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入行论》第184课笔录(下) Back

《入行论》第184课笔录(下)

生西法师宣讲 菩提如意宝珠 2016-12-19

《入行论》第184课笔录(下)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那么怎么办?其实听了之后,要了知这一切法的确和幻化的物体没有什么差别,知道它们没有任何实义,然后要进一步去观修。观修的目的是什么?观修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这种空性的觉受、空性的见解,更深、更稳固地延续下去,就要让它保持延续,而且延续的时候把这种分别念面前的觉受,最后逐渐变成一种亲证、变成一种触证、变成一种对空性的证悟。如果真正对空性产生证悟,就像初地菩萨一样,那就永远不会退失。永远不退失的话,就永远不会产生非理作意等粗重的烦恼。所以我们要了知,这一切的万法其实和幻化的物体没有什么差别。

幻化的物体在《智慧品》当中出现了很多次。幻化师所幻化的象、马等法,其实除了木头、石块,除了咒术师念的咒语等等,除了这些之外,显现的这种幻化、不存在的本体之外,其实是没有任何实有的。这个幻化的象马本来就没有,但是众生就把这个没有见为有,之后就把所见到的显现法执为实有,执为实有之后就开始产生各种各样的喜怒哀乐。

所以我们说这些情绪、所显现的烦恼、痛苦,真正从它的本体来讲,其实是根本就没有的。换一个角度来讲,它是可以不出现的,它是可以没有的,为什么我们就一定有呢?还是因为不了知,因为有了愚痴之后,不了解一切万法的本性、显现的状态,就开始把这个没有看成有,把这个有看成实有,而且在实有当中让它不断地转变,还要不断发展、控制它,失去之后还会很痛苦,开始衍生了一系列的整个轮回当中的纷繁万象的显现,而且我们深陷其中,就不可自拔。其实这一切,我们就归根到底,还原、还原、再还原,还原到最后的时候,就是空性的、什么都不存在。我们不用去执著它有,也不用执著它无,一切万法原始的本性就是这样,佛菩萨就安住在这样的状态当中。我们现在开始学习如是安住之道,所以说“何异幻化物”呢?

这些幻化的象、马,正在显现的当下,有它的本体(自性)吗?是根本没有的。所以我们把这个幻化物再放到前面的几句去看一下,就了解它的含义,“如是究诸法”,像这样的话,“何异幻化物”?

我们就去观察幻化物,“则知非无因”,这样的幻化物是不是无因的呢?它也不是无因的,不可能无因出现,因为有木块、石块,有咒术师念咒,还有咒术暂时伤害众生的眼根,让众生处于迷惑当中,它是有因的。那么有因的这个幻化物,它的出现是不是一个恒常的因呢? 它也不是恒常的因,所以它不是常因。

“亦非住各别”,那么这个幻化物是不是住于各别?比如说在因缘当中,木块、石块是因,咒术师念咒是因(咒术师本身是因,他所念的咒语是因),还有众生的眼根伤害是因,这些是因。那这些幻化的象马出现了,它是从哪个单独的因出现的呢?如果只有咒术师,他不念咒,它也不会出现。如果咒术师念了咒,没有了木块、石块,也没有办法出现。如果念了咒语之后,有木块、石块,但众生的眼根没有被迷惑,它也不会出现,所以说幻化的象马在众生的眼根当中,单独的因也不会出现的。单独在木块、石块当中也不会出现,在咒术师的咒语当中也不会出现的,这方面的各自的因缘也没有。

合集的因缘呢?也不会有。如果真实实有来讲,幻化的象马如果是实有的,因缘是实有的,单独没有,合起来也不会有。

幻化的象马如果是实有的,它是不是从哪个地方来的? 如果这个幻化的象马是真的、实有的大象,它就应该有一个来处。是不是从这个观众外面来的呢?还是从这个石头里面钻出来的呢?还是从幻术师念咒的嘴巴里冒出来的呢?还是从哪里来的?去寻找的时候就没有。当他念咒的时候,本来就是在场地中央,场地中央就是一块木头和石头,但是一念咒的时候,慢慢地木头和石头开始不显现了,然后幻化的象马逐渐地显现出来,所以说幻化的象马是没有一个来处的。

