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规教言论》学习笔记|第1课
脉络梳理
简略分析
一、宣说之必要
1. 学习殊胜大乘佛法必须打好人格基础。
(1) 以喻说明;
(2) 没有良好人格为基础,法再怎么样殊胜,最后也会付之东流。
2. 本论所讲的内容,就是要做一个好人。
二、 释题:二规教言论
1. 二规,就是佛规和人规。
2. 将佛教和世间的道理结合起来,以简单的语言教诫世人,即《二规教言论》。
3. 在藏文当中,本论又名《积聚圣天世德之宝》,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圆满功德,均是依靠它而积聚。
三、 宣说正文
甲一、初义
乙一、礼赞句
忆念何者能开启,二规智慧宝藏门,
一切诸佛慧藏者,文殊勇士护汝众。
1. 任何人忆念文殊菩萨,就能开启世间出世间一切智慧之门。
2. 以教证宣说忆念文殊菩萨的功德。
3. 平时要祈祷文殊菩萨和麦彭仁波切,令自己的所作所为如理如法、懂得取舍。
乙二、立宗句
于此世间应赞处,即谓圣天与世德,
犹如磁石吸铁屑,诸君若欲得彼二,
则于此说善教言,当阅并思其深义,
思已对此起深信,如理行持彼之义。
1. 明辨应赞处
2. 获得应赞处之次第
3. 不得成功之因
甲二、论义
乙一、世间行之类别
丙一、总说
世间行为总分二,高尚以及卑劣行,
高尚之道现来乐,卑劣之道现来苦。
1. 世间行为之分类:
(1) 高尚的行为
(2) 卑劣的行为
2. 苦乐之因果
3. 以公案说明因果无欺
4. 除此二种之外并无中等行为。
丙二、别说高尚行
下品高尚世间规,上品高尚圣者道,
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
则彼始终不通达,殊胜佛规及证悟,
如无树根即无茎,或如无福即无财。
1. 高尚行为之分类:
(1) 下品:世间的高尚行为
(2) 上品:出世间的高尚行为
2. 佛法的高深境界建立于世间人规基础之上。
(1) 教证
(2) 比喻
此等士夫之次第,虽无他人作分析,
然将世间高尚行,分为上中下三品。
3. 上中下三品完全由自己的行为决定。
4. 对上中下三等人,人们有不同的对待。
乙二、总建立世间行感苦乐果之理
丙一、略说世间苦乐
此等世众爱安乐,恒时唯有求自利,
除圣者外诸士夫,无有其余之所求。
1. 凡夫与圣者之别:
然由前世业所感,有人获得胜财富,
有人不幸病所缠,呜呼当观众苦乐。
2. 希求安乐并非都能如愿以偿。
3. 众生由于业力不同而有苦乐的不同。
丙二、总宣说世间行如何感苦乐果之功过理
丁一、建立卑劣行如何感苦果之过患理
戊一、卑劣行如何感苦果之理
无食空腹之痛苦,等同无誉之意苦,
何人若有名誉德,彼之财食如泉涌。
1. 世间痛苦的表现
2. 痛苦之因
3. 快乐之源
4. 重申宣说本论之目的
一、宣说之必要
1. 学习殊胜大乘佛法必须打好人格基础
(1) 以喻说明
1) 就像雪山狮子的乳汁只能用金器来盛,注入陶器里一定会裂开。如果法器太低劣了,甚深的法不可能停留在相续中。
2) 佛法的殊胜成就必须建立在人格的基础上,如同播种先要有肥沃的良田,假如土地贫瘠荒芜,要想五谷丰登,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2) 没有良好人格为基础,法再殊胜,最后也会付之东流。
2. 本论所讲的内容,就是要做一个好人。
二、释题:二规教言论
1. 二规,就是佛规和人规。
2. 将佛教和世间的道理结合起来,以简单的语言教诫世人,即《二规教言论》。
3. 在藏文当中,本论又名《积聚圣天世德之宝》,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圆满功德,均是依靠它而积聚。
三、宣说正文
甲一、初义
乙一、礼赞句
忆念何者能开启,二规智慧宝藏门,
一切诸佛慧藏者,文殊勇士护汝众。
1. 任何人忆念文殊菩萨,就能开启世间出世间一切智慧之门。
(1) 出世间智慧:证悟空性、无缘大悲、佛陀不可言说的相好庄严等。
