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慧之法 >> 《俱舍论》讲记 第93课 Back

《俱舍论》讲记 第93课

智慧之法 2021-06-15



《俱舍论》分为八品,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七品分别智。

分别智是前面圣道的因。如果要获得圣道,智是一个主要的因,所以我们要对分别智进行分别和观察。

在大乘佛教中,智、慧等基本都属于善法和无漏法。但在小乘有部中,它既包含无漏的智慧和善法的智慧,也包含了和坏聚见等相应的一些智,所以小乘的智是比较广义的。当然能够作为圣道的因,一定是属于无漏的或善法方面的、随顺于解脱道方面的智,而坏聚见等其他方面的智不能算为解脱的因。

第七分别智品 分五:一、智之基;二、智之自性;三、具智之理;四、得智之理;五、智所摄之功德。

甲一、智之基

无漏诸忍非为智,

尽智无生智非见,

此外圣慧为二者,

余为智六亦为见。

此处将慧心所安立为智的基。无漏的忍、智、见三类法都是慧心所。虽然都是慧心所,但也要分别,比如忍不是真实意义的智;有些智,比如尽智、无生智,不是见;这里的见即是见,也是智。

“无漏诸忍非为智”,首先讲一些忍虽然是慧,但不是智的情况。“无漏诸忍”,在见道当中有法忍和类忍,那么这些无漏的忍是不是智呢?不是智。为什么不是呢?因为智要具有决定自境的本体,对于自境要非常的决定[1],决定自境的本体才称之为智。

忍具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呢?忍是正在和障碍、烦恼作战的时候。此处以怀疑为例子,正在通过忍来断除怀疑,正在断还没有断完的时候,忍和怀疑是同时具足的,具有忍的同时,还具有怀疑。既然具有怀疑,当然就不具有决定,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还有怀疑和你并存的缘故。你虽然和它作战,正在消灭它,但是毕竟还没有灭尽,这个时候在忍存在的同时,怀疑也同时存在。所以一个具有怀疑自境的忍是否具有决断的本体呢?不具有,还没有办法决定自境。

所以忍虽然是无漏的,但还不是智。因为这个智就是决定自境,必须对自己的境非常决定,决断的一种本体,才能称为智。所以“无漏诸忍非为智”。

“尽智无生智非见”,尽智和无生智肯定是智,二者对于苦集灭道的境完全决定,没有任何怀疑,一定是智的本体。“非见”,但是它们不是见,因为见要计度分别的,比如他觉得自己还要往上走、还有往上争取的地方,这就是计度分别。但是尽智和无生智已经属于无学道,不能再往上走,所以它们虽然是决定对境,但没有计度分别,没有再往上取更上的法分别的缘故,“尽智无生智非见”。

“此外圣慧为二者”,除了忍、尽智和无生智以外,还有法智、类智等。从苦法智、苦类智到道法智、道类智这些圣慧不是忍。第一刹那正在断烦恼是无间道,属于忍;第二刹那到了解脱道,就是智了。苦法忍产生苦法智的时候,这个智对于欲界苦谛下面的法已经完全确定了,能够决定自己的境,所以是智;它还有计度分别,因为它的智慧还不圆满,还有往上争取的法,还有再得法的希求,有学道还有得到更加增上智慧需要的缘故,苦法智既是智也是见。

“余为智六亦为见”,所谓的“余为智”是除了圣者智慧之外的世间正见。凡夫的世间正见也是一种智。世间正见对于自己的境是可以断定的;它本来也是具有计度分别的,所以它既是智也是见。

“六亦为见”,包括世间正见在内,还有坏聚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烦恼见,这个五种也是智也是见。前面讲了,这个智并不一定是善法、无漏的,也有属于烦恼方面的。虽然它们是不正确地,但是决定的。

这五种见对于自己的境可以决定。比如坏聚见决定有我和我所;边执见决定是常或是断;邪见决定因果不存在;见取见把下劣执为殊胜;戒禁取见把非因执为因,都有一种决定,没有怀疑。怀疑在这里是不存在的,它单独列为一个烦恼。所以坏聚见等五见和世间正见这六种既符合智的法相,也具有见的本体,所以“六亦为见”。

