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2) Back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2)

智诚堪布 菩提如意宝珠 2017-05-22

(接上文)那么第二个案例。

    从前,法王赤松德赞的王女莲明公主刚到十七岁的妙龄就突然离开了人世。

有些地方说是八岁,莲师的传记,有的说十七岁观点不一样。那么就是十七岁的时候,突然离开了人世,在传记当中说她很美丽,而且有信心,也很聪明。所以这个国王也特别喜欢这个王女,但是有一天她突然爆发急症,她突然就去世了,突然去世的时候因为当时莲花生大师,在青浦神山,在桑耶寺的附近有一个神山叫青浦神山,现在叫青浦修行地,青浦当中主要的一个山洞道场叫红岩洞,红岩洞就是红色的岩石就是红岩洞,那是不是红色呢?我们去的时候,好像不是那么红,但是有可能是为了取名字吧。像这样也是一个很著名的一个圣地,当时莲师在这里修行过八大法行,在扎玛格仓这个红岩洞开始修行,在红岩洞修行的时候赤松德赞国王就带公主去了,因为国王很伤心去求莲师加持。在这个地方在路上在往山洞走的路上,有一块石头,这个石头好像是有一个脚印儿还是有一个屁股印。好像是当时说在往山上走的时候路上休息的时候莲明公主留下来的圣迹。到了山洞门口的时候,有一块大石板上面,也有这样一种莲明公主的身体印。好像都有,现在去那个地方朝拜的话也可能看得到。

益西措嘉空行母也在附近另一个山洞修行,这个时候莲师就通过一种方式让他知道,她到了这个山洞这儿就看到了这个情况,然后赤松德赞国王好像过度的伤心就昏厥过去,然后莲明公主的尸体就摆在了石头上,莲师就让她把国王扶起来,把他叫醒之后,当时莲师通过了这样一种加持勾招莲明公主的神识重新融于身体当中。她已经寿命尽了,只是能够暂时等一段时间让她恢复,还是会死去,把神识勾招到身体里面之后,莲明公主就醒了过来,醒了过来之后莲师就给她做了空行心滴的灌顶。然后在她心中埋下了空行心滴的伏藏。后来她发愿就去世了,后面就不断的转生后面就转生为全知无垢光尊者,无垢光尊者也是在遗嘱当中,说我莲明公主如何如何,所以像这样也是有这样一种传记,现在四心滴当中的空行心滴也是有这样一种因缘有这样一种缘起。

当时,法王赤松德赞向阿阇黎仁波切(莲花生大士)请问道:“我的这个王女莲明公主也该算是一个宿业清净的人,因为她转生为国王我赤松德赞的女儿,

赤松德赞国王他觉得我的这个公主应该是一个宿业很清净的人,原因就是第一个原因她转身为我国王赤松德赞的女儿应该是福报很大的,因为宿业清净福报大才能转生。

并且有幸遇见了您们这些犹如真佛一样的大智者、大译师,

第二个根据她除了是公主之外,而且遇到了像莲花生大师,当时布玛莫扎尊者这些大智者,还有大译师贝若扎那等,这些大智者大成就者,大译师,她应该是宿业很应清净才能够有这些比较好的这样一种境遇。

  可是为什么她的寿命竟然如此短暂呢?”

他这样问莲师。

   莲师向法王解释说:“其实,您的这位王女莲明公主并不是因为什么宿业清净而投生为您的王女,而是因为以前我莲花生、君王您以及菩提萨埵曾经转生为劣种的三个儿子。我们修建夏绒卡绣大塔,莲明公主在那时投身为一只毒蜂,它叮入国王您的微血管,您无意之中用手擦拭,结果碾死了那只毒蜂,正是由于当时的命债,它才转生为您的王女。”

莲师遍知一切,他说,你这个公主并不是说,完全是因为宿业清净,肯定是有一定福报的,否则的话,你说我怎么就没遇到莲花生大师呢?我就没有遇到这些呢,因为我这肯定没有这些福报的,所以像这样莲明公主能够遇到莲花生大师?莲花生大师能够在她的相续当中埋下空行心滴的伏藏,她肯定是有福报的,但是莲师没有讲这个,他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开导他,他就是说也不算纯粹的意义上的宿业清净。

大恩上师的讲记当中,讲的原因之一是莲明公主以前在印度转世为一个王妃,国王有两个王妃,大王妃、小王妃,这个大王妃没有儿子就不能生育,然后那小王妃生了一个王子,她就很忌妒就把小王妃的王子杀死了,这是短命的一个因缘。为什么有的说就活八岁,有的说她活十七岁?这个就是她短命的因缘,所以从她短命这个侧面来讲也不是什么宿业清净,毕竟她夭折这个不是宿业清净的表现,她是因为以前曾经造过杀人的罪业,今生当中这个罪业成熟,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这个是第一个。

第二个宿业不清净的一个理由是什么呢?以前莲花生大师说,我还有国王你,还有大堪布菩提萨埵——静明论师,曾经在尼泊尔转生为劣种的三个儿子,这是主要的三兄弟,还有一个大臣,那是是四个,但是这里面主要提到三个。

然后修建夏绒卡绣大塔,就现在尼泊尔的满愿塔,满愿塔前段时间,以前的地震了损坏了前一段时间重新修好开光了吗?现在叫做满愿塔,在这里面叫夏绒卡绣大塔。把这个塔修好之后因为这个塔很殊胜,所以莲师的一个介绍文当中也是说;如果能去转绕,去供灯,去发愿,然后去做一些功德,功德非常大叫满愿,应该说所有的愿望在做功德的时候就发愿都可以满足的加持力特别大。

