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Back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 菩提如意宝珠 2017-04-04


(接上文)

在所有助缘当中,善知识是最殊胜的助缘。大恩上师前一段时间讲《心性休息》中“依止善知识品”的时候讲了佛陀和阿难尊者之间那个对话,是很震憾的。阿难尊者说:“我通过观察之后,修行佛法过程当中,大部分是依靠善知识的帮助。”佛陀说:“不是大部分,是全部依靠大善知识。”这就说明了善知识非常重要。

当然这里的“全部”依靠善知识的意思是从“助缘”的侧面来讲,善知识是最主要的。修行佛法的主因还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自己想解脱,这个助缘就可以帮助我们解脱。如果我们自己不想解脱,或者没有佛性及如来藏,那么善知识再怎么努力也没办法利益我们。这里有个“因缘和合”,主要的因还是我们自己,最大的助缘就是善知识。

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能不能值遇善知识是很重要的,但是“值遇善知识”也是需要很多的福德才能得到,因为它是最重要的助缘,遇到善知识不是靠运气,不是偶然的。为什么我们在学法的时候,在无数的祈祷、发愿和回向当中总是有一个“生生世世不离师”的发愿?因为如果没有去回向和发愿的话,我们就不可能随随便便遇到善知识。这不是偶然性的,他是通过我们的愿力成熟才遇见。

首先我和善知识之间有因缘,然后我通过善根回向,生生世世当中都能够值遇善知识,并且在值遇善知识的时候生生世世如理如法地依止,这个是很重要的。有些人虽然能够“值遇”,但“值遇”只是一面之缘,即见到一次善知识之后就再也没见到过。这个因缘或福德就太薄了。他没有福份被这个善知识摄授,那么他在这一世当中想获得很大的收获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一面之缘”可能在下世或再下世等等会慢慢成熟,因此我们一定要发愿。

单单通过发愿还不行,每日修行的善根还需要回向。回向就是不断地说“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受圣法乐”等等。在《恒常念诵文》当中也有这样一种发愿,所以这个是很重要的发愿。

这个“善知识”不是随随便便一个具有善知识名号的人,现在有些地方只要是一个上师,根本不分到底是真的假的,善知识有相似的善知识、有邪知识,甚至有打着善知识的名号的。有福报、有善根的人就能够遇到一个真实的善知识。如果是福报欠缺的人,他总是遇到些假的,甚至把他往邪路上带的也有,所以“遇到善知识”这个条件不太容易得到。

为什么讲这些?因为“善知识摄受”是真的不容易。首先如果你没有强大的善根是遇不到的。虽然说现在的上师很多,但是就是遇不到。有些人几十年都可能没遇到,后面看似偶尔的因缘遇到了,这也说明不容易。如果太容易遇到为什么他以前不遇到呢?所以说这也是需要很大的福报善根的支撑。

福报大的人很小就遇到了善知识,遇到之后生起信心,愿意依教奉行。这就是善根深厚的表现。如果善根不深厚可能遇不到或者遇到之后没有信心,或者有时候有信心,有时候又产生邪见。如果你虽然不生邪见,但不愿意跟随他学法,比如我对上师是有信心,但是上师让我做的这些我不做,就是没办法被调伏。虽然你觉得他是一个很好的善知识,但是关键问题是你还要去依教奉行。因为要调伏你的心,必须依法来调伏。要获得这个法你必须要听他的教言。有些人依止善知识之后不听教言,对教言没有兴趣。有些听了教言之后就放任了不思考。

现在很多在网上听大恩上师讲课的人中,有一部分人的确只是听一下而已。他没有认为“这是一个很殊胜的教言,是对解脱有帮助的,听完之后要去思维,思维之后是要去修的”。可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连这个思想都没有。他们听了之后就满足了,这个方面是得到善根了,但是上师教言不是只让你听的,是让你去相应去做的。所以上师讲课听一遍是不够的。如果你相信他并且你有善根的话,会觉得这个很殊胜并记下来,之后去思维去观修。你会想要把这个法融入到心中去,有福报的人就会这样去想。福报不够的人就觉得听一次就满足了。这个方面的福报有很多种的,比如说上师一讲完马上就理解,理解之后去修就相应了。

