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接上文)
佛教当中的厌离心与之不同,第五品讲解脱利益,就是引导你趋向于解脱。虽然厌离轮回,但是心向解脱道,如果有这种心就叫出离心——出离轮回且想要求解脱的心。
第一个对于轮回,这里讲的没有厌离,没有丝毫的恐惧感、厌倦心,对佛法和佛法能够达到的目标没有兴趣。为什么?因为有苦所以我们要解脱。要怎样才能解脱?修行佛法才可以解脱。但是你现在对轮回没有畏惧,你怎么会觉得佛法是必须要依止、必须要修学的离苦之因呢?不会的。没有出离心我们就必须要好好去观修。因为现在我们是有点出离心的,但是不稳固、不广大,或者对出离心的认识很模糊。
大恩上师经常讲法,知道了出离心、菩提心都是很熟悉的词汇。我们对出离心的认知还是比较模糊的,到底出离是什么、从哪里出离?很模糊。认知的程度很浮浅,甚至还有错误的解读。到底什么是出离心?真正对治出离心,就必须要好好地去闻思出离心方面的教授,知道出离心是什么状态。
比如我们现在所学的共同前行的部分,主要是讲出离心。当我们把法义好好地、认真地学圆满就知道,应该这样准确地来认知出离心。当然知道还不够,只是从观念知道。我们内心耽执轮回的习气无比强大,单单知道出离心是不够的、対治不了。
有些道友经常有困惑,我学这么多出离心为什么还耽著轮回?这个耽著轮回的心是已经习惯养成了,已经很稳固地在我们内心任运而转,势力很强大。现在学了两三年的佛法,我们对治不了、压伏不了烦恼也很正常。为什么呢?我们现在只是学习阶段,只是了知、大概修了一些。还没有通过非常精进的方式,长时间地去观修出离心。当我们的出离心观修好了,对于轮回自然看破、自然放下执着,粗重的烦恼自然就被压制。
出离心真实是趋向于佛法之因的一种要素。有了出离心我们就愿意认真地修行,成为一个真实的、标准的佛弟子。如果没有出离心,是什么阶段?可能是一个准备进入佛法的人,或者是一个佛法的爱好者,还不算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的佛弟子标准相应该是有出离心。
佛法是让我们解脱、觉悟的。有些人皈依只是为了找心里的安慰。皈依或者学习佛法只是救畏、善愿,严格意义上讲不能叫真正的佛弟子,他的法相不具足。真正的佛法是什么?并不是在世间当中给我们带来安慰,并不是心灵的鸡汤,是要解脱、觉悟的。
对于轮回觉得还挺好的,只不过有些地方不圆满,只不过做事比较焦虑、比较烦燥。只要把焦虑、烦燥的情绪处理好,我就会更快乐。这个对不对?佛法有这个功效,但是它绝对不是这个功效。只是附带的、表层的一些功效而已。真正的强大的功效不在这。真正强大的功效就是真的要觉悟无我,获得真实的从整个轮回当中解脱的状态。
出离心可以通过修学《心性休息》、《前行》、《广论》等,都有很多专门讲出离心的修法。如果我们现在出离心不稳固,就要好好学、好好去修四加行。为了生起这样状态,也是要积资净障、祈祷上师加持、发愿回向。这样长期的修行,内心当中的出离心会全方位地、很稳固很清晰地、非常合格地生起来。
有的时候出离心是阶段性的,身体不好、比较挫折的时候,觉得还是解脱、往生极乐世界好。过段时间改变了,身体好了、事业开始顺了、家庭的问题解决了,这个出离心就没有了。这方面的出离心是阶段性的、依缘而生的,不是从内心通过观修等正因引发的。只是通过一些助缘、偶尔暂时的因缘引发的出离心不可靠。不要嘴上说我已经有了出离心,过段时间又产生耽着轮回的心,那就会非常不好意思了。
华智仁波切在《莲苑歌舞》中也讲,暂时的因缘引发的出离心不可靠,不要被它所欺骗。在《自我教言》中也是“不宣偶尔出离心”,我们的出离心还是不太稳。我们很想解脱的时候,对轮回当中的很多人、很多事、很多东西是放不下的。你想解脱,这些东西对你来讲没有什么很重要的,得到也没什么,失去也没什么。不会对亲友过多的贪念、对怨敌有过多的嗔恨,但也不是木头人的状态,因为你知道这些东西的确实对解脱没有用。心是在求解脱道上面,这些东西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这是正确的状态,但是想出离的心非常强烈。