(2) 世间智慧:取舍因果、待人接物的道理等。
2. 以教证宣说忆念文殊菩萨的功德。
(1) 《文殊根本续》中说:“纵使一刹那间忆念文殊菩萨,此功德亦不可思议。”
(2) 《大忿怒续》中说:“一切菩萨当中,文殊菩萨的加持最大;所有佛母当中,具光佛母的加持最快。”
(3) 《宝积经》十五品《文殊刹土庄严经》中说:“念诵千百万佛陀的名号,都不如念文殊菩萨的名号功德大。”
(4) 《释尊广传》中说:释迦牟尼佛因地时,也在文殊菩萨面前发菩提心。
3. 平时要祈祷文殊菩萨和麦彭仁波切,令自己的所作所为如理如法、懂得取舍。
乙二、立宗句
于此世间应赞处,即谓圣天与世德,
犹如磁石吸铁屑,诸君若欲得彼二,
则于此说善教言,当阅并思其深义,
思已对此起深信,如理行持彼之义。
1. 明辨应赞处:
世间人特别赞叹的,就是诸佛菩萨和护法神的加持(圣天),以及世间天尊和世间美德(世德)。
2. 获得应赞处之次第:
(1) 首先在善知识面前听闻这些教言。
(2) 然后如理如法地反复抉择思维。
(3) 认真思考之后,对论中道理生起深信不疑的定解。
(4) 进而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真正将这些教义落在实处。
3. 不得成功之因:
(1) 没有圣天和世德,因而无法得到护法神和天尊的加持。
(2) 无始以来的业力现前。
甲二、论义
乙一、世间行之类别
丙一、总说
世间行为总分二,高尚以及卑劣行,
高尚之道现来乐,卑劣之道现来苦。
1. 世间行为之分类:
(1) 高尚的行为:行持高尚的行为,即生中快乐,来世也会快乐。
(2) 卑劣的行为:行持卑劣的行为,即生中痛苦,来世也会痛苦。
2. 苦乐之因果:
(1) 行为是因。依靠快乐的因,会产生快乐的果;依靠不快乐的因,则产生不快乐的果。
(2) 果报不一定马上现前,但这只是果报没有成熟前的暂时现象而已。就像已经服用毒药的人,在毒性没有发作前,有时甚至会感觉极舒服,但过不了多久,痛苦必定会降临。
3. 以公案说明因果无欺:
(1) 印光大师所讲江南双胞胎中的老二因贪执美色即生获报。
(2) 美国著名文学家海明威年轻时喜爱打猎,最终以猎枪自杀。
(3) 出家人滥用僧财,得怪病、遭抢劫、变疯癫。
4. 除此二种之外并无中等行为。
高尚与低劣是观待安立的,行为要么是高尚的,要么是低劣的。
丙二、别说高尚行
下品高尚世间规,上品高尚圣者道,
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
则彼始终不通达,殊胜佛规及证悟,
如无树根即无茎,或如无福即无财。
1. 高尚行为之分类:
(1) 下品:世间的高尚行为,如古代的人文道德、修为教养。
(2) 上品:出世间的高尚行为,如发出离心、菩提心、利益无量众生、行持六度万行,叫做圣者之道,是从佛法上安立的。
2. 佛法的高深境界建立于世间人规基础之上。
(1) 教证
六祖惠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2) 比喻
如无树根即无茎;或如无福即无财。
此等士夫之次第,虽无他人作分析,
然将世间高尚行,分为上中下三品。
3. 上中下三品完全由自己的行为决定。
(1) 恶人即使获得官位、没有功德的人即使被尊为法师,也不能持久。
(2) 贤善的人身心快乐,众所恭敬。
“甘丹的金法座没有主人,谁有本事谁可得。”
4. 对上中下三等人,人们有不同的对待。
(1) 赵州禅师对赵王、将军待客之道不同的公案。
(2) 印度大悲上师迎接法王如意宝的公案。
乙二、总建立世间行感苦乐果之理
丙一、略说世间苦乐
此等世众爱安乐,恒时唯有求自利,
除圣者外诸士夫,无有其余之所求。
1. 凡夫与圣者之别:
(1) 世间上的凡夫众生都喜欢自己幸福快乐,恒时追求自己的利益。
【教证】佛陀在经中说:“不净粪中不会有妙香,凡夫人一定会有自私自利。”
(2) 只有圣者或者内心已生起无伪菩提心的人才不希求自己的安乐。
【教证】《华严经》:“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然由前世业所感,有人获得胜财富,
