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44课-法师辅导 Back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44课-法师辅导

第一次法师辅导——加行教材2011版


观修《前行》第三个引导文——轮回过患


一、分别观修六道各自痛苦


二、地狱众生的痛苦分四个方面


(一)孤独地狱众生的痛苦


1、孤独地狱众生的处所:或在虚空,或在山林,或在石头中等等。


 2、孤独地狱苦因:杀生及血肉供养

(1)藏地今昔比

昔日藏地习俗:

① 外在环境

在藏地受高原、高寒等地理环境影响,蔬菜等农作物稀缺,人们的饮食范围非常少,多食糌粑、青稞,或酥油奶及牛羊肉类。

② 苯波教的影响

除佛教以外,在藏地历史影响比较大的就是苯波教,分为白苯和黑苯,尤其黑苯有着血肉供养天神的恶劣传统,特别提倡以杀生的方式来祭祀他们的天神,并且在祭祀的人家得到一些悉地,恶性循环。 

③ 超度亡人做血肉供养

在华智仁波切出世之前,藏地存有请僧众念经超度亡人时宰杀牛羊做血肉供养的陋习。

(2)今日藏地风貌

① 各派大德倡导素食

各宗派高僧大德达成共识,在当今时代提倡素食,对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大德们倡导弟子、眷属尽量改变陋习,不要为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杀生,否则就失毁了大乘修行人的菩提之心。

② 随着交通便利条件的改善,品种繁多的蔬菜等素食可以源源不断地供应到藏地,更多的人在改变饮食习惯。


3、引经教诫

《地藏经》佛陀说过,对于亡人应念经,把他的财物布施三宝对他有利。

《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不断的感受业因果,冤冤相报没有完结的时候。


4、劝导修行人

(1)自身角度:

佛教徒先不用说特别甚深的一些大中观,以及光明如来藏、大圆满的观点,首先在名言谛中建立因果观,不是口头上说的,一定要在相续中引发杀生会感受难忍痛苦果报的定解。经典中说,杀一个众生,就会五百世堕入旁生,感受如是难忍果报,所以要禁止血肉供养。

(2)他人角度:

对亲朋好友不懂业因果、红白喜事杀生造恶业,要尽量劝导,不能随顺世俗恶习。在即生中因无知而造生生世世堕入恶趣的因,是极为划不来的。


5、佛教发源地印度

因外道盛行,也有一些血肉祭祀的情况,但这些都不是让众生能获得吉祥安乐真实的因,反而是颠倒堕落之因。


(二)如是因 如是果


1、反说教诫

我们要知道在即生中如果对业因果没有引发正见,依靠血肉供养,不仅在即生中会有诸多不吉祥,来世会因此恶业感召饿鬼、厉鬼、凶神等。


2、汉地恶习复燃

(1)在中国古代有杀鸡宰羊祭祖先、天神的迷信行为。在高度文明的今天这种恶习死灰复燃,蔚然成风。

(2)家里死人,讲排场,大摆酒宴,宰杀无数旁生。不但没有所谓的超度亡人,反而障碍了亡人生善趣,乃至往生。

(3)母亲特别疼爱自己的孩子,当孩子生病,或身体比较弱的时候,会专门为孩子杀一些甲鱼等动物作为滋补品。其实,这样非但不能让孩子身体健康,反而会依靠这样的一种因给孩子造了杀生的业,这种果报也是非常的不好。


3、长寿之因

即生中要想获得长寿健康,一定要行持相应的因。

在佛教团体中,修行人自古以来有很多的长寿者,长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修行人心怀慈悲,作为真正的大乘修行人不忍伤害众生,对众生有慈悲之心;

(2)崇尚素食,肉食含有很多毒素,断除肉食,依靠非常清净的饮食习惯,不容易引发非常难以治愈的一些怪病;