慧有忍、智和见,此处分别哪些不是智,哪些是智不是见,哪些是智也是见。以上即是智之基。

甲二、智之自性 分五:一、概述及对境;二、分类及差别;三、定数及对治之差别;四、相之差别;五、法之差别

乙一、概述及对境

概述分有漏和无漏。对境中,俗智的对境是一切,法智的对境是苦谛,类智的对境是上苦等。
智分有漏与无漏,
有漏谓初世俗智。
无漏分二法类智,
俗智对境为一切,
法智缘欲苦谛等,
类智行境上苦等。

第一句把所有的智分为有漏无漏两种,是总的概述。第二三句把有漏智和无漏智做个划分。第四五六句讲俗智、法智和类智的对境分别是什么。

“智分有漏和无漏”,佛经当中讲了十种智,即法智、类智、世俗智、他心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这些智前面也提到过,但是真正宣讲是在这一品。

十种智归纳起来可以分为有漏和无漏两种。首先有漏是什么呢?“有漏谓初世俗智”,“初”在注释当中不是很明显,其他注释也没有解释“初”的意思。

在咱们的注释当中,世俗智排在第三位。但是唐译的注释当中把世俗智排在第一位,世俗智后面才是法智、类智等,也许是从这个角度讲的。首先是世俗智,所以“有漏谓初世俗智”。

世俗智的本体是什么?它就是缘瓶子、氆氇等世俗的这些法。但是后面讲对境的时候,它也可以缘一切,所以也不一定是从对境的角度讲的,总之这样一种世俗智的本体是有漏的,它是缘这些对境的有境。这个有境还没有证悟无漏,还不是处在无漏的状态当中,所以它是有漏的本体。

“无漏分二法类智”,这些智都是有境,不是从对境的角度讲。“无漏分二”,无漏的智慧分两种,一个是法智,一个是类智。这两种也包含了其他智,因为法智类智当中也有苦集灭道,尽智和无生智其实也是缘苦集灭道分下来的。

它们的对境是怎么样的呢?“俗智对境为一切”,世俗智虽然是一种有漏,但是它的对境很宽泛,它可以缘一切法,有为法可以缘,无为法也可以缘,苦集灭道也可以缘。

有为分了两种,有漏的有为和无漏的有为;无为法分为虚空无为、非抉择灭无为、抉择灭无为等。此处世俗智的对境没有简别,所有的有为法和无为法都可以缘。

以我们的心为例,现在我们的心是世俗有漏的本体。这个有漏的心可不可以缘有为法呢?当然可以,树、瓶子可以缘,苦集灭道也可以缘;可不可以缘无为法呢?也可以,抉择灭无为、虚空无为也可以缘。只不过圣智在缘苦集灭道的时候,产生一个符合于实相的,符合苦集灭道本身的正确的一种证悟,这个方面是无漏的。有漏的也可以缘,但是带着烦恼心或者怀疑。我们可以缘任何法,但是结论不一定正确。

我们可以缘佛果,但是我们缘的佛果是不是正确的呢?我们缘的佛果是自己的分别念面前显现的一个佛果的状态,其实和真实的佛,现证的佛果差别很大。同样,我们也可以缘如来藏,但是我们缘的如来藏只是我们分别念面前的一个概念的总相,是一个大概的影像而已,真正的如来藏我们缘不了。空性也可以缘,无分别智也可以缘,要么是缘一个名称,要么就是缘一个总相,要么就是缘一个扭曲的状态,但是我们觉得还是缘到了。所以世俗智可以缘一切,但是不一定正确。

世俗智看上去好像很厉害,其实也没什么厉害的,缘这些瓶子、柱子的时候,也没有缘到它的无常、生灭,反正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种瓶子的形相。

“法智缘欲苦谛等”,法智是缘欲界的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类智行境上苦等”,上界就是色界、无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苦集灭道是类智的行境。

乙二、分类及差别

彼等以谛别立四,

由依四谛彼等智,

安立无生与尽智,

初生即苦集类智。

第一句“彼等以谛别立四”,法智类智缘四谛安立为四种。后三句主要讲尽智和无生智。

按唐译的科判,这几个颂词把十种智做了介绍。

“有漏为初世俗智”讲了世俗智和世俗智的对境,然后再讲了法智和类智,“无漏分二法类智。”“彼等以谛别立四”讲了四种智,即苦智、集智、灭智和道智。“由依四谛彼等智,安立无生与尽智”讲了无生智和尽智。以上颂词讲了九种智。下面的颂词“由四智立他心智”讲了他心智。如此安立了十种智。