其实一个人的善根福报、和善知识的关系,是有很多层次的。所以说我们要遇到个善知识不容易,几十人亿当中很少人真能和善知识相遇的。你只是遇到一面还不行,必须要被摄受、要依止他。其实就是要听教言,然后要调伏自心,慢慢成为合格的法器。

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如果说你还不是法器(如有些刚刚开始学佛法的人),那么有时上师的一些真实的调伏还没有开始,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近摄授,可能只是一般般的摄授。比如他给你讲讲开示、加持加持等等。我们觉得已经好像依止了,但真实意义上来讲并没有准备好接受调化。

如果真的成了法器,上师在调化弟子的时候,他不是说要让你高兴,而是你有什么毛病他就给你指出来,告诉你应该怎么去做。有些时候根本不存在面子或自尊的问题,他就是要调伏你的我执。如果是真实的摄受你的话,就有很多的时候会折磨你、让你受苦,但这个不是无意的折磨。每一个让你受苦、让你不高兴、让你不舒服的都是和你的“我执”背道而驰。

如果你是一个法器,他就会用很多的方法去呵斥你、调伏你,就像马尔巴调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他什么手段都可以用,因为作为弟子可以承受,如果承受不了他肯定不会这么做。他天天跟你笑嘻嘻的,让你天天很高兴。其实从另外角度来讲,就说明可能你还没有达到一个被直接调化的层次,所以他只有用这种方式。如果来一个不是法器的,稍微说你两句不好听的,马上就走掉了,对上师来讲可能没有什么,但对你来讲可能就是个大损失。所以上师有的时候会慢慢调伏,相当于父母对孩子,稍微先哄一哄,然后再慢慢调化。

所以“值遇善知识”其实不容易,这里每个条件我们泛泛看的时候好像都很容易,但真正观察的时候发现每一个都不容易。现在我们要观察,上师摄受我了,这个很不容易,所以我要很谨慎地,认认真真地去把自己的毛病调伏掉,要对上师生信心,经常去祈祷、发愿回向,集资净障,为了让我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都能够如理如法。

因为知道这个不容易或者对自己非常好,所以就会珍惜。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是不会珍惜的。觉得无所谓,违背上师教言怎么样?离开上师又怎么样?上师不摄受我又怎么样?就是会这样想。他认为你不会摄受我还有其他人摄受我。然而如果这个心态不变的话,换一百个上师他都会是这样的心态。因此依止上师的时候要有种很殷重的心、敬畏的心,这样就可以从上师这得到很多的利益。

要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师是不太容易,所以我们要观想。如果我们不观想,对这个问题认识深度不够,就很容易在每一世依止上师过程当中变得很随意。有时上师的教言或很重要的信息因为我们不重视或听不到就放过去了,其实大恩上师给我们讲的这些都是对我们修行来讲很重要的信息。如果我们很殷重地去接受并观修,这个时候对我们心的调伏,就能够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刚刚我们讲要重视依止上师的这些条件:这是去思维什么?为什么要打座去思维这些?有的时候我们思维观察这个引导,但观修了二十遍都没啥感觉,就是因为没有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想。要明白我思维这个到底是为什么?所以我们要把这里面的关系和原理弄清楚。

观修的修法一定与当前的修行是有关的。那么它的联系点在哪里?这是我们要去想的。现在我们在讲暇满难得,“闲暇”、“圆满”的条件很难得,难得在哪个地方?像这样慢慢地想,就会觉得的确是很难得。既然很难得的东西我得到了,就一定不会随随便便放弃,就要去认真地去对待,上下把握这个机会。那怎样才算是在认真把握机会?就是用暇满难得的机会去做更有益的事情,什么是最有益的事情?除了修行佛法之外别无其它。通过观修慢慢地把自己的心引导至放弃对今生的执著,开始把自己的心放在真实的能够让我们解脱的佛法上面去。

