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32课-窍诀&名词&教证 Back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32课-窍诀&名词&教证

本课窍诀


观想的上师一定要具足法相


”以前我用过一个比喻:倘若绒草和太阳之间没了火镜,绒草便无法燃烧,同样,我们与佛陀之间如果缺少了上师,就不能得到佛陀的真实加持。当然,这个火镜必须是真品,若是假的,则无法吸收太阳光,同样,按照续部和《毗奈耶经》的观点,上师也一定要具足法相,只要是具相上师,不论他是汉地人、藏族人、蒙古人,甚至其他国家的人,都没什么不可以的。“有些人认为:”某民族的上师才好,我们本民族的不好。“这是孤陋寡闻的一种表现,其实上师不分民族和国界,只要对众生有悲心、对空性法门有理解,都可以作为如来传承的补处。


凡夫人做善事就像爬山一样困难


我经常想,凡夫人做善事就像爬山一样困难,哪怕是磕十五分钟的头,也频频看,希望时间快点到。但假如是造恶业,或者住于无记状态中,十五分钟一晃就过了,根本没有什么感觉。好比你跟朋友聊天或打电话,不要说十五分钟,两三个小时也一下子就过了。所以,宝贵的时间在无意义中空耗,对我们来讲轻而易举,而把时间用在佛法上,对自他而言相当困难。以前大城市里的许多人,对佛法教理一窍不通,如今虽然有点明白了,但也不要留在文字上或口头上,一定要融入自己的心。一旦佛法融入于心,就会融入生活当中,行住坐卧皆不离佛的慈悲加持。


能不能真正理解无常,要靠个人努力


无常的道理在文字上很简单,但你们内心有没有对此产生定解,这要靠个人努力。虽然大家同时听受无常的法义,但由于每个人的缘分和接受能力不同,得到的利益也有千差万别。以前我读书时亦是如此,一个老师上同一堂课,下面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不尽相同,甚至有些人不但没有学到什么,反而对老师生嗔恨心,各种各样的情况都会有。


根据自己的能力懂得佛法教理


放眼当今时代,唯一能救护众生的妙药就是佛教,如果依靠佛教调伏自己身心,确实有百利而无一害。因此,大家平时要懂得佛法教理,尤其是有智慧、有能力的人,应该对佛教更细微、更深奥的理论进行研究。假如你没有这么广大、深邃的智慧,至少也应掌握生存的基本原则,以及能获得解脱、不堕恶趣的基本窍诀。


泰姬陵故事的启示


沙▪贾汗的无常:从最初的三王子,到继承王位称为世界之王,最后被儿子篡位关进监狱郁郁而终。

芭奴的无常:贵为国王的王妃,备受国王宠爱,最终却因难产死于军营里。

子女的无常:两人婚后18年里,共生育14个子女,存活的只有四男三女。

感情的无常:沙▪贾汗最初也曾经试图夺其父的王位但未成功,后其父死后称帝(亲怨无常);一生挚爱芭奴,芭奴生前感情甜蜜,去世后痛不欲生(苦乐无常);最后却被和最爱的女人生下的孩子要了性命(亲怨无常)。


编写师兄:定解B0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232-定解B06-004


名词解释


三阿僧祇劫


为菩萨修行成满至于佛果所须经历之时间。又作三大阿僧祇劫、三劫阿僧企耶、三阿僧企耶、三僧祇、三祇、三无数大劫、三无数劫、三劫。阿僧祇,梵语asam!khya,意为无量数、无央数;劫,为极长远之时间名称,有大、中、小三劫之别。三度之阿僧祇大劫,即称三大阿僧祇劫。于三大劫中,释迦佛值遇无数佛。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载,于初劫之时,逢事七万五千佛;第二劫之时,逢事七万六千佛;第三劫之时,逢事七万七千佛。

——出处:《佛学词典 》


天台宗


又作法华宗、天台法华宗等。我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六朝时,智顗大师栖止天台山,倡立一宗之教观,世称天台大师,遂以所立之宗称为天台宗,或台教。天台宗之僧徒,即被称为台徒;天台宗之道法,称为台道。又此宗依法华经以判一代时教,且最尊崇法华经,故又称法华宗。本宗即是以天台智者大师为开祖,以法华经教旨为基础判立五时八教之教相,提倡三谛圆融之理,依观心之法以期‘速疾顿成’之大乘宗派。