通过修出离心、闻思出离心的方式,内心当中生起出离心。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出离心,谁跟他讲都没有办法产生,这个人就是无暇,就是这个地方所讲断缘心的其中一种情况。
四、无有正信:如果对真实正法与上师连一丝一毫的信心也没有,那显然已经封闭了佛法的入门,这样一来,也就不可能踏上解脱正道。
佛法正道信心是很重要的,对上师和对佛法的信心是非常关键的,“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心是修道之源、功德之母,可以长养一切的诸善根——善根可以生起、可以增长。所有解脱的善根,都是依靠信心而有的。乃至于最后证悟实相,很多了义的大圆满、密宗续部的修法、《宝性论》、《摄颂》等等都是讲了,真要趋入胜义谛的话,信心是非常关键的。
信心以前我们讲过,有很多层次。能够让我们证悟实相的信心极其清净、极其猛烈。有些人是根随自己的善根、智慧、见解形成的高级的信心。有些人没有这么高级的信心,是相应他自己状态的一种信心,这样的信心可以帮助证悟实相。
信心是很清净的心。为什么说信心很清净?为什么信心能够证悟实相?就是对某一个对境、某一个法有信心,信心是对对方清净的功德如实的认可、相信。为什么这种比较高层次的信心可以证悟实相呢?对于上师、一切万法、三宝的本性的了解越深,疑惑就越少。这种没有疑惑的状态,比如对上师的信心就像佛一样。佛是什么状态?佛是完全没有过患、没有烦恼障、没有所知障,是纯粹觉悟、一切遍知的、很多智慧的状态。
对于上师、佛陀的功德,方方面面了解很深入,心就很清净。能够达到这种深度的相信,内心当中清净的心和法界本身就已经相应了,这种状态当中容易证悟实相。为什么容易证悟实相?你这种清净心已经和上师本具的清净的状态相应了,差不多在一个高度上。当你全然相信的时候,你的心这么清净,实相这么清净,因和缘具有,清净的证悟很自然就会发生。
清净的信心本身的状态,和你所相信的对境的状态是相应的,信心越好越容易证悟。这种高层次的信心,有时是通过前世的因缘,不一定要学很多;有些时候可能是通过深度的闻思、一系列的观修达到这种状态。完完全全对法身的上师没有丝毫怀疑,安住在这个状态当中去祈祷、去相应。长时间修这种清净的心,就可以和上师清净的本性通过这样的方式连接。
信心和证悟之间为什么有这样的联系呢?因为他的心本身已经清净到一个程度,信心就是一种清净心。对于对境的功德没有怀疑,如是的安住了,中间没有障碍。什么是障碍?怀疑就是障碍。为什么怀疑?不了知或者无明。中间挡住的障碍物,都被他产生境界的时候移离了、消亡了。为什么不相应、不发生证悟呢?一定会发生的。
作为一个标准的、高层次的弟子,全然的信心很重要。如果有了前世的善根或者很好的闻思的基础,信心是比较可靠的。如果没有这些的话,有些人的信心可能显现上很疯狂,但是来得快退的也快。因为既没有前世的善根、也没有今世的闻思作支撑,所以是一种短时间的信心。就像涨潮一样‘哗’的一下涨起来了,“哗”的一下退的也快。
大恩上师这几年也经常讲信心,尤其是我们初学的时候,我自己或者现在很多道友也有视师如佛的信心。听起来这些人的信心很强烈,但上师讲,刚开始你这样说也行,要看后面你还是不是这样讲的。你再过几年还是这样讲的,就说明你的信心还行。如果过几年没有这样持续,就说明以前的像佛一样的信心,退到像菩萨一样的信心,退到了一个好人的信心,最后退到一个可能还不如一个好人的状态。一般的人如果没有准备,他的信心很容易退转。
