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
(接上文)
但是有些时候现在我们没有遇到这个环境的时候怎么样都好说,我们在座上打坐的时候一想到三宝功德的时候,有可能痛哭流涕的可能性也有,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容易发这种愿,因为我们还没有遇到这个真实的环境,再可怕就是害怕什么?遇到这个环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就随环境而变,自己的信心慢慢的就没有了,就开始舍弃三宝的心就有可能升起来,所以一方面发誓愿,发坚定的誓愿很重要的确很重要。这也是一个个缘起。
第二是要想方设法的来让自己在真实的遇到这个环境的时候的确也不动摇,这个就必须要通过修行,通过训练才能够达成的。所以一个人到了战场当中,我们要勇往直前,我们一定不要怕敌人,我们在没有上战场之前,怎么样喊都行,你可以把手指头咬出血写血书,怎么怎么样,你都可以写很多很多篇血书,但是真正到了战场上那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如果你平时没有训练的话那就完全没有脚跟都软了根本连爬都爬不动是这样的,所以那个时候就非常非常危险,但是怎么样才能做到?就是平时在遇到这些之前,就是非常认真的严格地去训练,训练好了到了这个环境当中训练就相当于模拟,训练就是模拟吗?模拟战场的一种情况现在我们就要训练那种,平时的时候我们就要多缘着这样一种甚深的法义。就是要认真地闻思修行,让内心当中升起这个智慧,这个智慧再再的训练,慢慢的我们的一种邪知邪见越来越少,生不起来了,即便是突然间升起了一个,或者听到些言论的时候,也绝对不会受到他的影响,这个就是不断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这一点我们务必要付出于实际的行动,有的时候很深的见解上生不起来,我们要想到皈依三宝是今生后世的唯一的福祉。无论如何不能舍弃从大的方面能够意念的话,有些比较严峻的时刻他也能够不舍弃三宝的情况也有的。
正如经中说:“何人皈依佛,彼为真居士,何时亦不能,皈依其他尊;皈依于正法,远离恼害心;皈依圣僧众,不应交外道……”
这里面告诉我,“何人皈依佛,彼为真居士,就是何人任何一个人,如果皈依佛之后,这个人就是居士,就是真实的居士。虽然居士严格来讲,一戒居士,两戒居士,像这样受到了居士戒之后,可以叫居士,但是皈依三宝之后也叫居士,那么这种居士叫皈依居士,皈依戒的居士,然后受了戒之后叫做一戒居士,或者圆戒居士。像这样也可以叫居士。
有些地方叫八戒居士的也有。反正一辈子守持斋戒的叫八戒居士。所以这个居士有很多的种类,有些皈依之后就叫居士的。有些受了戒之后他从另外一层意思叫居士。
此处皈依佛之后都可以称之为真实的居士。
何时亦不能,皈依其他尊;这个时候他就已经成为了皈依佛陀的一种修行者居士。这个时候何时也不能够皈依其他宗教的外道,不能够把其他的外道天神当成真正的导师来进行皈依。
皈依于正法,远离恼害心。当我们皈依正法之后,尽量要远离恼害之心,伤害众生的心,这一方面要远离,皈依正法之后。因为正法它是帮助我们调伏烦恼,正法让我们远离恶业,让我们修行正法,正法也是让我们真实的趋向于实相。所以正法的自性和轮回伤害众生的痛苦的自性是背道而驰的,正法帮助我们离开痛苦而恼害心是让我们获得痛苦的,正法是让我们获得安乐,而恼害心是让我们丢失安乐的,正法的状态是让我们获得一种觉悟的。而恼害众生的心是让我们相应轮回的,所以我们皈依正法要想方设法的远离恼害心。但是这个远离恼害之心他有很多标准,不是说刚开始的人就有这个,而是我们首先要发一个誓愿或者把这个当成一个目标,把皈依正法之后远离恼害心当成一个目标,慢慢的我就靠近,像这样最后真实的连伤害众生的心都不会,都不升起特别特别的慈悲,很善良的一个心态最后通过训练可以升起来,但是现在来讲的话可能很多人,刚刚从经常性伤害众生的一种心态当中皈依之后呢?他马上要丢弃这种心态可能还是很困难的,所以首先我们要停止在行为上面要停止伤害众生的行为,语言上面经常不要伤害众生,然后逐渐逐渐的在内心当中都要停止伤害众生,因为心很难调伏相对来讲身语意,身语相对来讲是比较容易的,把你的身体管住,你不要去杀生不要伤害众生。相对来讲容易多了,你不要去骂众生不要用语言伤害众生相对来讲容易多了,但是心很难控制,所以最难的是心上面的调伏。所以远离恼害心,这个我们一看就是一个高标准,对我们来讲可以把它当成一个目标,逐渐的来靠近,其他的行为方面我们能做的尽量做,我们能做的尽量去做,如果所有的众生不能杀没办法避免伤害,我们先发愿不伤害一部分众生,这个是在很多地方讲。像这样我可以发愿不伤害一部分众生,逐渐逐渐的靠近真实的不伤害一切众生乃至于心中也不伤害众生不产生伤害众生的心,这个很困难的确非常困难的。
皈依圣僧众,不应交外道……”
皈依圣僧众之后我们就说不应该交外道,交外道的意思就是说不把他们当成修道的伴侣。见解和修行不跟他们相应。并不是说不和外道说话呀这个方面我们做不到,因为很多道友家里面也一起住着很多不信佛的,或者说皈依其他外道也有很多,所以这个方面很多时候是做不到的。
但这个交意思就是说,见解跟他们不相应,行为方面不相应,有时把不把他们当成修道的伴侣?这个意思。交往的意思。
如今我们这些人自以为是三宝的随行者,可是竟然对佛经、佛塔、佛像等没有一丝一毫的恭敬心,居然把这些看成是普通的财物而进行买卖或作为抵押品……这就是所谓的享用三宝身财,罪过极其严重。