“彼等以谛别立四”,“彼等”就是法智和类智。法智和类智可以分四种,怎么样分四种呢?“以谛别立”,通过四谛的差别再分别的单独的安立四种智,即苦智、集智、灭智和道智。它们包括在法智和类智当中,但是因为缘谛的不同,分了四种智。

“由依四谛彼等智”,再进一步依靠四谛的智慧,“安立无生和尽智”,再安立无生智和尽智。为什么依靠四谛来分尽智和无生智呢?所谓的尽智,佛陀告诉这些修行者,“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这些弟子成就之后,“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该见的见了,该修的修了,该断的断了,该证的证了,从这个方面安立尽智,所以尽智是缘四谛的。

苦谛是应该了知的,我已经了知了,这是尽智的一部分;集谛是应该断除的,我已经断了,这个又是尽智的一部分;灭谛是应该现前的,我已经现前了;道谛是应该修的,我已经修了。所以四谛该知的知了,该断的断了,这个方面就叫做尽智。

安立了尽智之后,再安立无生智。无生智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苦谛是苦,知道了之后,没有什么再进一步了知的了;集谛断了之后,也没有什么再断的了;灭谛证了之后,没什么再证的了;道谛也没什么再修的了,从这个方面安立无生智。

不管是尽智还是无生智,都是缘四谛安立的。

“初生即苦集类智”,“初生”就是尽智和无生智。尽智和无生智最初产生的时候,是缘苦谛和集谛的类智而产生的。有顶的九品烦恼完全断尽之后,才能安立尽智和无生智。

首先他把八品的烦恼断完,然后通过金刚喻定断第九品。通过金刚喻定断的时候,他首先缘的是苦和集。见道的时候,断掉的是有顶的见惑,道理方面的迷惑已经断完了,但具体的烦恼,事相方面还没有断,这个方面必须要通过修道来断。真实地通过修道的智慧把有顶第九品修惑完全断掉的,就是金刚喻定的时候了。

到了金刚喻定的时候,首先是现前苦谛和集谛,通过金刚喻定把苦和集完全灭掉了,所以“初生即苦集类智”。

下面是十智当中的最后一智——他心智。
由四智立他心智,
不知胜地利根心,
罗汉过去未来心,
法智类智互不知。

颂词当中第一句“由四智立他心智”真实安立他心智,他心智没有单独的,而是由前面的一部分智慧安立的。后面三句主要讲他心智的分类,也就是他心智能够缘什么,不能够缘什么,能够了知什么样的心,不能够了知什么样的心。

他心智就是平时我们讲的他心通,他心通其实也是一种智,他对于对境也是一种决定的。

“由四智立他心智”,由四种智慧可以安立他心智。他心智不是单独的,前面的九种智慧当中,法智、类智、道智、世俗智可以现前他心智。

他心智有两种,一个是缘有漏的,一个是缘无漏的。如果是缘有漏的他心,属于世俗智;如果是缘无漏的他心,就是道智;根据对治的差别,分为法智和类智。

他心智就是知道别人的心在想什么,或者什么感受,是苦还是乐。有的地方讲,真正的菩萨要调化众生,还是要具有一些神通,否则有些众生可以调化,也种下一点善根,有些就不一定。无垢光尊者在《禅定休息》当中也讲“无有神通难利他”,没有神通还是很难利他的。

佛法并不强调神通,因为凡夫人就喜欢这些东西,如果我有神通,我就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他如果对我产生什么样不好的念头,我就可以去揭穿他,大家觉得这个很好耍。如果把学佛法全部都安立成这个方面的话,他就容易入歧途;如果去追求这些外在的神通,就会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发展神通上面去了;最后发展成只要有神通就认为是厉害的,不管有神通的人是内道还是外道,有就依止,他不会把心放在确定因果,修无漏道,修止观等上。为了避免初学的凡夫人把目标定错了,佛陀也是刻意遮止,很多大德自己有神通,也说自己没有神通,而且也很呵斥说神通的人。

