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读物|《残酷才是青春》第四章(10~11)|索吉达堪布|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残酷才是青春》
索达吉堪布
第四章 10~11
憨山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不仅精通佛教的大小乘经典,对道教、儒教的教义也造诣颇深。他圆寂后肉身不坏,至今仍供奉于广东南华寺。
他为世间红尘中人开示的《醒世歌》流传至今。我们有幸读到它,也可以算是和大师结上了善缘。
早日醒来吧
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做人切忌争强好胜,没必要为一点小事争斗不息。人生百年不过是一场戏,如果始终执速不悟,一旦最终人生谢幕、曲终人散,自己将不知随业流转何方。
在人生这出戏中,每个人的角色不尽相同∶有些人可谓功成名就,有些人则事事不如意,从小到大处处是苦。
但不论是什么人,最后都将"顷刻一声锣鼓歇",撒手人寰。到了那时,心识随着业力漂泊,自己的家乡在何处呢?
所以,趁我们现在自由自在之际,应该多行持对今生来世有意义的善法。毕竟,未来的一切苦乐取决于现在,如果这方面你一点都不考虑,不知善恶取舍之理,整天散乱度日,忙碌于无实义的世间法,那就实在太可惜了。
总之,憨山大师提醒我们∶早日醒来吧,不要再做世间的美梦了!
外境好坏并不是苦乐的来源
—— 索达吉堪布精彩问答
面对同样的失去,有些人内心豁达,不会纠结很久,遇到什么都能随遇而安,心安了也就自在了;有些人则耿耿于怀,难以面对,要么愤世嫉俗,要么自暴自弃,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了困扰。
所以,外境好坏并不是苦乐的来源,真正的始作俑者,就是我们的心。
问∶
现今这个繁忙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很大,竞争非常激烈,怎样才能平衡各方面的压力,获得幸福感呢?
堪布答∶
按照佛教的观点,最好要学会知足少欲。若能如此,寂天论师说了,这种远离贪欲、自由自在的快乐,就连帝释天王也很难享受到。
现在这个世界,很多人整天奔波忙碌,并不是真的缺少什么,而是为了面子、为了名利。每个人都不择手段地追求,以至干社会上的大部分资源,最后只流入极少数的富人手里,这是一种非常大的浪费。
其实,一个人有了权力、有了财富的话,应该回馈社会,让更多的人共同分享。若能有这样一颗心,自己的压力肯定会减少,幸福感也会与日俱增,整个社会才能真正体现出一种和谐。
问∶
您说烦恼就是菩提,感受痛苦时要想到别人,不断地发愿、回向,以此培养慈悲心,这样就不再有痛苦了,对不对?
堪布答:
这要看每个人的修行功夫。
问∶
我在修安忍的时候,觉得应该让对方知道自己的错误,告诉他这么做是不对的,不知这样是否可取?
堪布答∶
如果你发心是好的,不想让他的恶行再继续蔓延,那是可以;但若有自私的念头,对他生起了嗔恨心,那就不可取了。
问∶
我来自香港大学的医学院。我身边有个很亲近的人,我执很厉害。我也问过自己的上师,上师说她属于串习比较重的,各种习气很难一下子改变。但我还是希望能从佛法上帮助她,请问我应该怎么做?是放任她,自己继续修行,还是尽量用佛法去引导她?
堪布答∶
怎么样去度化她,应该是你跟你上师两个人的事情,让我来说有点不合适吧?不过我建议,即使她的习气很重,不能一下子就改过来,你也不应该听之任之。
倘若翻开佛陀的传记、大德的开示,我们就会明白,度化众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通过长期的劝说,有些人才会逐渐生起信心、出离心、智慧。因此,你对她不应该放任不管,而需要不断地努力。
作为一名大乘佛子,实际上身边会有很多这种人,你说了一次两次可能不起作用,但只要持之以恒,迟早他会被你感化的。
有些人认为∶"跟这种人怎么讲都没用,简直是白费口舌。"其实并非如此。人分为三种∶一种是顽固不化的,谁说了都不听,就算佛陀来了也没用;一种是不用别人去劝,他自己就觉醒过来了;还有一种是,如果经常去引导他,他就有善根苏醒的机会,但你若是不努力,那就没办法了。《百业经》中也有很多故事说,某某众生若没遇到佛陀,就还要在轮回中流转五百世,但遇到了佛陀以后,即生就获得阿罗汉果,解脱了一切痛苦。
所以,度化众生不能避重就轻。其实,你如果有菩提心,就肯定愿意度化众生,将这种境界传给身边很多人;但你若对此什么感觉都没有,那可能就无所谓了。因此,作为一个佛教徒,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关键看你有没有这种境界。有的话,就不可能独吞这种精神食粮,而会很愿意跟众生分享,让他们也摆脱一切痛苦。
再过几十年,你我都不一定在这个世上了,很多人也灰飞烟灭了,有些往生到极乐世界了,有些堕入地狱了。所以,在今生这个短短的时间里,每个人一定要好好把握,用佛法的智慧去利益别人,真的远远胜过金钱上的帮助。
问∶
请问,科学家的求知欲算不算贪心?
堪布答∶
无论什么人,如果为自己而求,就叫贪欲;如果为他众而求,不要说求知识,即便求财物,也不叫贪心。
按照小乘教义,出家人摸金钱属于犯戒,大乘教义则相反,假使有人给你金钱来帮助众生,如果你不接受,这才是犯戒。也就是说,按大乘的观点,只要对众生有利,积累钱财也是可以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科学家为自己探求知识,这就是一种欲望;如果为众生探求知识,表面上看是欲望,实际上是智慧。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鹅仔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学习内容:《你在忙什么》、《八万四千问》、《修行百颂》等著作
我们的希望:每位参加学习的小伙伴在学完一本书后,能够发表2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奖励:参加阅读3本书及以上者,奖励精美佛像一尊。参加阅读1-2本书者,奖励平安结或金刚结一个。以上加持品均会请高僧大德进行加持
大家可邀朋友一起参加,加持品有限,请快快行动哟
每天学习一点点,为自己的心灵充充电、减减压。
參與的朋友可以聯繫紫瑩老師
随喜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