现在很多佛弟子自认为是三宝的随行者,但是对于三宝所依对于佛陀身语意的所依,比如说佛经,佛塔,佛像,佛经当然是法宝的代表,或者佛陀语言的所依。然后佛塔是佛陀的智慧,佛心的所依是佛塔,佛塔代表佛智的。我们看到佛塔就知道这个是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智慧就在这安住的,通过一个色法的自性,然后佛陀的智慧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安住在这儿,当我们看到佛塔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佛陀的智慧无二无别,不是一个旅游景点也不是一个装饰品他就是代表佛智,但是真正的佛塔应该是要装藏的,有佛舍利,装藏的时候是代表佛塔。如果没有装藏那就不一定那么严格,然后就是佛像,佛像是佛身的所依。所以说有些时候佛弟子对于这样一种佛陀身口意的所依没有一丝一毫的恭敬心,然后把这些当成普通的财务来进行买卖或者作为抵押品,有些时候如果把这样一种身语意的所依来敛财,通过贩卖佛经佛塔佛像来赚钱,让自己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个罪过是很大的,所以这个方面不能通过这方面来买卖,当然有些时候也说,如果不买卖我们怎么请的到,我们不买,我们也请不到佛像,他不卖我们到哪儿去请,我们自己去学铁匠,我们自己去铸造吗?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肯定是有买卖,但是这方面来讲的话,佛经三宝所依,或者说是佛陀的身语意的所依这个在佛法当中要流通,流通的意思并不是卖,变成一个名字叫流通我们就可以了,以前这个佛像卖两千,赚一千五这个叫卖,便成个名词叫流通,还是赚一千五。名叫流通就没有过失不是这个意思。像这样流通的意思就是说基本上比成本价高一些来进行流通,完全是成本也不行,因为它里面也要产生一些的费用,但是把这些必要的费用加进来之后,你可以稍微高一点点的方式来流通卖给别人了,我们来买,买了之后我们可以拿来供养?这个方面流通是可以的,但是这里面的暴利赚了很多很多的钱,然后用这个钱去过很奢侈的生活这个是绝对不行的,所以这个流通是可以,那么这个我们也不用担心如果没有流通的话。很多寺院当中也有流通处,其实真实意义的流通处对于这些方面肯定是要不然不赚钱的,要不然就是成本上加一点点的钱这个就是流通,方便大家来请,买了之后回去读诵,或者回去供奉,这方面肯定是可以的,但是用这个赚钱是不行的,所以把这个当成商品来进行买卖,或者是把它作为抵押品,像这样欠了钱了把这个佛像来抵押什么时候有钱赎回来像这样也是不对不行这个是三宝这个是佛陀的身语意。作为一个佛弟子来讲这样做很可耻,所以不能够把这些三宝所依,或者身语意的所依做一个买卖品。
但是有些佛具店,有些居士修行者,他开了一个佛具店,用佛具店来维持他的生活,其实上师以前讲过。如果佛具店卖一些别的东西。比如说卖一些水杯、念珠、卖一些别的木鱼,这些法器,或者卖些别的这些供的灯油,这些都是可以赚钱,都是没什么。但是你这些东西可以赚钱,别的东西就不能赚钱,佛具店里面有佛像,有佛经,佛塔,同时也有其他的东西,其他的东西可以赚钱,可以赚些钱,但是这个是不能赚钱的,这方面如果有些人他必须要通过佛具店,因为他佛具店里面没有这个倒无所谓,如果有这个的话你一个念珠你卖两万,别人要不要买都可以。这些是无所谓的,但是别的这些三宝所依这个就不行,这些一定要注意。
所以这个方面如果通过这个买卖赚很多钱,就是所谓的享用三宝生财,相当于用三宝的身体来赚钱一样,罪过是很严重的。
此外,除非是在绘画、雕刻佛像等情况下需要测量尺度方可进行制作,在其他时间里对佛像指手画脚、妄加评论这里不庄严那里不美观,过失也相当严重,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对这些佛像吹毛求疵。
那么也就是说,除非我们在你自己绘画佛像的时候必须要测量,量他的尺寸,高矮,必须要测量,在雕刻的时候你必须要打磨,像这样你可以观察这个到底是不是这个尺度是不是够了,因为有些时候制作佛像严格来说他也是有度量的,专门有一个佛像的度量经,造佛像它是有尺寸的。佛的头和身体的比例是多少多少,佛塔有比例的,严格来讲都有这些严格的比例,那么如果我们要造佛像的时候这些必须要进行测量观察这方面是可以的,在其他世间当中对佛像指手画脚妄加评论比如说这个佛像不庄严,不美观,像这样过失是很严重的,所以我们在见到佛像的时候应该见到真实的佛陀一样,这个时候不能够随便的说美不美观呢?等等,像这样是不行的,所以阿底峡尊者以前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弟子拿了一尊文殊菩萨像请他老人家来开光。像这样阿底峡尊者开光的时候弟子就随口问了一句这个佛像好不好,庄不庄严,阿底峡尊者就说文殊菩萨没有好不好的,工艺稍微差了一点,他其实就是说佛像的工艺比较粗糙。旁边一个弟子就问?文殊菩萨好像他的意思就是说庄严不庄严好不好?阿底峡尊者这是很通达这些,尤其在细节上面很通达,他就是说文殊菩萨没有好不好,文殊菩萨哪有不好的,工艺稍微差了一些。所以我们有的时候也是这样的,这个不庄严呢这个佛像不庄严,我们想说的是其实造作的过程当中可能是怎么样,或者是不符合我们的一些审美观,但是我们不能直接说这个佛像庄严还是不庄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表达的画工差一些,工艺粗糙一些,这个可以说,工艺好不好画工好不好?制作工艺这个可以讲,但是直接说这个佛像不庄严不好这个方面就不行,这个方面因为也是代表内心当中一种恭敬心从小的地方去培养我们的恭敬心微细的地方培养我们的修行,所以这方面有的时候你太执相了这个说两句又怎么样?因果很微细,我们的分别心太粗大了,因果是很微细的,我们觉得无所谓往往就是有所谓,我们觉得没有事,而往往就是有事儿,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凡夫人的分别心都不可靠,所以佛菩萨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认认真真的去学记在心中,在这个时候在细微的地方去注重因果的取舍,细微的地方注重大的地方肯定抓得住的。有些时候大的方面抓住了小的方面抓不住,这个时候当然从某些地方有些人根基不够的话,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让他把大的方面抓住一些也可以的,但是对我们自己来讲尽量的往微细的方面去靠,这个时候的修行才越来越扎实,像这样即便我们可以说工艺如何如何,但是千万不要说,佛像不庄严,不好看,这方面的过失是很大,然后下面来讲。