住,住在哪里呢?是住在咒语上吗?是住在木头、石头上面吗?也没有住处。因为所住也不存在,能住也不存在。

然后趋行。当幻术师停止念咒的时候,幻化的象马逐渐要消失,消失的时候,它去到哪里了?它如果是实有的,它是不是要拨开人群到其他地方去,是回到它的动物园老家,还是要钻到石头木块里面去呢?没有,就像天上的彩虹一样。天上的彩虹消散时,因缘一散,这个彩虹慢慢地越来越淡,最后就没有了。幻化的象马也是一样,幻术师停止念咒的时候,他一停止念咒,这个活鲜鲜的一头大象,在众生面前显现的一个真实的大象,逐渐地越来越淡、越来越淡,最后就没有,消失了。幻化象马一消失,发现是木块石块的本性,本来就是一块木头、石块而已,什么都没有。所以说如果是实有的,应该有个去处,但是也没有去处。

所以我们就说这个幻化的象马就是来自愚痴。众生的眼根被迷惑了,把没有的(执著为有),本来不是的(执著为是)。“没有”就是说没有象马,“不是的”就是说石头、木头本来不是象马,但看成象马,而且把它执为实有的象马。所以这一切都是来自于众生的愚痴,他不了知真相,不了知本来就不存在象马的自性,所以他开始执著,从无执著于有,从有执著实有。所以众生的执著,和幻化象马的这样的执著,其实是无二无别的,“何异幻化物”?我们必须要通过再再的分析、观察,了知这一切显现都和幻化的象马没有任何差别。

我们有时难以了解幻化的象马,但是电视电影里面的人物、城市,单单是在荧幕上面,到底会不会有这些城市、人物、死亡、出生啊?真正来讲,以前的荧幕就是一张布,现在的电视就是一些光点而已,在电视机里面怎么可能出现高楼大厦这些东西呢?但是我们在看的时候,入了情节之后,我们就身临其境,我们就觉得“这一切都是存在的,城市这些都是存在的”,像这样就开始分别执著。有时候我们在房外看到了这些山河大地,从房外进到房内,打开电视机,再看电视机里播放的这些东西,电视机里面的世界好像就变成真实的世界,我们一下子就从外面的大世界融入到那个世界当中去了。其实真正看的时候,外面的世界也好,电视机里面的世界也好,其实都是幻化的,没有任何差别,所以说“何异幻化物”呢?所以说我们要了知一切的实有是不存在的,一切万法它就是无自性,无而显现的。

壬二、名言中由因生建立空性:

前面讲了金刚屑因,金刚屑因就是破除他生,然后破除自生、破无因生,像这样共生很简单地就可以破除,所以用金刚屑因破了四边生,破了实有的生。

“名言中由因生建立空性”这个科判,在其他一些注释当中就是讲大缘起因,通过缘起的因来建立空性——一切万法依缘而起的缘故,它就是空性的。这里讲“名言中由因生建立空性”,“因生”就是缘起生,就是通过因生或者通过缘起生来建立空性:因缘当中,由因而产生的任何法都是无自性的、空性的。

幻物及众因,所变诸事物,

应详审观彼,何来何所去?

幻化的象马、物体和众因缘所变化的事物“应详审观彼”,应该详详细细地审观彼,“何来何所去”,有什么来的呢?有什么去的呢?因为实有的法就会有来去,无实有的法就没有来去,所以我们就观察,一切的幻物和众因产生的法,“何来何所去”?

这里面讲了“幻物及众因”,其实就是把幻物和众因来作比较。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幻物所变诸事物和众因所变诸事物,应该观察。

首先看幻物所变诸事物,前面讲了幻术师的比喻,幻术师就通过念咒、木块石块等等,通过这种方式所变现出的幻化象马,其实没有生或者说没有来,也没有住,也没有去,因为它的本体不存在。幻化的象马本体本来不存在,怎么可能有生住灭呢?它不可能有来,不可能有住,不可能有去。如果是实有的,就可以安立有来、有住、有去;但如果它是无实有的、假立的,它本性是空性的,它就不可以有(或者说可以没有)生、住、去,因为它是本体不存在的缘故,安立来住去就没有什么必要性,不安立也没有过失。这个方面就是,对幻物所变的诸事物,“应详审观彼”,没有来、没有住、没有去。

