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香港大学演讲——<自心宝藏的探索>(一) Back

香港大学演讲——<自心宝藏的探索>(一)

       自心宝藏的探索(一)

      ——2011年11月香港大学演讲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来香港大学,与诸位老师、同学以及学者们进行交流。在交流佛学之前,我想先从一个佛教徒的角度,讲一点这次来香港以后的感想,其中有让人高兴的地方,也有令人担忧的地方。

一、来到香港的喜与悲

让我高兴的是,在你们香港大学,现在有颇具规模的佛教研究中心,也有颁发佛教硕士、博士学位的强大机构。一所大学能够如此重视佛学研究,如此着力于佛法的传播,在我个人看来,意义是相当深远的。

刚才在和老师、法师们沟通的过程中,大家也都有个意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一些藏传佛教的修行人来到这里,与香港大学一起,就“佛教与科学”等课题、理论与实修等方面,做些共同的研究与合作。我想这是个很好的方向。

我常常认为,能够学到佛法,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不论是出于信仰,还是学术上的兴趣,从我们被佛教的教义和理论所吸引,进入到这个殿堂那时候起,生命便有了深刻的意义。不知道各位作何感想,就我本人而言,不说一生一世,就是生生世世,也不愿意舍离佛法的智慧光明,这是我发自内心的誓言和信心。

你们都知道,现在是一个功利社会,人人为一己私利而奔波忙碌,但在我眼里,这些不是很有价值和意义。最有意义的,应该是弘扬佛法、推广真理,以此来帮助世人、利益众生。

我对香港算是比较熟悉,20年前就来过了,那时候看到这里的信仰自由,心里十分羡慕。据我了解,从五六十年代起,敦珠法王就在这边建了一些修行中心,1987年时我看过照片,那种景象,当时在内地的各个城市里,如此广泛弘扬佛教的很少很少。

不过,10年前我再次来这里时,除了羡慕之外,还平添了一些忧虑——或许是太开放的缘故,这里的个别佛教团体,不免有鱼龙混杂的现象。而这次来香港,感觉就更强烈了:虽然从某些层面来看,有些人在佛教的修行或学术研究上,是有突破性的进展,但在某些地方,与20年前相比,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还有倒退的迹象。

也许是因为太忙了吧,为了生活,香港人的脚步越来越快,我见到有些人过马路时,还没有等红灯转成绿灯,就冲出去了。很明显,要让这种匆匆的脚步停下来,静心接受纯正的佛法,是有相当难度的。所以这里不像内地,在佛教的学习及修持上,好多人有所欠缺,这一点非常可惜!

而心里没有正法,人就容易受到欺惑,以至于不如法的现象也大行其道。比如,有些人明明不是藏传佛教的,也不是汉传佛教的,却偏偏打着藏汉佛教的旗号,穿戴着怪式怪样的衣服、帽子,还光明正大地召集多少多少人,而下面的人也都崇拜得不得了……他们在这里如此受欢迎,正是让我担忧的地方。

当然,内地也有不如法的现象。藏传佛教里有、汉传佛教里也有,出家人有、在家人也有,但是,那边没有太多这种“怪现象”,多数佛教徒在学佛修法的路上,走得还是比较正的。

诸位老师、同学,也许你们不一定都信佛,有些只是在学术上担负着责任。但不管怎样,怀抱信仰也好,作学术研究也好,当你环顾如今的佛教现状,应该会引发一种责任感——对佛教、对周围的人和事、对整个世界……而当我们真正关心这些时,我想,可能就会有一些行动,引导大家学习真正的佛法,让他们走上真正的快乐之道。

二、快乐的主因和外缘

快乐之道在哪儿呢?在我们自己的内心。所以,我们要探索自心的奥秘,开启自心的宝藏。

当然,要深入了解和开启,需要你亲自去通达、证悟,短短一两个小时的讲座,我讲者也好,你们听者也好,恐怕都难以触及,只能象征性地解释和体会。

不过,就浅近的层面而言,一个人活在世上,学会观察内心很有必要。我也知道,现在人很难接受所谓的理论和修证体验,但那些提取过的简单教言,应该还是受欢迎的。毕竟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学生也好、老师也好,谁都向往愉悦的心境,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尝试着探索内心,找寻快乐的因缘,保持开心的状态呢?

