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丨《藏传净土法》第91课
1.发愿的重要性。
发愿对于修行人非常重要,没有愿力则没有缘起起现的可能性。我们所发的种种愿望依靠念佛等善根力就会有实现的机会。
2.思维六道之苦。
六道中的任何一道都不具有永久的快乐。如《念处经》中说:“地狱有情受狱火,饿鬼感受饥饿苦,旁生感受互食苦,人间感受短命苦,非天感受争斗苦,天境感受放逸苦。轮回犹如针之尖,何时亦无有安乐。”地狱有情是最苦的,始终感受被猛烈的大火焚烧的痛苦(教证主要是从八热地狱的角度来说),除此之外,还有八寒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等各种各样的痛苦相;饿鬼众生主要感受饥饿的痛苦;旁生主要感受互相啖食的痛苦;人类要感受短命的痛苦,除了一些旁生比人类寿命短,地狱、饿鬼、非天、天人的寿命都比人类要长很多倍,和他们相比,人类的寿命是短暂的;非天感受争斗之苦;天界众生感受放逸之苦,天人一直放逸在安乐当中,没有培积善法的想法,福报享用完后,马上会面临死堕的痛苦。轮回就好像针的尖端放不住东西一样,没有任何安乐可得。
3.《本生传》公案启示。
①公案内容。
有一群商主在大海取宝的过程中船翻了,身陷罗刹洲,并和罗刹女幻化的女子结婚生子,他们发现了罗刹女吃人的秘密后商量好一起逃跑,其他商主因对妻儿的贪执而被罗刹女吃掉,只有佛陀的前世逃了出来。
②轮回没有任何值得留恋的地方。
轮回中的善趣和恶趣跟罗刹洲没有任何区别,如同没有解脱机会的牢狱一般,里面的人只能等死。如果对轮回没有深刻的认知,反而觉得在轮回中有很多安乐,有很多值得留恋的、有意义的事情,到临命终时,这些耽执很可能就会成为往生的障碍。所以,要用发愿的方式放弃这些执著:希望自他一切众生对轮回生起畏惧心,并产生强烈的、想舍离它的愿望。
【延伸】很多居士乃至于有些出家人最渴求的是人天安乐。在学佛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发心和目的是希望自己能够平安、健康、快乐、工作顺利、家庭幸福、子女能考一个好学校等等。
如果想借用净土法门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就要反思一下学佛的目的、心态是否纯净,看看学佛之后自己对轮回的耽恋断掉了多少,如果只是希望通过学佛让自己在世间过得更加幸福,这种想法可能离解脱还很遥远。
4.应一心一意希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轮回中没有丝毫值得耽执的地方,它的自性跟火坑没有任何区别,没有稍许的安乐可得,我们要对它生起舍离之心。
由于修力不够,我们看不到极乐世界的自相,只能通过分别念浮现出大致的总相。净土法门的经典中描述了极乐世界的国土庄严,从大地、环境、宫殿、如意树等方面进行了次第宣说,通过学习经典,可以了解到那里没有烦恼,没有以恶业感召的痛苦。从这些方面反复去思维,都属于明观福田,通过明观福田(一方面是明观刹土,另一方面是明观佛及眷属),就会觉得极乐世界具有真正的安乐,是真正的凉室、是最舒适的地方。
对比轮回和极乐世界之后,就要进行抉择——我对轮回中有漏的安乐不能过于耽著,要一心一意希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5.思维轮回痛苦而精进修行。
①修行人可以为了修行而求宿命通。
如果一个人有宿命通,能回忆起自己在轮回中上上下下流转,一定会因觉得轮回太苦了而口吐鲜血,通过观察后,会产生很深刻的感受:众生随着业力在轮回中一世一世地轮转,每一种身份都要感受种种痛苦,所以发愿:“愿自己生生世世都能够具有宿命通”。
如果不是为了获得名闻利养,而是为了增上对正法的诚信,相信前后世的存在,修行人可以希求宿命通。具有宿命通的人能够回忆起自己的生生世世,对轮回不会过于耽著,容易产生轮回无有实义的心念和生起出离心,这对修行是方便法。
②应精进修学净土法门。
轮回没有起始,每个没解脱的众生都已经在轮回中待了漫长的时间。从无始劫至今,如果把转生为蝼蚁以上的众生时散落的尸骨堆积起来,则会比须弥山王还高。须弥山王比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大得多。按照《俱舍论》的解释,须弥山非常庞大,四大部洲在它的四边;它的高度非常高,非天在须弥山的半山腰,天界在须弥山的山顶。
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解脱,这一世,多生累劫的福报聚集在一起,终于遇到了具相的上师,殊胜的、即生解脱的净土法门,如果能够精进地修学净土,在临命终时很有可能会往生到极乐世界。
6.热轧比丘公案的启示。
①公案内容。
热扎比丘因为破了密乘戒而堕落,但因值遇密法,最终还是得到了解脱,他有了修力之后,能回忆起自己的前世。
②值遇殊胜法门可以让自己获得解脱。
热轧比丘破戒是有果报的:先是感召堕落的痛苦,后面缘于密法的获得了解脱。
有些人由于不能理解般若的甚深意义而生起嗔恨心,虽然会因此堕落,因为他所缘般若,以后一定能够得到解脱。
般若表现出来的是万法实相,密法讲到了万法的究竟实相,除此之外,净土法门也是特别殊胜的可以让修行人即生成就的法门,如果能以信心不断缘取净土法,必定在临命终时有机会可以得到解脱。
7.华杰(福增)比丘公案的启示。
有些修行人自以为把观无常、轮回痛苦修得特别好,实际上只是一种消极避世的心态,就像华杰比丘,他想自杀就是一种避世的状态,这并不是对轮回生起了真正的出离心。如果一个修行人相续中具有想脱离轮回的出离心,他的修行会很勇猛,不会用这种消极的、颓废的思想来对待自己或他人。
有些修行人刚开始接触到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的修法时,会觉得生活百无聊赖,其实这个时候出离心还没有修出来。只是缘于佛法的思想,觉得轮回好像没有什么可追求的,暂时会处在一种比较消极、颓废、无聊的状态中。在这个基础之上,还要继续去观修,不管修行如何艰难、要经过多少痛苦,都要勇猛精进地修行,出离的相会慢慢生起来。
有些人的性格特别孤僻,跟人合不来,以为自己的出离心修得比较好,实际上是自己不会做人,作为佛教徒对于真正的出离心和消极避世的心态要会鉴别。
8. 要把握住即生解脱的机会。
把学习佛法的功德回向获得暂时安乐也没有太大的必要,要回向到解脱道,希望自己在临命终时可以没有任何障碍地往生极乐世界。
太苦和太享福都不利于修行,在善根回向的时候,要回向:希望在生活、修行过程中能够比较平稳,不要让世间的琐事、违缘成为修行的障碍。在这些方面回向是有必要,但是究竟来讲,回向获得解脱是根本目的。
即生解脱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重中之重,轮回遥遥无期,未来很难预料,一旦继续轮转,什么时候能再值遇上师、值遇佛法,值遇在即生中修解脱道的机会,就很难说了。
编辑:定解G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