所以像这样好像是三大佛塔之一,像这样还有一个香根塔,也是在尼泊尔,好像还有一个世亲菩萨塔,就是舍身饲虎的塔,三个大的佛塔是比较著名的。像这样在尼泊尔有三个,那么这个夏绒卡绣满愿大塔就是其中一个。当时修了知后他们发愿。莲花生大师发愿,我要以后在雪域弘扬密乘。然后菩提萨多律师我要弘扬戒律,显宗为主,然后国王就说那么你们弘扬的话那我就要发愿护持你们的教义,最好的护持就成为国王,他就发愿成为国王来护持显宗密宗的教义。另为一个兄弟就发愿,你们如果这样,我就发愿成为联络员,负责我们之间的联络。因为当时国王他在西藏两位上师在印度,他就作为联络员去传信。

有一个牛也是出力,但是发愿的时候忘记了,他就发恶愿,你们弘扬佛法我就要摧毁佛法,后面就变成了朗达玛。当时一个乌鸦在树上知道了牛的发愿,你损害佛法我就要降伏你所以后面拉隆·贝吉多杰,也是莲师的一个弟子最后就把他射杀了。像这样他这些都是有前因后果的,他是在修这个大塔的时候发了很多很多殊胜的愿现在就变成了满愿塔。

在修塔发愿的时候,莲明公主变成了一只毒蜂,他当时间盯入了国王脖子那个地方,这个时候他是比较痛,无意之中擦拭的时候一下子不小心就把这个毒蜂给碾死了,因为当时杀死了,有这个命债,所以他为了偿还这个命债转身为你的王女,这个也不一定是宿业清净,属于宿债。第一个是杀生得短命报,第二个是被杀的时候还命债。所以他也不一定就是这样一种宿业清净。

本来,法王赤松德赞是真正的文殊菩萨,他也有这样宿债而生的后代,那更何况说其他人呢?

赤松德赞是莲师二十五大弟子之一,像这样也是君臣友三尊之一,那么君是赤松德赞,臣是贝若扎那,友是益西措嘉,赤松德赞是真实的文殊菩萨的化现,他显现上面有宿业而生的后代,更何况其他人,这说明什么情况?就是说亲怨是不定,现在的子女有可能是来讨还命债的,要不然就是来讨还命债,要不然就是讨还财物的债,反正都有债务需要偿还的,这些亲友朋友有些是以前对他有恩,他自己来报恩的,有些是他自己欠了债现在讨债的,所以这里面都是宿业牵引,现在的亲友和怨敌,他只是因缘和合暂时的一种亲怨的关系,我们不要太当真了,关键是告诉我们不要把这个暂时的因缘和合当成真的。所以因缘集聚的时候他就变成了亲友变成怨敌,因缘一散的时候,你走你的我走我的,死了知后我就投生到别的地方去,这个亲人死了他投生到别的地方去,像这样这一段所谓的亲人的关系怨敌的关系终结了,所以这里面有的是什么?有的就是因缘和合的暂时的集聚,只是暂时的集聚而已,怨敌是暂时的。亲友也是暂时的。暂时的一种因缘,我们不必要太过于认真,所以家庭关系不好也不要过于的认真天天吵得不可开交。也没有必要这个也是暂时的因缘。如果是亲友之间的关系很好,也要知道这个是暂时的因缘,如果越执著分手的时候越痛苦,所以通过这样的智慧把自己的心修得比较平静,可以比较有智慧的去观待这个问题,自己了知这个实相之后不会受很多的痛苦,而且这样了知对自他的确是有帮助的,的确有帮助,如果所有亲人和怨敌的关系,就是我作为一个人,我可能有亲人有怨敌有很多很多的普通人,那么如果作为我来讲,我现在当然以我为核心,每个人自己是这个核心,那么以自己为核心,如果自己的心比较平等,如果自己再修菩提心的话,那么这种菩提心的力量他通过这样无数的线条,因为我和所有的人都有这种联系,不管是今天我外面看到了一个人那么他跟我是有一个联系,我的怨敌我的亲人跟我都有一个联系,好像无数个绳子我就是核心吗?无数个绳子往外扩展联系到很多很多的人,如果我发了菩提心那么我这个力量其实也是可以通过这个绳子通过这个网络可以传递到他们利益到他们,所以我从我这开始修舍心,这些所有见闻忆触我的人,都因为我修舍心的缘故,或者直接或者间接都能够得到利益,所以如果我还在以我为核心的话,我还是拼命的贪拼命的嗔,这个因缘也会联系到他们,他们又开始不断的缘起不断的缘起,所以像这样做一个正确的选择,其实不单单是在利益自己也可以无形的利益更多的有情。

   现在我们这些人与父母有血缘关系,他们对我们的关怀、疼爱令人无法想象。

下面我们就是说今生当中我们的父母有血缘关系,还有和朋友通过别的因缘导致成为亲朋好友,他们对我们的关怀疼爱令人无法想象,尤其是父母和子女之间,对我们特别的关怀,特别的一种疼爱。

   当我们遭受痛苦或不幸的时候,他们比自己出现这类事还要悲伤,实际上这全都是往昔互相加害的宿债在作怪。

那么这个是什么原因呢?越是关系好的人,如果你是关系不好,关系不好的话呢,虽然有血缘关系,但是如果关系不好的话,你生病或者说你破产或者你怎么样?他觉得没有什么,没有什么感觉,也许反而比较高兴。但是因为关系特别的好。血缘关系,我们这一段主要是要普遍咱们就不能够于这些特殊的事例来讲,这个不是特殊的事例。比较普遍的事例就是说他有血缘关系的这些都是互相疼爱的就是非常关心的。当我们或者当亲友遭受到痛苦不幸的时候,他们也因为这个血缘的关系虽然这个事情不是出现在他的身上,他没有生病,她也没有痛苦,但是因为我和他有一种特殊的联系,所以我们听到这个不好的消息,马上心里面就不舒服了,然后有些时候比他的痛苦还要严重比他还要悲伤,那么到底是什么样呢?从某些角度上来讲,某个侧面来讲的话,也是因为以前曾经做过怨敌,互相伤害之后这个业要成熟怎么办?这个业要成熟的话,就转成了亲友的关系让你来痛苦。