1、快乐的主因是内心

当然,光是嘴上说“开心、开心”,不见得真的开心。我读过一本书,书名就叫《开心》,但它的“开心”是指证悟。证悟了,当然开心了,而如果能用智慧观察,提升自己的认识,也可以调整出一种开心的状态。

要知道,我们之所以不开心,往往是被日常的琐事困扰,难决难断,纠纠缠缠。所以,这里我想告诉诸位一个最好的观察方法,就是古印度寂天论师在《入菩萨行论》中提出的:“若事尚可改,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我经常用这句话提醒自己,你们也可以这样想:当自己遇上了不开心的事情,不论事大事小,如果还有转圜的余地,那为什么不欢喜呢?如果就像碗被打破了一样,事情已无法挽回了,那你沉浸在痛苦当中,不停地怨天尤人,又有什么用呢?

能想明白这一点,我想你也会信服:前辈大德的智慧,与我们平常的认知相比,确实是最珍贵的财富!

当然,这些若想在生活中用上,还要学会思考。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但现在很多人正好相反,他们只在意“生存”,计较得失,甚至为此愁眉苦脸,好像除此以外再没有别的了。

如果人人都如此,那人类跟动物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动物就只是生存而已,除了吃、喝、睡,与同类生活在一起,它们没有更高的思维。而人若在社会压力的驱使下,心也渐渐转入这种狭隘状态,那跟动物就差不多了。

因此,若想获得快乐,就应善于思考、善于调心,不论遇着什么事都要想得开,一旦想开了,心也就能容纳下整个世界了。诚如雨果所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2500多年前的佛陀也说:“心如虚空。”既然心是如此宽广,又何必为一些区区小事纠结,放不下呢?

如今,我们其实并不缺乏开心的方法。且不说佛教中的理论和修证,这对一般人来讲,未免高深莫测,体系也过于庞大。单就是世间的很多畅销书,也都提供了种种好方法,足以让人开心起来。

一个人不开心,主要是因为有压力。尤其在21世纪,无论东方西方,人类的生活方式基本一样,在机械化、电子化连续不断的挤压和逼迫下,人如果没有调心的窍诀,那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剩下痛苦、焦虑、疲倦了。这样的状态,又何谈生活的品质?

因此,要开心,首先就要解压,让心放松下来。随着藏传佛教传入西方,很多大德都教人坐禅,并称之为“放松解压法”,让人们在初步的经验体会中,感受一种放松的心境。心一旦放松下来了,不管你碰到什么事,完全有力量不执著它。那时候你会知道,其实自己以前的痛苦,就是因为执著,越执著越束缚,直至被压垮了,崩溃了……所以,生活中压力太大的人,要学着放松,有时间就坐坐禅、修修心。

这种放松的修心法,也可以叫“安心法”。本来,“安心”一词,在禅宗有特别的意义,不过从浅显的角度解释,了解事物通常的真实面,不受束缚,也算是一种安心。

就像一本书中所说:曾有一个名人,他的心很不安,一直在浮躁、焦虑中饱受煎熬,始终不明所以。后来他不经意读到《无量寿经》中讲:“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他当下豁然大悟,心放松了下来。

这就是安心——明白了真相后,心便踏实了。真相是什么呢?我们生存于世,被爱欲所牵,日日夜夜奔波营造的一切,不过是虚幻的聚合,而我们每一个人,到头来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并且苦乐自受,没人可以分担……

