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放下执着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不论在哪里,
佛陀加持你
点击蓝字,开卷有益
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
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
舍尽则脱苦,吾心成涅槃,
死时既须舍,何若生尽施。
吾既将此身,随意施有情,
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
纵人戏我身,侵侮并讥讽,
吾身既已施,云何复珍惜?
一切无害业,令身尽顺受。
颂词
今日
舍尽则脱苦,吾心成涅槃,
死时既须舍,何若生尽施。
上师讲记
我们舍弃一切的善根财产身体,这是非常合理的,为什么呢?
因为人在活着的时候,
若能把是我所执著的东西,
如财产身体统统舍弃,
心里就很舒服了,
以后纵然遇到违缘和痛苦,
也不会有什么伤心的,
因为这些东西已经不是我的,
早就布施给众生了。
打个比方说,我想将屋子里的财产布施给一切众生,如果不注意来了小偷,把里面的东西偷了,我也不会有任何伤心,因为我早已经舍给众生了,
虽然没有亲自送到别人家里,
但他自己来把东西拿走了,
那我有什么痛苦的?
而且依靠这样的舍弃,
我们才可以获得涅槃,
为什么呢?
因为凡夫的心对外境特别执著,
对内在的事物也相当执著,
这种执著始终去不掉,
但若通过大乘的对治方法来修炼,
舍弃了里里外外一切事物的执著,
心的光明本体自然而然就会显露出来,这即是所谓的涅槃。
因此,舍弃这三者可以帮助自己脱离痛苦、获得涅槃,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死时既须舍”。
我们每个人终有一天会面临死亡,
无常这个魔一定是会出现的,
当它出现时,自己不得不离开这个人间,身体和受用都要舍弃。
虽然有些善根若以菩提心摄持或已经回向了,死时也不一定舍弃,但如果没有回向,这些善根就像芭蕉树一样用完就没有了,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无常到来时,
所有的一切都要离你而去,
还不如现在就布施给众生,
依此也能对自他大有裨益。
为什么呢?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去掉我执,
以此成为圆满正等觉佛陀之因;
另一方面,众生也能获得不可思议的利益,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愿意舍弃呢?
龙猛菩萨说:“菩萨若能舍一切,功德如同虚空界一样无边无际。”
尽管按照本论的次第,现在还没有讲到受菩萨戒,但我们在座的人早就受过菩萨戒了,对于已受过菩萨戒的人来说,不应该对自己的身体、受用、善根特别执著,否则并不是大乘的修行人。佛陀在《文殊刹土庄严经》中云:“舍利子,菩萨就是大施主,舍弃自己的一切而无有恐怖畏惧之心,并生起极大的欢喜满足感。”的确如此,看过《释尊广传》的人都知道,菩萨把自己的所有全部布施给了众生,心里不但没有恐怖和吝啬,反而生起极大的欢喜心。
总之,舍弃这三者的原因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我们心里也应该这样发愿。假如要受持菩萨戒,执著这些不太好,因为到了佛果的时候,就没有“我”的事情了,佛菩萨的事业就是利益众生,根本没有“我”的空间。
就像我们这里有些发心(发心为僧众做事情)的人,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以外,所作所为好像没有一个是为了自己,都在为了众生一直忙碌,佛陀因地时也是这样的。
倘若以自私自利而做很多事情,
意义并不是非常大,
因此大家应该培养自己的利他心,
有了这颗心,
将来你不管到什么环境中都会闪闪发光的,
就像如意宝一样必定会使那个地方得到很大的利益,真正起到弘扬佛法的作用。所以在学习佛法的时候,我始终觉得培养自己的利他心相当重要。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只要经常磨练自己的心,心毕竟是有为法,逐渐逐渐它就会改变方向的,这一点大家要记住!
智诚堪布
辅导
对所用的东西为什么要这样布施?
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原因,
找不到一个根据,我们就不愿意布施。
如果不是因为对众生有帮助的话,
谁都不愿真实去布施。
世间人捐款的时候,
要不觉得对人有所帮助,
可以解除他们的痛苦,所以捐钱捐物;
或者觉得捐款之后可以出名;
或者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都是看到某种利益和必要才布施。
作为一个凡夫修行者也一样,
看到某种必要才真正愿意去布施,
如果没有看到某种必要,即便强迫你去布施,那是非常勉强的,没有真实意义。所以紧接着讲第二条:原因,为什么要把最贵重、最执著的东西布施给一切众生呢?必须要弄清楚原因,我们才能够真实的投入。
舍尽则脱苦,吾心成涅槃,
死时既须舍,何若生尽施。
此处讲了两个根据,第一、二句是第一个根据,第三、四句是第二个根据。
首先讲第一个根据,为什么这样做布施?
