

三世因果错综复杂,人的福报成熟是有次第的。有些人相续中可能曾经也作过上供下施,只是善根种子还未成熟,这一世由于某个业力成熟而感召了贫穷。

B.缘于发愿力不同,福报不一定体现于受用

佛家所讲的福报,包括具有修行的顺缘、值遇善知识、修法上没有障碍等,身财受用只是其中的万分之一而已。有些人可能由于前世发愿“希望自己转生在中等家庭,具足修行的顺缘”等,导致福报并不体现在受用上。

 

9.乐施主公案启示

乐施主及家人在自己生命受到威胁时,仍选择了诚信因果,肯将自己仅有的食物供养比丘, 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

身临其境,缘于相续中对三宝功德和因果没有产生定解,我们不一定做到。我们这一世因为前世某一善业成熟而得到人身,但是不代表相续中就没有悭贪心,只不过在转生为人时悭贪的果报还没有成熟,一旦果报成熟,必定会转为饿鬼。


乐施主的家人都赞同将食物供养比丘,说明乐施主很有福报,感召的眷属都非常好。前面提及的美女饿鬼以供养圣者的功德,本可以转生天界,但由于眷属不是很好,使得她的心无法转为道用,最终生起嗔心,以恶愿随丈夫等全部堕入饿鬼界感受痛苦。


由于特殊情况下,乐施主及家人以清净心对殊胜对境作供养,现世获得了极为广大的福报,并且遣除了整个国家的饥荒。

【延伸】《俱舍论》中讲,到人寿三十岁、二十岁、十岁时,会分别出现饥馑劫、瘟疫劫和刀兵劫。如何避免转生到这种环境?

A.饥馑劫:供养三宝清净的饮食(如供斋),以后就不会转到饥馑劫。

正确的供养方式:供品清净,供品来源清净,发心清净。(见本论第29课)


B.瘟疫劫:给僧众供养药品,以此因缘不会转生到瘟疫劫中。首先了解僧众需要什么药,再买来供养僧众,这样僧众能够受用,我们的福报也能得到圆满增长。


C.刀兵劫:行持戒杀放生,就不会转入刀兵劫中。


D.发愿此世命终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现在已经处于人寿不到百岁的阶段,应该再再发愿:“愿自己这一世临命终时,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心里要有这样强烈的意乐,否则一世一世转下去,一方面不一定能值遇上师三宝,另一方面越来越污浊的社会环境也无法成为修行的顺缘。

 

10.正确对待财富

断除对财富的贪执

人们对财富的执著会产生种种过患,这种贪执心容易成为修行的道障。如果只是拼命把财物存起来,丝毫不舍得用于上供下施,到临命终时很可能没有机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甚至可能连人身都得不到。

修行人要把财富看淡、放下,修行才会有所成就,最关键的是要通过修行的力量,再再地思维财富的种种过患以及财富的本质,断除对身财受用的过度贪执。


在能力所及范围内精勤上供下施         

每个大乘修行人都应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作上供下施,培积生生世世的福德,并且借用发愿的力量把它变成解脱的资粮。

作为在家人应合理分配财物:四分之一用于平时生活所需;四分之一用于周转;四分之一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四分之一用来作上供下施。

有财富的人不要心生骄慢,一方面要了知财富是由前世积累善根的因缘而来,这一世要更加努力去培积福德,在享用丰厚财富的同时也要作上供下施;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心相续中千万不要对财富生起贪执,尽量用于上供下施,断除对财富的悭贪,这样才能够在临命终时自在地、心无挂碍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钱财微薄的人可以过知足少欲、清贫乐道的生活。一方面,在保证吃喝不愁的前提下,多余的钱财要用作上供下施,并且要经常修意幻供养等法行。另一方面,本身也没有什么财富可贪执,临命终时正好可以心无挂碍、自自在在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以清净心供养、以发愿力摄持可得圆满功德

A.供养前,一方面先观察对境,确定对境是具有殊胜功德的、能够圆满自己福德的福田,再一心一意地供养。另一方面,三宝自性就是最殊胜的福田,在家居士都要观清净心,过多地去简别是不如法的。


B.认真学习供养支的内容,反复思维作供养的功德,将心相续调整到最清净的状态。对所供养的对境完全有意乐,为了增上自己的福报而作供施,要以恭敬心供养而不是用怜悯心去施舍;所供养的钱财也在能力范围内,只要以清净心摄持,供养微薄的资具也能获得很好的果报。


C.上供下施时愿力非常重要。如果只愿自己生生世世受用不缺,只是人天福报的因,是比较可惜的;如果以出离心和菩提心摄持,发愿“以此福报,愿我能够远离轮回的痛苦,并且能够度化一切众生,让众生得以成佛”,未来的福德不仅可以带来世间的受用,同时还可以成为解脱和成佛之因,乃至到菩提果之间都不会耗尽。


D.供养之后,不要再生起各种分别念,好像供养出去的财物还是自己的,要支配寺院如何使用这笔财物。不要去看所供养对境的过失,一旦生起邪见,会折损自己的福德。



    个人分别念整理仅供参考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




---往期推荐---


《极乐愿文大疏释》32 * 阅读参考

《极乐愿文大疏释》31 * 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