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15届入行论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173课 Back

15届入行论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173课

一、科判坐标

二、 内容归摄(总义)

抉择空性的重点是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本论以四念处的方式来抉择法无我。四念处包括身、受、心、法四个部分,本课开始学习受念处。这一科判先从三个方面:“受的自性”、“产生受的因”、“受的对境”来抉择受是空性,再通过分析受和心的关系来彻底摧毁对受的执着。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受没有自性这一部分,即受是空性的。核心内容如下: 


一、为什么要抉择受是空性:

受的定义:受是一种心所法(即一种心理现象),分为苦受、乐受和舍受(即不苦不乐的感受)。


普通人对受的态度:追求乐受、厌恶苦受,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生起贪心、嗔心从而有意无意间造下许多罪业,感受许多痛苦。


小乘行人对受的态度:认为一切受都是苦的自性。苦受对应苦苦,乐受对应变苦,舍受对应行苦。他们通过这样的修法远离对受的耽着,了知三界是痛苦的自性从而帮助生起出离心,但是心仍有所缘、有所执着。


大乘行人对受的态度:直接抉择受在胜义中了无自性,名言中如梦如幻。进而了解到众生所感受的乐、逃避的苦,犹如虚空一般,根本不存在。如经中说“观受如虚空,是为受念处”。

二、受的自性不存在:受的自性如果存在,要么存在于内心上,要么存在于外境上。只要抉择到受既非心上的实法,也非境上的实法,就能断定受为空性。 (详见颂词一)


1、受不是内心上的实法:如果一个法是实有的,那以前它怎样,以后也该如此。如果受是实有的,生起苦受时就会一直保持苦的状态。同一相续中,苦乐是相违的法。因为苦乐相违的缘故,若实有的苦出现,乐就永远无法产生。然而有情心上的苦受、乐受一直交替存在。因此受并非心上的实有法。


2、受不是外境上的实法:数论外道认为苦受、乐受全在外境上。例如穿上一件新衣服后马上感觉到很高兴,因此说明外境上存在苦乐受。这种说法不正确。如果外境上有实有的快乐,那无论心境如何,只要接触就有乐受产生,能摧毁任何痛苦。但当一个人有极大痛苦如丧失儿子时,再好看的衣服在面前也不会生起快乐的感受。因此受并非境上的实有法。


3、了知道理后应知足少欲:现代有些世间人认为外在的物质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带来一切幸福快乐。然而外境并不存在实有的苦乐,苦和乐的本性都是空的。身心自在的来源就是少欲知足。如《八大人觉经》云:“生死疲劳,从贪欲生,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三、遮破对方的回辩:对方为了证成受是实有的,举出种种理由和中观宗展开了四轮辩答,都被一一驳斥。详见如下:

1、遮破“苦太强遮蔽了乐”:对方认为快乐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因为痛苦的力量太强了,而感受不到快乐。并举出比喻证成:就像太阳升起时,群星的光芒被隐没了一样,痛苦特别强烈时,细微的快乐会被它覆盖,以致于无法感受到。中观宗对此遮破道:苦乐是用心来感受的,既然没有感受到,没有被领纳,怎么能算是乐受呢?如此承许则也就失去了受的法相,正如《俱舍论》云“受蕴即为亲感觉。”(详见颂词二)


2、遮破“微苦存在但不易察觉”:对方狡辩道,感受快乐时,苦还是存在的,只是因为太过微小不易察觉而已。就像在一碗浓糖水里加一点点盐,盐水是有的,但不能品尝到咸味。中观宗遮破道:这只是你分别念的虚构而已。第一、苦、乐二者是相违的法,不能同时共存,这可通过可现不可得因推出。第二、有强烈乐受时,任何大、小苦受都不可能存在。好比在大火前,巨大的冰块都已融化,小冰块不可能还存在。(详见颂词三)


3、遮破“苦转变成乐”:对方仍然坚持痛苦是存在的,又辩称苦现在以经变成了快乐,但本体仍是痛苦,以这种特殊的形式存在。就像白玻璃刷成红色,但其本体仍然是白色。中观宗破斥道:这只是你的分别念。感受到快乐就是快乐,怎么可能说是痛苦呢?白色的玻璃刷成红色,任谁看到都是红玻璃而没有白色。再说这样承许又怎能区分从苦转变来的细微快乐和本身就是感受轻微的快乐这二者呢?(详见颂词三)


4、遮破“因有违缘而苦不能产生”:对方最后无力地挣扎道,痛苦本性是存在的,只是因为有快乐这种违缘,生苦的因缘不具足而无法产生。中观宗驳斥道,这不正说明感受苦乐是一种分别念吗?因为苦乐之受并非实有存在,只是因缘聚合的产物。(详见颂词三) 


总之,如果苦受、乐受是实有的法,则二者互不影响,应该可以同时存在。这和“苦受乐受二者是相违的法,不能同时存在”自相矛盾。对方一方面认为受实有,另一方面又不敢否认“苦乐相违”。为了将这两个自相矛盾的性质安立在同一个概念上,以各种理由、比喻进行维护。然而由于先天的内在矛盾,任何后来的涂脂抹粉都会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

发心师兄:定解C03 定解C65

审核师兄:定解C03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本课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阅读原文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