这个心通过一步一步的观修,自然而然和出离心、解脱道就开始相应了,这就是转变。通过“四转心法”,心从耽著轮回开始转向希求解脱,慢慢认识到这些重要性之后,观修的时候就会不一样。如果没认识到我们就不知道到底为什么要这样修。很多道友刚刚学前行的时候,很多观念没有学过,所以观修的时候觉得抓不住关要,从某个角度来讲也确实很正常。如果让我刚开始学习我也不知道这个联系。现在由于我们学习很多次前行,很多地方关联的都思维过,所以大概知道这里面哪个地方是和我们有关联的。

也就是说必须要长时间的学,观修一遍没有什么感觉不要紧,慢慢再继续学,继续地积资净障、祈祷上师加持,很多因缘多管齐下的话,我们的心和智慧会增长的。加上有其他的道友帮助,慢慢我们也可能知道修道的扼要核心或重点在哪个地方。但是关键就是要持之以恒,这个修行的路,对我们来讲是一个以前没有走过的很陌生的路,所以我们更要小心翼翼去探索、不能放弃。我们知道了这个很好,即使这个过程当中会很艰辛,无论如何我们也要坚持。如果把这个重点抓住之后我们就不会随便说放弃。下面说为什么说依止上师很重要。

因为佛经浩瀚无垠、圣教多之又多、所知无穷无尽,假设没有依靠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总结诸法的要领而加以修行。

“因为佛经浩瀚无垠”,是指佛经很多,佛陀为了度化八万四千种根基,宣讲了八万四千法类。因为佛陀讲了这么多的法语,所以我们要完全要通达是不可能的。现在人间当中佛陀当年讲的,写成文字保留下来的,且翻译成我们语言的也不多。此外佛陀在不同的天界、龙宫等很多的刹土讲的法也没办法思议。

佛教史有一种说法:当时龙树菩萨讲法,有两个听法的人,身上有很浓郁的香气。但是走到菩萨面前时,香气就消失了,每次都是这样。后来有一次龙树菩萨讲完法,就问:“你们是从哪里来的?”(我的理解是明知故问),他们回答说从龙宫来的。“为什么身上这么香呢?”他们说:“人和龙是两个不同的种族,因为龙非常喜爱干净,怕被人身上的晦气污染,就在身上涂了龙宫的一种保护香,很浓郁。”龙树菩萨说:“正好,我要找香泥做佛塔,能不能给我一点?”(因为上师给他一个授记,要用龙宫的一种香泥做十万个小佛塔。)他们回去告知了龙王。龙王说可以给,但是有个条件,龙树菩萨自己必须到龙宫来住一段时间,好像是三个月,给我们讲法。这个条件如果满足,我们就供养,否则没办法。

龙树菩萨随即做观察,一方面为了得到香泥,有必要去一趟龙宫。另一方面龙宫的众生也需要调化,这是第二个必要。第三个必要是要迎请经典,有说是《大般若经》,有说是《妙法莲华经》等,要把殊胜的大乘法从龙宫迎请到人间。有这几个必要,龙树菩萨就去了。此后在讲法的闲暇时间里,龙树菩萨会去龙宫一个相当于藏经阁的地方,那里有很多的佛经,一个月都没办法把所有的目录看完。从这个侧面讲,佛经真的是浩瀚无垠。我们认为好像就只是这么多佛经,其实佛陀的经典、调化众生的窍诀方便太多了。超越我们的分别念、超越我们的思维。

不要说这些存在于龙宫中,还有在无数刹土中的佛法的要典,即便在世间当中,也不少的。当然龙宫中的佛经要比人间留下来的多。人间留下来的经典,在佛教史当中曾遇到三次法难,毁坏很多。不是被火烧了,就是被外道的军队毁坏了。三次法难之后所存无几。剩下的一部分只有一二百函,被高僧带到西藏或汉地,翻译成我们的文字。其实是很少的一部分。