也不允许将佛经文字的书函等直接放在地上、从经书上跨越或者翻页时手指蘸唾液等等,所有这些不恭敬的行为,罪过特别严重。
这些都是要注意的,前面是对佛像方面我们要注意的。还有对于经书对于论典,这一方面修行的窍诀书等等,这些佛经论典书函不能直接放地上,因为地上的显现就是我们直接踩来踩去的,还有坐垫上屁股坐的地方坐垫上也不能放,不能放这样一种经书,一方面就是我们认为都是不干净的地方,我们认为不干净的地方我不能把这些东西放在把法本放在不干净的地方,像这样直接放在地上是不行的,如果有时候没有地方放。或者放在香袋的上面,或者是垫一个什么东西,把一个盒放在地上我们再把书放在盒子上,实在不行垫一块布或者一张纸,反正你不能直接的放,因为有些时候没有办法情况之下,有的时候就可以放在包包上面,或者什么样,这样是可以的。反正我们要表示尽量要注意,然后经书上跨来跨去这些也是不行的,直接跨越是不行的,还有翻书的时候用手指蘸口水去翻书页这个也是不行的,所有这些不恭敬的行为罪过特别严重,在汉地的佛教当中这些方面是很注重的,非常的注重,即便如果说看经书的时候念经的时候要洗手,要焚香,要很恭敬,这个就做得很好。不能跨越,放在干净的地方像这样灌输的很好的。
我们自己这一方面也是要注意,所以不恭敬法本的行为都要制止,否则的话会在没有必要的过程当中得到很多的过失,而且有过失之后,如果你不忏悔,你要受果报,你忏悔了其实也会浪费很多时间,本来如果你不造这个罪业你所做的忏悔也可能只是忏悔更早以前的罪业。但是因为你现在不注意造下的罪业,你必须要通过一些新的忏悔来对治掉。有的时候我们的修行就慢下来了,其实有些时候如果我们更注意一点是可以避免的。
世尊说:“末世五百年,我现文字相,作意彼为我,尔时当恭敬。”
佛陀在世的时候佛陀直接宣讲这样一种取舍之道,那么佛陀入灭之后,像这样佛陀就是以这样一种他的化身或者通过其他的一些文字这方面的流通,尤其是在末法五百年的时候,末法五百年的时候我显文字相。因为那个时候大德已经越来越少了,像这样能够直接讲解的也不多,那个时候真实能够教众生取舍的就是文字就是佛经论典,所以佛陀我显现成为文字的相。
作意彼为我,我们应该把这个文字作意这个就是佛陀,佛陀在这里面直接给我们讲如何如何?
尔时当恭敬。”这个时候应当把经书,把这些文字,当成佛陀一样,一模一样的去恭敬。
就是在世间中也有这样的俗话:“佛经上面不能放佛像。”
这个是藏地的俗语,这个虽然不是教证但是这是一个俗语,很多俗语他其实也是很多大德,反正在民间流传这样一种说法,民间的说法是什么呢?佛经上面都不要放佛像的,佛经上面不能放佛像,佛像确实是很珍贵的,但是他们的习俗就是这样,经书上面不能放佛像,为什么?体现经书的珍贵?它的必要性是什么?下面我们来讲。
在所有佛像、经典、佛塔当中,佛经具有开示取舍道理、延续佛法慧命等作用,与真佛没有一点一滴的差别,甚至与佛陀相比,也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这个身语意的所依,就是佛像佛经,佛像经典和佛塔当中,佛经是直接具有取舍道理的,延续佛法慧命的,你把佛经打开一看,如果你是懂文字的话,这里面就讲 这个应做这个不应做。或者怎么发心、应该怎么做正见,就好像佛陀在世一样宣讲,虽然是佛陀入灭了,但是经书还有这个作用,经书的作用就是直接可以开示取舍道理的,而佛像显现上面就不行,佛像供在佛堂上面,当然可以带来整个区域和吉祥,来给我们增福、增慧,或者就是说这方面的话把他当成不容所依,这方面是可以的,佛塔也可以,他可以代表佛智,但是直接宣讲就是说取舍道理的话,佛像和佛塔二者就没有这个作用,而佛经可以、经典可以、文字可以,他们可以直接告诉我们怎么样取舍,所以说从这一点来讲,和真佛没有差别,佛陀在世他也是宣讲这些道理,那么就是说经典他也有这个作用,所以从这个侧面来讲好真佛没有差别的,甚至于和佛的相比可以说有过之而不及,像这样的话甚至于和真实的佛陀、文字、这个经典和真实的佛陀相比的话,还可以说进一步讲的话有过之而不及甚至于超过佛陀这种作用,为什么这样讲?一个金佛难道超过真佛,他从某个侧面,那个侧面呢?因为佛陀有的时候也显现不讲法的时候,佛陀也有不讲法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没办法讲取舍之道,而经书不一样,经书你只要一打开,他就一直在他取舍道理一直在这,说就是从这个侧面,他当然就是说他是这些,上师们讲这些的时候有的时候是从某个侧面给讲的,所以真的较真或者怎么怎么样,他不是这个意思,所以从某个侧面来讲,佛陀也有休息的时候,佛陀也有走路、化缘不说法的时候,但是经书随时打开随时都在讲,都在开示取舍道理,从这个侧面来讲,单单从这个侧面,所以说安立有过之而不及,这个方面告诉我们要尊重法宝,尊重法。甚至于有些在藏区,藏地他所有的一些真实正式珍贵的佛堂,所有的正规的佛堂,所有的都是经书在上面,佛像在下面,都是一样的。像这样的话说明经书是最珍贵的,甚至于比佛像还要珍贵,那么如果说佛像没有了,这个时候可能他没有损失,但是经书没有了,他就没有真实的标准了,作为修行者来讲的话,谁来指引这些修行人没有了,所以像这样的话,这方面他就直接开示取舍之道的缘故,他尊贵性从这方面就可以体现。更为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就是开示对于我们来讲,对密乘行者来讲,铃杵金刚铃杵这个他的一种尊贵性,佛要让我们了解,更为值得一提的这些很多问题,有些人、初学者不太容易了解这些,这些就是说取舍之道随着前行当中告诉我们很多,让一个完全不懂佛法的人,逐渐懂得取舍之法,完完全全的初学者培养成为一个修行有素的、知道很多佛法的一种见解的、知道很多佛理的人,高素质的一种修行者,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学习前行当中的内容。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多数人将金刚铃杵当作平平常常的用品而不认为是三宝的所依。
也就是说反过来讲金刚铃杵,其实就是三宝的所依,不管是五股金刚杵,现在比较多的是五股杵,还是九股杵,这两种是比较多的,那么不管是五股的也好、九股的也好,其实他不是平平常常的用品,他就是三宝所依,他完完全全是代表三宝的,为什么呢?