然后再观察“幻物及众因,所变诸事物”,众因缘所变的诸事物。众因缘所变的诸事物,其实就是指我们现世当中所看到的山河大地、我们自己的身心、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财物、我们现在所执著的任何万法,这些其实都是众因缘所变的。上师在讲记当中提到,众生(有情)是十二缘起变现出来的,从欲界胎生的角度来讲,它的十二缘起是圆满的,十二支都可以有;有些不一定十二支圆满,可能只有其中几支,但不管怎么讲,反正这一切都是通过无明的烦恼还有行的意业,产生了识、名色等等,像这样都是因缘而产生的。外在的法是通过种子生苗芽等方式而产生的。所以说,这一切也是因缘所变的诸事物。

观察起来,幻术师通过他的众多因缘所变化的事物,和现世当中一切因缘所变的诸事物,这二者之间一样,没什么差别——没有来、住、去。幻物无来、无住、无去,其实因缘所变现的这一切(众生的身体、一切的山河大地等)也都是无来、无住、无去的。

我们就讲:“这个不一样啊,这个幻化的事物是假的,我们现在的世界是真的,这二者之间怎么一样呢?”我们认为幻化物是假的,世界是真的,我们只是这样认为而已,到底是什么根据说明一个是真、一个是假?就像刚刚讲《智慧品》时也提到这个问题,到底是怎样安立真假的差距。

其实二者是从因缘所变现而无自性的角度来讲,全部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从我们自己的感觉来讲,幻化的东西时间短暂,或者说毕竟是我们看到一个幻术师在造作出因缘,所以我们觉得它是假的。我们也可以这样安立:幻物是更假的一个东西。其实它只是更假,现在我们这些众生也是假的,但是观待于短暂的这个幻物来讲,稍微显得时间长一点、显得稳固一点而已。所以有时我们可以讲,现在我们这些法是幻变的法,然后其他的幻物这些法就是幻化中的幻化法(更加幻化、更加假立的法),但不管怎么样,它们都是假的。

就好像我们做梦,首先做了一个梦,我们知道这个假的;有时我们在梦中还要再做另外一层梦,梦中做梦。我们在第二层梦当中梦到的这个梦,我们觉得,它是假的,但其实第一层梦也是假的,二者没什么差别,都是梦中,都是做梦的因缘显现的,做梦的因缘没什么差别。所以说既然都是做梦的因缘显现的,那第一层梦、第二层梦、第三层梦、第四层梦,不管是哪一层梦,它都是假的,没有哪一层梦是真的。

所以说只要是因缘和合(因缘显现)的法,都是假的,不管是因缘和合显现的幻化象马,还是因缘和合所显现的我们现在的身心、感受、享受、种种的知觉……只要是因缘所变现的法,它都是假的。所以说“应详审观彼,何来何所去?”如果说现在的身体是真实的,那它从那个地方来?它住在什么地方?它去到那里?真正仔细观察时,也和前面一样,没有来的地方,没有安住的地方,死了之后没有去的地方。所以说幻物和众因其实都是一样,没什么差别。

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提到,全知无垢光尊者有个《虚幻休息》。《大圆满虚幻休息》当中,用梦喻、幻术喻、空谷回声喻、阳焰喻、乾达婆城喻等幻化八喻1宣讲一切万法,对照一切万法的显现,都是如梦如幻,没有任何的差别,无来无去、无常无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像这样抉择一切万法和幻化八喻所表现的意义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差别。

所以说我们牢牢执著的这些法就好像(梦)……以前全知麦彭仁波切有一个道歌,叫《醒梦辩论歌》。《醒梦辩论歌》当中讲了很多梦和醒觉位的辩论。因为醒觉位的这个心识认为自己是真的,就和梦辩论:你是梦,你是假的……。梦也和醒觉位辩论:我虽然是假的,但是你也是假的。醒觉位不承认自己是假的,二者之间就开始辩论。醒觉位的这个心识讲了很多自己是真实有的比喻、事例、理论,然后梦者也一个一个地给他回辩,说“这个其实和梦是一样的,那个其实和梦是一样的。”

在我们的感觉当中,我们绝对认为梦是假的。我们平时讲的时候也这样,比如做了个梦,梦到一个不好的事情,就说“哎,不要紧,梦是假的,反正梦是假的。”像这样,我们自己认为梦是假的,言外之意就是:梦是假的,从梦中醒来的这个是真的。我们就会有这样的执著。暂时来讲,这样分析也没什么不对的。但是从究竟的角度来讲,二者之间的本性没任何差别,只不过二者显现的因缘不一样。

