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1课-03 Back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1课-03

本文:生西法师 菩提如意宝珠 2014-10-19

《入行论》第01课笔录

=================================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相信随着学习本论的深入,我们会越来越发现,《入行论》就是个宝库,深入宝库我们会获得各式各样的珍宝。我们会发现,开始系统学习一部非常殊胜的论典,是何等的快乐。这种对身心的改变,令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法喜。所以,一方面时间长,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坚定的决心:无论如何一定要学习圆满;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仔细体会法义,力争对学习本论产生非常强大的欢喜心。我们做任何事情,如果有了欢喜心,就不会觉得时间长。如果对一个事情没有兴趣,我们就会觉得时间非常漫长,没兴趣要长时间坚持,可能会有点困难。上师也说学习本论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所以我们要坚持下去,好好学习《入行论》的殊胜法义。

自从寂天菩萨在印度那烂陀寺的僧众诵经大会上,把《入菩萨行论》诵出来之后,这部论典就一直流传世间非常之广。寂天菩萨有七大稀有传奇,上师在讲解《入行论》的过程中,都逐渐做了阐释。宣讲《入行论》的大概情况是:当时寂天菩萨在那烂陀寺秘密修行,表面上和一般的僧人一样,也是出家的一个比丘僧。那烂陀寺其他的僧人都非常精进,要不就是听闻背诵,要不就是修行。但是寂天菩萨的行为在显现上就有点格格不入,为什么呢?因为他除了吃饭、睡觉、大小便之外,好像对学习没有任何的兴趣,所以大家叫他“三想者”。有人看不惯,认为这样的人混在道场中,是给佛教抹黑,想把他驱逐出去,不让他呆在僧团中混饭吃,但是他也没有犯什么大错,不好直接开除,他们就想出一个办法:知道寂天菩萨没有学习,肯定不能背诵,如果办一次诵经大会,让所有的僧众一个个上台把自己所学的经论背出来,背不出来就开除,一定可以赶走他。他们制定出这个计划,就给寂天菩萨讲了,说我们有这样一个安排,寂天菩萨说:我不行啊,我没学过怎么能背诵呢?其他人不同意并告诉他的师父,师父知道后也要他背,他没办法最后只有答应了。

我们知道,寂天菩萨虽然表面上没有做什么修行,但是因为和文殊菩萨因缘很深,秘密中经常在文殊菩萨面前亲自听法,内心记持了很多殊胜的法要,禅定的功夫、证悟都非常深,只不过在外表上没有显现出来,表面上是很平庸的一个修行者而已。到了该他背书那天,有人给他搭了个很高的台子,也没有楼梯,想让他出丑,但是没想到寂天菩萨走到台边,好像很随意的样子,直接就上台了。这个时候有些人就有点怀疑自己:他是不是一个隐藏的大德?因为菩萨上台的样子非常潇洒,就猜测他是个隐藏的大德。

那时寂天菩萨坐在高高的法座上,问下面的僧众:你们是想要听以前曾经流传在世间的论典呢,还是要听以前没有在世间流传的论典?下面的僧众有两种想法:一些人已经对他产生了信心,认为他可能是个大德,应该请他诵一部以前没有的殊胜论典;第二种人的态度是为了看热闹,说既然这样,就诵以前没有的论典吧!所以大家一致同意请他诵以前没有流传过的论典。

寂天菩萨写过的论典一共有三部:《学集论》、《经集论》、《入行论》。他想《学集论》太广了,要花很多时间,而且念出来之后对一般的修行人利益不大;《经集论》太略;《入菩萨行论》不多不少正合适。他就在法座上面,从论名开始诵起来,完全记住了《入行论》这部论典。他一直念,一直诵,背到智慧品第34颂[2]的时候,身体开始逐渐从法座上面升起,慢慢上升到虚空中,边上升边诵颂词,后来逐渐隐入虚空不见了,但念诵的声音还不断传下来,一直把论典传圆满为止。这就是《入菩萨行论》出世的非常稀有的传奇传记。

《入菩萨行论》就是寂天菩萨以这种非凡的方式诵出来的,之后有很多具有不忘智的班智达把颂词记录下来,开始流传于世间。《入行论》在印度问世之后马上就引起震动,大家纷纷学习,纷纷造论典解释,据说印度对《入行论》写的注释有108种,非常之多。

《入行论》传到藏地之后,各个教派的大德对《入行论》的修行方法也高度重视、非常欢喜,大批学者也对《入行论》的讲解、注释、传承,做了很多工作,所以《入行论》在西藏也是普遍受欢迎的一个论典。它在流传过程当中,改变了无数人自私自利的心态,让无数人真正趋入到殊胜的大乘道、殊胜的菩萨道中,真正获得了殊胜的法益和证悟。

虽然《入行论》早在宋朝时期在汉地就有翻译,但是由于因缘不具、众生福报没有现前的缘故,过去一直没有人重视这部论典,也没有人传讲,所以《入行论》在汉地兴盛的时间就稍晚一点。到了现代,有人把《入行论》的颂词从藏语翻译成汉语,然后有很多大德,尤其是大恩上师,开始广弘《入行论》、广传《入行论》。通过这几年的弘传,汉地的很多出家人、在家人,有智慧的人、没有智慧的人,在深山修行的人、在都市里面工作的人,他们在接触到《入行论》、学习《入行论》之后,都非常喜欢《入行论》的法义。很多人背诵颂词,很多人发愿一辈子实修颂词,学习《入行论》写的心得也是铺天盖地非常多,这都是发自内心对《入行论》的一种赞叹。现在我们知道,这几年《入行论》不仅在汉地弘扬,而且《入行论》也翻译成了英语和其他语言在全世界广弘,很多人都非常喜欢。