因为通过恶心伤害了别人那么这个业是要偿还的,伤害了别人让别人痛苦,反作用力我们也会痛苦,当然这个受报的方式有若干种,比如说就直接转成怨敌,扇你耳光这些方面这也是一种偿还的方式,还有一种方式转成你的亲友,通过另外的一种你心甘情愿的方式来承受这个痛苦,心甘情愿的方式来承受,他是我的亲友吗?所以我在看到他痛苦的时候我很痛苦,这个时候其实是心甘情愿的,还有一个就是上一世欠了别人债在没有还,你死了之后,借别人的钱欠别人的债没有还,这个时候他就转身为你的子女拼命的从你哪儿拿钱,你还特别的高兴,今天一千钱明天两千的,慢慢的就把你前世欠的钱心甘情愿的就还完了,你没有觉得这样不对。如果是你今生当中欠了别人的钱,我没有钱或者说下个月有钱还你,说东说西的反正就是不还钱,但是如果变成你亲友时,你特别的愿意把这个钱交给他,其实也是一种还债,只不过是比较喜欢的方式来还债。因为在里面都是宿债的关系。

    如今成为自己怨敌的这些人也是同样,

前面是亲友方面,现在是怨敌方面也是这样的。

    他们在往昔的世世代代中没有谁不当过自己的父母。

因为我们轮回的时间太长了,我们的眼光,或者观想的时候我们就是说比较短浅,我们觉得不可能,怎么可能这么些众生都当过我们的父母?都当过我们的亲友?其实这个怨敌,其实这个轮回已经无数次了,很长看不到开始的那种,无数次一种就是说无线的长,虽然在无线长当中,很长时间我们互相之间通过这样的一种因缘交错,像这样的话就是说互相之间成怨敌、成朋友、然后成普通人等等等等,有时候看的到、有时候见不到,反正就是说很长时间当中,互相之间都有直接或者间接这样一种交集,所以像这样的话这种关系,慢慢慢慢一次一次要不然成怨敌要不然就成亲友,反正就是不断的转换,我们就是这样不断转换,所以这个怨敌也是在无始以来,也曾经就是说当过我们的父母,没有谁没有当过我们的父母。

   就拿现在来说,虽然自己将对方看作势不两立的仇人,可是他们也不一定对自己有害;

现在我们就观想,因为我们要把对怨敌的嗔恨心降低,不能对我们有嗔恨,乃至于我心中还对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类人看不惯,有这个嗔恨心,我就不愿意对他修慈心修悲心,那是绝对的,只要你和他之间,就是说你自己这个心没有调顺的话,哪怕还有一点点的不高兴这样修起来都很勉强,肯定不愿意修他,就是说我可以对所有人修,就不对张三李四修,这是我们有这样一种看法,有这样一种情绪,所以我们绝对不愿意修。这个地方就是要把这个对于怨敌的这个嗔恨心就是必须化解掉,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安忍,在这个地方来讲,他就是一种对他化解掉嗔恨心。

怎么化解掉他的嗔恨心呢?这个就是告诉我们其实我们不是对怨敌的概念他是一种虚妄分别,他只是我们的观念而已,实际上并没有那么严重,是我们不断的暗示自己他是怨敌他是怨敌,不断的就是这样加强他是怨敌的这种观念,所以说最后好像真成了我们怨敌,其实来讲是不是这么严重呢?我们看一下不一定那么严重,就是说虽然把对方看成势不两立的仇人,可是他们也不一定是对自己有害,就是说你把他看成怨敌,我们都就是说我们说在这个城市当中,或是在这个国家,有哪个地方怨敌,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但是你们碰得到吗?有的时候一个月一年都碰不到一次,所以说你把他当成怨敌,他不一定对你有害,他不一定有能力伤害你,他即便有能力伤害你,他也要观想、他也要观察我伤害要付出什么代价?所以说对于对方来讲虽然我们都是怨敌,但互相作害的这种机会是很少的,最多的就是互相利用当中一种敌对,其实的话所谓的怨敌并没有给我们做多少伤害,最多还是我们心中放不下,我们把他当成怨敌,但是我们把他当成怨敌,他真正伤害过我们吗?不一定对我们是有害的。

关键是我们内心当中的一种观念,实际情况他不可能经常碰得到,即便碰得到他也不可能一见面就扇你耳光,他不可能一见面就怎么样吗?反正就是说即便看到了最多就是你瞪我、我瞪你,这样的话你瞪我、我瞪你内心当中好像不舒服,除了这个之外也做不了什么,但是我们就把这个所谓的怨敌的观念就放大了,觉得我就不能理解他,他就是我的怨敌等等等等,就是观念而已。这个地方华智仁波切告诉我们窍诀让我们去观修,就是要把这个好好的观修,是不是这样一种道理,所以这样观想完了知后,就会放下我们觉得这个所谓怨敌,他不是怨敌,所谓的怨敌他背着怨敌的名声,但其实他根本不是怨敌,所以就是说既然是假怨敌,我们就不要把他当成怨敌,所以这个方面来讲,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

   尽管自己将他们看成怨敌,但对方也有不把自己当作怨敌来看待的,就算是将自己视为仇敌,他们也没有能力加害,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什么呢?我把对方当怨敌,但对方把我当朋友,所以这个时候就是说或者虽然不把我当朋友,但是他没有把我当成怨敌,他有些时候觉得在某个地方碰到一个事情,比如碰到汽车的小擦刮,或者在某个场合当中有些争吵,我内心当中特别不高兴,几天当中就把这个人当成怨敌,而对方根本没把你当回事,像这样的话你还一个人把他当怨敌,他根本那事情过去了他就忘掉了,他不把我们当怨敌的情况非常多,这说明什么?这就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把对方当成怨敌,对方根本没有把你当成怨敌,这种情况也有不少。

我们把他当成怨敌他到底是不是真的怨敌,我们一个一个的排除,所以就是说有些时候他不把你当成怨敌这个也有,只是你自己一厢情愿而已,那么这个事就没有了,即便他也把你当成怨敌了,他也没有能力伤害你,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再者说,也可能依靠怨敌加害的因缘,使自己暂时今生的名誉增上,遇到正法并成办究竟利乐的。