(3)其他比较贤善的宗教团体中保持素食,内心对众生怀有慈悲之心。


4、劝教大乘行人

一方面要有慈悲心,悲悯众生;另一方面真正懂得肉食从科学的角度也有诸多过患,对自己的饮食应加以节制。如果吃肉的人少了,专门行使杀生行业的人也自然而然有所减少。 

在当今时代,为了即生的顺缘,从自己做起,慈悲众生,饮食清净。


(三)护生


1、藏地高僧护生

真正各大教派的高僧大德,即使是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中,也是再再倡导护生。而且在改变着他们的饮食习惯,不食肉。如17世噶玛巴在一些祈愿法会中,以发愿的形式要求他的弟子(无论在家或出家),以及一些噶举寺庙厨房里不能有肉类作为僧人的食物。


2、遣除邪见

(1)在家人邪见

认为修密宗吃肉可以调整自己的气脉,更加容易修行,这完全是一种邪见。

(2)藏地噶举、觉囊很多高僧大德的教言中都是再再告诫弟子不要杀生,没有提倡肉食的。即使是在一些荟供中必要性的使用肉食,但也绝不会倡导弟子去杀生或贪心享用荟供酒肉。

(3)上师教诫弟子的公案

1)安多有一位觉囊派上师的弟子爱喝酒,这个弟子认为,让上师把酒加持了以后就可以避免喝酒的过患,这位上师对弟子的想法非常不满,他对弟子说:如果你认为酒被加持以后享用没有过患,那么畜生被杀死以后,你加持它,这个动物会起死回生吗?同样,我就算加持了你喝的酒,不会没有过患。

2)一位噶举的上师曾经讲过:我的弟子中任何人如果依靠贪心食用肉类,并且找借口说是为了荟供的供品,说明这个弟子已经完全弃离了我,弃离了佛法。

3)嘎玛巴在每年年底举行祈愿法会,也是严禁供养肉类。第八世噶玛巴曾经说过:如果你非要血肉供养,那么我不是你的上师,你也不是我的弟子。

4)在供护法或本尊等,比如供玛哈嘎拉的仪轨中,噶玛巴也强调如果需要血肉供养,可以用一些青稞等素食供养。有些地方供养玛哈嘎拉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肉食,但是作为弟子千万不能依靠荟供供养护法、本尊等形式,自己来享用肉食,这是不开许的。 

5)噶举的四大法子之一第四世蒋贡康楚仁波切在追随十六世大宝法王时,也是成为佛教的顶梁柱,他们出生在藏地有食肉的习惯,而且很难以改变,但是他们在秉持大乘慈悲心的理念,改掉自己的饮食习惯,提倡素食。

● 启示:

如果没有真实的瑜伽士的证悟境界,能让动物起死回生,血肉供养的过患果报是真实不虚的。

从藏传佛教各大教派很多高僧大德的教言中确实不难发现,为了利益众生,都是再再地提倡不要杀生,要护生、放生。

(4)汉传佛教的优良传统

自古以来在汉传佛教中很多在家、出家的修行人只要皈依三宝之后,对于业因果有信心,基本上都会守持素食,并保持着这样的优良传统。

(5)自身角度

1)发愿断肉食

为了自身的修持,在名言谛中从利益众生的角度、发菩提心的角度,发愿一个月或一年断除肉食。因为这样的发愿力,对食肉的习气会逐渐减弱,自然而然养成一种良好的素食习惯。

2)闻思生定解

素食理念可以通过闻思引发定解,如同世间的戒烟一般,看有没有这种毅力。

3)大德之言,引以为戒

华智仁波切告诫我们修行人值得反思,值得衡量因果厉害。在即生中肆无忌惮地依靠贪心享用血肉,必定是如是因感如是果,在后世要用自己的身体堕落到八热、八寒,乃至孤独地狱中感受难忍痛苦。即便果报受尽从地狱中出来,也要感受一些饿鬼及旁生的痛苦。要慎重地思考用自己的身体来偿还血债是否值得?