通过一种持续的、不间断的闻思修行。培养起一种胜解信、一种不退转信、一种和法界和上师相应、六个月之内即生成佛的那种信心。有了这种基础就可以现前。他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就可以现前。这样的信心力量很大,可以直接的感召到一种殊胜的证悟。没有这些信心的话,那就很困难。有了这种基础,准备工作也做好了,它就可以现前。所以,这样的信心的力量很大,可以直接地感召到殊胜的证悟。
如果没有这些信心的话,那就很困难。此处讲的“如果对于真实正法一丝一毫的信心也没有;对于上师一丝一毫的信心也没有,那么显然已经封闭了佛法的入门”,他没办法入门了,没有信心。
也许你对词句方面有些了解,有些学者可能对经典、论典、词句也研究过,但是他不信、也不修。道理、词句上搞懂了,但是有没有相信呢?不相信。修不修呢?当然也不修。也不会觉得自己要去达到这样的状态。所以如果没有信心,虽然你可能对于词句方面有些了解,但还是入不了门。因为没有信心,就已经自然地封闭了佛法的入门了。虽然很多经典、论典摆在这你可以看,但是真正要入门的话,这个是自然封闭的。
如果你没有信心是这样,你有信心就自然打开了。所以唯信心才能够进入到佛法的大门,只有信心才可以真实地获得佛法的收益、才可以真实地觉悟。因为很多的基础、功德都是依靠信心来感召的。所以说这样的信心是很关键的。
“那么这样一来也就不可能踏上解脱正道”,没有信心的人,这方面叫无暇,因为不可能踏上解脱之道,佛法的大门已经封闭了,所以这些人当然就是没有机缘的。即便是你可能学过几年,或者即便你对这个词句能够背诵,或者能够怎么样,但是仍然算是无瑕的人身。
所以怎么样去对治呢?我们要好好地、长时间地闻思,对于自己没办法了解的方面,首先不要去排斥,对它的功德能够产生一些信仰或者一种感动,这方面就可以。
生信心的方式我们以前讲过很多次:第一个对于佛法当中的经论认真地、系统地闻思。当然这里面也应该有一个基础的信心去闻思。或者刚开始可能是不了解,没有信心。而深入地了解之后,信心就慢慢增长了。
就像对一个陌生人,他到底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呢?刚开始的时候没办法建立信任感,因为我不了解他,但是随着接触的深入,觉得这是个好人,他的说话、做事、发心都值得信赖。这个时候随着对他的了解,信任心逐渐就培养起来了,这个可能性也是有的。所以有些人以前对佛法没有信心,那是因为没有学过,他学了之后,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信心就培养起来了,这个情况也是有。
所以对我们来讲,法王如意宝、大恩上师为什么非常重视闻思呢?因为闻思和信心的建立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有方便和方便生的关系。有了闻思的方便,就可以产生方便生的信心。这个方面很重要,所以我们要不间断地、深入地、长期地闻思。只有这样,我们内心当中的很多疑惑才可以被打消。因为随着闻思的深入、就会逐渐地培养信心的深度、广度。
当你的信心到达了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基本上就不会再受外缘的干扰了,也不会再受你内心当中的邪见的干扰。那个时候可能会冒出邪见来,但是已经不足以伤害你了,为什么?因为你内心当中已经知道怎么对治这些邪见了。所以像这样讲,当邪见生起来的时候,你就安住在学过的法义当中去化解它,消化掉了之后,你对正法、对上师的怀疑就会打消。
后面我们在学依止善知识的时候,弟子的法相其中一个就是要具有智慧。具有智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于上师的所作所为有智慧去消化。你知道上师的所谓的过失是怎么样的——是自己的眼不清净、心不清净,或者说上师是为了调化众生的一种不同的示现。因为上师、佛陀所调化的各式各样的弟子都有,有些人喜欢这个,有些人喜欢那个。所以上师在调化这么多人的时候,可能示现一些相应于这个弟子的方法。但是因为你和这个弟子的想法不一样,所以就觉得上师为什么这样做呢?觉得难以接受。难以接受是什么呢?有的时候就是和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习惯相左。