我们再退一步说,好了,对方有能力加害,而且就是加害我了,今天就已经加害我了,那么我就有根据把他当怨敌了。华智仁波切说即便伤害你了,就是说即便是伤害你了,就是说是什么呢?依靠伤害我的因缘他也不一定是坏事,为什么不是坏事呢?如果有些时候他伤害我,也可以帮我让我名誉增上。这个绝对有可能,像这样的话有些影星突然就红起来了,名誉就有了,也是有人在说他诽谤他,有些时候是朋友做坏事了,有些时候是怨敌帮你做好事了,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这个方面都不好说,所以有些时候就让我们今生的名誉增上,这个就是通过加害的因缘,让你名誉增上。

如果就是说没有让我名誉增上,让我破财了,让我名誉扫地了,这个就是说应该把他当成怨敌了吧,后面就是说因为你是修行者吗?因为这些教言都是对修行人讲的,那么因为你是修行者,他对你的名誉有损,对你的财富有损,让你很痛苦的缘故,你想要寻找一个解脱之路,遇到正法了,遇到正法之后然后让你就是说因为遇到正法,开始对正法产生兴趣,所以通过修行成为究竟利乐了,这也是对你的帮助,他没有对你做伤害,你也没有机会遇到正法,没有机会认真修行,就因为经常伤害你经常伤害你,让你对轮回的厌离心,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增上,然后你就知道了,最后通过怨敌的伤害生起厌离心,在厌离心的基础上,通过大乘种性的成熟,大恩上师的引导你对他生起菩提心,发菩提心入大乘道了,你就远远的把他甩开了,你现在是大乘菩萨了,而且就是说这个时候开始通过大乘道,修了这样一种大乘这种资粮,逐渐逐渐开始往生极乐世界成佛等等,这一切都来自于怨敌对我们的帮助,所以这一切其实都是可以转为道用的,如果就是说你把他当成怨敌,他就是怨敌,你也可以把全世界的人都当成怨敌,哪怕根本不认识的人,他都是你的怨敌,但是你也可以把这些人不当成怨敌,当不当成怨敌只一念之间,这只是你的心,一再把他当成怨敌,那就可以是,可以是怨敌,但是如果你不把他当成怨敌,他就不是怨敌。即便每天他都伤害你,也不一定是你的怨敌,因为所谓的伤害你,可能是帮助你,也许是在帮助你,为什么帮助你?可以帮你修安忍,也可以通过这个方面,对治如何生起厌离心,你可以生起菩提心,你可以借这个机会修空性都可以,所以说到底能不能成为怨敌,到底这个怨敌到底能不能给你造成伤害,不是外在的,他主要是我们的心,只要我们的心变化那就不一定是了。通过这样的观想,我们对怨敌所谓的一种强烈的嗔恨,强大到无以强加的一种嗔恨,这样观想之后,了知之后慢慢慢慢就息灭了,的确这个道理就在这摆着,只要我们去思考的话,一定可以解决。

   换个角度来说,如果自己通过各种方便投其所好顺其心意而说些温存柔和的话,那么彼此之间成为情投意合的亲朋也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如果我愿意改善关系,看到他就是说打招呼,或者投其所好看看他喜欢什么,帮他做事情,在困难的时候帮助他,或者经常给他做一些好的事情,说一些好的话,那么必定和他的关系是可以逐渐逐渐的改善,逐渐改善之后就是说,上个月还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下个月就变成无话不说的亲朋好友了,这个也不是困难的事情,这个方面就告诉我们,引导我们对这个怨敌的嗔恨心,可以这样观想来息灭。

  相反,现在自认为是亲友的这些人,

你看自认为,其实有些时候就是这样的,只是因缘和合的暂时在一个家庭当中,暂时在一个血脉当中,然后成为所谓的亲友。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他们认为是我们的亲友,而且可以去执著,但是真正来看,也是因缘和合一种显现而已,他也是暂时的,你死了知后和这个血脉、这个家族就没什么关系了,所以说就是说即便是有些关系,如果关系不好的话,也不一定真实成为朋友,那么就是说即便是自认为是亲友的人。

    也有子孙欺骗甚至残杀父母的情况。

那么子孙欺骗父母,乃至于子孙就是说厮杀父母、父母殴打子女、就是说这些方面都是有的,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个也不是一种决定的,即便说从血缘方面来讲成为亲友,但是你心里上没有把他当成亲友,他也可能成为怨敌,也可以互相伤害,所以这个他也不是一个决定的。

    而且勾结反方的怨敌联合起来抢夺自家财产而发生争斗的现象也不在少数。

在古今中外,也有特别多和怨敌联合起来,就是说抢夺自家的财产,然后开始引发争斗,这种现象也是特别多的不在少数,这个方面就是说所谓的亲友,严格观察的时候,有些时候亲友内部他也不是说,一向都是和合的。如果是和合的怎么办呢?有和合的我们家就很和合,就是说谁谁家就很和合,那么下面我们讲:

    如果子女与父母关系融洽的话,当子女出现痛苦、不快等事情的时候,父母比自己出现这类事还哀伤。

其实这个也是一种伤害,只不过这种伤害是自己愿意承受的,那么就是说如果是关系越好越融洽,当自己这些子女出现痛苦的时候他就越痛苦,有些甚至于愿用自己的生命去替换对方,都有出现的,当然从某个侧面来讲,的确他也是亲情的一种体现,换一个角度来讲,也一种变相的互相伤害,就是说实事求是的讲,变相的伤害,所以说这个变相的伤害,当然世间人不一定承认,但是我们现在是从深层次讲的,从深层次侧面来讲,也就是说如果过度的耽著,他有可能对我们修行成为障碍,或这个方面他就是说伤害就是伤害,他让我们痛苦了,他就是伤害,哪怕他这个痛苦我是心甘情愿的,不管是心甘情愿的还是不心甘情愿的,反正伤害就是伤害就是这样的,所以像这样的话。