4)自观三门

作为一个修行人要观察自己的生活是否清净?是否如理如法?一定要让自己的三门清净,相续中的贪嗔痴虽然不一定完全达到像圣者那样的清净,但是外在的身口意的行为上尽量要断除一些杀生、妄语等恶业。而且作为一个大乘行人尤其要对众生负责,对众生有一种慈悲之心。


(四)三宝之财不可得


1、戒律不容冒犯

在戒律中,僧宝的财物是对境中的严厉对境,过患非常严重,比盗用佛宝和法宝的过失还要大。对三宝的财物不顾因果随便享用,就造下了无间地狱的因,即便从无间地狱出来,也会感受孤独地狱的恶业,应小心谨慎。


2、无功不受供

(1)公案:隋末的时候,有一位怀圣法师对一位八十岁的朝鲜老修行人非常恭敬,经常供养他,这位老修行人对法师说:你不要这样天天供养我,你现在供养我,来世我要用肉偿还。

(2)教诫:作为修行人,如果没有真实修行的功德而享用信财,是很难偿还这种功德的。

公案:佛经中也有这样的公案,一天佛陀在河边休息,天热佛陀的袈裟有汗渍,佛陀让阿难在河水中洗袈裟。可是阿难在洗的时候怎么也不能把袈裟浸入水里,又让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依靠他的神变也无法把袈裟浸入水中,他们只好求助佛陀,佛陀从钵中取出一粒米并让阿难把这粒米放在袈裟上,会自然入水的,果然,阿难照着佛陀所说,确实袈裟浸入水中。依靠这样的一种因缘,当时佛陀对众弟子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3、知足少欲,利修行,消业障

自古以来,无论在藏地,还是汉地,很多高僧大德依靠知足少欲苦行的方式修行,相续中生起出离心、菩提心,乃至于无二慧善法的功德。消除了特别重的业。


(五)戒如动静之大地


1、《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皮革事》记载一则公案

昼辛吉尊者又名闻俱胝耳,也叫亿耳比丘。其父亲没有子嗣,一直不断地祈求。有一个叫萨埵的死后投胎成为其子,其出生就具福报,他是在一颗闻星下出生,而且出生的时候耳朵上就带着耳饰是无价之宝,其父亲起名为闻俱胝耳。在他少年时代,父母亲对他特别的疼爱,后来,他看到父亲亲自耕田养活一家,他便要求说:我要去大海取宝,以此孝敬父母。父母亲因为舍不得他去冒风险,母亲就急昏厥过去了,醒来之后母亲极力阻拦说:如果你去海中寻宝我们将难有相见的一天。当时他听了母亲这样说觉得非常不吉祥,非常不高兴地说:我们就恶趣再相见吧!果然,后来他入海取宝迷路了,他因迷路闯到了一些孤独地狱、特障饿鬼的城市中。他感到口渴来到一个铁做的房舍前,其实这里是饿鬼居住的地方,想找一些水喝,当时碰到了五百个饿鬼,他们对他说:我们十二年中水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哪里有水给你喝?他只好走出城门并对守门人说:既然里边没有水,你干吗让我进去?守门人也很惊奇对他说:你是个有福报的人,里边就是饿鬼的地界,你进去还能够再出来,确实也不简单,你赶快离开! 

他继续前行中又分别到了两个孤独地狱, 其中一个屠夫听从迦多演那尊者教诫,守持晚上不杀生的戒律;另一个感受邪淫地狱果报的人,也是听从迦多演那尊者善巧方便的教诫,守持白天不邪淫戒律,他们因生前的杀生和邪淫都不同形式地感受孤独地狱苦乐交替的果报。屠夫和邪淫果报者分别要求昼辛吉尊者带口信给他们的在人世间的孩子,告诫他们不要做屠夫的行业也不要贪执邪淫。在昼辛吉尊者皈依出家前依靠他的一种特殊业力,亲眼目睹地狱及饿鬼众生不堪忍受的果报。

当他返回人间分别找到了屠夫及邪淫者的孩子,但是他们不相信他的话,当他告诉他们的父亲在哪里留下了一块金子两块金子,并且被他们一一找到的时候,才相信了尊者的话。尊者深感凡夫好笑,感慨道:人皆信金,不信我语。通过他所经历的见闻,尊者对轮回产生厌离之心。