但实际上,金刚杵表示佛陀五种意智慧,我们看到是五股杵,五股杵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用品一样、用具一样,有些地方把他当做成工具,但其实来讲的话杵,铃杵当中的杵,他有五股也是代表五智,佛陀的五智,所以当你把五股杵拿到手里的时候,通过这个五股杵马上反观佛陀五智和自己本具五智等等,像这样就时刻提醒自己这样的法器,他其实也是一种佛陀智慧的一种代表,所以他是属于这个五种意智慧。
金刚铃也同样具有本尊面相,金刚铃上面也有本尊面相,我们看金刚杵的中间、外面都有本尊的面相。下续部中说有这样人面一样的,其实这是什么呢?下续部中说这一面相代表毗卢遮那佛,下续部就是说,四部、续部、行部、瑜伽部,像这样的话下续部说这个面相代表是毗卢遮那佛,这样的话他是一个佛陀。
然后上续部中说它表示金刚界自在母,因此它具有身相;再就是说在上续部过程当中,这个就是代表金刚,金刚界自在母,他也是金刚界佛母的自性,佛母的自性其实也是佛陀无二无别这样一种自性,因此说它具有身相,方便的话就是说这个身口意都有了,第一个杵它是意、然后就是金刚铃的面相代表身。
再者,金刚铃上有八大佛母真实种子字的经文相;那么在这个金刚铃,金刚铃有外侧内侧等等,上面都有莲花瓣上它就有八大佛母真实种子字的经文相,这就代表法宝这些,所以这里面讲的话,其实佛法这个身语意,身语意这个身相、还有就是说他的一种语言,佛语、佛智和佛意,其实在这上面都已经有了,都是具足了,都是具足的,当然法宝自性也可以,僧宝自性的代替也可以,你说三宝所依也可以,三宝所依或者说佛陀的身口意所依、三宝所依都是可以的,因为佛陀他是身语意的究竟,这里面可以包含三宝自性,那么这就是经文相。
此外,它的清脆响声代表佛陀说法的妙音;那么当他在摇铃的时候它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很清脆的声音其实它是从种子字里面,相当于种子里发出的声音,相当于佛陀说法的声音,所以它也是代表佛陀说法的妙音。
可见,金刚铃已完全具备了身语意三所依的象征。
像这样的话身语意金刚铃杵,身语意就是说三所依的象征都是有了,所以它不是一般的用具,它是整个三宝所依。
尤其是密宗金刚乘的全部坛城轮在它上面样样齐全、完整无缺,并且也是不共誓言的标志,如果对此轻视,当然会有严重的罪过,因此我们必须常常恭敬供养。
那么就是说这个这样一种密宗金刚乘的全部坛城轮,坛城轮就是说它都在上面,在金刚铃杵上面没有表示,非常圆满齐全,就是很齐全完整无缺在上面呈现他的代表,并且也是不共誓言的标志,什么是不共誓言的标志?如果灌了顶之后,他就应该不离开铃杵,是经常性的不离开铃杵,不离开铃杵比方说我们在家的时候铃杵在我们的身边,出门的时候也要带着这个,像这样就不离开铃杵,所以说这个也是得了灌顶之后,就是说一个誓言的标志,守誓誓言标志,所以说这个铃杵不能离身的,大恩上师讲的话,如果说铃杵太大不能带,不方便带,自己在数珠上,在我们念珠上面有些时候,他把计数器做成铃杵的样子,像这样的话带着身上,带在自己的身上,很多数珠上面都是铃杵代表的,这个时候其实这也是不共誓言的标志,没有舍弃誓言物,没有舍弃这样的三宝,没有舍弃这样的誓言,他也是一个标志,还有佛堂上面有的时候也是应该有铃杵的供养,像这样的话铃杵也是三宝的所依,也是一种誓言的标志。就是说这样一种自性,那么如果对此轻视,当然罪过是很严重的,所以说铃杵方面的话,也应该知道它是一个三宝的所依,这个也是纠正一些人,他认为就是说铃杵它就是简单用具的一种想法,这方面就是说我们知道他三宝所依的自性。
第五:下面我们讲皈依的功德。
丁五、 皈依之功德:皈依三宝是一切正法的基础,任何人仅仅皈依就能播下解脱种子、远离不善业、增上善业,它是一切戒律的根本、一切功德的源泉。
那么就是说是皈依三宝是所有正法的基础,觉悟之道是从这里开始的,任何人仅仅皈依就能播下解脱种子,仅仅皈依意思就是说你仅仅参加过皈依的仪式,跟着传戒的上师念诵皈依偈,发愿皈依三宝,承诺皈依三宝,这个时候就已经播下解脱种子了,就是说当我们不断的念诵十万遍皈依的时候,每念一遍就是也是播下解脱种子,还有皈依的功德可以远离不善业,逐渐远离不善业,因为三宝他是趣入觉悟之道,所以说我们从这开始皈依的话,他的一种缘起力可以让我们远离不善业,然后同时增上善业。他是一切戒律的根本,一切功德的源泉,所有的上面的戒律的基础都是皈依戒,所有的功德的源泉也是从皈依开始的不断地有的,比如我们后面的这些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见道,修道,乃至成福无学道。最早的也是来自于皈依的。所有的功德的源泉就是皈依。
皈依三宝的人,暂时也受到善法方面护法神的保护,一切所愿称心如意,经常不离三宝的光明,也能回忆宿世,今生来世安乐,究竟获得佛果等等,功德利益不可估量。
皈依三宝的人经常性的意念三宝,皈依三宝。皈依三宝其实除了受皈依戒时,我们很多时候认为我那个时候已经皈依了,那个时候只是一个仪式,入门仪式。入门之后我们每天都要发自内心地意念三宝,皈依三宝。每天我们要念皈依,早上醒来时就要皈依三宝,从皈依三宝从发菩提心开始一天的修行,中间也是不间断地意念,就说是在吃饭的时候供养三宝,佛堂上供水供灯,或者顶礼,经常观想在头顶和心间,或者经常遇见好事和不好事情都要意念三宝,这些就叫做皈依三宝的人,经常性地这样祈祷意念。