   为了亲友子孙等这些人,自己积累下滔天大罪,到了后世必然被引入地狱。

这是对后世的伤害,因为互相之间很慈爱,但是因为没有智慧,也不知道取舍,所以这个时候就很疼爱子女,疼爱父母,所以就是说父母也是就是说为了照顾子女,他有可能造很多罪业,杀生、偷盗等等等等,那么子女也为了孝敬父母,他也不懂什么是对父母最有意义的,是他觉得可能炖只鸡,或者是熬什么鱼汤。如果父亲喜欢钓鱼,给他安排一个给找一个垂钓俱乐部等等,反正就是觉得这样对他很好,他很快乐,他就这样去做了,那实际上来讲的话,虽然这样做了当时很高兴,当时高兴后来造了罪业缘故,后世就会堕落恶趣了,所以说他因为这个造了滔天大罪,后世必然引入地狱,但如果不是认识的人就不会这样去做了,但是如果你是亲友就是你明事理懂因果,明事理也不愿意,也知道这个不是利益他的方法也可以。现在关键是,就是很多平凡的人他不懂,他不知道,他以为这个是尽孝,他以为是父母对子女的疼爱,但其实来讲也是对他们很大的伤害,在这个方面有时候亲友,亲友对亲友这种伤害,怨敌做不到,怨敌做不到,把你真正通过这件事情,所谓的这种亲友把你放到地狱当中,放到恶趣当中,怨敌是做不到的,这种事情很多是亲友,他就是以亲友的名义,最后让你很自然的、很喜欢的做这个事情,欢欢喜喜的,最后就这样的方式就堕恶趣了,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的确是这样的。

尤其现在很多学习佛法的人,他所遇到的障碍是其实是亲友方面远远多于怨敌给他们带来的障碍,肯定是这样的。我修行你怨敌管不了,肯定没办法,但是亲友他就是说给你做一些阻碍,有的时候碍于亲情也不敢怎么去反驳,所以有的时候因为亲情的缘故,那么有些时候就要妥协,这方面也有很多,所以像这样的话有些时候在修行的障碍方面,怨敌比亲友他要少的多,亲友要比怨敌障碍大的多,这方面我们要了解。了解这些要干什么呢?其实就是要让我们知道所谓亲友不一定就是要贪执的,因为他有些时候给我们做一些伤害,伤害的话我们就不要过度的贪执,过度的贪执有可能障碍自己修行,障碍自己修是不是就把自己的利益断送了也不是,他障碍我的修行,他自己也有过患,如果我资助某个人的修行,那么我通过这个方式结上了这个善缘,我自己得到功德我自己随顺解脱,我障碍你修行,他自己一种障碍你修行的同时,他自己和修行之间又有了障碍,假如他以后要修行的话,他也是违缘重重的,我们应该把这些问题好好的分析清楚,不要过度的执著。

   虽然自己心里希望修持正法,可是却常常受到他们的牵连拖累,或者父母舍不得子孙、子女抛不下父母,双方一直依依不舍,以致于耽搁修法、坐失良机等等。由此看来,亲人们对自己甚至比怨敌更有害。

虽然有些修行者非常希望修持正法,但是经常受到亲友方面的拖累,或者因为父母舍不下子孙,自己下不下决心修行,或者父母舍不下子孙,不愿意放子孙去修行,这也有可能,然后子女抛不下父母,也是一样的,双方一直依依不舍,然后时间就在这样一个月,一年当中逐渐逐渐耗尽了。修行的机会不是永远都有的,有些时候你错过了之后呢?也不知道等到哪个劫这个因缘才能在成熟,所以是个时候有时候乃至于耽误修法,错失良机等等,这方面在佛教史当中有很多这样一种公案,我们自己身边听到的、看到的也是非常多的,主要看来亲友自己修行比怨敌还要有害,尤其是修行上面的话,这是因为亲人对于子女看似很爱护,看似很慈悲,这个方面我们当然是要肯定的,不是今天开批判大会全部已经推翻了,不是这个意思。

有的我们承认,就是说功德也的我们承认有,过患有的我们只不过是就是如实的分析,我们不做过多的解读对不对,它就是存在,的确就是存在这种现象,存在这个现象,把这个现象如实的拿出来分析,而这种如实存在的现象,往往是我们忽略的,亲友方面互相伤害是我们忽略的,怨敌对我们的饶益是我们忽略的。因为我们忽略了这些,导致于我们对亲怨之间严重的偏坡,导致我们的智慧没办法去平等去做观待,我们的头脑被这些强烈的情绪所影响,所牵制的缘故没办法去辨别,所以现在只是如实的告诉我们现象,让我们如理如法取舍而已,那是不是让我们放弃了呢?那当然不是让我们放弃,亲友必定是从世俗的角度来讲,对我们有恩,我们就要知道知恩我们就要报恩。

什么是报恩的方法呢?就不要在等一会买只鸡,杀了知后炖汤了,你可以就是说给他回向,然后就是说告诉他正确的取舍道理方法,这方面其实是一种更好的,对自他都是一种利益而没有那种副作用的一种方法,所以学完之后仍然是应该报恩的,但是报恩的方法和以前不一样,这是带着智慧,慈悲的一种报恩,而不是以前的想报恩但是方法错误,这方面是完全不一样的。

   从后世的方面来说也是一样,现在自己认为是怨敌的这些人将来转生为自己的亲生骨肉、亲友投生为深仇大恨的敌人等都是不一定的。

就说亲怨不定,亲怨不定的缘故就是说怨敌下一世投生亲身骨肉,然后来报仇,亲友今生当中非常伤害,下一世应该投生为深仇大恨的怨敌都是不一定的。但不一定马上第二世就是,因为这个轮回长着呢,因缘就会不断地酝酿,一直酝酿一直酝酿,什么时候他因缘到了他就成熟了,他就不一定这样成熟,今生是亲属,下世就是怨敌,不一定是这样的,因为轮回很长,轮回很长的缘故有可能若干世之后他会变成我的怨敌,但是肯定是有这样的。

有些时候我们说不一定,那为什么不一定呢?我们都不能保证我们下一世还是人,也许下一世我就转到其他地方去了,也许我在地狱他在旁生我们碰不到。但是反正轮回很长他就不断地轮回轮回,成熟之后他又碰到一起了。或者成为怨敌或者成为亲友,这方面也是有可能的。或者你到地狱之中他转生为刽子手,还是害你的也有,或者大家都转为旁生或都转为恶鬼道,这个也有。毕竟都是人,反正在这个轮回的过程中我们没有修持清净心,平等心,那么以后亲怨不定的结果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我们身上去体现,只有一个方法就是自己开始修行这样一种修持之道,通过慈悲心,通过舍心,知道这里面的实际情况,开始修持大乘,最后对自他都有利益。

   所以,对今生今世亲怨的瞬间显现执为实有,怀着贪嗔积累恶业,使自己成为恶趣的堕石,这样做究竟有什么必要呢?