2、引以为戒

从以上的公案中值得我们引以为戒,不要因贪欲去杀生,如果自己对从事的行业能够选择,也要选择清净的行业,不要选择如屠夫及夜总会等这样不清净的行业,如果实在避免不了,不妨按照迦多演那尊者的教诫,比如说不杀体型大的动物,不杀老虎,不杀稀缺动物等,也会依靠受戒这种功德,在恶趣中苦乐参半。


3、持戒为安

戒律中,在享用斋饭、如厕、讲经、闻法时候等,是不能够出声音的,否则会感召恶趣果报。


4、守护三门

一定要再再真实地观修,对于十八种地狱中数目、每个地狱的寿量、所感受的痛苦,以及所造的因等等,如是因如是果,慎重起见,对于在即生中的身口意应善加约束,如履薄冰一般守护自己的身口意三门。


(六)教诫修行,殊胜摄持


1、三殊胜摄持

作为大乘行人在观修的过程中尤其要缘自他一切众生,虽然无法见到真实地狱,还可以看一些寺庙中所画的地狱变相图。缘在十方三世地狱中受苦的有情生起悲心。发愿千方百计令自他一切众生从此以后不堕地狱中,诵持观音心咒做回向,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给有情地狱众生,修慈悲菩提心。 


2、闻思修生定解

由闻思进一步引发相续中的观修,引发相续中对业因果的重视,以及对众生的悲悯之心。这样的修持尤为重要。


3、反说修相

(1)个别发心人员

在共修小组听闻佛法的过程中,组长在组织大家学习中,因为对佛法重视度不够,敷衍了事,就会因为自身的原因,对于整个小组的学习有耽搁,没有把闻思佛法放在首要的地位,这种过患也是非常大的。不仅是自己以此而造下不好的因缘,因为自己不重视,而且自己又是一个负责人、一个组长、一个辅导员的身份,让一个组里的道友们失去了闻思修的机会,这也是非常不好的现象。

(2)个别闻法者

作为听闻佛法的组员,在听闻过程中也是敷衍了事,找借口:生病或者有什么事情等,躲避共修辅导;本身对于佛法不重视,即便是听了,但是心识开小差,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比如炒股,或者做一些生意等,身体在听法的行列,但是心识已经梦游到其他地方去了,从外在形象上摆出一种听法修法的样子,但是自己的内心对学法修法根本提不起精神。

把闻法当成一种学问,没有真实在相续中引发对于轮回的恐怖之心,没有脚踏实地的修行,最终很容易在相续中增加贡高我慢心,那么最后只会变成傲气十足的佛教油子之因,以此成为圣者呵责之处,成为智者羞辱之处。

在家居士在学法的过程中,虽然表面上每一堂课也没有缺,或很少缺课,但处在一种无记的状态中,可能是因为宿世善根因缘不足,没有真正的一心投入,对所学懵懵懂懂。相反,如果看一部电视连续剧,会全神贯注,对故事情节、细节记得一清二楚。

(3)叩问

不要说甚深的一些中观法门,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关于菩提心的法相是否了知?在两年、三年闻思修行的过程中,到底有多少法义真正学进去了?表面上看,相比以前从不闻佛法,现在已经很了不起了,但实际上在闻法的过程中有没有真正把自己的心力用在佛法中,这值得我们认真地反思。


4、上师之愿

上师仁波切再再强调,组织大家闻思修行,关键是让有缘者把佛法的内涵融入到自己相续,通过佛法的甘霖调化以往刚强难化、邪知邪见的恶劣相续,真实趋入到修持佛法的行列中。这也是诸多高僧大德弘法利生的主要目的。


5、教诫

我们拥有非常便利的条件能够听受佛法,一定要珍惜,把法义融入到自己的相续中。 

闻法一定要认认真真,不要流于形象。不要在闻法过程中心猿意马,看手机、走神或做其他的事情,如此,也会缘佛法造下了很多堕地狱的因。闻法规矩虽然非常简单,但值得我们注意,在闻法的前中后应以三殊胜摄持,改变以往不如法的行为。