当你知道了这一点,就不会把快乐再寄托在外境上了。很多人认为,找一个好的伴侣就会快乐,找一个好的工作就会快乐……其实这些都不一定。或者说,即使得到了快乐,也只是暂时的。因此,佛教告诉我们:快乐的根本在于自心——说来说去,我就希望各位能明白这一点,并从中得到真实的利益。

2、快乐的外缘靠不住

关于“真实的利益”,有不同生活背景和需求的人,理解上一定有许多差异。但是,如果你抛去想象的成分,再来看时就会明白:实际上,快乐不在财富或爱情上。

那么,这些需不需要呢?对世间人来说,确实需要,但这只是帮助你快乐的外缘。外缘起不起作用呢?也确实起作用,但是靠不住、不长久。

就好比没有钱的穷人,心心念念想着发财,结果腰缠万贯了,照样还是快乐不起来;没有地位的无名小卒,成天都渴望飞黄腾达,可是一朝大权在握,心里还是不满足。爱情、美名、婚姻等也是如此:得不到时,认为得到了就一定会快乐,但得到以后,不仅没带来快乐,说不定还让自己深陷痛苦,无法自拔。

我曾看过林肯的传记,他说自己一生中最大的不幸,就是长达23年的婚姻。他的太太脾气暴躁、喜怒无常,对他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看不顺眼。每当林肯出现在她面前时,她就会喋喋不休,嫌他的头太小,手脚太大,鼻梁不直,下腭突出,看上去像只猩猩。她最讨厌的,就是林肯的走路姿势,成天逼着林肯在房间里学她的步法。甚至有一天,当林肯跟别人一起用餐时,因为没有答她的话,她竟然将一杯热咖啡,泼到了林肯的头上……当然,这是林肯在步入婚姻之前,绝对不曾想到的。

无独有偶,托尔斯泰的婚姻,也是悲剧的典型。这位俄国著名大文豪,有无数的人崇拜他,在他那个年代,只要他说一句话,马上成了头条新闻。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家庭生活极为不幸,甚至成了他致命的导火索。

他结婚之初,对妻子非常温情,两人经常一起许愿、祈祷,希望这种快乐的日子能长久。但遗憾的是,好景不长,婚后一段时间,两人就开始争吵不休,昔日的爱意每况愈下,最终变成了怨恨的敌意。

在经历了漫长的猜疑与痛苦之后,晚年的托尔斯泰热衷于人类和平,并将大量稿费捐去做慈善,解救贫困穷苦的人。但这与妻子的想法完全相反,因为她的虚荣心太强,守着钱财不愿意行善。终于,在每日不断的争吵之后,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于一场大雪中弃家出走,离开了共同生活48年的妻子。在俄罗斯寒冷的冬天,他颠簸在四处漏风的火车车厢里,最后患上肺炎,死于一个小车站的木屋里。

在临死之前,所有子女都来到他膝下,但他唯独不想见妻子最后一面。

如今许多年轻人,对爱情充满了憧憬,恋爱时总认为:“他就是我永远的幸福!”可时间久了以后,当无常上演时,才意识到“永远”原来并不远,于是开始哭诉:“为什么我的命这么苦?为什么他这样没心?……”其实,与其到时候这样怨天尤人,还不如早点了知:自己的快乐要靠自己掌握。有了这种认知,当他带给你快乐时,你会感激他;即使相反,也不会太执著。否则,恩恩爱爱,纠缠太深,最终肯定会自尝苦果。

当然,上述那种悲剧的婚姻,并不是人人都会遭遇的,但即使在一般的婚姻中,无常的变故也随时在发生着,这是不争的事实。了解到这点以后,你就会明白,把快乐建立在一个人身上,是相当不明智的选择;以此类推,把快乐建立在钱财上或其他外缘上,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应掌握好快乐的主因,也就是自己的心,进而通过修行开启心的宝藏,获得真实的快乐。

 

分享:如您喜欢,请邀请更多的朋友来关注,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直接转发给朋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更多资讯内容请关注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官方网站及新浪微博。    

 

前往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官方网站请点击下面“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