这就是一个关要,今生今世亲怨的瞬间显现,为什么是瞬间显现呢?因为他是因缘和合的暂时的显现,瞬间显现就是你和他做怨敌今生今世当中最多也是几十年,作亲友最多也是几十年,反正就是生别、死别,亲友关系恶化,或者怨敌关系缓和,都是瞬间万变,都会变化的,这些对我们讲话都是瞬间转化,但是我们愚痴,我们就把这瞬间的,暂时的,偶尔的显现执为实有了,然后就怀着贪心和嗔心开始造罪业,造了罪业之后,这个罪业成熟让自己堕恶趣,那我们说有必要吗?我们觉得没有必要。这些亲友和怨敌的这种显现,他是瞬间的,他是暂时的,他是偶尔的,他是因缘和合的,但是因为这个偶尔和合的怨敌,最后让我很长时间在地狱当中度过,然后因为这个偶尔的和合的暂时的亲友关系生起贪心造罪也让我在恶趣当中很长时间受痛苦。那么就说这个代价损失太大了,这个没有必要。我们是可以避免的,而且这其实还是可以互相饶益的,那就是通过舍心来对大家修慈悲。这是有一种更好的方法,为什么我们非要选这个让自己往火坑里推的那种或者把自己变成堕入恶趣的堕石的方法没有必要。

这个是圣者们告诉我们真实地自他而无利无害的最好的取舍抉择的方法。所以这个要反复思考,一定要把这个原理,把这种思想深入到自己的骨髓当中去,这些就没有必要,反正一切显现都是暂时的。尤其是我们在外面,在家里,也不要因为一句话,一个小事情互相生嗔心和贪心,然后就说是造罪业,最后的过失特别大,就在地狱中就呆几百万年或者说是很长很长时间,但是最后来讲你往前推这个因,、最初就是这个心没有转过来,就对对方看不惯,或者怎么样,就是那么一点点的因缘,很小很小的因最后的过失就那么大,这个是我们有智慧和没有智慧的差别就在这儿。所以我们在遇到每个人,每件事情的时候都能够以善心对待,把这样一种重大的地狱恶业在最早的时候化解掉,那么一点点的因缘忍一忍,让一让,生个慈悲心对不对?

化解掉之后什么都没有,什么几百万年的地狱,什么事都没有,和我没什么关系,对方也不会对我的这种恶心他堕恶趣了,这个我通过善心对待他,不但救了我也救了他,不但救了他还救了一家人,因为你们打起来了,那后面还有十个,还有亲友团,可能站在他们的一边和你敌对,这时候就开始群殴了。这就开始打群架了,在这个时候就伤害了一大片,这种化学反应是很严重的。有的时候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很小的心念,一个很小的语言,一个很小的动作,这个有什么?我拍死一个苍蝇有什么大不了的,有时候很大的后果就是因为这一点点,他的化学反应是非常非常迅猛的,这化学反应是非常严重的。

一个修行者不单单调伏自己的心还帮助了很多人,帮助很多人没有堕恶趣,帮助很多人生起善心,他这种力量是非常强的。非常强大,像这样我们要多去观察,为什么我们就修这些呢?好像我们在吃亏一样,并不是吃亏。所以对自他都有很大很大的意义。那么这里面讲就没有必要,这句话我们要好好地观想,这里面都是窍诀关要。

   我们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对天边无际的一切有情想成是父母与子孙,像往昔圣者前辈的传记中所说那样平等看待亲怨。

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我们不能指望别人先改变,对不对?他也许还没有遇到佛法,他的种性还没有成熟,但我现在开始修行了,我现在都学到舍无量心了,和别人当然不一样了。那么要说让改变的话要从我开始,要说从修行也要从我自己开始,我们不能指望别人先改变,所有的众生改变好了然后我再改变,那么这个肯定是不行的,现在我学到这儿了,我要率先做改变,这是责任和担当的体现,所以有这种心态才可以真实很快地从这个轮回中出离,如果你没有这种心态那只能等待别人度化你了,像这样你指望别人改变的话要等别人改变完之后再度化你,所以这种心态的话不可能很快就改变,如果我们有了我先改变,我要承担修行人的责任,那你就先觉悟,你会很快觉悟就成了救度者了。也不会成为所救度的对象,不是救度者了,这方面完全不同,并不是我们一定要争取第一、第二的原因,如果我们修行的话是自他负责任一个积极向上的一个信号一个体现,这是非常总要的。

所以我们要把一切众生观成对自己恩德的父母,子孙,像往昔的圣者,前辈的传记一样,平等地看待亲怨,看待亲怨就舍心、舍无量,这样的话所有的众生都是对我有恩德的,我都要利益他们,这就是修行的基础。

   对以上道理加以思维、观想。

前面的道理都要思维观想,前面所讲的这些都是属于这些能够改变我们思想走向的,能够改变我们心的引导,全都是引导,这个文字是引导,这个意义也是引导,引导什么呢?引导我们的偏贪之心,把我们引导到平等心,平等看待亲怨,这样是特别的重要。

    首先,使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尽力对那些自己心里极其讨厌、总是生嗔恨心的对境不嗔不怒,千方百计修炼自心,

