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演讲二:《變化世界中的佛教道德觀》 Buddhist Ethics In a Changing World
演讲嘉宾:艾亞爾•阿維夫助理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 Eyal•Aviv)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
佛教的道德教義是非常令人信服的,因為它不相信有任何一種超能力的神來操控我們,它們也不是神派來的執行者。佛教本身是非常務實的,佛教是阿彌陀佛和大乘的佛教學者通過多個世紀對善行和惡行的分析發展而成的。
佛教沒有在道德方麵製定一些嚴格的準則,應該被看成是優勢而不是劣勢。一些道德的理論,如功利主義和康德的道義論,已經很清楚地告訴我們如何去規範我們的道德行為,但是這些理論通常也是很死板的,並且不適用在我們複雜的人類文化、動機、情感等方麵或是一些身體的需要上。
佛教的道德教育是一種讓我們更有智慧和走向覺醒的方式,能夠讓我們更專注自己的內心,並且引領我們走向自我轉變。佛教在西方的成功在於它以人為本的理念和西方文化的相似之處,這種理念同時也是在現代社會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大部分的人文主義者和佛教徒都認為人類的幸福是生存的一個主要目標。佛教傳統在整個曆史上的教義和實修可以增進我們的快樂。
佛教有些核心的教義是在所有佛教傳統中都有的。比如:不殺生、布施、慈悲等。這些意識狀態都能夠讓我們做出正確的決定,並且讓我們做事的動機更有利他性。當我們的行為有這些教義指導時,我們所做的事情就會更具有道德性,而不是讓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像瘋猴子一下肆意妄為。
佛教是不受其他宗教道德反對和限製的。和其他的宗教相比,佛教的優勢是他承認很多現代社會的新發現。許多的宗教傳統都認為人類是整個宇宙的中心。這樣的觀點會導致我們認為人類是和其他物種分離開的,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是在本質上和其他物種不同的。
在決定我們道德的行為上,佛教特別強調作意的重要性。這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好與壞的問題要從多方麵看,通過了解佛教本身的實用性,我們可以知道該遵守什麼樣的道德規範去利用我們已經掌握的知識。
麵對著很多未知的挑戰,也見證了很多夢想和幻想漸漸成為現實,佛教告訴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平和的心態,不要隨便去做任何批判。如果我們能夠成功地用慈悲、關愛和利他的動機去適應這個新的時代,那我們會為未來的子孫造福的。
(以上為演講內容摘要,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查閱全文請點擊左下角“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