仅存的这些,就是现在最著名、最流行的大正藏,里面的字很小,密密麻麻的,全都是经文。感觉一辈子都看不完一遍,都不敢发心,“我这辈子看一遍大藏经。”看一遍都非常麻烦,更何况通达。要从这里面找到修法的关要,如果自己去做,第一意思不一定看得懂,也不一定看得完。即使看完了,把词句看懂了,从里面去提炼和相续有关的修行的方法,自己的智慧做不到。不知道怎么下手,从哪里下手,好像每一个都是对的,都是非常殊胜的。对自己的相续来讲,到底从哪儿开始入手?是从空性入手,还是从哪方面入手?凭我们自己的能力根本做不到。这就是依止善知识的必要性。

圣教多之又多,所表达的意义无穷无尽。现在我们学习到的和佛陀经典中提到的所知没法相比。什么重要?善知识重要。善知识通达了佛经之后,对于修行的要点有能力做归摄,并告诉我们主要的内容。修学从哪个地方开始入手?上师会有窍诀。假设没有依靠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总结诸法的要领而加以修行。

上师会告诉我们先学《大圆满前行》。《前行》是祖师们对佛经学习的心得,是留下来的引导。从所有佛经中归纳出的第一步就是要生起出离心。对一个佛教徒来讲,要成佛的第一步就是出离心。出离心怎么修?上师告诉我们有四种修法——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可以打破对今生的执著;轮回痛苦、业因果可以打破对后世的执著。这时会生起“我要解脱”的心,然后开始修皈依、发心,慢慢地一步一步成熟。

所以上师的窍诀很重要。否则即便把《前行》的法本告诉我们,学了之后次第也很清楚,但我们自己也看不出到底是怎样做。上师会告诉我们,这个意思是对照什么,那个意思是对照什么;怎样去观想,怎样去作意。在给我们传讲的时候,上师会把他的经验告诉我们,直接把修法的方式教给我们。不用自己去摸索,上师直接把自己的智慧总结出来的经验告诉我们。比如在看这本书时,应该这样去理解,应该这样去做,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这本书的正确的观点,知道它所表达的正确的意义。

为什么说善知识很重要?佛法所传递出来的观点,如果你接受的教育背景不一样,这样去看法本,只能够和所受的教育相应,超越不了。因为所接受的教育之外的东西是没有学过的,通过教育的背景来看法本,可以理解一部分,但是理解的这部分是法本本身的意思吗?不是,只能说是你理解的。我们受的教育是有局限的,会通过所受的教育去看人、看事、看某种现象。比如我是受东方教育的,我就会用东方的道德观去看这个事情;他是受西方教育的,他就会用西方的观点来看这个事情。我们所受的教育,会在我们理解一些东西时发生作用。

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我们在学的时候,肯定是自己所受的教育起主导作用。所以我们看到的法本,并不是真实的意思,那么它正确的观点是什么?上师出来了、善知识出来了,他们就是这方面的权威。我们不用去摸索这样理解到底对还是不对了。上师会直接告诉我们,法本的本意就是这个。了解它的本意,再去观想、作意,就能达到这个状态。所以依止上师学习和自己摸索完全不一样,没办法相比。

上师给我们讲法本本身的意思是什么?怎样正确理解空性?怎样理解如来藏?菩提心是什么?把正确的思想告诉我们。不管受什么教育,上师把正确的意思告诉我们,正确的种子就有了。在这个基础上思维、遣除怀疑、生起定解,修行就很迅速。不需要绕弯路,上师直接把正确的意思告诉我们,这本经典就是这个意思,按照这个理解就对了。这样多快、多好!

