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的重塑
生命的奇迹
【编者按】
两岁时,本(Ben)左眼开始看不见东西,被母亲带去医院。医生查出他的双眼均发生了视网膜癌变。在放疗和化疗失败后,外科医生摘除了他的双眼。从此,本永远地失去了视觉。
不过,在七岁的时候,本发明了一个解码周围世界的技巧:用嘴巴发出类似锁门时的“咔哒”声,并倾听回声。通过这个方法,本可以定位出门廊、人们、停靠的车和垃圾桶等物体的位置。他的这种行为被称作回声定位(echolocating):向环境中的物体发射声波,并捕捉反射的回声,来建立一个周边环境的心理模型。
虽然回声定位听起来像是一门人类不可能掌握的技能,但目前已有数千名盲人和本一样熟练掌握了这一技巧。
失明是如何让一个人产生用双耳理解周边环境的惊人能力的?答案就藏在演化赋予人类大脑的一项天赋中——极强的适应性(adaptability)。
每当我们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或培养新习惯时,我们大脑的生理结构会随之改变。神经元是大脑中负责快速处理信息的细胞,数以千计地相互连接,但就像每个小团体中人们的友谊一样,它们之间的连接也在不断变化:会增强,会减弱,也会找到新的伙伴。在神经科学中,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大脑可塑性”
大脑对意识的影响
堪钦慈诚罗珠仁波切在《慧灯之光》系列中讲到:
我们大家都知道,以前西方也存在着人类有灵魂与没有灵魂的两种观点。后来笛卡儿创立了二元论,人们就人云亦云地认为:人是肉体与灵魂的结合体。但这种学说在西方并没有成为主流思想。
后来又诞生了神经科学,他们认为:因为在大脑的某些部分受到破坏之后,就会对意识产生影响,所以意识应当是从大脑中产生的。很多人在听到这些宣传之后,都信以为真,继而使这种思想成为一种主流,其它思想又开始逐渐淡化。
时至今日,很多人又对这种说法产生了怀疑。因为这种说法虽然可以解释某些方面的问题,但同时又出现了很多其根本不能解释的脑外记忆等生命奇迹。
今生来世
以前很多神经科学家认为,在大脑的某些部位出问题以后,精神就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所以就将大脑与精神划等号,认为精神是大脑的产物。
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事到如今,包括获得诺贝尔奖的神经科学家都不承认这种说法,而持有与佛教一致的观点:人的精神不是从肉体产生的,所以也不是大脑的产物,但肉体与精神还是有着一定的关系。
大脑和大脑里的脉
密宗特别强调这一点。密宗认为,人有四个脉轮,分别位于肚脐、胸口、喉咙和头顶。头顶的脉轮又有五百个细微脉轮的分支,甚至还可以继续细分。每一个脉轮都有不同的作用,它们是思维的工具。如果把精神比喻成一个人,大脑和大脑里的脉就像是计算机或其他工具。人依靠工具完成工作,精神通过大脑完成工作。
在众生死亡并转世投胎到另一个身体之后,整个身体包括大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精神与大脑有一定的关系,肉体反反复复地更换,有可能会让精神上的一些东西逐渐消失,菩提心也不例外——即使今生有了初步的菩提心,但换一个身体后,就可能会消失。
延续菩提心的窍诀
我们不但要考虑今生怎样培养菩提心,还要考虑来世怎样保留和继续培养菩提心。
具体的方法,是取舍“黑白八法”。黑白八法即《宝积经》里说的四黑法和四白法,一共八种念头。若行持四白法,舍弃四黑法,我们的菩提心不但今生不会中断,甚至来世也可以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