因为我和其他众生的想法、习气和喜好是不一样的,所以上师要调化的时候,如果要相应你,那么另外一个人就不接受;如果另外一个人接受了,你就不接受。因为什么呢?因为你的想法和他的想法,有的时候是恰恰相反。所以你接受了,等于对方不接受;对方接受了,等于你不接受,这个时候怎么办?这个时候你就要有一种智慧,要知道是上师在调化弟子的一种方便。这个不是他有这个过失,只是他调化众生的一个方便而已。如果有了这样一种智慧,你可以消化掉,你内心当中不会产生这种怀疑,信心就保持住了,就不会因为这个方面产生一些烦恼,退失自己的道心。
所以对于正法、上师等等,你要有智慧。有了智慧,你去正确地解读正法,是这样理解的,它是没有矛盾的。因为没有智慧的时候,觉得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或者初转法轮和二转法轮之间,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没有什么自相矛盾的地方,有了智慧你就知道了。或者上师的所作所为,你觉得是不是违背正法了、是不是有烦恼了等等。这方面其实是没有的,为了度化众生方便的缘故,有的时候也会有这种示现。
所以这方面我们要通过闻思,有的时候要祈祷上师给自己帮助,让自己保持住这种信心等等。有些时候也要接触有信心的道友,环境很重要。如果这个道场当中对上师、对正法的信心都很好,那么我们在这个环境当中,自然而然接受到很多这方面的信息。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交谈的、想到的,都是会影响到自己的,自己的信心也容易保持。除非是那种因缘特别不好的,那就没办法说百分之百的可以影响到。但如果一般的情况来说,都是会影响到的。所以一个好的环境、一些对上师有信心的道友,经常和他们交往的话,自己的信心容易保证、容易增长,这方面也是很关键的。
所以像这样的话,前面我们讲要了解上师、胜法的功德,去闻思、去了解、去祈祷、集资净障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自己的信心生起来,稳固、加强,最后达到究竟。从这个角度对我们来讲,有些可以改变的地方。但是如果一个人完完全全产生不了信心的话,那么这个就是无暇了。
五、喜爱恶行:喜好不善恶行之人三门桀骜不驯,远离殊胜功德,拒正法于千里之外。
喜爱恶行是什么呢?对于杀生、偷盗、邪淫等等这些恶行非常喜好。喜好不善恶行的人,三门身语意桀骜不驯,是非常粗暴的,完完全全不按照因果取舍而行。所以,这样的人自然而然就远离了殊胜功德。三门桀骜不驯,内心当中也喜好,语言方面也经常喜欢说恶语,身体经常做一些恶行,所以他自然而然就远离了殊胜的功德。正法是让我们调伏烦恼、生起功德的,如果他喜好恶行了,正法自然而然就远离了。所以他自己拒正法于千里之外,这就是典型的无暇。没有机缘、没有进一步地去修行,增长佛法功德的基础已经没有了。
所以这样喜好恶行的人,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说了,没有对治。这里面讲了,如果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状态,都是无法对治的。因为他对于这种恶行,已经非常非常任运地去做了,他内心当中身语意对这个恶行都非常喜好了,所以这个时候就没办法去修行佛法。