“舍尽则脱苦,吾心成涅槃”。
我们之所以漂流轮回感受痛苦,就是因为有执著,执著“我”就形成了我执,这就是轮回的大无明,是一切流转的根本因,其余的烦恼、恶业等一切轮回痛苦都是因为我执才得以显现。
因为很执著自己身体的缘故,
不愿因修行而令身体受苦,
觉得身体比法更重要:
在身体不受累的前提下可以学法,
若受累就不愿学了。
这就是因为对身体很执著,
从而成为一个导致懒散的因。
为什么有人要去杀生、偷盗呢?因为要解决吃饭、穿衣、买房子等问题,为了贪著身体造了很多业,原因何在?就是贪身。
以此类推,很多痛苦都是因为执著而引发的。要脱苦就要放舍对这些法的执著,所以颂词中讲“舍尽则脱苦”。因为苦是由执著而来,如果要脱苦必须要放弃对世间法的执著,能够放下多少就能够脱离多少,全部放舍就可以脱尽一切苦。
如果我们放弃对世间法的执著,
就会从不断追求物质的成败得失的痛苦当中解脱出来;
如果我们完全舍弃对“我”的执著,
就能从流转轮回的根本因“我执”上解脱出来。
所以放弃一部分就脱离一部分的苦,
如果舍尽了就脱离一切苦。
接下来讲“吾心成涅槃”。
既然远离了一切执著,心就寂灭了。从严格意义上讲,涅槃的意思就是圆寂,圆是指证得圆满功德,寂就是寂灭一切烦恼。我们不得解脱,感受痛苦就是因为执著,如果能够放弃执著就会远离一切痛苦,这是圣者给我们开示的殊胜解脱之道。
凡夫众生无法了知这一点,认为只有不放弃才能够享受,但这只是暂时的获得,实际上在紧紧抓住的过程中,会延伸出很多额外的烦恼,而且执著的过程本身也是痛苦的自性,所以要真正脱苦必须舍掉一切。如果执著受用就会引发由受用产生的痛苦;如果执著身体就会引发由身体产生的痛苦;如果执著善根就会引发执著善根而产生的痛苦。
执著善根的痛苦:比如说一个菩萨对自己的善根很执著,不愿意回向给众生,那么这个善根就不能引发广大的菩提心、菩萨行,从而导致他的心无法解脱,其本身是一种痛苦。
在苦中包括:苦苦、变苦、行苦,善根虽然是一种善法,但它仍然属于苦的范畴。论典当中将轮回分为两类:分段的生死轮回和细微的流转轮回,第二种就是因为没有断尽一切执著而引发的,
所以如果不断尽对善根的执著,
无法真实获得菩萨道,
因此必须把自己所执著的善根也舍掉,
最好的方法就是布施给一切众生。
这是一种放舍,它与罪犯被捉之后发誓以后不再犯法的放舍完全不同,菩萨放舍的是执著,但不等于不再造善根,菩萨还会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不断地造善法,因为能利益自他的,除了善根之外绝无其他。所以舍弃的是利益自己而造善的错误想法,放舍还是打开心胸的一种修法。因此“舍尽则脱苦”,不管粗大或细微的苦,惟有舍尽之后心才会觉悟,才会成为自他二利的佛陀。
以前因为不了知而痛苦,如今我们通过学习《入行论》知道了正确的方法,为什么不实践呢?应当逐渐习惯布施自己所执著的东西,通过放舍让自己的心获得解脱自在。当然不可能一步到位,突然间从执著很强的凡夫变成能够放舍一切的大菩萨,这是不现实的。
首先要了知次第,再逐渐地修持放舍之道,先从财富受用开始,能够不悭吝地布施,逐渐让自己的心开放,习惯之后再逐渐布施身体、善根。
放舍的必要性第一个是“吾心成涅槃”,通过这样修法可以让自己获得圆满觉悟之果,必要性相当大,所以应该修持布施,而且所施的物品一定是内外一切物。如果此时还有所保留,就会顾虑:把所有东西都布施了自己怎么办?实际上还是无法从一切痛苦中脱离。因为有所保留就是有所执著,就会有痛苦,所以此处将所施安立为身心内外所有一切,因为这些东西就是引发我们执著的因,会进一步引发痛苦。每个众生都想脱苦,如果真的想获得自在,就必须要放弃一切。
当然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会很纠结,
为什么呢?