如果这样经常性皈依三宝的人,暂时也受到善法方面护法神的保护,经常的护念帮他尽可能地铲除这些违缘,然后一些所愿称心如意,所有的心愿比较容易地达成,就一切心愿称心如意。即便现在没有办法马上称心如意,逐渐逐渐的所有的心愿都能称心如意。经常不离开三宝的光明,经常不离开三宝因为我们意念三宝,意念三宝,三宝的光明也是不离开,也能逐渐地皈依三宝的这种加持,功德,逐渐可能回忆自己的宿世。以前在那个地方漂流,受什么痛苦等等这种宿世也可以逐渐回忆起来,今生乃至安乐,皈依三宝之后,真实地皈依三宝的话心态平和,心态平和就是安乐的基础,所以今世当中就是安乐,然后究竟获得佛果,究竟来讲可以逐渐获得佛果,功德利益就很多很多,就说不可估量的。
如《皈依七十颂》云:是月称菩萨造的《皈依七十颂》“虽众皆可受戒律,然未皈依不可得。”虽然修行人,人们都可以受戒律,但是如果说没有皈依戒的话,所有戒律上面的戒律都不可得。没有办法获得,所以说皈依戒是所有戒的基础。
在比丘戒、沙弥戒、居士戒等所有别解脱戒当中,皈依都是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如果我们想要获得居士戒,那么首先要得皈依戒,如果我们要获得沙弥戒,比丘戒,我们也首先有皈依戒,所有的戒律,上上戒律的基础是皈依戒,它就是根本了,它就是基础。
而且,在大乘中,发殊胜菩提心与密宗金刚乘的灌顶等这一切也必须以具足真实皈依为前提,在大乘当中比如发菩提心,就说受菩萨戒发菩提心,这些首先也要有皈依,我们看到受菩萨戒之前先念三遍皈依然后再开始受这个菩萨戒的,得灌顶之前也首先要皈依,皈依三宝,皈依金刚上师,然后再开始得受灌顶的密乘戒律,这一戒也必须真实具足皈依为前提的。
甚至仅仅受持一天的八关斋戒,首先也不可缺少皈依。这个八关斋戒不是居士也可以受,但是在受这个斋戒时首先要承诺皈依三宝,在这个受皈依之前他的一部分就是皈依的,皈依的仪轨。首先是皈依的再受戒。如果他受八关斋戒的时候不承诺皈依三宝的话,那戒体是得不到的,因此说,皈依是一切戒律与功德的根本。这就相当的明显了,既然它是根本了,那就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所有的修行要成就,我们要修行获得所有的觉受,生起来所有功德,基础的皈依就更不用想了。戒律的基础是皈依,那所有的一切出世间法的功德也是皈依,所以现在我们修皈依的时候一定要认认真真地修,如果你修过的人,修过的人十万已经修过了,我们每天还要去经常性通过我们学习的正见摄持之下不断地意念皈依,念诵皈依偈。
不用说了知三宝功德后生起信心而皈依,哪怕仅仅耳闻佛号或者对佛陀的身语意所依中任何一种结上少许善缘,也将在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最终得到涅槃。不用说了知三宝功德后生起信心而皈依的,就是说现在的佛弟子他学习过《随念三宝经》,学习《宝性论》学习《释量论》,学习完之后对三宝产生了信心,在这种信心当中念皈依偈,当然功德就是不可思议的,而且尤其是成为解脱的一种因了,不要说这个,仅仅只是耳闻,无意当中,无寂当中耳闻的佛号,说有些人去旅游,到寺院里面去,或在寺院外面的购物街上面,有很多卖佛珠的,卖很多东西的很多店也在播放这些佛号,大悲咒,佛号啊,其实就是走过去,他听到了也能在他的相续中种下解脱的种子。这个也是一个善巧方便,这也是在佛法兴盛的地区,地方,在中国不管怎么说他还是有福报的,如果你去别的地方去旅游,你去外国旅游哪里有这些佛号让你听,应该没有,但是你在中国旅游或者你在这些寺院去旅游,而寺院也是很多喜欢去的地方,说他去了要么大殿里放了佛号,要么在外面,大街上做生意的这些小店里不断地放佛号,反正这些佛号他肯定听到佛号就能种下种子,所以在寺院里面很多懂得道理的,很多也在寺院里面放些佛号,让一些不信佛的人来听一听,像这样的话也可以。还有一个是缘佛陀的身像,寺院里也有这些佛像,不管怎么说佛像在这,也有很大的佛像,也有小佛像,这些人来这儿,旅游的人只要他眼睛看到了,他有些时候磕个头许个愿啊,不管怎么样,不管怎么发心,他主要结上缘其实他也是种下了解脱的种子,所以这寺院的存在也是让一些其他的众生不管怎么样,有信心的人更加增上信心,修道的人它是修道的场所,然后有信心的人看到增上信心,没有信心的人他可以结上因缘,通过这些就结上佛缘。这些种子结上缘之后,总有一天他会生根发芽。像我们内心的种子,不知道哪个劫当中遇过哪个寺院,听到了这些,有可能是这样的。像这样的话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那么现在在我们的相续当中已经生根发芽了,有可能来自若干劫之前,谁谁谁在不经意当中念了佛号,故意在我耳边念了佛号或者听了念佛机,听了什么什么,就是这样种下的因缘,然后逐渐逐渐这个业力成熟了,现在皈依了,现在学法了,现在开始发菩提心,现在开始修空性了,逐渐逐渐不知不觉开始靠近最究竟的解脱道了。所以,佛陀的身像,佛语,佛经,然后佛印,就是佛塔,像这样任何的所依当中也将结上少许善缘,也将在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最终通过这个种子获得涅槃了。这也是三宝不可思议的加持。如果众生的福报穷尽了,连这个都没有了,连一个佛塔都看不到了,连一页经文都看不到了,连一个这样的佛像都看不到了,连一个修行者都看不到,到那个时候才是悲惨,现在来讲这些都有,可以学法,可以生信心地皈依,还可以皈依所依,所以弘扬佛法还有很多方式,这也是一种。