当我们修行的时候,首先对我们的怨敌,对自己很看不惯的,或者是公司的朋友,是自己的同事也好,是自己的上级也好,还是下属也好,还是说谁谁谁也好,反正是自己特别看不惯的,很讨厌的嗔痴心的对境,想尽一切办法,前面的内容,或者安忍的内容都是来观修,观修之后首先把他看成众生平等的意思,就说相当于学安忍,相当于我们《入行论》第六品,安忍品当中所讲的一样,就说首先要把嗔心平息下来,你把嗔心平息下来他就不是怨敌了。不可能您把嗔心平息下来就马上变成亲友了,这个也不一定。首先把他的嗔心平息下来,好,你对他没有嗔心了,对他来讲就不是怨敌了就成为中等人,然后再对他修慈爱心,这个中等人其实以前也是我的怎么怎么,也是我的亲人,这个时候就对他产生亲人的心,他是一个过度,只有这样才可以,否则一下子把怨敌修成亲人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首先把怨敌修成中等人。

   当心里完全能够把他们看成是无利无害的中等人的时候,接下来再观想,这些中等人从无始以来在生生世世当中都曾经无数次做过自己的母亲,与现世的亲生父母一模一样,在没有对他们生起这样平等的慈爱心之前,一定要反反复复观修。

修成中等人,再想这些中等人在生生世世中都当过自己的母亲,在现世当中的母亲是一模一样的,这个时候真正地把他们生起平等慈爱之母心就观想念恩,然后再观想报恩等等,这个时候我们就有了对他的报恩的心了。像这样的话最好的报恩心是什么?报恩就是予乐和拔苦。给他们快乐,拔除他们痛苦。这个时候就是最后未来他们究竟的利益我们要成佛,这个时候就发起了菩提心。

如果我们没有生起这种平等的慈爱心之前一定要好好地反反复复观修的标准,我们修舍心修到什么标准呢?要对所有的众生、所有的怨敌都生起像父母一样的慈爱心,所以这个没有生起之前要好好观修。

   到最后,不管是亲人、敌人还是中等人,凡是对所有众生都生起与现世父母没有任何差别的悲悯之情,在没有生起这种平等悲心之前,务必要反反复复地观修。

我们修舍心的时候首先是以怨敌来修,修完之后再修亲人再修中等人,像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把所有的众生像代受父母一样的差别产生悲悯之心,还没有生起这个平等悲心之前,务必要反反复复地观修。这个时候真正的舍心一定是和悲心和悲心挂钩的,如果和慈悲心不挂钩的舍,它就叫一种愚舍。他就是不对的。下面就讲这个愚舍。

   如果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单单对任何亲怨既不生悲心也不起嗔心,只是平平淡淡的一种心态,这叫做无利无害的愚舍,并不代表是舍无量心。

舍无量心他是一个善心,舍无量心是一个善心,他不是把我们修成木头人,他不是把我们修成冷漠的人,他不是把我们修成什么样的,没有感情的人。真实的舍无量心就是一定在慈悲发心中,如果我们没有生起这种境界,只是单单地对亲人没有什么悲心,对怨敌也没有什么嗔恨心,像这样只是没有悲心平平淡淡的一种心态,亲人死了就死了,怨敌伤害我也无所为,如果是这种心态的话,在上师的讲记中讲这是属于没有人格的表现。人格不贤善,人格贤善的人他应该知道厉害关系的,谁对我好,谁对我不好,他应该知道,这是人格,但在人格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作为修行者时,我们必须要升华,升华这种思想,便于我对亲人不过度的贪,对怨敌不能嗔,但是我作为修行者的标准是什么?一定是善心。所有修行的我们为什么修舍无量心呢?不能变成一个愚舍呢?就是因为咱们这儿修的舍无量心,他是属于善心,那么平等心和善心是必须要挂钩的。是必须要挂钩的。

如果只是一种平平淡淡的心态,没有产生平等心和悲心的话不代表是舍无量心,那么这里面已经出现慈悲心的理念了,其实来讲四无量心相互之间都是一体的,但只不过这里面是以平等心为主,慈悲心肯定会有,后面就讲慈无量心的时候是以慈心为主,悲心肯定有,有慈肯定有悲,你予乐不可能不拔苦对不对?你拔苦肯定是给乐了,其实这里面内部当中其实是一体的,只不过他侧面不一样,舍无量心肯定也有悲心,肯定有,绝对的是毫无疑问,但是他的重点是在平等,然后慈无量心肯定有舍,肯定有悲,也肯定有喜,但他的重点是在慈,是在予乐上面。舍无量心也有慈心、悲心、喜心,但重要是拔苦方面。喜无量心也有前面的三个因素,但是他重点是在安乐生欢喜上面,增上生欢喜上面。所以我们说这种舍无量心永远不可能是一个愚舍状态。他肯定要和慈悲心挂钩的,如果我们修舍无量心修到很冷漠的,是不是那个地方检查一下你的步骤,是那个地方出问题了,像这样要调整,不是真正的舍无量心。

   真正的舍无量要像仙人布施一样。比如,仙人们宴请客人或发放布施的时候,对于高贵卑贱、强大弱小、贤善恶劣、高级中等的所有人,无有差别同等施舍。

就说仙人布施这种就相当于无遮大畏,无遮布施大畏就是不遮止,不遮止任何对象,不遮止任何对境,他无遮。像这样的话对于这样无遮大会发放布施的时候,仙人的心态是平等的,高贵也好、卑贱也好、强大也好、弱小也好、贤善也好、你恶劣坏人也好,高级的国王想要也可以,然后中等的所有的人,只要来了都给没有差别,这个第一个没有差别就是平等,但只是没有差别吗?没有差别也不对,他还有一个施舍。这个施舍代表一种善行,这种比喻当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平等的,那如果你平等心只是对高级贵贱一视同仁啥都不做,也不是说是无施大悲了,仙人发放布施他这里面的理念有平等的观念。第二个他有施舍的善行的方面,咱们的舍无量心第一个也是有平等,第二个有慈悲的善心,这个才是舍无量。只是单单地把亲人不生这样的一种贪著,对怨敌不生嗔心,单单这种心态不是舍无量心。他已经是善心了,善心一定是有慈悲的,所以咱们用了一个仙人宴请客人这种比喻,发放布施的比喻,说明第一个是平等,第二个说明他是有善心的。

