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12课-窍诀&名词 Back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12课-窍诀&名词



隐藏窍诀


空性大悲藏是佛法的核心

(一)释义


1、空性

指诸法在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如梦如幻。


2、大悲

是对每一个众生生起强烈的悲心。


3、大悲藏

是对于为三大痛苦所逼迫的一切有情,生起无法堪忍的大悲心,想使他们摆脱痛苦与痛苦之因的愿望十分强烈。


4、藏

“藏”是指精华,一种核心。也就是说,空性具有大悲的核心,具有大悲的精华,而大悲与空性二者是无二无别的。


5、空性大悲藏

空性与大悲这二者双运,就是现空双运。

现空双运的境界有有缘、无缘两种。从有缘角度,对众生生起强烈悲心,同时对一切万法没有强烈的执著,都是如梦如幻的,这就是现空双运、空性大悲藏。

空性大悲藏就是菩提心。

空性属于胜义菩提心,大悲属于世俗菩提心,所以说空性大悲藏也是包括在菩提心当中。


(二)“空性大悲藏”的重要性


1、修行的目的

在我们修行佛法、趋入解脱的过程中,最主要就是对治自相续中的烦恼,相续中各种各样的烦恼障碍了我们的解脱,当这些烦恼被清净之后,解脱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了。


2、有效地清净相续中烦恼之法

(1)分析痛苦根源

一切痛苦烦恼的来源就是四谛里面的集谛,而集谛的主要来源就是业和烦恼,业和烦恼未能断除的话,其他任何法都无法遣除痛苦。而一切业与烦恼的根源归根结底就是我执与俱生无明。

(2)找到根除方法

A.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曾指出:唯有大悲空性藏的菩提心,即智悲无二无别的菩提心才能断除无边烦恼。

B.无我的智慧(人无我、法无我)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正对治。


3、空性大悲藏之作用

(1)大悲圆满福德资粮

心中如果真实不虚地生起了大悲心,那么随之而来的菩提心宝前所未生的能够生起,已经生起的经久不衰、蒸蒸日上,从而圆满福德资粮。

(2)空性圆满智慧资粮

空性智慧则是根除轮回必不可缺的殊胜正道。自相续中只有真实不虚地生起了这样的无我智慧,依之圆满广大的智慧资粮。


(三)千万不要失毁菩提心


1、总说失毁之因

能失毁菩提心的因是谋取自私自利的意乐和它的助伴嗔恨心,这两者能使菩提心退而不增。


2、详细分析失毁之因

(1)直接因

对于舍弃众生或舍弃佛果二者,若失毁其中任何一个,则非但愿菩提心已失毁,依靠愿菩提心的行菩提心也随之退失了,这样就导致破了整个菩萨戒的学处,罪业非常严重,这是菩萨戒的根本堕罪。所以退失菩提心的两大过失,就是舍弃众生和舍弃遍知佛果。

(2)主要原因

舍弃众生和舍弃遍知佛果的主要原因是自私自利的心态和嗔恨心。

(3)根本因——我执

A、嗔心的来源也是我执

尽管在《释量论》中说:嗔恨心依靠不悦意的对境产生,贪心依靠悦意的对境产生。看上去,贪心嗔心的来源好像是外境,但实际上它们全部来源于无明我执和萨迦耶见,依靠这样的我执和我所执,产生了贪心,又产生了嗔恨心。

B、我执是菩提心的违品

很多大德在宣讲菩提心时都一再强调,对“我”的执著就是菩提心的违品。我执特别强烈的人,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利他心。只有我执越来越减少,菩提心才会越来越增长。


(四)如何防范失毁菩提心


1、从舍弃有情的角度来说防范

(1)对于个别一两个众生也不能生起舍弃利益他的心念

A、对仇人

比如一个加害过自己的人,或者杀害过自己父母、亲朋好友的凶手,自己对他恨之入骨,心想:“这个人对我伤害如此严重,即使有拯救他脱离痛苦的时刻,我也绝不去救度他,就算是有成办安乐的方法,我也不给他安乐,我绝不利益这个人,这是肯定的。”

B、对坏人

有的人虽然没有伤害自己,但确实罪大恶极,做了些人神共愤的事情,这时爱恨分明、嫉恶如仇的我们可能会咬牙切齿地说:“哎呀!这个坏蛋真该千刀万剐。”或者说:“这个人该死啊,这个人为何不倒霉啊!”

C、对伤害我的人

有的人并非罪大恶极,但对自己有损害,比如他偷了我的东西或者对我说一些讥讽嘲笑的言语,这时你心里愤愤不平,心想:“你对我如此这般,真是应该……”

D、总结

以上种种心念,终归是由自私自利的心念所引起的,再加上嗔恨心作为助伴,也就是说在生起嗔恨心的时候,就会舍弃那个众生。

只要当你生起“今后我不再帮他遣除损害、成办利益”的心念,这就是舍弃了那个众生,这就是等于舍弃一切众生,同时也失毁了菩提心、菩萨戒。

(2)怎么防范

A、小心翼翼、断除贪嗔

千万不要生起上述那些念头,并努力断除自私自利的心念和嗔恨心。要知道如果没有消除贪嗔之心,就很容易舍弃愿菩提心“以悲心缘众生”这一条件。

B、时常反观自心并忏悔

从发起菩提心开始,是不是有生起“舍弃众生”的心念,如果有,一定要忏悔。也可能不经意会有这样的念头,那就一定要及时忏悔,忏悔了再反复念发心仪轨,重新受持菩萨戒。这就是每天都要念诵发心仪轨的原因。