律藏中记载:曾经一头猪被狗追赶而转绕了一座佛塔,由此相续中播下了解脱的种子。律藏中介绍说一头猪被狗追赶,它是无寂逃命的时候转佛塔转了一圈,就转了一座佛塔,那么就凭着转绕一圈佛塔,转绕佛塔的一种因缘,由此相续当中就播下了解脱的种子。最后也就成佛了,也就种下了解脱的果位,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说华杰施主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解脱的。还有上师在讲记当中讲了,树上面有七个虫,七条虫的叶子被风吹到水里面,水里面有座佛塔,被风吹动就顺时针转了七圈转绕佛塔,最后这七条虫子就在莲花大士入藏的时候,最早的七个出家人,像这样就获得了殊胜的证悟,而且给佛法留下了不可思议的恩惠。这些方面最开始是很小的因缘,很小很小的因缘但后面逐渐逐渐地成就了不可思议的解脱利益。像我们可能的话尽量的让别的人,亲戚朋友也好,什么也好,尽量地让他们种下解脱的善根。不管他现在信不信,学不学,学的时候深不深入其实从长远的角度来讲最终都会解脱的。有的时候我们很着急,怎么怎么地,怎么怎么样,其实他结了缘了,其实从某个方面来讲,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获得受记了,或者已经开始进入解脱道了,总之因是种下去了。
此外也有“依靠一泥像,三人得成佛”的公案:从前,有一个人在路边看到一尊小泥像,他想:这尊小泥像如果这样放着,很快就会被雨水淋坏,不能让它就这样毁坏。他发现前面有一个被扔掉的鞋垫,于是将鞋垫盖在小泥像的上面。另有一人看到这种情景,他认为这么肮脏不堪的鞋垫盖在小泥像上面很不好,于是将鞋垫甩掉。盖鞋垫和扔鞋垫的二人以贤善意乐的果报,后世获得了王位。这个公案是这样的,以前有个人走路的时候,看到路边上有一尊小泥像,应该是佛像,看到这个小的佛像当然小的佛像是所依,佛身的所依,他就看到露天当中有一个这样的小泥像,他就想如果这样放着的话,不保护的话,如果下雨很容易就把这个佛像淋坏了,他想无论如何不能让水把这个佛像淋坏,然后他就寻找,找不到,没有什么东西,确实没有什么工具,他就只发现被扔掉的鞋垫,他就把这个鞋垫盖在小泥像的上面,用这个鞋垫来遮挡雨水,盖完之后就走了,然后另外一个人走过来看到之后,看到这个佛像上怎么盖了这么脏的鞋垫,如果我看到了估计也会扔掉,也不好说。因为我们看到鞋垫这么脏怎么盖佛像呢?这个不是很好的,然后就没想那么多就扔了,像这样的话就想着不恭敬就把这个鞋垫甩掉了,盖鞋垫和扔鞋垫的两个人,一个是盖,一个是用肮脏的鞋垫盖住佛,一个是扔掉的,他们两人都是贤善的意乐,都是很清净的发心,通过这样清净的发心,通过所做的行为,一个是盖,一个是扔,但后世都获得了王位。像这样如果我们要较真的话,盖鞋垫你也有过失,这么脏,得无量的罪过怎么怎么的。你扔鞋垫的,就是因为你扔了,下雨就把佛像淋雨了,你的过失是无量无边罪,尤其我们是这样讲别人,但是他们的心很贤善,一个是盖这个,没有想这个怎么样,我要去亵渎佛像啊,怎么怎么的,没有这个。他就怕雨水淋坏了。扔了的一想这样盖不好,不恭敬他就扔掉了。两个人都是贤善的意乐。就说他的意业是意数意为主,在身语意当中心是主要的,他是善业还还是恶业呢?主要看他的心。不是看他的一种行为,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然后后世获得了王位。通过这个善根后世得到了王位。
如颂云:“善意置鞋垫,于能仁佛顶,他人复弃彼,二者得王位。”这是归纳前面的内容,所以说,最初造小泥像、中间盖鞋垫、最后扔鞋垫的三个人暂时得到王位等善趣的乐果,究竟播下解脱的种子,逐渐也得以成佛了。最初是造小泥像的人,你看谁把小泥像放在这儿了,最早是有个人造了小泥像,通过这个先生造了小泥像,他就种下了解脱的种子,逐渐得已成佛,中间盖鞋垫的人他也暂时获得了王位,究竟成佛。扔鞋垫的人也暂时获得了王位,也是究竟成佛。像这样就靠印泥像三人得成佛,善得成佛。像这样公案看主要是三个人,但为什么主要是三个人,但还有路过的,看到佛像的人,仅仅用眼瓢了一眼,可能也种下了成佛的种子。像这方面就说明了什么?说这个三宝自性,说那怕他结一点点小的因缘,他都会有很殊胜的安乐果,所以说有因缘造寺院,或者造寺院当然要树佛像,这个时候从这个公案来看,从这个教育意义来看,利益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如果有因缘去做了就应该生起欢喜心,或我们没有这样的因缘的时候我们要学习,内心要学习,或者有这样一种能力的时候也要有随喜,不管是发心钱财也好,发心赞叹也好,还要通过其他方式也好,提供顺缘也好,我们都是一样,因为他所缘的是什么,所缘的是三宝,就是三宝的对境,三宝的对境很殊胜,不管怎么样,一般来讲是心的状态是最主要的。但是即便是以这样一种无记的心,无记的心你看到的佛像,或者怎么样,你供养一只香或怎么样,他也能够最终成佛。还有比这极端的是什么?即便是以嗔恨心去砸佛像,文革中砸佛像最终都要成佛,为什么呢?他的对境就是这样的,如果你恭敬他就获得安乐,成佛的速度肯定很快,但是如果你去破坏他,他也结了缘了,结了缘之后通过他自己发心力的缘故,这个时候也会逐渐逐渐获得解脱的,但就是我们不要走弯曲的路,等砸佛像结缘,然后等待成就,没有必要。像这样我们去造佛像,去恭敬,顶礼,赞叹,这世你会获得暂时安乐,究竟你会获得解脱。这方面是三宝的自信就是这么殊胜,是非常非常殊胜的。现在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当中,其实还是有很多很多机缘的,可以在不断地过程当中做这些,佛堂当中放置经典啊,佛像啊,每天都供水啊,供香啊,顶礼啊,不断地做,不断地做这个功德利益就会逐渐地显现出来。有些时候就带着别人去,鼓励他烧只香,鼓励他磕个头,都是鼓励和三宝结上殊胜的因缘,最终获得解脱的一种缘起。