   同样,我们也必须对普天之下的芸芸众生——大悲心的对境平等相待,在没有生起这样的定解之前应一而再、再而三地修炼自心。

我们要对芸芸众生,大悲心的对境平等相待,你看这里面有平等的对待和大悲心的对待,一定是慈悲心的对境,我修这个舍无量心干什么?我修这个舍无量心是利益他们的,是未来更好地利益他们,所以其实我在修菩提心的时候,我在修慈悲心的时候对于亲人的,因为我们的思想,因为我们一贯的思想首先我们要考虑到亲人,但是我们修慈悲心的时候,其实对于亲人最大的利益一定是舍心,看起来是我只关照我的亲友,我所有的力量、所有的功德都回向他们了,难道对他们来讲还不够大吗?这绝对是对他们的利益是一个折扣,为什么是折扣呢?你看我对其他众生的功德都没给,我就给我的父母了,我就给力我的亲友了,那么是不是我把这个功德平分的话,如果我把他们平分,现在我们把所有的功德百分之九十九的功德全部给了我的亲友了,按理说他们应该得到的更多,这个我说错了,这个错了,其实你看起来是给他多了,其实你是给他们少了,为什么给他得到少了呢?因为你的心是一种染污的心,你的心是染污的心,你通过染污的心把功德给他,你回向的时候有染污的心,他们其实是得到很少的,他们得不到很多,你觉得或者你认为他们得到很多,有一种都是你觉得多,是这样的,其实他并不多。那么真正多是什么?真正多是用平等心来布施,因为平等心布施看起来我是把功德平分了,平摊了,反正按照我的观点,我这房间十个人,十个人我一千块钱布施,那你每个人得一百块,那我只给一个人他就只得一千块,他其实来讲是世间的例子,那么如果是出世间的例子他不是这样分的。他功德不是这样分的,其实我们回向每个人都能得到的。

如果你的心越清净,你的心越平等,你回向的时候因为你的心清净,你的心平等他的利用就大,他的利用大你通过清净心去普遍回向,这个时候你清净心布施回向的缘故,那你的亲人其实是得到最多的。他不是最多,他只定是比以前的偏颇的回向要多得多的多,肯定是这样的,因为你的心在清净的回向和你染污心的回向肯定是不一样。所以我们自认为我偏袒我的亲友了,我对他安立了,其实不是,其实根本不是,因为你的心染污了,但是你平等心通过舍无量心,平等心的做布施,所有众生平等的对待,因为你回向的心很清净,所以你的心越清净你回向的力量就越大,你亲人他得到的,他的功德第一个纯净,你的功德是没有雾埋染污的这种功德,非常清净的这种功德,第一个是清净,第二个是善根强劲,第三个是他的量大,肯定是这样的。所以这是我们自己不懂,我们自以为是,我们不懂修行,然后又怎么样,但绝对不怎么行,这就是因果的奥秘,因果的秘密我们是不知道的。所以说我们越放松越对众生产生慈爱心的功德,然后是你爱的人他得到的越多,那么你要偏坡,你觉得给他的多其实是很少的。因为你的心已经被染污了,如果你只为他自己,那么他得到的会更少。这些原理是舍,这都是帮助我们去干的,帮助我们把心胸打开的,因为我们总是操心,总是操心我给我的怨敌回向了好像就对不起家人,或者好像怎么怎么样,便宜了怨敌一样,其实这种狭隘的心胸对我们修行是一种妨碍,如果你把这个心胸清净了,扩展了知后对自己的亲友,对怨敌,对亲人对所有众生的利益是最大的。这个我们一定要去修学,第一个理念上要了知,第二个一定要认认真真地观修,认真地观修,一定要生起平等心,因为生起平等心了那么所有有情,包括我们的父母在内他们才能得到最纯净的,最圆满的功德。

还有你自己修行的话,这样你证悟的也快,如果你这种带着偏袒心去修,你证悟就很慢很慢。所以你要利益众生,利益父母也会很拖他,如果你把这个心放开去修行,第一个你回向他们得到的多,第二个你通过这么平静的心这么清净的善心去修行,你成就的就快,你成就的越快对他们的利益,对父母的利益,对众生的利益他也就来的快得多了。

这方面是方方面面都有关系的,因为我们观修的时候佛菩萨的智慧不一样,佛菩萨的智慧的的确确地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他就是让我们修善法的时候利益最大化,什么是利益最大化的方法?就是这些,就是修心量越大,他利益最大化,心量越小他就对我们狭隘的思想束缚了,自己束缚自己,没有谁束缚我们,现在我们就要通过各方面的修法让我们心清净,所有的四无量心,菩提心在早期的时候其实都是打开我们心胸的,都是让我们狭隘的心,自私自利的心,放弃这种思想,真正地做一个广大的修行,这个时候当我们菩提心生起来或者慈悲心生起来的时候,那时候的力量,度化众生的力量跟着就来了,如果你的心打不开,心量是很有限的,如果把你的心量打开,你度化众生的能力,这些功德利益越来越多话,他就获得一些智慧,神通这些也迅速也很大,这个时候度化众生也真的有力量了,所以说这些四无量心,菩提心,认真地修他的原理,他的原则就一定要通过这些观修的方法打开我们的心胸,不要在辜负自负,不要再想到自己,想到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亲人,这方面所有的众生都要开放,不管你喜欢和不喜欢的,或者你认为怨敌还是真正的怨敌,不管怎么样,反正你要我们的心对所有众生开放才行,这个时候你开放了就柔软了,但是之后所有的心,所有的善根,都在这个善心的基础上都可以逐渐逐渐地生起,然后增长广大的圆满。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堪布更多文章: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音频 1-11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全部收藏版)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智诚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