第二次法师辅导——加行教材2014版


一、内心真实开始成熟的标志



(1)法开始入心: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讲什么时候开始重视修心的法要,什么时候开始重视,认为前行重要的时候,这时候法就开始入心了。


(2)内心成熟标志: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前行重要性,开始真实地缘这种修法开始闻思、修行,非常认真地观修,非常认真地祈愿内心当中能够生起出离心等的时候,这就是我们内心真实开始成熟的标志。


二、真正的解脱道



(1)求解脱之道:必须要通过学习观修之后,内心当中真实地产生出离,不管现在的状况是乐也好,苦也好,自己的主要精力、主要思想、主要方向应该是朝着解脱方面去努力,而不是说主要的方面是为了追求今生和后世的安乐。


(2)断除轮回:内心当中对于轮回是不是耽著,如果对轮回不耽著,会开始真实地修行,如果对轮回还要耽著,我们所思所想,所做的善法都还是为了得到轮回的妙欲,得到一些世间八法的话,这说明我们的心还没有真实地和正法靠近。


三、苦集灭道



1)轮回的果和因

① 轮回的果:“此是苦,汝应知”,整个轮回的自性就是痛苦。

② 轮回的因:“此是集,汝应断”,这些是产生痛苦的因缘,这些苦因必须要断除,导致这种苦果的因素来源是什么,就是业和惑,是集谛,是业惑。通过无明烦恼造业,导致轮回痛苦的来源。


(2)解脱的因和果

① 解脱的果:“此是灭,汝应证”,这是灭谛,你们应该证悟;就是涅槃、寂灭。

② 解脱的因:“此是道,汝应修”,这就是灭苦之道,你们应该修持;解脱的因就是道谛,修道而证灭的。


(3)总结:苦因是什么呢?是集谛,是业惑。把苦、集断掉叫灭。苦是可以灭的,苦灭掉之后的状态叫做涅槃,灭苦之后的境界叫做解脱。没有了苦苦、变苦、行苦,苦谛当中整个六道的苦都不会有了。没有苦的状态称为灭谛,灭后的境界叫做涅槃。


四、对轮回苦的认知应全面


(1)过患:如果对于轮回痛苦这一点认识得不够深入广大,修法的动力就不会强劲。

① 三界均苦:要把整个轮回的苦,认识得完全透彻、深入广大,了知整个三界轮回都是苦,不是轮回当中有的地方是痛苦的、有的地方是安乐的想法。

② 时时都苦:不只是以现在的苦出离,皈依、修行佛法,若这样当这种苦遣除之后,动力就没有了。苦谛是讲所有痛苦的因,有些苦是以痛苦为本体的,有些以安乐为本体的,有些以不苦不乐为本体的。


(2)行为:开始就把整个三界都要出离的范围全部界定好,没有什么遗漏和错误的,发愿真实出离,整个轮回都不耽著,这个时候出离的方向就很正确,发愿回向时善根朝着真实解脱轮回的方向开始酝酿、发展。


五、修行方式的转变


(1)外修法:外面的法是比较粗大的,越往内越细,越细就越接近实相,越接近法界。一般来讲,刚开始修习的时候,是在身体层面,比如说顶礼、转绕、语言念咒,这样用外在的身体修习一段时间之后开始生信心。祈祷也是外在观想莲花生大师、观想释迦牟尼佛,然后向他们祈祷帮助我、加持我,这主要也是通过外面开始观修的。


(2)从外转内:当我们的根性开始逐渐成熟之后,修持的方法和方向,就开始从外转为内,开始有密宗当中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

① 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是从观修外面的佛,转变为观修自己本身是佛。

② 气脉在本尊身体里面就更细微了,观本尊还是比较粗大的,毕竟还有个身体观察。更细的是观内在的风脉明点、气脉,它比身体更细微,从这个侧面讲更接近实相,这就叫气脉明点。