远离不善的功德也是同样,那么前面是依靠这些得到善法功德,还有远离不善的功德也是一样的。
如果发自内心以最大的虔诚和恭敬皈依三宝,那么以往所造的恶业也会有所减轻或消尽无余。如果我们皈依三宝,通过最大的虔诚心和恭敬心皈依三宝的话,以前我们造了滔天大罪,如果我们皈依三宝之后,通过自己忏悔的情况,有些时候就有所减轻,少了就说是有点减轻,最好的是消尽无余。通过皈依三宝的方式完全消尽无余。所以我们要忏悔也是依靠三宝作为所依对治力,为什么四对治力中有所依对治力?所依对治力就是缘金刚萨埵,释迦牟尼佛,三宝的自性,把三宝作为所依对治,因为他们有这个功德,有这个能力,有时人也会出现。所以佛像啊、佛号啊其实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呢?所以佛像、佛号的所有的慈悲,所有的这些智慧,所有的这些功德,他都是隐藏在这些佛号当中的,我们去念的这句佛号就包括了所有的功德。他就浓缩在这个佛号当中,咒语当中,佛像当中,他浓缩在这里面,所以我们就所缘的时候也会相应地得到这些功德。他是这样一种自性,这样一种原理。所以像这样的话如果我们造了罪业,我们要意念三宝,或以三宝为所依对治力,通过忏悔的话也可以减轻或消尽无余。
从此以后,自相续也会承蒙三宝大悲加持,一切所做都会成为善法,也不会再造恶业。这个是逐渐逐渐的,如果我们皈依三宝之后,有些人皈依三宝之后还没有彻底地一下子断掉恶业,但是自从皈依三宝之后,逐渐逐渐地,也许从下一世开始使他逐渐逐渐开始对恶业没有兴趣了,也就不会再造恶业了,所作所为就和善法相应了,从自相续皈依三宝开始承蒙三宝的大悲加持,因为三宝本身就是大悲功德藏,他就圆满具有智悲力,善者的能力,所以我们皈依他,他有能力我们皈依他,所以我们皈依他,随顺他,他的能力也会加持我们,逐渐逐渐我们也会生起善心,具足智悲力,远离一切恶业。也不会再造恶业。
比如,佛经中记载:未生怨国王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后来诚心皈依了三宝,结果仅仅感受了七天的地狱痛苦便得以解脱;未生怨国王自己登上王位了,把自己的父亲饿死了,饿死了提婆娑罗王,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造了无间罪业,当中杀害父亲的罪业造了无间罪业,后来他父亲去世之后,他自己的善根也成熟了,再通过其他善知识的教诲,他自己生了重病了,他病重时就皈依了佛陀,皈依了三宝,诚心诚意地皈依三宝,诚心成为佛法当中很大的施主,诚心地皈依了三宝结果死了之后仅仅感受了七天的地狱痛苦便得以解脱。他本来造了这个罪业在无间地狱当中感受很长时间的痛苦,所有的地狱痛苦,无间地狱是感受最激烈的最强烈的,时间最长的,但是他皈依三宝,认真忏悔了,所以他仅仅感受了七天,在地狱当中感受七天的痛苦,或者还有一种说法,他本来是要堕无间地狱,他后面在黑绳地狱当中,黑绳地狱要比无间地狱好像要轻好几个档次。因为黑绳地狱是第二个,无间地狱是第八个,是这样他就是轻很多,实际上是轻很多的,受了七天的这种痛苦。还有一种说法,好像在【亲友书】里这样讲,还有一种说法,未生怨国王他堕地狱的时间就是皮球落地弹起来的时间,这样皮球落地马上就弹起来,就那么快,一下子就得到解脱,说法有很多种,所以他是诚心皈依三宝的缘故,那么重的罪业也得已解脱。所以我们现在就自认为我们是大罪人了,或者我们业障深重,那么就要更加皈依,就通过这个虔诚的信心来皈依三宝,每天都念诵皈依偈,像这样皈依三宝,在这个过程当中,在修加行的过程当中,在修皈依的过程当中,这个时候我们的罪业就不断地减少,这个皈依也是减轻罪业的,发菩提心也可以减轻罪业,金刚萨埵也可以减轻罪业,供曼扎也可以减轻罪业,都可以减轻罪业,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造的罪业再重,也经不起我们折腾,折腾几下这个罪业就没有了,应该是这样的。这些修法都是殊胜的,修法都是能够清净我们罪业的修法,所以我们要认认真真地修,我们不要怀疑,不要怀疑三宝的加持,不要怀疑法的力量,所以我们这样修的话,我们不用担心我们修得很差,死的时候堕落啊,如果我们不相信这个法宝的力量的话,有可能他的力量也不大,但是我们就是要相信他有这个力量,我就说我的罪业就是减轻了,就是已经消失了。上师也说了,有时候我们忏悔完还觉得这些罪业没有清净一样,好像感觉没有忏悔一样,这个肯定是不合理的,像这样他的忏悔的法门就是力量,就是一个作用,所以我们忏悔肯定会清净的,我们应该有这种信心,像这样的话皈依三宝他就有这样的力量。像这里面讲的公案是一样的。这个是未生怨国王的公案。