现在或者以前都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对于恶行很欢喜,对于善法方面没有什么兴趣。有些时候可能对世间的善法还有一点兴趣,但是对解脱道的善法没有任何兴趣。所以当以后看到这些人的时候,要生起悲悯心,不需要生其它的烦恼。这些人可能到处都有,尽量地通过悲悯心去面对,给他发一些善愿。他本来已经都是很可怜了,如果我们再去嫌弃他、不给他发愿的话,那可能他的相续当中没有遇到这些给他发愿的因素,所以很难改变。
如果我们看到这些恶人,产生一些很强烈的厌恶之心,这个时候我们自己的内心,也许就处在一个不善的状态当中,对自他没有利益。所以如果当我们看到这些的时候,内心当中能够保持一种悲悯心、而且给他发善愿,自己当时也是安住在正法状态。而对对方,我发这个愿,当下没办法影响他,但是通过菩提心的力量、法界的力量等这样的因素可以长远影响他,在他的相续当中种下一颗种子,以后会慢慢发芽。它虽然是一个助缘,但是如果有人缘他发愿的话,还是可以逐渐获得利益的。所以像这样一种喜爱恶行,基本上来讲的话,是很难趋入正道的。
有些时候我们也想,好像我们也对恶行有些喜好的,喜欢杀生、偷盗,有些人喜欢邪淫、妄语这些事情,或有些人贪心重、害心重,或者邪见重、痴心严重等等。那么是不是我已经完了?已经是无暇了?这个就像刚刚我们分析的一样,我们还没到达严重的状态,当然我们每个众生,多多少少都有一种对恶行的欢喜。也许我们修行佛法的时间还不长,或者前世当中熏习的也短,所以今生当中对恶行还会有一种喜好。
奔公甲格西以前是大盗,所以当他出家之后有些习气还是有的,《前行》后面还会讲,他去一个施主家的时候,施主出去了,他就想,“我等一会回去了,拿点茶叶住山的时候熬茶用。”自然而然地就把手伸到茶叶口袋里面去了,但是他手一伸进去之后,这个时候他马上发现了,“哦,这个是不对的。”然后就开始喊:“抓贼!”主人就跑进来了,“贼在哪?”他就说:“贼就在这,你看我的手在偷茶叶。”让他把这个手砍断。这个主人就觉得不可思议:“师父,您别闹了,您到底在干什么?”其实师父当时就把自己看成一个贼,就在那偷东西。施主觉得不可能吧,师父这么贤善,怎么可能偷茶叶呢?是不是师父在考验我们,或者师父是不是在开玩笑?他可能是这样想。
所以有些时候还会带一些习气在里面,以前喜欢做的事情还是喜欢做的。以前我在佛学院的时候,当时是有一个放生的视频,我们刚开始看的时候,没有放生的范围,拍的时候是一个很大的盆子,里面很多的鱼,拍的时候就是很近的镜头,当时我们在看的时候,这个到底是什么呢?没有介绍是放生,就听到我后面有人(他有可能也是打鱼的)很自然地发出一种感叹(当时给我笑坏了),“这一网下去,一下子可以把所有的鱼都捞起来。”他那种发自内心的感叹,当时我们就想:的确,有些时候这些习气还是很重的。
可能我们走在人行路上,看到喜欢的东西,自然而然也会有相应于以前习气的想法,这种也是对恶行的喜好。但是毕竟我们内心当中有一种对治:“不能做,因为我受了戒”。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我们还是有一种向善的心,它也不是完完全全不能够对治。完全喜好恶行、一点都不想改正的这个心,的确就是一种无暇,就是没办法对治的。
六、心离正法:对于不具备善法功德与正法光明的人来说,就像在狗面前放青草一样对正法毫无兴趣,结果自相续也就不会生起功德。
对于内心当中不具备善法功德和正法光明的人来说,好像在狗面前放青草一样,狗对青草是没有兴趣的。有些时候上师也会批评弟子,对这些功德没有兴趣的人说正法,就好像在狗面前放青草一样,他们对正法没有什么兴趣。如果是这样没兴趣的话,自相续也不会生起功德。
喜爱恶行和心离正法,我们可以从正反两面连在一起看。如果喜爱恶行,当然就心离正法了;对恶行有兴趣,对于正法就没有兴趣。怎么样调伏烦恼?怎么样通过修苦行的方式来获得一些善法功德?完全没有兴趣。发菩提心得到的功德、正法调伏烦恼获得光明这些对他来讲,是没有兴趣的,自相续是不会生起功德的,这也是一种无暇。后面第七第八和戒律有关。
七、毁坏律仪:如果进入了共同乘后退失发心、失毁律仪,那么只会堕入恶趣而别无出路,脱离不了无暇之处。