③ 再往后修,真实地修无勤作的、离戏的大圆满,这个时候一步步地执著越来越少,从外而内,执著越来越细,最后相应于究竟的实相。


六、血肉供养


(1)含义:自然死亡的有情做供养,不能够是通过造业得到的血肉。通过仪轨加持之后,血和肉代表一些烦恼清净的自性。主要是打破一些众生认为清净和不清净的执著;在法性中、在实相中,这些都是不存在的。如果还有这些执著束缚的话,就没办法现证究竟实相。在忿怒修法中做供养选用的血肉,有时是代表众生的无明、烦恼,供养本尊食用之后,就意味着众生清净了烦恼我执,从中解脱。


(2)不开许:悲心不圆满或者血肉来源不清净也不开许。血肉来源不清净是指,为了修法,故意把某个有情杀了,然后用它的血肉拿来做供养。


七、食肉过患



(1)汉地很早,就通过梁武帝的智慧、悲心和权力,倡导寺院素食,这个观念也一直保持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


(2)地狱之因:为了满足食用者的口腹之欲,必须要把有情杀死。在杀死的过程当中,有情感受到非常大的痛苦,这方面也是孤独地狱的因。华智仁波切针对当时的修行者说,喜欢肉食的人,如果没有悲悯心,死后也需要用自己的身体来偿还这些血债,会堕地狱。


(3)如是因如是果:如果我们现在肆无忌惮地食用肉食,没有丝毫的惭愧心、忏悔心做对治,认为众生就是被我们吃的,吃了也没有什么过患等等,如是因得如是果,这个果一定会成熟在我们身上。现在食用别人的血肉,以后自己的血肉也会被其他众生食用,感受很大的痛苦。


(4)行为

① 如果可能的话,尽量断除肉食而素食。

② 如果现在的条件和因缘还不成熟,不得不吃肉的话,也尽量不要点杀,不要通过亲自杀生的方式获得肉食,可以在市场上买一些三净肉暂时过渡。

③ 如果给家里人做饭没办法避免杀活物食用,也必须要有悲心、惭愧心,或者念一些忏悔。


八、管理信财的监院师转世于孤独地狱的启示


(1)有权有势的人享用信财会转生为孤独地狱的众生。位高权重的人尤其需要注意,因为很容易造罪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经常性地发善心、忏悔。如果这样做的话,就不一定会堕落。


(2)若有机会遇到具缘上师或有能力的证悟者时,在他面前发一些善愿很重要。就像噶玛巴活佛的弟子,在上师前发了这样的善愿:如果以后堕恶趣的话,请上师迅速地帮助我,让我不要感受那么多的痛苦!以这个祈祷发愿的因缘,即便后面堕恶趣了,也在很快的时间当中得到帮助,这是一种缘起。


(3)最好是不要造罪业,如果造了罪业就要精进地忏悔,经常念金刚萨埵心咒这些具有力量的仪轨等等,尽量死之前把罪业忏悔清净然后往生极乐世界。否则在堕恶趣之后在上师来帮助之前,你还是一直要感受恶趣痛苦的。


九、屠夫、妓女在白天黑夜感受不同果报的启示


(1)在做善法时如果没办法修纯净的善法,就觉得善法不要修了就放弃了,这个也没必要。要学习嘎达亚那尊者,如果别人能够接受是最好的,让他学善法以此来完全断尽恶业。如果不能接受的话,要看他哪一方面可以接受,对他来讲即使做一点善法都是好的。每个人的根基不一样,完全做到也可以,如果不能够做到就一步一步地来,能够做到多少就做多少。只要是在做善法的过程当中没造新的罪业就可以了。


(2)《俱舍论》中讲戒律有善戒也有恶戒。尽形寿不杀生叫善戒,是个长期的戒律。还有一种是发愿长期杀生,这个叫恶戒。中戒近乎于二者之间,不是长期的。比如前面屠夫受持的就是中戒,晚上受戒不杀生,白天不守戒,这个叫中戒。中戒的力量比较弱,但也算是一种折衷的方案。


(3)很多人是没办法阻止罪业的,那是不是就该放弃了呢?不能放弃。现在即便是控制不了罪业,但也不可能是二十四小时都在造罪,前面也讲了晚上睡觉时可以不杀生,这段时间受个戒律也行。