提婆达多造了三种无间罪,当他活活地感受地狱烈火烧身时,才对佛语诚信不疑,并说:“我现在从心坎深处皈依佛陀。”提婆达多他是佛陀的堂弟,像这样造了三种无间罪,造了三种无间罪当他活活地感受地狱烈火烧身时,他就说是破和合僧,第一个很严重的,当年提婆达多破和合僧时,他就把僧众分成两派,这个时候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相续当中没有生起善根,本来要在那天成就阿罗汉果位的,成就圣果就延迟了,通过他破和合僧的罪业而延迟了,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没有生起善心,然后要登圣地就延迟登圣地了,所以他的过失是很大的,破和合僧的过失特别大,但是现在倒是不会造这个罪业了,因为无间罪破和合僧只有佛陀在世才有,第一个条件是佛在世,第二是要有像提婆达多那样的一个有能力的人,他才能破和合僧,第三个必须死目键连和舍利子这样神通第一和智慧第一的这个弟子在世才可以。因为他们只破一天,他们两个通过善巧方便又要重新和合,像这样为什么佛入灭之后几没有了呢?佛入灭之后就没有一个想要超越对境的,所有就分裂和合僧的必要性没有了,佛在世的时候有像提婆达多他想取代佛陀,这是有这样一种环境,也有像提婆达多那样有智慧有能力的人,大福报的人,像从侧面来讲有佛陀,还要有二圣徒要在,但现在没有这个条件,佛也入灭了,提婆达多显现上在地狱当中,他显现当中是一个菩萨的化现,正在地狱当中感受禅定的快乐,二圣徒早就入灭了,这个没有这个环境,现在的破和合僧是从另外的一个角度讲,他是相似的那种,戒律当中有一个,但是无间罪当中破和合僧罪是没有了,第二个是他出和合僧血,他推山压佛,然后一个石头碎片把佛陀的脚趾划破了出了血,出和合僧血。再就是杀死阿罗汉,说他造了三个无间罪,像这样后面最后时还生了邪见,把善根也断了,最后不相信这个,相信了外道的观点了,好像就不相信有前世后世这一点,生起了严重的邪见,最后把善根也断掉了。最后就是堕无间地狱了。那么他造了三个无间地狱他在世时根本没有忏悔,当他活活地感受地狱烈火烧身时,才对佛语产生诚信不疑。最后就堕无间地狱然后被无间地狱的烈火焚烧,那个时候对佛语产生诚信不疑了,并说:“我现在从心坎深处皈依佛陀。”上师在讲记当中告诉他,佛陀当时也显现在他的面前告诉他,不单单皈依佛陀,还有皈依法宝僧宝,所以像这样就让他皈依三宝,从心坎深处皈依佛陀,
由此他将来成就正等觉果位,佛号具骨。还会在地狱当中感受,但是皈依三宝的缘故,他以后会成就圆觉的果位,他的名号就叫作具骨圆觉。还有一种说法提婆达多是一种示现的,他是古佛的再来古佛的示现,他在释迦牟尼佛修菩萨道过程当中就一直制造障碍,经常制造障碍,经常变成佛陀的对立面,给他造很多的违缘,要不然就要他的头啊,要不就挖眼睛啊,或者让他很多很多的麻烦事,但是也是因为他的一种逆增上缘吧,佛陀圆满了布施度,圆满了持戒度,圆满了安忍度,像这样佛陀成佛的过程当中都有他的影子,像这样一般的人来讲也做不到这些,有些大乘的经典当中说提婆达多就是一种化现,专门的来变成一种像对头来圆满佛陀的修行,如果没有这些的话,其实有些时候也不容易找到一些,因为菩萨怎么说呢?他无始以来就修菩萨道,按照我们【入行论】的观点来讲,就是你越多思维利益众生,越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你的顺缘越多,你的怨敌越少,如果你在这个过程当中,修菩萨行修很长时间的话从他内心当中成熟外面的能够给他造违缘是越来越少了,很难造很难造,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有的时候菩萨们就化现,有些时候菩萨化现成魔王,有时化现其他的,反正是和他显现成违缘,所以在给我们制造麻烦的这些人,我们身边的这些人,我们不要想这是历史故事,这是佛陀临近修行才有,我身边不会有,人也不会有,不一定。所以当这些菩萨看到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也许也会化现成一些我们身边的,所谓的让人讨厌的人,来让我们修安忍,来让我们增长我们的修行,这个也是很可能的。我们也不知道到底谁是,是我的父母是吗?我的女儿是吗?还是说我的同事是吗?到底哪个是呢?这个也不好说。是不是?像这样佛陀在因地时也有专门发愿帮助他修行的。所以格萨尔王的传记里说,格萨尔王的传记里超冲就是专门制造麻烦的,所以在后面的谚语当中说,如果没有超冲的话格萨尔王不能爬那么高。他的成就不会那么大的,如果没有提婆达多的话,佛陀也成不了佛。所以有些地方就说他是古佛再来专门逆上增缘,给他创造修行,让他上劲给他助缘的,这样的一种化现者,所以当他在地狱当中受苦时,专门是阿难尊者还是谁,佛陀派一个弟子去问候他,怎么样了?其实提婆达多他在地狱里面,显现上是地狱,其实他犹如三禅里面的快乐一样。这里面没有丝毫痛苦,显现上他是在地狱里面,但他没有受到痛苦,因为他内心当中没有真实地去造破和合僧,这只是示现而已,所以有些教言当中讲他是一个真实的化现,有些地方在小乘共同来讲,提婆达多他是真实地造无间罪,就在受苦,就在咱们这个地方,咱们是从共同乘的方面讲的,其他有些地方是针对有些大乘的根基来讲,他可以从更了义的侧面来讲,可以作为利乘来讲,可以示现在地狱当中怎么怎么样,他其实很快乐,一丝一毫的痛苦都没有,如天界的快乐正在感受,就是极乐世界的快乐正在感受,没有造痛苦的,这个也有。所以针对不同的根基也有不同的说法教义,这也说明了皈依的话我们的罪业逐渐减少,我们的恶行也是逐渐逐渐地会递减,就说因为皈依的缘故从这一世,从现在开始逐渐走上解脱道了,不管现在的人皈依之后精进与否,他不精进反正也种下种子,也许从下一世或者再下一世开始他的种性就会苏醒,像这样的话要劝导别人做皈依啊或怎么样,是利益非常大的。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堪布更多文章: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智诚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