2、从舍弃遍知佛果的角度来说防范

(1)何为舍弃佛果

在积累资粮的过程中,资粮道、加行道行者,可能会因为害怕菩提道上的魔障而舍弃大乘成佛之道,堕入二乘行人(声闻缘觉),乃至堕入人天乘,甚至退失学佛的心念。这就是舍弃遍知佛果。以此缘故,自然就失毁了菩提心。

(2)舍弃佛果之例

A、因众生多而退失:有的人看到有情种类繁多、无量无边感到难以度尽而心生怯懦,退失发心。

B、因众生下劣刚强而退失:有的人看到有情行为下劣、粗暴邪恶、烦恼众多而心生怯懦。因为众生相续中有八万四千烦恼,由烦恼驱使,就会有八万四千种暴恶的邪行,看到无量的有情行为下劣、烦恼无尽难以度化而心生怯懦退失发心。

C、因佛道长远而退失:有的人听说佛道长远,必须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努力修行,觉得自己不可能完成而舍弃发心。

D、因佛道苦而退失:有的人听说若要圆满成佛度生的大愿,必须要修学福慧二资粮以及无边的难行苦行,由此心生怯懦而舍弃发心。

a、以布施为例

所布施的事物是自己的头颅、肢体,布施的对境是一切众生,时间是在轮回未空期间,数目是每一位众生都得到尽微尘数的头颅肢体。一听到要布施极微尘数目的头目手足,就叹息道:“唉!我做不到,我实在修不了如此大的成就,还不如修行声闻缘觉阿罗汉的果位!”或者心想:“成佛成圣太难了,我求人天福报就可以了。”

b、以此类推,持戒等也需要如此苦行成就,均不应生怯懦心。

E、小结

如果生起了类似这些念头,那么就已经犯下了舍弃遍知佛果这一根本堕罪。

(3)防范

A、坚定发心

即便看到修行那么困难,不应该退失发心,退失信心。

B、如理思维增上意乐

a、定能成佛

(a)应该思维,那么多的低劣众生都能得到人身,我如果从现在精进行持,必定能成就获得佛果。佛经当中说低劣的众生也能获得菩提从这一点角度来看,那我成就菩提又有什么困难呢?

(b)《妙臂请问经》云:“妙臂,此外,菩萨当如是了知:转为狮、虎、犬、狼、鹰、共命鸟、乌鸦、猫头鹰、蜂虫蚊蝇等众生尚且能获得佛果,我已转为人身,为何不竭尽全力获得菩提,当不退精进而行;妙臂,此外,菩萨当如是了知:成百上千人若已证得佛果,我无论如何也要证得佛果。”

b、为救老母

无边无尽的众生都做过自己的父母,恩德是非常大的,如今他们在遭受各种苦难,我独自一个人获得解脱,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说为了救度此等老母众生,也必须精进修法。

c、绝不懈怠

无始以来我们在世间八法当中已经耗费了那么多时间,如果能够少许用于修习佛法,那早已经成就佛果了。遗憾的是,我们因为愚昧不知,没有能精进修行。现在如果还是这样懈怠放逸懒惰,肯定还是在六道轮回当中轮转,遭受各种痛苦。所以我们必须要精进地修习正法。

d、如幻行持

虽然众生无量无边,但是所有的众生都是如幻、如画、如虚空之自性的,本来是未生而显现的,所以实有利众的事业是不必要的,为此也应该生欢喜心,以这种方式来修行菩提道无有厌倦地利益他众。


参考资料:《开显解脱道讲记(希阿荣博堪布)》《山法宝鬘讲记》《普贤上师言教 · 浅释(希阿荣博堪布)》等。

编写师兄:定解B11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112-定解B11-008


名词解释


原文: 布施者、所布施的财物、布施的对境,这三者在胜义中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世俗中如梦如幻、现而无自性,如是了知而布施,就是智慧度。


戏论

谓一切烦恼,及杂烦恼诸蕴。

二解:当知此中能引无义思惟分别所发语言,名为戏论。何以故?于如是事,勤加行时,不能少分增益善法,损不善。是故说彼名为戏论。

——《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无自性

(术语)谓诸法为因缘生,无一定之自性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原文:其实之所以不能持戒,就是因为有狡诈覆藏的心,有非理作意,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如法行为。


覆藏

覆藏心:已犯堕罪仍图掩饰隐讳之心。

——《藏汉佛学词典》


非理作意

非理作意云何?谓染污作意。

——《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原文:库鄂仲三子曾问阿底峡尊者:“一切道法以何为最?”


道法

道法:至涅槃正道之法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原文:修道中最殊胜的道相,就是贪欲越来越减少。


道相

指修道已得某位次之征相,如菩萨从初地以至十地均有不同的证境。

—— 《藏传佛教萨迦派》刘立千着



原文:将一切显现均观为上师、本尊或诸佛菩萨,这就是静虑度。这是有相静虑的观法,而无相静虑,一般不观本尊的显相。


有相

对于无相之语,有造作之相者,有虚假之相者。大日经疏一曰:“可见可现之法,即为有相。凡有相者,皆是虚妄。” 

无相

谓真理之绝众相也。又涅槃离男女等十相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原文: 据蒋扬钦哲旺波(麦彭仁波切之上师)的传记记载:在他16岁的一天早上,他于自现境界中,前往红色吉祥铜山,见到莲师被浩如烟海的眷属围绕,显现在云中。


自现

自然显现,本有显现。

——《藏传佛教噶举派》刘立千著


原文: 因此,如果无倒证悟空性实义,就与万应丹药相同,一切道法都已包括在它的范畴之内。


无倒

颠倒事理者,凡夫之通见,如指苦为乐指无常为常是也。离一切颠倒之正见曰无倒。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5112-定解B09-004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