做梦也有因缘:睡眠作为它的因,必须要睡着了才能做梦;然后还有白天的习气或者以前的习气;六根关闭;阿赖耶识;意识当中显现。由很多因缘显现了梦境。其实所谓白天醒觉位的这些人,难道不是因缘和合的吗?所有的山河大地,它是现在共同安住在娑婆世界或地球的所有众生的共业,这个是个共业,是一大因缘。再看人道的众生,要投生人道的话,所有人道的业是共同的。现在我们自己这个人,也必须是前世有心识、造业,造了投生现在这个人身的业,造了这个业之后,投生到现在的这个个体的人(和其他人不一样的这个人),所以从这方面讲,也必须要有心识、我执、业(这个业还必须要是善业)等很多因缘。

做梦需要很多因缘,它是很多因缘显现的缘故,梦是假的。我们现在投生到这个世界当中,也需要很多因缘,很多因缘和合的东西还是假的,没有什么差别。所以不管是所谓真实当中的世界,还是幻化的世界;我们现在的醒觉位,梦中的世界、梦中的感觉;现在的这个现实世界,和现在人执著的网络游戏当中的虚幻境界、虚幻城市、虚幻生活,这些都是假的。

但其实当有些人在网络当中迷失的时候,他认为这个是真实的。现在很多人沉迷在网络游戏当中,当他一沉迷进去,他就活在一种虚拟的世界。当然我们说“这个虚拟世界”,是从醒觉位来讲。但在虚拟世界中的这个人,他没有认为自己是在虚拟世界当中。他完完全全陷进去之后,他就觉得这个是真实的世界。他老是在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当中来来去去,最后都分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在网络当中,还是在现实生活当中。

所以,所谓的我们认为的这个虚假世界,当有些人的习气很深时,他就当成是真的世界了;他从网络世界出来以后,认为我们现在的世界是虚假的世界。那么到底那个是真的世界,那个是假的世界?这个状况,还是看自己的习气,没有一个真正的真假。我们现在认为的这个真实世界,在佛菩萨所看到的境界当中,和我们活在虚拟世界、网络世界没有任何差别,就像前面讲的梦中梦,再一套梦。所以我们“应详审观彼,何来何所去。”其实这里面都是一样的。关键就要打破现在我们认为的“这一切是真实的”,要用很多理论、比喻、事例来告诉我们,其实现在我们所经由的一切万法的显现,都是虚幻、无实有的。

缘合见诸物,无因则不见,

虚伪如影像,彼中岂有真?

“缘合见诸物”,缘起和合(因缘和合)之后,就可以见到一切诸法,如果是无因,就没办法见到。有因就可以见,无因则不见。“虚伪如影像”,既然这样,我们就知道一切都是虚伪的,犹如影像一样,“彼中岂有真?”在犹如影像一样的法当中,怎么可能有真实呢?不可能有真实。这句话把缘起因讲得很清楚。

缘起因当中讲,一切万法因为依缘而起的缘故(诸法依缘起生的缘故),无自性。只要是依缘而生的法,绝对周遍无自性的。因为“缘合”(缘起和合),才可以见到一切诸法,没有因就不见,所以就说明诸物是没有本性的,它自己没有自己的本体。

如果这个法有自己的自性,它如果是实有的、有自己的本体,它就不需要观待因缘和合。也就是说你有因缘,我也显现;你没有因缘,我还显现。这个有因、无因,有缘、没缘,和它没任何关系。真正有自性的法(实有的法)就是这样的,它不需要观待因缘的。

所有观待因缘的法,绝对无自性。这个法,因为有因缘了,它就显现;如果没有因缘,它就不显现;或者因缘一坏,它也就跟着就坏了,所以这个法的有无,是跟随因缘的有无而有无,就说明它自己没有自己的自性,它必须要观待因缘。因缘有它就有,因缘无它就无。这个法是随着因缘的有无而有无的,它怎么可能是实有的呢?如果是实有的法,因缘有无和它没关系:它如果是没有的,因缘有它也不会有;它如果是有的,因缘无它也会有。像这样“缘合见诸物,无因则不见”,这就说明它是一个虚伪的自性,它就不是真实的、是虚伪的,犹如影像一样。