——出处:《佛学大词典》丁福保编


净土宗


以往生极乐净土为目的之宗派。我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净土乃指清净国土、庄严刹土,即清净功德所庄严之处所。又称莲宗,盖东晋慧远在庐山结白莲社,取义生西方净土者皆由莲花所化生,而极乐国土亦名莲邦。本宗特别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法,藉弥陀本愿之他力,祈获生于西方极乐净土,故又称念佛宗。

——出处:《佛学大词典》丁福保编


华严宗


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为我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本宗依大方广佛华严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之妙旨,以唐代杜顺禅师(557~640,即法顺)为初祖。本宗依华严经立名,故称华严宗。华严经系如来成道第二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位菩萨所宣说之自内证法门。佛陀入灭后七百年顷,龙树于龙宫中见此经有三本,以上、中二本非凡力所能持,乃诵下本十万偈四十八品(或谓三十八品),流传印度民间,且作大不思议论十万偈以释其文义;复作十住毗婆沙论,以注释华严经十地品之一部分,此即华严释论之滥觞。至佛陀灭度后九百年顷,世亲作十地经论,解释十地品;金刚军、坚慧等诸论师亦先后作十地品之释论。

——出处:《佛学大词典》丁福保编


无记


三性之一。一切法可分为善、不善、无记等三性,无记即非善非不善者,因其不能记为善或恶,故称无记。或谓无记者因不能招感异熟果(善恶之果报),不能记异熟果,是故称为无记;但此种解释仅适用于有漏法,并非一般通说。成为无记之法,称‘无记法’;对此,成为善或不善之法,称‘有记法’。无记分为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二种。(一)有覆无记,以其无记,故不引生异熟果,但能覆圣道、蔽心性,故为不净者,例如上二界之烦恼,及欲界之烦恼如身见、边见俱属此。(二)无覆无记,又作净无记,即纯粹之无记,绝不覆圣道,蔽心性,故不属不净。欲界之无覆无记心分为四:(1)异熟无记,即指异熟生心、报生心。依前世业因招感果报之心。(2)威仪无记,又作威仪路无记。即威仪心、威仪路心。引起行住坐卧之威仪动作或缘此动作之心。(3)工巧无记,又作工巧处无记。即指工巧心、工巧处心。为身语工巧(工作、绘画、诗歌等)或缘此之心。(4)通果无记,又作变化无记。即指能变化心、变化心、通果心。起入定得神通自在作用之心。以上四无记更加自性无记(如山河大地之色香味触)与胜义无记(虚空及非择灭之二无为法),并有覆无记,合谓七无记。同时,唯识宗将所有之无记法分为如下四无记:能变无记(心、心所)、所变无记(色法与种子)、分位无记(不相应行法)与胜义无记等。成实论卷八称隐没无记性烦恼为无记。

——出处:《佛学词典 》


由旬


梵语yojana 之音译,巴利语同。意译合、和合、应、限量、一程、驿等。又作踰阇那、 踰缮那、瑜膳那、俞旬、由延。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盖梵语yojana 乃‘附轭’之义,由语根 yuj 而来的名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

有关由旬之计数有各种不同说法:(一)就由旬换算拘卢舍而言:印度之国俗系采取四拘卢舍为一由旬。于佛典中,亦有以四拘卢舍为一由旬者,如方广大庄严经卷四现艺品、摩登迦经卷下明时分别品等为其例;然佛典大多以八拘卢舍为一由旬,如有部毗奈耶卷二十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俱舍论卷十二等所载皆是。(二)若配合我国之里数亦有异说: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旧传之一由旬可换算为四十里,印度之国俗为三十里,佛教为十六里;慧苑音义卷下载为十六或十七余里。另据义净之有部百一羯磨卷三之夹注载,印度之国俗为三十二里,佛教为十二里。

——出处:《佛学词典 》


贤劫千佛


指贤劫出现之千佛。或就因位而言,称为贤劫千菩萨。即自过去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释迦牟尼之四佛,及当来出现之慈氏、师子焰乃至楼至等千佛,称为贤劫千佛。有关千佛出世之本缘,或谓此千佛乃转轮圣王之千子,或千手观音之化现,或以为千佛各别出生等,经论中所说各异。据大宝积经卷九密迹金刚力士会载,过去久远世有一无量勋宝锦净王如来,时有转轮圣王勇郡,有一千子,王与千子共诣如来所,发无上道心。勇郡即过去之定光如来,其千子即贤劫之千佛,第一子即拘留孙佛,第千子即楼至佛。