是因为没考虑到放舍能够带来的利益,
或者没有对比执著带来的痛苦
和放舍带来的安乐,
对其因果没有真正去分析。
我们的惯性思维是:
如果要安乐就要牢牢抓住,
比如外道修法抓住“我”不放,
只要“我”在就可以修道,
“我”就可以解脱;
众生把钱抓住,
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获得安乐,
心里才会踏实。
如果放弃,就像一个人在海里面船沉了,此时死命抓住一块木板,他觉得那是救命稻草,只有牢牢抓住不放才会心安,让他把木板放掉是绝无可能的,这就是众生的心态。
我们现在就处于这样的心态中,所以让我们舍弃财富、身体,会认为放舍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感觉处在危险的境地中没有安全感,所以众生修道很难与正法相应的原因就在这里。佛菩萨看在眼中,也是使用了很多方便,安排了三个无数劫的时间让众生去习惯能够放弃,最后舍尽了才能成佛,这是第一个必要。
第二个必要是“死时既须舍,何若生尽施”。
为什么现在就要修布施呢?善根方面不用多说,身体和受用这两者,即便是牢牢地执著它舍不得放弃,死亡到来的时候,谁都没办法带走自己的身体,哪怕一根头发;谁都没办法带走自己的财富,哪怕一分钱一根针,所以死的时候,一切身体和身外之物都要被迫舍弃。
而且被迫舍弃和主动舍弃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被迫放弃的时候,心存强烈的执著,心态很痛苦,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死的时候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手里还紧紧抓住执著的东西不放,因为执著,死的时候就会痛苦。
按照中阴的教法,死的时候执著某些事物,神识很容易转到那上面而感受恶趣的身相,《极乐愿文大疏》当中这方面的公案很多。所以,被迫放弃的时候,自己处在非常不情愿的心态中,有很深的贪念,会因此而引发很深的痛苦,所以贪著越大痛苦就越大。就好像世间上一对恋人,正在热恋的时候被拆散,会非常非常地难受。所以,对世间法非常的执著,因为死亡而必须要放舍,这种不可抗的力量出现的时候,那种被迫分离的心态很痛苦。
“何若生尽施”:既然被迫放弃时如此痛苦,还不如现在主动放弃。怎么样主动放弃呢?就是布施给一切众生,因为只有用于利益众生才是最有价值的。
或许有人认为还有很多放弃的方式:烧了、扔到水里等等,这样做自己不能用,其他人也不能用,虽然是放弃了,但效果不理想。
既然放弃了,就可以给予众生,让众生享受财富而得到安乐,自己既解脱了执著,也积累了善根,各得其乐,何乐而不为呢?一方面,布施众生是最好的主动放弃的方式,另外,因为早已布施众生,早已主动放弃,心理有所准备,即便是死亡到来的时候,要和自己的财富、身体分离,也不会有任何痛苦。因此,主动放舍有很多利益。
死亡时都是要舍弃一切的,这些问题我们要经常思考,这样才会看得比较淡,执著减轻,痛苦也会减少。如果自己的痛苦少了,头脑会更清晰,可以生起智慧去深入法义。
相反,如果每天都处在执著当中,智慧不清晰,那么看法本、打坐时都会出现世间上纷繁散乱的事情,又如何能深入法义呢?更不会懂得抉择圣人的解脱之道。如果主动地放舍,认为一切执著的对境可有可无,对财富受用没有很强的执著,这种心态可以帮助自己得到一个清晰的思维,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法义,才能深入思维空性、思维因果,可以更加清晰地了知甚深的含义——而不只是在昏浊的大脑中,留下词句大概的印象,其中甚深的含义,对解脱有什么必要和帮助完全不明白。
所以,主动放舍能够帮助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生起清净的智慧,了知这一道理之后,应当进一步开始修持放舍之道。
未
完
待
续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具德上师加持入心间
不偏众生普降大法雨
三学之藏索朗达吉尊
祈请身寿不变久住世
愿以发心皓月之光明
五浊黑暗消于法界中
一起学中观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