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 · 心
来自RBQ大学演讲伏藏法的金刚语
健康之道
精神/健康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健康,但真正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需要是心理上的。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说,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的症状,而且是一个人良好的精神以及社会适应状态。理查德·格里格(Richard J. Gerrig)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在《心理学与生活》中也说:“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可见,健康的心理,与幸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当然,若想获得健康的心理,我个人认为,最好能学习一些佛法。今天在座的大学生中,有一部分可能是学佛的,有一部分既不学、也不关心。不过,你若没有正确的信仰,一辈子都特别现实,只要有钱就可以了,找个好对象、好工作就满足了,那以后就算自己有了这些,内心也会非常空虚。
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年人,退休之后身心日渐衰朽,整天浑浑噩噩的,过一天算一天,特别可怜也特别可悲。试想,假如他们有一个信仰,就不会如此无所事事了,肯定会抓紧时间为来世做些准备。所以,一个人有信仰真的非常有必要!
健康
不容小觑的神奇“安慰剂”
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现代人有很多病都和心有关。佛教中讲,众生的病分为身病和心病。身体上的种种疾病可以依靠手术、服药等手段治疗,而心病,如贪、嗔、痴、骄傲、嫉妒等负面情绪以及抑郁症、自闭症等等,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束手无策。
其实,医生既要医身,也要懂得医心;而对心的治疗, 有时不需要太多的医学知识,一些简单的疏导都会对病人产生积极的作用。
大家都听说过“安慰剂效应”。虽然医学界和大众都对它抱有一定的质疑,有很多人认为这种现象非常少见,但不管怎么样,它在某些情况下的确管用。积极的信息能在人的心里产生正面力量,消极的信息能产生负面力量。
所以,医生在诊断过程中的语言、表情也非常重要。有经验的医生在和病人沟通时,一般都会有些善巧方便,但有些年轻的医生就比较直接,有时会把严重的病情直接告诉病人。这样可能会让病人难以接受,心里倍加痛苦。
前段时间,我去看望了一位宗教界人士。当时他的心脏病非常严重,身体也很虚弱,医生说只剩一个月的生命,如果不及时手术,情况会更加危险。一般来讲,宗教界人士都有一些所谓的修行境界,对病痛的态度和其他人有点不同。他说:“我不怕死,因为生命总有一天要结束。既然医生说我只剩一个月的时间了,那我就抓紧时间准备身后事吧。” 我向医生了解了一下他的情况,回来后和他讲了一些乐观的方面。在那之后,我感觉他的身体状况好了很多。
可见,“安慰剂效应”的确很重要。在帮助病患时,医生的语言会对病人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有必要善巧地与病人沟通。
【提醒】行持任何点滴善法,要以三殊胜摄持哦~
上一篇:健康之道 | 知道与做到的距离
文字整理 | 一心一意
排版 | 一心一意
图片 | 一心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