——出处:《佛学词典》


胜解佛


是贤劫千佛中第二十中劫的胜解佛(楼至佛,即韦陀菩萨),护持完999尊佛后,将会是贤劫最后一尊佛。楼至佛(韦陀菩萨)生于农历六月初三日,常在娑婆世界,拥三洲大法轮,一十八世为将军身,五十四世为宰相,造亭接众一百二十所,开井一百三十口,造僧袈裟及碧树钵八百万,设僧尼浴池,砌大路四十八条,造佛寺四十六所。每世造旃(zhān)檀香佛一千尊,高丈六尺,每尊佛前造金宝塔一座,各高七尺;每世造《大藏经》一百藏。一十七世为真童身。宝华琉璃佛会上成道,号普眼菩萨;释迦佛会上,名真童身菩萨。手持金刚宝杵重八万四千斤,金刚不坏身,发大誓愿,佛佛出世拥护佛法。头戴凤翅兜鍪(móu)盔。足穿乌云皂履,身披黄金锁子甲。若人发愿造印图文一张,乃至千万张,无病延年,菩提心不退,功德无量矣!

——出处:《大藏经》


本课教证


1、《俱舍论》:“先前有情如色界,而后渐次贪执味。”(2册P154)

在往昔初劫时,因福报所感,人们的生活非常快乐。那时候空中没有日月,所有人都是凭借自身的光芒照明,依靠神变行走空中,身体高达数由旬,以甘露为食,幸福美满可与天人相媲美。然而由于烦恼和不善业所致……后来众生福报日趋直下,人与人之间产生我所执,还出现了男女相,身上的光也自然消失,大地上开始产生庄稼等,逐渐变成了如今这种状况。


[有情] 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色界] 三界之一,在欲界之上,因此界的众生,但有色相,而无男女诸欲,故名色界,色界的范围包括初禅至四禅等一共十八层天。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2、《俱舍论》:“劫以兵疾饥荒尽,次第七日月年止。”(2册P155)

在经过七日的刀兵劫、七个月零七日的疾疫劫、七年七月七日的饥馑劫之后,99%的人类都已经灭绝,许多地方徒留财产而无主人,处处是一片荒无人烟、人迹罕至的景象。


3、《弥勒下生经》云:“坐龙华菩提树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华林园,其园纵广一百由旬,大众满中。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大会说法,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大会说法,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弥勒佛既转法轮,度天人已,将诸弟子入城乞食。(2册P156)


4、《增一阿含经》云:“尔时去雉头城不远,有道树名曰龙华。高一由旬,广五百步。时弥勒菩萨坐彼树下成无上道果……尔时弥勒初会八万四千阿罗汉,第二会有九十四亿人,第三之会九十二亿人民,皆是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法弟子。”(2册P156)


5、《俱舍论讲记》中说:“住劫总共需要经历二十个中劫。其中第一个中劫与最后一个中劫比较慢,中间十八个中劫则十分快速。第一个中劫是人寿下降,即初劫人寿为无量岁,这样下降到八万岁,再从八万岁下降到十岁;最终一个中劫是人寿上增,即从人寿十岁增至无量岁;中间则是人寿上增到八万岁,再下减到十岁之间为一中劫,如此往返十八次,也即十八个中劫。住劫共有二十中劫。同样,世间的形成、毁坏、灭空都是二十中劫。这样的八十个中劫,即称为一大劫。”(2册P156)

6、《方广庄严经》:“三界皆无常,如秋日浮云。”(2册P157)

三界无常迁变就如秋天的白云


7、“三界无常如秋云,众生生死如观戏。”(2册P157)

三界中一切的一切,犹如秋天的云一样无常、不可靠,众生的生死就像我们欣赏节目一样,换了一出又一出。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第27课


8、禅宗偈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2册P160)

意思是说,春夏秋冬四季有百花、凉风、明月、白雪等美景,但只有心里没有挂碍,才算是人间的好时节。或者说,虽然世俗当中有各种各样现而无自性的美丽对境,但只有心里没有挂碍才是真正的净土。所以,我们既要懂得世俗的世间法,还要懂得胜义的出世间法,即要通过积累福慧二种资粮来了解万法在胜义当中是空性,在世俗当中是如梦如幻的道理。

——汕头开示 现场问答


9、《无常道歌》中说:“若能观想一切内外法,乃为指示寿命无常书。”(2册P160)

假如以智慧观察内外诸法,就会发现无论是外境的春夏秋冬,还是身边的亲友住宅,都是指示寿命无常的善知识。


   编写师兄:定解G4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232-定解B06-003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