毁坏律仪,这里主要是讲了显宗的戒律有两种,一个是小乘的戒律,一个是大乘的戒律。“如果进入了共同乘”,什么叫做共同乘呢?如果从小乘和大乘来看,小乘就是共同乘;如果从显宗和密宗来看,显宗就是共同乘。因为显宗属于和密宗是共同的,密宗是不共的。但此处所说的共同乘主要是小乘和大乘显宗共同的。
进入了共同乘之后退失了发心,主要是退失了菩提心,菩提心如果退失了,菩萨戒也失坏了。失坏律仪是指小乘的居士五戒、出家人的沙弥戒或者比丘戒等等根本戒律失坏了。如果退失了菩提心、失坏了菩萨戒、犯了小乘的别解脱根本戒,这样的话,就只会堕入恶趣、别无出路。因为你失坏了发心,欺骗了这么多的佛、菩萨,欺骗了这么多众生。你退失了菩提心就毁失了菩萨戒了,肯定会堕恶趣的。
以前我们学习的时候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就是有些人学习佛法对小乘的别解脱戒非常在意,觉得这个戒律一定不能犯,犯了之后一定会堕恶趣。但是对菩萨戒律就没有怎么重视,觉得犯了菩萨戒不会堕恶趣。他对坏菩萨戒过失很大的观念就比较薄弱。大乘中讲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功德,是远远超于小乘的别解脱戒律的。因为他是发了菩提心守持的菩萨戒,所以他守菩萨戒的功德是远远超于别解脱戒律的。反过来讲,毁坏了菩萨戒的过失也远远大于毁坏别解脱戒的过失。但很多人对这个不是那么的重视。所以我们在学菩萨戒的时候也经常会提到这个问题让大家引起重视。
退失了发菩提心是会堕入恶趣的,失坏小乘的别解脱戒律也会堕入恶趣。如果堕入恶趣的话脱离不了无暇之处。因为戒律可以说是一切,也是一种基础,持戒是止恶修善的一种状态。如果你戒律失坏了,那么恶业增长之后善法也没办法积累。在毁坏了戒律的当下,就失去了修行的条件,然后通过破戒律后世会堕入恶趣,所以它是无暇。
当然这个情况我们要分析,为什么这个叫断缘心呢?完完全全毁坏了戒律而且没想忏悔,肯定是没有办法解脱了。或者说破戒本身的状态不修复的话,肯定是无法解脱的。比如小乘的别解脱戒律毁坏了,是不是就完了呢?从某个角度来讲,如果是出家别解脱戒律,毁坏了之后很难再通过仪轨重受了。
那么居士戒呢?上师有些地方讲了,如果居士的根本戒律失坏,以强烈的后悔心忏悔之后还是可以重受的,这种说法也是有的。当然即便是出家的戒律失坏了,但是没有失坏见解的话,还是可以忏悔。所以在《四百论》当中也讲,破戒和破见,这二者比较起来,破见的过患更大。见解失坏了你都不想忏悔,这个就非常麻烦。如果你只是破了戒律,因果正念还在,只因为你烦恼粗重而破戒。烦恼粗重破戒和不相信因果是两回事,你知道这个不对,但是你的烦恼太重了,控制不住自己而破了戒律,但是你的因果正见还在,还可以忏悔。有些地方也是这样讲。
那么为什么此处说所毁坏的戒律,就成了断缘心了?就成了解脱灯灭了?毁坏戒律之后,没有去认知到它的过患,没有真正地忏悔,这个时候就会真正的断缘了,就没办法获解脱了。这里我们要了解,一方面我们对戒律要认真地守护,另一方面如果违犯了戒律的话,应该依靠各自的传统来忏悔。别解脱戒律通过别解脱戒律的忏悔的方式,菩萨戒通过菩萨戒的忏悔的方式。
当然最好是平时好好地去保护正知正念,不要违犯戒律,不要退失菩提心。这当然需要大量工作来保护戒体。平时要做很多的准备,要发愿、要闻思、不断地去内观。如果发现可能对自己的戒律有害、对菩提心有害,就尽量开始调整,这样是非常好的。
如果是犯了戒,就马上通过强大的厌离心忏悔破戒之过,如果有了忏悔还是可以的。因为法的力量还是可以完完全全清净破戒的过失。所以说毁坏戒律是断缘——断了解脱的机缘。但有的时候也是可以忏悔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忏悔的心。从一方面来讲,犯戒或者犯完戒之后不忏悔,都是愚痴心在作怪。在《极乐愿文大疏》当中说忏悔是对治什么的?忏悔是对治愚痴的。所以说如果是你犯了戒之后懂得忏悔,那还是智者的行为。你知道这个不对,马上依靠如理如法的方式去忏悔,这个也是可以的。