影像也是这样。我们照镜子的时候也是这样的。照镜子的时候,当所有的因缘和合的时候,镜面干净,有光线,中间没有遮挡物,我们的身体或脸现在镜子前面时,这时在镜中就可以出现这个影像。而且这个影像真真切切:每根头发、每根睫毛,都在镜中显现得清清楚楚;脸上有污点,镜中也就有污点,像这样显现得很清楚。但显现得这么清楚的时候,它也就是个因缘和合的显现而已。我们说这个镜中的影像显得很真实,它是不是就是真实的呢?其实还是影像而已,它就是各种各样因缘和合的显现。

同样的道理,现在我们自己的所谓这些黑头发、黑眼珠、毛孔、脸上的汗毛等很多东西,我们说,显得这么清楚了,难道还是假的吗?其实显得清楚,它也是个影像而已。我们能够真真切切地抓住自己的手,或者摸到其他东西,我们说,都已经抓住了、都摸到了,这还是假的吗?其实这也是一样的,它犹如影像一样,它虽然显得很真切,但还是假的,彼中没有真实,因为它是因缘和合的缘故。这个地方就是讲缘起和合的缘故,没有任何的实有。

在《中论》刚开始的时候,就讲到了“无生亦无灭,无常亦不断(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祈首礼佛,诸说中第一。”龙树菩萨在《中论》当中,刚开始的时候就顶礼佛陀,因为佛陀宣讲了缘起,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这一切依缘而起,而空性的缘故。“能说是因缘”,佛陀能够宣讲这样的因缘法,其实能够宣讲就说明他能够了知、能够见到,他因为见到一切诸法的缘起,才能够宣说一切万法缘起,像这样赞叹佛陀能说这样一种因缘。“善灭诸戏论”,他能够善巧地灭除一切的常、断、有、无的戏论。所以龙树菩萨说“我祈首礼佛”,我在佛陀的足下恭恭敬敬地顶礼。“诸说中第一”,在所有的言教、善说当中,最为殊胜的就是佛陀的缘起教法。

宗喀巴大师造《缘起赞》,通过赞叹佛陀宣讲缘起的方式,来宣讲佛陀具有的最不共功德。所有功德当中最为不共的,就是见到了缘起、宣讲了最缘起。不单单是说佛陀见到了缘起,而且把缘起的教法留在教法当中、留在这个经典当中,能够让后学的弟子们来学习缘起教法,能够了知万法的本性,也能够善灭诸戏论,也能够远离有无常断之边,这就是对众生最大的恩惠。所以我们就知道,菩萨也是在论典当中高度赞叹缘起的教法。

《中论》当中,很多都是宣讲缘起因。龙树菩萨的《中论》当中,还有一个很著名的颂词宣讲缘起因:“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我们观察,现世当中我们能够看到、听到、经验到、想到的所有这些法,“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非常地肯定,没有一个法不是从因缘产生的,所以说“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所以说一切万法,没有一个不是空的,因为缘起显现的法没有一个是有自性的。前面我们对这个关系论证过了,因缘产生的法随着因缘的有无而有无,所以它自己的本体是无自性。如果是有自性的,绝对不可能跟随因缘,有因缘它也生,没因缘它也生。像这样所有因缘产生的法绝对是无自性的,所以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我们首先观察,是不是有一个法不从因缘生的?没有一个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所以说一切法没有一个不是空的。

龙树菩萨还讲,“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我”有时候指龙树菩萨,有时候指佛陀,因缘所生法就是空性的。“亦为是假名”,因缘所产生的法也是假名,只有一个假立的名称而已,只是一个概念而已。“亦是中道义”,因缘所生的法也是中道义。中道义是离常离断的、离有离无的,它是因缘产生(依缘而生)的缘故,它不是无,因为它已经依因缘而产生了,所以离开了无边、断边。然后依缘而产生的法的缘故,缘起故无性(因为缘起的缘故,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离开了有边、常边,所以说“亦是中道义”。