有人不幸病所缠,呜呼当观众苦乐。
2. 希求安乐并非都能如愿以偿。
(1) 一方面,因为自己前世没有高尚的行为,所以今生感受许多痛苦。
(2) 另一方面,也与即生中的发心和行为有关
3. 众生由于业力不同而有苦乐的不同。
(1) 有些人不需要奔波劳作,自然就获得无尽财富。
(2) 有些人虽然精勤不息,并费尽心机、绞尽脑汁;反而经常遭受违缘,被病魔缠绕,苦不堪言。
归根结底,都是由自己的道德品质所致。
丙二、总宣说世间行如何感苦乐果之功过理
丁一、建立卑劣行如何感苦果之过患理
戊一、卑劣行如何感苦果之理
无食空腹之痛苦,等同无誉之意苦,
何人若有名誉德,彼之财食如泉涌。
1. 世间痛苦的表现:
(1) 身苦:贫穷者由于没有饮食,故常感受食不果腹之苦。
(2) 意苦:具足财富者虽然家财万贯,却因没有名声地位,内心同样也有难忍之苦。
2. 痛苦之因:
这些皆由前世业力所感,或者今生行为不如法所致。
3. 快乐之源:
如果自己行为如法、积功累德,就会具有名声美誉,进而财产饮食等受用会如泉水涌出般汩汩而来,用之不尽。
4. 重申宣说本论之目的:
我们学《二规教言论》,主要是认清做人的方向——到底是做一个有利他心的高尚人,还是自私自利的低劣的人?
本课颂词解释
忆念何者能开启,二规智慧宝藏门,
一切诸佛慧藏者,文殊勇士护汝众。
此为本论的礼赞句。意思是:任何人忆念文殊菩萨,就能开启世出世间一切智慧之门。(P4)
于此世间应赞处,即谓圣天与世德,
犹如磁石吸铁屑,诸君若欲得彼二,
则于此说善教言,当阅并思其深义,
思已对此起深信,如理行持彼之义。
此颂是立宗句。意思是:世间人特别赞叹的,就是圣天与世德,要想如吸铁石吸铁屑般自相续迅速获得这两种美德;唯一的方法就是首先在善知识面前听闻这些教言,然后如理如法地反复抉择思维;认真思考之后对论中所讲的稳重、智慧、信心等十种道理生起深信不疑的定解;进而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真正将这些教义落在实处。(P5)
世间行为总分二,高尚以及卑劣行,
高尚之道现来乐,卑劣之道现来苦。
意思是:总的来讲,世间行为有两种,一是高尚的行为,一是卑劣的行为。如果行持高尚的行为,即生中快乐,来世也会快乐;如果行持卑劣的行为,即生中痛苦,来世也会痛苦。(P7)
下品高尚世间规,上品高尚圣者道,
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
则彼始终不通达,殊胜佛规及证悟,
如无树根即无茎,或如无福即无财。
意思是:上品的高尚行为是圣者之道,是从佛法上安立的;下品的高尚行为是世间的法规,是从世间法上来讲的。我们学佛的人,不仅要有出世间的高尚行为,世间的高尚行为也不可缺少,因为世法乃为佛法的根本,如果没有世间的高尚行为,高深的佛法境界是谈不上的。(P9)作者用两个比喻进一步说明,首先“如无树根即无茎”,没有树根的话,树干肯定不会产生。第二个比喻,“或如无福即无财”,没有福报的人犹如沦落街头的乞丐,连吃穿等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不可能拥有如意宝或万贯家财。(P11)
此等士夫之次第,虽无他人作分析,
然将世间高尚行,分为上中下三品。
意思是:世间上的所有众生,可分为好人、中等人、坏人三类,这种次第并非他人安排,完全是由自己的行为来决定的。(P12)
此等世众爱安乐,恒时唯有求自利,
除圣者外诸士夫,无有其余之所求。
意思是:世间上的众生,都喜欢自己幸福快乐,恒时追求自己的利益;除了极个别的发大乘菩提心的圣者以外,其他的士夫没有其它的所求之事。(P15-P16)
然由前世业所感,有人获得胜财富,
有人不幸病所缠,呜呼当观众苦乐。
意思是:由于业力的不同,有些人不需要奔波劳作,自然就能获得无尽的财富;有些人虽然精勤不息,并为此费尽心机、绞尽脑汁,但因为前世未积累善根;不但无法金玉满堂,反而常遭受违缘,被病魔缠绕,苦不堪言。(P18)
无食空腹之痛苦,等同无誉之意苦,
何人若有名誉德,彼之财食如泉涌。