八、失毁誓言:
失毁誓言主要是指密乘戒律的。前面是显宗的戒律,这个是密乘戒律。
如果进入密乘后以上师和金刚道友为对境而破三昧耶戒,那么不仅自食恶果而且也殃及他众,当然也就断绝了成就的缘份。
进了密乘、得了灌顶之后。有些可能是比较浅的灌顶,没有密乘戒律的,这样的灌顶也有。绝大多数都是在灌顶的同时接受密乘戒律,都是必须守护誓言的。所以只要你进入密宗如理如法得到灌顶之后,就要守护誓言。当然你如果在灌顶的时候,大部分条件都不具备的话,也不一定得灌顶。没得到灌顶也不可能有戒律了。但是如果你如理如法地受了灌顶了,这同时也就得到密乘的戒律了,你就要守护这样一种戒律。
所以首先要学戒,学了之后要去守护,尽量不要去违犯。如果违犯了要去忏悔,这一系列的工作我们都要做。得灌顶并不是是捡个便宜,之后什么都不去承担,戒律也不受,啥都不去做。有些人是这样的心态去灌顶的,也是这种心态让自己的亲人去灌顶的,他就觉得这个是好事。肯定非常好的事,但关键是你得到灌顶之后还有责任,就是要去守护戒律。如果你自己守护不了,或者说你的家人根本不知道,守护不了,像这样还是暂时不要让他去好一点。一些共同的上师的讲座,或者其它一些公开的课,这些没有什么压力、责任的可以去。伴随着得灌顶的同时是有一种责任的。
所以说密乘戒律很微细。大恩上师也讲了,后面在金刚萨埵时候我们还要讲,有些时候甚至于说,一刹那之间没有把自己的身体观为本尊,这个也是犯戒律的。哪怕在很短的时间内想这个杯子是实有的,这个也是犯戒律的。当然这些戒律很容易犯,马上忏悔的话,也可以清净的。或者每天我们可以安排一些百字明来念,如果我们安排一些忏悔的话,每天都念,每天都忏悔,也是可以清净的。因为密乘戒律容易犯,也是容易忏悔、容易清净的。
但是这里面所讲的是什么呢?就是微细的因果,我们一般的凡夫根本做不到。完完全全守护是守护不住的。密乘戒律的本体是什么?是清净的见。一切都安住在清净观当中,一切都是大平等、大清净。你要安住的好,密乘戒就守护的很圆满。全是在这么高的高度上去安住的戒律。所以连阿底峡尊者他老人家那样的大德、大成就者,受了三戒之后别解脱戒是完全没有犯过,这个百分之百是肯定的;菩萨戒有的时候犯了,犯密乘戒每天都是不断地出现。但是尊者说,我从来没有让这些犯戒的过患过夜。也就是他在睡觉之前都要做一次忏悔。这就是我们的榜样。他老人家是这么大的证悟者,尚且示现每天连续不断地犯很多密乘戒律,因为他了解的很多,所以他说自己犯的很多。
那我们知道吗?认为自己很清净,今天一天清清净净地过了,是不是我们比阿底峡尊者还厉害呢?不是。其实我们都不了解很多的戒律。我们犯了都不知道,还认为自己很了不起。阿底峡尊者学得很好,他知道戒律是很细的,所以他就说我每天都犯很多,反而我们这种凡夫人傻傻的什么都不知道,觉得自己还很清净一样。其实每天都在不断地犯。
但是阿底峡尊者告诉我们,他从来没有让犯戒过夜。这一点我们要知道,我们也不要让它过夜,在睡觉之前做个忏悔,念一些百字明、忏悔文,忏悔一天当中违犯的戒律、这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们经常要修金刚萨埵、要修忏悔。尤其是进了密乘得了灌顶之后,忏悔之王、百字明,金刚萨埵的仪轨,短短的这些每天都要念,每天都要做一些忏悔,就是为了所违犯的誓言可以清净,这方面很有必要。
这个地方比较严重的是什么?最关键是缘上师和金刚道友破了三昧耶戒,就是很严重的。如果对给你灌顶的、给你传窍诀、传续部的三恩德的金刚上师生起邪见、打骂,这个是严重的破戒行为。这个一般来讲我们可能是不太容易造,当然也不是百分之百。有些人可能刚开始没有生邪见,后面生邪见的也有。我们对自己的金刚上师,一定要再再地去发愿、观清净观,千万不要生起大的邪见,乃至于打骂、诽谤等等,这方面是绝对不能做的。