众生容易堕于两边,要么特别喜欢,要么就不敢提了,神通都不能提,“你可不要提神通,佛法当中是不讲这个的。”其实真正来讲,佛法当中的神通多得不得了。神通就看谁来用,如果你的心特别正,有神通度化众生很方便。神通在佛法当中有很多,而且也有很多修行的方法。有一部分众生给他讲很多道理,他就是听不进去,但稍微显现一点点神通,他马上就服了,这种情况也多得不得了。

圣者是有度的,一般的凡夫者可能抓不住这个度,到底什么时候应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有的时候会生起一些名闻利养的心,有的时候还会被非人、魔抓住机会,侵入自己的修行,让自己产生一个中断的障碍,这都有可能。

总之,他心智等神通在修行者的相续中客观存在,而且佛陀也教了很多神通,在《般若经》当中也讲一种波罗蜜叫神通波罗蜜。在《经庄严论》当中也有神通品专门讲神通。有的时候,鼓励菩萨去获得,去修炼;有必要的时候,还是需要遮止。对于我们普通的修行人来讲,对神通的态度也应该了解。

“不知胜地利根心,罗汉过去未来心”,首先“不知胜地”,然后不知“利根心”,然后是不知“罗汉”心,然后不知“过去未来心”。“法智类智互不知”,法智不知道类智,类智不知道法智。

“不知胜地”同地的心可以知道,下地的心可以知道,但是上地的心没办法知道。比如下禅的心没有办法知道上禅的心,因为他已经跨地了,上地的境界比下地的高,所以下地的境界没办法了知上地境界的心。初禅的心没有办法了知二禅的心。反过来讲,如果不越地,或者比自己下的可以了知。初禅的心可以了知欲界和初禅。

“不知利根心”根基有钝根和利根的差别,信解的心没办法了知见至[2]的心。虽然信解者具有他心智,但是他没办法了知见至的心。钝根的一来果的他心智没办法了知利根见至的一来果的心。

“不知罗汉”不来果没有办法知道阿罗汉的心,因为他是三果,阿罗汉是四果,下面没有办法了知上面的。同样,一地菩萨没有办法了知二地菩萨的心;二地菩萨没有办法了知三地菩萨的;十地菩萨没有办法了知佛的境界。当然凡夫人更没办法知道了。

“不知过去未来心”他心智一定是缘现在的心。现在的心正在起心动念的时候,我就可以了解你正在起心动念的心。过去的心和未来的心都没有办法了解,为什么呢?因为过去的心已经灭了,没办法去缘已经灭掉的心;未来的心还没有产生,也没有办法缘。所以我们只能缘现在的心。当然现在的心可以想过去,也可以想未来。比如你在想明天去哪里耍,吃什么东西,这个可以了解。但是已经灭掉的过去的心不能了解,然后还没有生起的未来心没有办法了解。正在产生的现在的心,不管在想现在的事、过去的事,还是未来的事,都可以被他心智了知。

是不是佛陀也没有办法了知过去、未来心,有些圣者也没有办法了知过去、未来心呢?通过其他的神通,比如宿命通、天眼通等可以了解,但是他心智不行。

“法智类智互不知”法智和类智是两个不同的类别,一个是法智,一个是类智,二者之间没办法互相了知。因为法智主要缘的是欲界的法,类智主要缘上二界的法。它们缘的对境不相同,所以法智缘不了类智,类智也缘不了法智。

下面的颂词也是属于他心智的。

一切声闻他心智,

了知见道二刹那,

麟角喻知三刹那,

佛无加行知一切。

首先圣者见道当中没有他心智,为什么呢?因为见道全都是无漏的心,一念接一念,特别快,而且特别短暂,在这个当中是没办法起他心智的加行的。要生起他心智必须要修加行,必须要作意,但是在见道当中,十五刹那特别快,而且连得很密,这个时候没有时间去起加行,所以见道当中没有他心智。大乘说见道一刹那,一刹那当中怎么样起他心智?全都是无漏道,很快,彼此之间连接很紧,来不及起加行,所以见道当中没有他心智。