上师的窍诀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代替。我们根本不懂得怎么样去总结修行的关要,甚至连它本意是什么都不知道,必须要上师来开显。要从这么多的知识里找是很难找到的。就像进了迷宫,如果不知道怎么走脑袋会晕。但是如果有一个很好的向导告诉我们怎样走,一下子就出去了。这是有经验的人。佛法也是一样的,我们好不容易生起想学佛法的心,进来一看,这么多知识,怎样下手?不用怕,先学这个、再学那个,慢慢就学起来了。不但要学,而且要观修。一般来讲,观修的时候内心中会产生一些觉受、智慧会增上,在这个基础上再一步一步去做。

上师会告诉我们用祈祷的方法来积资净障。我们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有很多佛菩萨想帮助我们。但是我们自己不去祈祷,和佛菩萨就联络不上,这也是因缘法。上师会告诉我们,一个人奋斗很困难,要祈祷、呼唤上师诸佛帮助你。他们很想帮助你,你也很想让他们帮助,这样就结上因缘了。之后上师会告诉我们,这样学习还不行,要增上福智。怎样增上?要供水、供曼扎,通过这样增上福德。还要通过忏悔的方式把内心的障碍清净掉一部分,这时智慧就会爆发。对我们修行来讲,这些都是快速的成熟的方便。如果没有上师引导,就没办法了解。

有的道友不学习的话,会出现:我观修的很对,时间也用了,就是不进步。上师会说,这种情况需要积资净障。方向正确却进步不了,说明福报浅、罪障深,这时要做的就是积资净障。积资净障之后,同样是这样修,就会一下子跳过去。诸如此类情况很多,我们自己根本发现不了,但是有经验的上师就会知道,现在应该做什么。我们依靠自己的能力没办法懂,即便有法本,也没办法抓住它的扼要。比如《前行》,文字很简单,但上师不解释的话,我们是不会知道这里面的关联、要点的。

下面讲一个公案说明上师窍诀的重要性。

从前,阿底峡尊者来西藏时,库鄂仲三人曾经向尊者请教道:“一个修行人要获得解脱或遍知果位,经论教典与上师的窍诀二者哪一个重要呢?”

朗达玛灭佛之后,西藏的佛法比较衰败,很多菩萨们的发愿与阿底峡尊者悲心相应,就从印度将尊者迎请到西藏,开始进入后弘期。尊者有三个主要的弟子,“库鄂仲”是三位大德的名字的总称,“仲”就是仲敦巴尊者,他是主要的。大恩上师讲记中也提到,他们是三怙主——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化现。

他们是主要的弟子,一方面依止上师学法;一方面通过问答的方式,留下了很多对后代的修学者非常有启发的、加持力很大的教言。噶当派的传统教言,对修心方面加持力非常巨大。他们曾经向尊者请教:“一个修行人若想获得解脱或者遍知的果位,经论教典和上师的窍诀哪一个重要呢?”

尊者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上师的窍诀重要。”

三人又问:“这是为什么呢?”

尊者答道:“即使对读诵传讲三藏无所不知,对诸法的法相无所不晓,但如果实地修行时不具备上师指点的实修口诀,就会造成正法和行人互相脱离的结局。”

经论教典和上师的窍诀,阿底峡尊者说,当然是上师的窍诀重要。这当然不是说经论教典不重要,而是说在实修时、要获得解脱时,上师的窍诀是很重要的。

三个人又问,为什么呢?尊者说,即便是能够读诵、传讲三藏,对经律论三藏无所不知,对一切诸法的法相也非常通晓,不意味着就懂修行。要把读诵、传讲的整个三藏归纳成能够调伏心的修法的窍诀,必须要有上师的指点。学习、通达、背诵了这么多,实际要解脱时,到底怎样去修呢?我们靠自己不一定能搞清楚。知道很多、但不知道怎么去用。就像一个人有很多土地或者有很多钱,但是不知道怎样使用,怎样投资。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有智慧的人来指点:你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这部分钱应该这样,那部分钱应该那样,这个有智慧的人会把财富给你理的很清楚,把钱用到该用的地方,不会损失而会增上。所以说,他有庞大的资源,信息量很多,但是怎样在这么大的信息量中找到调伏自己心的方式?这时候需要一个明眼人来指点。