意思是:贫穷者由于没有饮食,故常感受食不果腹之苦;而具足财富者虽然家财万贯,却因没有名声地位,内心同样也有难忍之苦。这些皆由前世业力所感,或者今生行为不如法所致。如果自己行为高尚、积功累德,就会具有名声美誉,进而财产饮食等受用,会如泉水涌出般汩汩而来,用之不尽。(P19)
重难点分析
1、 修行之次第
首先在善知识面前听闻这些教言,然后如理如法地反复抉择思维。认真思考之后,对论中道理生起深信不疑的定解;进而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真正将这些教义落在实处。
2、 高深的佛法境界建立在世间法基础之上
(1) “世法即是佛法根。”
(2) 六祖惠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3、 世间苦乐的来源
(1) 痛苦之因:
苦乐皆由前世业力所感,或者今生行为不如法所致。
(2) 快乐之源:
如果自己行为如法、积功累德,就会具有名声美誉,进而财产饮食等受用会如泉水涌出般汩汩而来,用之不尽。
本课教证
1.《文殊根本续》中说:“纵使一刹那间忆念文殊菩萨,此功德亦不可思议。”
2.《大忿怒续》中也讲过:“一切菩萨当中,文殊菩萨的加持最大;所有佛母当中,具光佛母的加持最快。”
3.《宝积经》十五品的《文殊刹土庄严经》中还说:“念诵千百万佛陀的名号,都不如念文殊菩萨的名号功德大。”
4.《释尊广传》中亦言:释迦牟尼佛因地时,也在文殊菩萨面前发菩提心。
5.六祖在《坛经》中讲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意思是:佛法的证悟离不开高尚人格,若抛弃世规而想希求无上菩提,就像寻求龟毛兔角一样不现实。【出自《离幸福很近》】
6.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说:“言行恒时随顺友,秉性正直心善良。”
意思是:我们要言行随顺于亲友,并且要秉性正直,不要趋炎附势或者谄媚奉承,再者是心地要善良。【出自15年法师辅导】
7.《华严经》所讲:“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意思是:在这个世间中,只有真正的圣者,或者虽不是圣者,但内心已生起无伪菩提心的人,才不希求自己的安乐。他们对自己的病痛、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快乐,并不会如是执著。反正身体是假合之躯,怎么样过都可以,只要有一口气、有一份力量;就要献给众生,就要为众生做事情。【出自《离幸福很近》】
8.佛陀在经中说:“不净粪中不会有妙香,凡夫人一定会有自私自利。”
高尚行为在凡夫人中比较难以产生,除极少数发了愿行菩提心的人,会经常思维利益众生并身体力行,其他人只是希望自己过得舒适安乐。【出自《离幸福很近》】
名词解释
非人
指非人类之天龙八部,以及夜叉、恶鬼、修罗、地狱等。一般又作为鬼神之泛称。【《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六度万行
略则六度,广则万行,而六度是包括了菩萨所修的一切行门。【《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度四摄
六度: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摄
布施摄、爱语摄、利益摄、同事摄。菩萨以此四事摄化众生。故名四摄【《法门名义集》唐·李师政撰】
瑜珈行境
止观双运的境界【生西法师语】
神通神变
谓如来为调伏憍慢众生故,或现一身而作多身,或现多身而作一身;山崖石壁出入无碍,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等。现诸神变,调伏众生,是名神通神变。【《三藏法数》明·一如等撰】
发心师兄:定解B27 定解B30 定解B23
审核师兄:定解G09 定解B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