但是见道本身可以成为别人他心智的对境,其他圣者的他心智可以缘见道的状态。分了三类,声闻的他心智缘见道,麟角喻独觉的他心智缘见道,和佛的他心智缘见道,差别比较大。

“一切声闻他心智,了知见道二刹那”,见道圣者的心在见道当中有十五个刹那,上地的声闻可以了知他们见道当中的第一个刹那和第二个刹那,即苦法忍和苦法智。他首先提前做加行,加行做完之后,一入他心智,就可以见到十五个刹那当中的苦法忍和苦法智,但后面的类智等就没办法了。

因为法智和类智不一样,通过他的他心智,见到苦法忍和苦法智之后,他如果还想要知道类智,必须要重新做加行,调换作意的对境,因为所缘不同的缘故。但重新修加行已经来不及了,唐译的注释当中也提到,声闻在三乘[3]根基当中属于钝根,如果他重新修加行,需要十三个刹那。其实十三个刹那已经特别快了。第一个刹那、第二个刹那已经过了,第三个刹那开始修加行,十三个刹那的加行圆满之后,已经到了第十五刹那了,他刚要看的时候,对境已经进修道了,所以来不及。

最后能看到道类智,但是这个第十六刹那道类智已经属于修道的了,所以他只能了知见道二刹那。

“麟角喻知三刹那”,麟角喻独觉[4]的根基比较利,他可以知道三个刹那,第一刹那苦法忍和第二刹那苦法智可以知道,第八刹那也可以了知。第八刹那已经到了类智。苦谛下面的他已经来不及看了,因为他要中间做加行。利根的独觉用五个刹那修加行。第一刹那、第二刹那看完之后,马上从第三个刹那开始修加行,然后五个刹那修完之后,就到了七个刹那,再一作意就到了第八刹那,他就可以看到第八刹那见道的心——集类智。所以他可以看到三个心。

既然他是利根者,第八刹那以后,再作意五个刹那,原则上来讲,第十四刹那应该也来得及。但是这里为什么只安立三个呢?一种观点是已经看过了,不想看了,属于法智的情况已经看了,属于类智的情况也已经看完了,也没什么可看的了;还有第二种观点是,他再做加行也来不及了,由于劳累而不能成就神通。他刚开始做加行的时候,力量还强大,再做一轮加行的时候,第八刹那他也修成了。然后连续再来一次他就没有办法了,虽然他已经是阿罗汉了,但他要做这些还是比较劳累的。

有些观点说,原则性来讲,还是可以看到的。此处颂词的观点是只看三刹那。

“佛无加行知一切”,佛陀不存在这个问题,他的所有功德都圆满了,任运了知一切,所以十五刹那完全可以了解。声闻入见道的十五个刹那,佛陀清清楚楚,完全了知,不需要重新做加行。因为佛陀的禅定、智慧、神通完完全全都已经圆满了,所以佛不需要加行可以了知一切。

尽智则于一切谛,

谓已遍知等决定,

谓我更无所知等,

承许彼为无生智。

再把尽智和无生智专门以颂词来做一个介绍。前边都是附带介绍的,真正正面来介绍尽智和无生智就是这个颂词。

“尽智则于一切谛,谓已遍知等决定”,什么是尽智呢?所谓的尽智就是对于四谛全部“遍知等”,已经遍知了所有的苦,已经完全断除了集,灭谛已经完全现前了,道谛已经全部修了。他在入定的时候见到这些,出定的时候就靠后得来确定。

无生智是什么呢?“谓我更无所知等,承许彼为无生智”,在尽智的基础上,遍知苦谛之后,进一步也没什么所知的了;断尽集谛之后,再没什么所断的了;灭谛也再没什么所证的了;道谛也没有更进一步所修的了,这些问题依靠后得来决定,这个方面就是无生智。

以上大概介绍了十种智慧,下面还要进一步地安立。前面我们已经对于这些苦集灭道、法智类智大概学习过很多次,所以很多都是比较熟悉的。                    

                     


[1] 唐译为决断。

[2] 信解和见至都属于圣者修道位,圣者修道位的钝根者叫信解,利根者叫见至。

[3] 佛、独觉、声闻。

[4] 麟角喻属于利根独觉,钝根的独觉是部行独觉。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