如果有时间的话,大家要学习《入行论》整个十品的内容,如果没有时间,也可以专门把里面的几品挑出来学。比如专门学安忍品,对治我们内心的嗔恨心;专门学智慧品,让我们知道中观应成派在抉择万法实相的时候是什么方式;第一品、第二品、第三品、再加上第十品,这叫入行论四品,也可以把这四品拿出来学习背诵。可以有很多不同的传讲方法、学习方法。

有的大德如《大圆满前行》的作者华智仁波切,也很注重《入行论》,对《入行论》非常通达,也造过《入行论》的科判《明镜义》,现在我们还在用。他在藏地任何地方,不管是在家人当中、还是寺庙当中,都在传讲《入行论》。《入行论》的法本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身体,有时间就看、就学习。因为很多大德普遍重视这个传承,让很多人得到了利益。

我们这次学习《入行论》,从造论方法、弘扬方法和学习者受益的情况来看,我们能遇到《入菩萨行论》,真是应该欢喜,要发一个坚固的愿,一定要认真学习和实践《入行论》所讲的内容。

现在学习的这些道友当中,有些以前可能学习过,但是听过一次、两次绝对不够。因为《入行论》是讲菩萨的行为、菩萨的修行方法,是超越我们一般人庸俗的自私自利心,超越我们的分别心的,里面的甚深含义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学习,经过反复的学习,很甚深的意义才能逐渐浮现出来,这是针对已经学习过的人来讲,不要以为已经听过、学过就可以了。实际上《入行论》是讲怎样趋入菩萨行,义理很甚深,需要再次的、反复的观察学习,我们在相续中才可能深刻的记持住它的词句和意义。

如果是第一次学习,我们还要象前面一样,认真对待这部殊胜论典,尽量抽时间串习《入行论》。这样对自己、对家庭、对和自己交往的其他人,都能带来殊胜利益。如果自己学习了《入行论》,内心调和了,行为改变了,也能够影响到其他人,对自他都有利益,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利益。真正究竟的利益,是通过学习、修学《入行论》,生起菩提心成为菩萨,逐渐获得菩萨的智慧、神通、方便等等,得到这些功德之后就可以直接利益众生,这就是比较究竟的、圆满的利益。不管怎么样,这些利益还是需要一点一点通过学习去获得。我们不能这样想:只要花一点时间,马上就会得到效果,如果不得到效果,就说明法不好。我们要离开这种心态,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为什么《入行论》这么兴盛呢?就因为《入行论》本身很殊胜。《入行论》分十品,第一品主要讲到菩提心的利益。发菩提心有什么功德?发菩提心有什么利益?在这个方面很善巧,在我们发菩提心之前,首先讲它的功德利益。就好像世间的商人在推销产品之前,首先要介绍商品功能的殊胜性,让大家动心后才愿意买。所以第一品讲菩提心的利益,我们学完之后就会想发菩提心,一定要发菩提心,因为它的功德这么大、利益这么大,一定要发。

第二品主要讲要发起菩提心就要遣除障碍,是忏悔品。第三品讲受持菩提心。受持菩提心,就是怎样通过仪轨受菩萨戒,第三品中有专门的仪轨让我们受戒。第四品、第五品、第六品是讲菩提心生起之后,怎样让它不退失,讲到了不放逸品、正念品、安忍品。在修行过程当中不能放逸,要小心翼翼地修持,取舍因果,保持正念,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然后是不退失菩提心,退失的因缘是嗔恨心,所以第六品讲到了安忍,让我们修安忍,保持平和的心态。第七、第八、第九品是在不退的基础上,怎样让菩提心再再增上。第七品精进,是把佛经中讲精进的内容归摄在一起。第八品静虑,讲自他平等、自他交换的修法。第九品智慧,讲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第十品回向,把学习的利益、功德,或者整个菩萨的修法,通过善巧的方式,回向给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利益。这就简略地介绍了整个十品的大概内容。

我们真正深入学习的时候,就会发现词句非常巧妙,理论非常圆满,能打动我们的心,让我们放弃以前的偏执。学习了之后就知道,里面的智慧非常尖锐,说服我们的理论非常圆满。为了让我们了知甚深内容,论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比喻的作用是通过我们熟悉的事物来了知比较抽象或者比较难懂的道理。学习完之后,我们就知道的确《入行论》非常殊胜。我们值遇了《入菩萨行论》,改变我们一生的论典可能就是《入菩萨行论》,因为它非常系统、善巧地针对我们内心中轮回根本——我执、我爱执,阐述了怎样下手改变它,把它改变成利他的状态、慈悲心的状态、殊胜菩提心的状态,《入行论》专门宣讲了这样的道理。

《入行论》从第一品到第十品的主线是什么呢?《入行论》的主线是生起利他心。有了利他心,菩提心这种修心法要的殊胜意义才可以生起来。所以我们要改变自利心,生起利他心,通过行为去利益众生、改变众生。它主要是从打破自利、生起他利的心态和意义上让我们去转变、修学。在利他的过程中也贯穿了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和智慧。在这个主线中把六度的方法贯穿起来,如果认真学完之后,对六度和利他心有体会的话,一定会有一种内心转变。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这都是很重要的问题,逐渐学习都能够了知。

上师讲了一些传记,在注释中已经很清楚,我们就不再重复传记内容。以上是第一堂课上师所讲比较重要的内容,我们该发挥的时候稍微发挥一下,重点方面要强调的强调一下,实际上都没有离开上师在课堂里面所讲的内容。

(第一课辅导圆满)



[2]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此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意思是一切万法本性都是完全离开一切戏论的,如果我们不执著就会趋入寂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