如果你是通达三藏的人(现在很少了,本来就很少),即便是对整个教法很熟悉,知道的很多,但怎么去把它用在调伏自心上呢?这点可能自己是没有办法了解的。在实际修行、想要解脱的时候,怎样把这么多的知识转换成能够让你突破轮回的殊胜的要点、利器呢?经论教典有很多,但是真要用在突破轮回上,好像每个都行,又好像每个都不行。为什么呢?因为内心中并没有把握该怎样去修。这时候就需要把这些知识变成世间修行的窍诀、变成次第的修法。变成窍诀之后,就可以从这里入手突破轮回的障碍,就可以获得遍知果位。如果没有上师的实修口诀,就会造成正法和行人相互脱离,正法是正法,行人是行人,正法和行人的相续有很大的距离,没办法相融合。

平常我们讲法入于心,要变成心的一部分,自己的心要变成正法状态。怎么样才能融合呢?这么多的修法,自己的时间精力也有限,再加上现在内心具有烦恼的种子,怎样才能调伏烦恼,才能法入于心呢?这必须要有上师的指点,有实修的口诀:应该这样去观修、去作意、去操作。所以这时候依止上师就很重要了。第一个方面是这样讲的。

三同门继续请教道:“如果完整地归纳上师口诀的修法,能否概括为净持三种律仪与三门勤奋行善呢?”

“三同门”就是刚刚讲的库、俄、仲这三位师兄弟,他们在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中属于佼佼者。“三种律仪”从密乘的角度来讲:第一个是别解脱戒,第二个是菩萨戒,第三个是密乘戒。如果从菩萨乘、显宗的角度来讲,三种律仪就是:禁恶行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但这里讲的“三种律仪”非常可能是指誓言,就是三乘戒律,即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誓言。“三门勤奋行善”,三门就是:身、语、意。身、语和意都安住在善法中。

那么净持三种律仪和三门勤奋行善是不是就是所有上师的口诀的归纳呢?

尊者回答说:“这样概括还不足够。”

真正的有经验的人知道这里缺什么。虽然这些方面大概、泛泛来讲好像差不多是够了,但还会有一些不圆满的地方,有一些漏洞,还没办法真实达到比较圆满、标准的修学方式。

三同门问:“这又是为什么呢?”

那为什么不足够呢?这样概括还差了什么?下面尊者就解释回答,

尊者答言:“即便三戒守护得清清净净,但如果对三界轮回没有心生厌离,仍然是轮回之因。

如果三种戒律守护的很清净,但对轮回没有产生厌离心的话,守护三戒本身也只是变成轮回中获得安乐的因,没办法获得真实的解脱。

这里我们要分析一下原因是什么呢?此处所讲的“三戒守护得清清净净”的意思是说,把戒条守得很清净,没有违犯戒条。但是守得很清净不意味着他能知道这个戒律的精神、核心。如果有上师的窍诀,对三戒的解释就会不仅仅是一个戒条。不知道戒律的核心和精神的话,很多修行者很怕戒律。为什么害怕戒律?他会觉得戒律是一种束缚:不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好像很多绳子把你捆的结结实实,你在世间中什么乐趣都没有了。他就觉得这太恐怖了:我不受戒就很自由,这个也可以做、那个也可以做,受了戒就被束缚住了。其实他只是知道戒律的表象,不知道它的精神。真正戒律的精神是保护我们的,让我们不要去造恶业,让我们去修法的。

大恩上师在此处解释,真正的别解脱戒一定是以出离心为基础的。有强烈的出离心,别解脱戒肯定守得很清净,这是真实的圆满的条件。所以阿底峡尊者回答,如果只是表面上把别解脱戒守得很清净,而没有认为守戒是为了出离轮回,这种持戒的结果会怎么样?持戒得升天,但这不是解脱的因。所以说在守戒的时候,必须要有出离心来守护。法王如意宝、大恩上师在讲的时候说:真实的别解脱戒一定要有出离心。这已经是上师们归纳的窍诀了。所以说真实的别解脱戒,肯定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的。这个戒律就是解脱的因,这已经相应它的核心扼要了。