十、好修行者应具备的两个素质



(1)智慧:智慧就是不要走极端,若有这种不走极端的智慧,就可以很平淡地看待一切问题,可以消化、接受。


(2)慈悲:慈悲就是不管怎么样的人,都要以慈悲心对待。

① 对恶人:不能说是恶人就不能修法,只要生起了善心就可以修法。我们不要自暴自弃,也不要因为不成熟的想法断掉别人的善根。只要他愿意做,我们就鼓励。

② 对道友:我们对道友也是一样,在一个道场当中的道友都有自己的毛病和习气,我们要知道这些道理,这样就更加能够互相的宽容。在娑婆世界,不管是出家团体还是在家团体,都是凡人带着习气来修法的。愿意走这条路不等于他完全没有毛病,所以大家要一起共同走这条路。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对方是道友,现在开始求善法愿意修行佛法,我们就能够原谅他的一些过患。如果我们把重点放在对方的过失上面,就不会想到他是不是道友,就会开始观他的过失。

③ 对亲人:若把重点放在亲情上面,那他的过失你自然而然容易原谅。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他的过失上面,也不想他是我的亲人,这种亲人因素就会淡掉而很容易发生摩擦。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改正过失,这样的团队就会维护得很好。不会互相观过失,而是相互触动,相互进步。


十一、不着魔的两种办法


八热地狱加上八寒地狱是十六个,十六地狱当中近边地狱算一个,孤独地狱算一个,总共加起来有十八个地狱,这就是通常说的十八层地狱。


二、观修地狱的意义


(1)观修方法:观修地狱必须把每个地狱的名称记住,数目、寿量、每个地狱所受的痛苦,转生到这个地狱大致的原因等等,这方面都要非常详细地了解,细致地观想。


(2)第一层意义:只有这样观想内心才会产生触动,法义才会融入到心里去。观想完之后首先会在内心当中对地狱产生恐怖,会发愿千万不要转入地狱当中;自己也会想方设法地对造过的罪业忏悔,平时没有造过罪业的想到地狱痛苦之后,不敢造也不愿意造这样的罪业。


(3)第二层意义:对于已经转到地狱中的有情生起悲心。自己不愿意转生,因为地狱很痛苦;已经转生于地狱的有情当然是非常痛苦的。对已经转生地狱的有情或即将转生地狱有情生起强大的悲心,千方百计竭尽全力使自他一切众生不堕地狱。


(4)不观修的过患:若不观修,就觉得自己不会堕地狱,自己和地狱没关系,就好像只能看见别人的过失,看不到自己的过失一样,最后就变成傲气十足的佛教油子。


十三、自他不堕地狱的方法 



(1)自己不堕地狱的方法是不造罪业,努力地修持具有大力量的忏悔心咒或仪轨,在死亡来临之前把堕地狱的罪业清净到一定程度,不要让自己堕入地狱,最好是往生极乐世界或是获得解脱。


(2)发起愿众生不堕地狱的慈悲心,若与自己有缘的众生,就告诉他们地狱的苦果和转生之因,把这样的因果说清楚,令他们尽量避免造堕地狱的因。


十四、避免成为傲慢的法油子



(1)傲慢之因

① 没有认真地闻思,尤其是没有观修去对照自相续,就觉得自己不会堕地狱,自己和地狱没关系,就好像只能看见别人的过失,看不到自己的过失一样,最后就变成傲气十足的佛教油子。佛法没入心,相续没有调伏故傲慢。

② 认为自己学佛法长一点,是老资格了,若这样傲慢的话,那也很容易在这过程中变成法油子。如果我们心没有调伏,永远都是初学者。反过来说,都学习这么长时间了,反而应成为羞愧之因。


(2)避免之法:要反复用法义来观察内心的过失。如果习惯观自己的过失,观别人的功德的话,以这个方法对治,自己是不会傲慢的,就会把傲慢压得很低,经常性地调伏自相续。


编写师兄定解B21 定解B08

审核师兄:定解B07

档案编号B02044-定解B06-002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