如果能够善巧通达缘起,清辨论师在《般若灯论》中引用很多教证讲,见缘起即见佛。为什么见缘起即见佛?其实缘起代表了缘起的显现和缘起的空性,如果能够见到缘起的全部……有时我们说缘起,只是说依缘而起,只是从它的显现这一部分,但我们即便对显现部分也了解得不深。其实从整个缘起来讲,除了缘起的显现之外,还有缘起的空性。所以说,如果你见到了缘起,其实就灭掉了常、断边,灭掉了有、无边,这个就是佛性,就是中道义。

《金刚经》当中也讲了,“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把这个问题就讲得非常清楚。如果以色法求我、以音声见我,像这样就说“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他就没办法见到如来。如果能够见到一切万法的空性、能够见到一切万法的本性,他就能够见到一切万法的真实义,所以说见缘起即见佛,因为佛的法身就是无来无去、离常离断的,佛的法身就是无生无灭的自性、一切万法的本性。能够善巧地见到缘起,他绝对能够见到一切诸法的法性。而且我们修学佛法所要见到的或者说要证悟的,也就是一切诸法的法性。所以我们就知道了缘起。“缘合见诸物,无因则不见”,这里面把缘起因讲得非常清楚。

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所经验到的、所看到的这一切法,都是“虚伪如影像”,这里面绝对没有一丝一毫的真实性可言,了知一切万法是假立的。其实,了知一切万法是假立的,就逐渐在靠近它的空性。我们真正了知了之后,在生活、工作、修行过程当中,把空性的智慧(安住中道义的这种智慧)运用熟练之后,就可以应对一切烦恼、一切对境,这是暂时的作用。究竟的作用,是通过空性的修行,逐渐地完全可以息灭一切分别念、安住一切万法的本性当中,暂时成就菩萨果,究竟可以成就无上佛果。

在很多大德的论典当中,比如全知麦彭仁波切他老人家在很多注释当中,如《中观庄严论释》、《智者入门论》等很多地方,对缘起因赞为因王,是一切的因中之王,在推理当中它是最殊胜的,只要一切因缘和合的法,绝对是无自性的法。他就说,离一多因其实也是和缘起有关的,因为是缘起的缘故,才离一离多;金刚屑因也和缘起有关;其他的破四句生因、破有无生因,都和缘起有关。

缘起因既可以观察因,也可以观察果,同样可以观察本性,都可以观察。它的因呢,因缘和合所以,因无自性。它的果呢,因缘和合果,无自性;它的本体,因缘和合,本体无自性。金刚屑因偏重于观察诸法产生的方式,是观察因的。破有无生因,着重观察它的果。离一多因着重观察它的本体。破四句生因,主要是因果和合起来观察。缘起因是总观一切,任何一个法的因、果、本体,都可以用缘起因来观察。前面我们讲到“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没有一个万法不是因缘生,所以一切万法没有一个不是空性的,像这样就可以了知一切万法的空性。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备注:

1、幻化八喻:梦境、幻术、光影、阳焰、谷声、寻香城、影像、幻化城。——来自《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文》(华智仁波切著;堪布索达吉译)

原文如下:

【庚三、修慧:

所谓的修慧,也就是指真正了知法义后通过实地修行而在自相续中对实相之义生起真实无倒的证悟,彻底生起定解,解脱是非之网后现见实相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一开始依靠闻法和思维断除增益,随后在进行实修时,对于五种外境的一切显现观为无实有的空色幻化八喻。这一切本来无有而在迷乱者面前显现,犹如梦境;由因缘缘起聚合而骤然显现,犹如幻术;本来无有而显现为有,犹如光影;正在显现之时不成实有,犹如阳焰;里里外外均不存在而显现,犹如谷声;无有能依所依,犹如寻香城;现而无自性,犹如影像;本来无有之中显现一切,犹如幻化城。由此了达外境的显现均是虚妄的本性,再通过观察显现这些的作者——有境心的自性,从而在对境显现不灭当中止息执著对境的分别念,于证悟虚空般明空法性的境界中安住,这就是智慧度。】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1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1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1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2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2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2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3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3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3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4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4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4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5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5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5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6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6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6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7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7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7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8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8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8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9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9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9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8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8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9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9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1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1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2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2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3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3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4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4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5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5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7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7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8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9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9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1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1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2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2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3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3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3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4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5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5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6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6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7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7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2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2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5-11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3课(上 )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3课(下 )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5课(上)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5课(下)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8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81课(上)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81课(下)

《入行论》第182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82课笔录(下)

《入行论》第183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83课笔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