第二个菩萨戒。菩提心圆满了,菩萨戒就好守。所以说真实来讲,把菩萨戒守得很圆满,不是只在戒条上守得很清净,如果菩提心、利他心没有圆满的话,菩萨戒也没办法成为真实的解脱轮回的因。如果是一心一意利他的菩提心基础上守护的菩萨戒,就会成为成佛的因。

第三个密乘戒。密乘戒是什么呢?有时候我们看到密乘戒要求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比如说密乘戒要求不能间断供养,不能间断手印等等。我们就照这样做了:每天都在打手印、念咒。但实际上密乘戒的核心是清净观。清净观能不能解脱呢?当然可以。清净观就是一切都是大清净、大平等的。清净观的十四条密乘根本戒,本身就包含了密宗的见解和修行。所以如果你能安住清净观,在这个层次上把密乘戒守得清净,那一定是很快捷的成佛的因,这是毫无疑问的。

这里阿底峡尊者的意思,并不是说你按照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把三戒守护的清净了还没办法解脱,绝不是这个意思。阿底峡尊者说:如果你只是没有违犯戒条,但内心中没有出离心的话还是没有办法解脱的,所以必须要抓住三戒的核心,这是第一层次。

即使是三门日日夜夜、勤勤恳恳的奉行善法,但如果不懂得将善根回向圆满菩提,那么,善法也会被颠倒分别念一扫而光。

这是第二个层次。弟子们说:能不能归纳为三门即身语意都非常精进地修行善法?阿底峡尊者说:还不够。即便是三门日夜都安住在善法中:身体一直顶礼、转绕;口里经常念佛、念咒,心经常安住在发善愿等等。即使像这样三门日日夜夜、勤勤恳恳地奉行善法,但如果不懂得将善根回向圆满菩提,那善根会空耗,善法也会被颠倒分别念一扫而光。

这个后面还会讲,没有回向的善根是属于无记法。无记法的意思是说不确定善根成熟在哪个方面,因为没有通过回向来让它定型(回向就是定型)。如果没有回向的话,善根就会变成无记了,第一没有办法确定在哪个地方成熟,第二因为没有通过回向来定位、没有用回向来引导它的走向,所以这个善根不一定成为成佛的因。

即使你日日夜夜都在做善法,但是因为没有回向,这个善根到底往哪方面成熟?它不一定能成为解脱的因,也不一定能成为成佛的因,也许就会成为轮回的安乐的因。因为我们每天会生起很多的分别念,如果哪一天突然生起一个很强烈的分别念,那么三门所行的善会一扫而光。一念嗔心起,就会焚烧一百劫或者一千劫中布施持戒等等所积累的资粮。《入行论》中也讲过,善根很可能被颠倒分别念一扫而光。所以不懂得回向也是不行的,回向是在三门行善之后必须要做的,这是很重要的修法。

纵然具备智慧超群、戒律清净、讲经说法、观修境界等一系列功德,但如果没有舍弃世间八法,一切所为也只能成为现世的生计,而不可能获得来世之道。”

纵然一个修行者的智慧很超群,能够背诵、理解很多的经论;戒律也守得很清净;口才也很好,能够经常讲经说法;并且还有一定的观修境界,可以长时间安住在寂止状态,七天甚至于十五天都安住在禅定当中等等。即便这个修行者有些观修的境界,有的时候能够见到本尊、见到佛菩萨,能够见到放光,甚至有些拙火等等。但是如果他没有舍弃世间八法,内心还是耽著轮回,那么他一切的所作所为都只是为了现世的生计、为了今生能够得到财富、得到名声等等,是得到现世生计的一种因,说明他都是为了这个在奋发。