还有一个对境就是金刚道友,这个比较容易犯。因为上师的功德很明显,所以我们都是仰视的,还是比较容易保持信心的。而道友是我们天天接触的,和我们自己没有什么差别的。就觉得道友可以随便缘他生烦恼、生恶心,这个是很危险的。所以以金刚道友为对境破戒这一条,是比较容易犯的。
所以第一个对治的方法就要在金刚道友之间观清净心,消化我们的情绪和烦恼,不要让这些产生不好的看法和行为。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每天要做忏悔。如果这些都做到了,其实也不是那么可怕。的确从某个角度来讲是很可怕,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该做的做到了,因为修行不就是要经常的安住正知正念吗?比显宗的修法还要严格的是密宗的修法,所以我们更加要谨慎地去观待金刚道友和金刚上师。还有对密法不要生邪见、不要泄露秘密。如果把大的方面做到了,基本上还是可以的。小的方面其实我们也没有能力,平常做些忏悔的,应该说是问题不大的。
破了三昧耶戒的话,不仅是自食恶果,而且殃及他众。这是讲进了密乘后以上师、以金刚道友为对境而破三昧耶戒,不仅是自食恶果,自己犯了戒律会堕恶趣,而且会殃及他众。为什么殃及他众?尤其是一个坛城当中的金刚道友,或者通过密法来做连接的一些金刚道友,有一种内部的戒律、有一个连续性,我们的关系从善法来说很紧密,因为大家共同护戒,也可以相互的帮助。反之如果有一个人犯了戒律,就不是单单一个人犯了戒律,会影响到其他人。
后面在讲金刚萨埵的时候,比喻就好像住在一个洞里面的青蛙,如果一只身上生了疮,就会感染所有的青蛙。有点类似于传染病一样,如果在一个封闭的场合当中,一个人有了病源,不单他一个人生病,其他的人逐渐也会被感染。因为是通过一个坛城、一个上师的紧密性的联系,所以好也是生生世世当中做道友相互帮助,不好也是会影响到其他人。
为什么会说是殃及他众呢?一个人犯了密乘戒,破戒的晦气会影响到其他人。这个时候怎么办?我们平常也要多忏悔,即便是没有犯戒律也要多忏悔。因为有可能我没有犯,但其他的金刚道友可能是犯了戒了,在不知不觉当中,就传染给了我,如果我自己每天坚持修一些忏悔的话,那么这些犯戒的晦气不会影响到我。相当于服用了某种解药,或者服用了抗生素、打了预防针了。这样的话,即使有其他人在生病,我是可以抵抗住的,所以忏悔是很重要的,否则当然也就断绝了成就的缘分。
如果你破了誓言,尤其是过了忏悔期的话(有些时候是三年为期),不管怎么样都要堕恶趣,通过地狱受苦的方式来消尽业。在这个之前都是可以通过念金刚萨埵等各式各样的方式来做一些忏悔。所以失坏誓言也要看,严重的话,当然就是断缘心,断除解脱的缘分。不是那么严重的话,我们每天可以忏悔的,也不是说一旦失坏了誓言就解脱灯灭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刚刚讲的时候是通过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是很严重的,这个方面叫断缘心;还有一方面讲,还没那么严重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种应对,去避免发展成了一种很严重的状态,如果违犯之后我们要马上去对治、忏悔。有些地方讲,是没有对治的,没对治的意思是已经发展为严重的状态了。可以对治的时候就是我们现在可以提前预防,提前修一些做好准备。
上述八种无暇远离妙法,称为解脱灯灭。
上面的八种无暇是远离了妙法的状态,所以称之为解脱灯灭。断缘心是断除了解脱的缘分,解脱的灯已经灭掉了,处在黑暗的状态当中。灯是光明的意思,解脱灯灭就处在愚痴黑暗当中了,这就是一种无暇。这八个方面我们要知道,尽量安住在法义当中,就断除了无暇。那么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