也就是说他的心相续和这些境界、和讲经说法等等之间被一根耽著世间八法的绳子联系着。就像一根桩子牢牢地钉在地上,桩子上有一条绳子,绳子上捆着一条牛。这个牛怎么跑、怎么转,都是没有办法离开这个绳子的。所以说不管怎么努力,都是围绕世间八法的,没有办法离开这个状态。修行者如果耽著世间八法,那即使有暂时的超群的智慧、暂时的戒律清净、讲经说法利他、暂时的观修境界,但是这些都会因为没有拔除耽著世间八法的桩子的缘故,使得所作所为都只能局限在小范围中。也就是说只能是围绕着现世的生计而转的,这全都是成为轮回的因,不可能获得来世之道。

真实的要获得解脱,就要舍弃世间八法。看破、放下世间八法的主要的修法,就是现在所讲的四个转心法。让我们看破今生、看破来世,一心求解脱,这就是我们要做到的,所以说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说,得到上师善知识的摄受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这里讲的就是得到上师、善知识的摄受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做个归摄了。

我们要认认真真观察自相续,如果八闲暇十圆满这十八种暇满已完整无缺地具足,那么自己的这个身体就称为具备十八暇满的人身。

我们认真观察自相续,如果八闲暇的本体和十圆满的特法,这十八种暇满都已经完整无缺地具足,那么就是具备十八暇满的人身了。

当然这很困难,我们刚刚分析了十八种暇满的条件,接下来观察数目差别,那真的是更加明显了。前面大部分我们都是从七十亿人的角度来讲的,如果把这个范围放大的话,那就不是七十亿人的问题,还有很多旁生、地狱、恶鬼,如果把这些算进来,那获得暇满人身的人,简直是可以忽略不计了,几乎没有。从这个方面讲,具足暇满人身的人比例是太少了。

如果真正是完整无缺地具足十八暇满的人身,这也只是开始。十八暇满只是可以修法的机缘,修持解脱道的所依的身份有了,但这不保险,十八暇满可能退失,如不使用还会空耗。只不过有这个潜力、能力、机会可以去修佛法,在这基础上可进一步修解脱道,但这机会也可能被浪费掉。现在很多人的机遇就是这样,如抓住了可能会得到很多钱,但如错失或者浪费了,有可能是大损失。暇满人身是可以修持殊胜解脱道的,但如果不加以使用:第一,可能被闲置、被空耗掉,天天无所事事,进一步可以修,退一步则会空耗。

比如我们佛弟子,从条件观察下来十八种暇满都有,但部分佛弟子每天啥都不做,或做一点点,没有认认真真进一步地修解脱道,基本上是闲置的。还有部分佛弟子,不单不去修法,反而用这个人身去造很大的罪业,这就不是闲置的问题了,是非常可惜的事。所以我们要善巧地使用它,怎样去使用?它只是一个基础、好的开端。好的基础可能被浪费,也可以造很大的罪业,怎样做选择?必须要我们反复地去观察。

在《亲友书》中讲的比喻,金子价值连城,可以做佛前的供品,也可以打造佛像,黄金的盘子如果扔在仓库里就是闲置。还有一种愚痴的人用黄金盘子装粪便,这就是真正大的浪费。所以我们的人身就似一个黄金盘子,是用它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还是闲置——让它造罪业?选择权在我们这里。我们学习了就知道人身有三个走向。直走?左转?右转?到底应该怎么做?如果往直走是解脱道,左边可能是闲置,右边可能是造罪。一步步学下去就知道不能造罪,轮回太苦了,一定要求解脱,慢慢知道这个暇满人身一定要好好用,不好好用下辈子不一定再能得到这个人身了,得不到人身解脱就没有希望了。

现在已在求解脱道,这是最好的开端、最好的所依,第一我们要欢喜,这么难得我得到了;第二要好好地使用,一定要考虑用这笔钱做最好的投资,得到最大的收益。这就要去想我们这个人身,这么大一笔财富,是投资解脱,还是投资造罪业?我们要好好观察,观察后相信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下决心一定要追求解脱,能真实地使用暇满人身,让暇满人身的利益最大化。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