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唤醒迷梦 >> 【爷孙骑驴】的故事---众生的心态千差万别!菩萨如何面对? Back

【爷孙骑驴】的故事---众生的心态千差万别!菩萨如何面对?

ShanZhiShi 唤醒迷梦 2021-11-05

【爷孙骑驴】的故事---众生的心态千差万别!菩萨如何面对?


从前,有个老头带着孙子进城赶集。



路远天热,老头腿脚不便,就骑了驴走,小孙子牵着驴跟着。走着走着,一位老婆婆看见了,便说:“你看你这个老头,只顾你自己骑着驴,倒让小孩子自己走。”老头想想,这老婆婆说的也是,小孙子一路走也累了。



于是,赶紧从驴背上下来,老头把小孙子抱上驴背,自己跟着驴走。又走了一会儿,遇到一个书生,书生见了说:“这小孩子真不懂事,自己骑着驴,却让老人家跟着走。”



小孙子一听,也觉得书生说的有理,于是,爷孙两人谁也不骑了,跟着驴走。又决走多远,路过一片农田,有两人正在田里锄地,看见两人都跟着驴走,就指着他们爷俩儿议论说:“这爷俩一对傻子,有驴不骑,却跟着驴走。”



爷俩听见了,老头说:“孙子啊,算了,咱俩一块骑上驴吧,也别让人说你不好我不好,还把咱俩当傻子了。” 于是俩人都骑上了驴,慢慢走。


走不一会儿,又遇见一个和尚,和尚见他俩一块骑着驴,便说:“阿弥陀佛,老施主还是发发慈悲吧,你爷俩骑在这么一头瘦驴身上,这驴怎么能受得了呢?阿弥陀佛!” 这倒好,老头又没了主意,俩人又都从驴背上下来,谁也不敢骑了。



于是两人商量,咱们抬着驴走吧,那别人就都无话可说了。可那驴不让抬啊,两人正在和那驴叫劲呢。



作为大乘佛子


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会发现


众生的心态也是千差万别的,难以全部取悦


发心佛子有可能会因此心生厌烦而舍弃众生


且看 寂天菩萨和上师 如何开示



颂词:愚稚意不合,心且莫生厌,彼乃惑所生,思已应怀慈。

颂义:凡夫愚者的心互不相合,很难全部满意,我们也不要因此而生厌烦,要想到他们是因为烦恼而不由自主,这样思维以后,不但不会心生嗔恨,反而会以更慈悲的心态来对待他们


1、实际情况:众生的心态千差万别,极难取悦所以不可能尽如其意
1)总说:(千差万别)世间众生的心态千差万别,意乐根基各不相同,(应机施教)释迦牟尼佛之所以传八万四千法蕴,也是因为这个缘故。(难以取悦)由于众生的意乐很难一致,所以不可能尽如其意
2)以学院的人为例:(例子:发东西)比如我赞叹一个人,对方也许高兴,也许不高兴。最近学院发心人员非常辛苦,一年的发心基本上圆满了,今天我本来想给他们发点东西,但仔细观察一下,发现有些人会高兴,有些人会不高兴,后来想算了,干脆全部放下来。(例子:赞叹)众生的确就是这样,比如说我今天赞叹他人,有些人就特别高兴:“上师表扬我了,我以后要好好地发心!”有些人反而不高兴:“我想默默无闻地做点事情,你为什么赞叹我?
3)以凡夫众生为例所以众生的性格完全不同。有些人看见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心态,始终没办法满足开始产生厌烦心(舍利子)就像当初的舍利子一样,认为度众生非常困难,以后不度了,自己学一些小乘行为(谚语)其实,我们藏族有句俗话:“三十个人有三十种心,三十头牦牛有六十只角。”做任何一件事情,让所有众生都满意是不可能的凡夫人极难以取悦,有时候想尽一切办法让他高兴,结果总有一些事让他不高兴(组长例子)比如有的组长非常积极,认真负责,有些人就看不惯,说他想当先进分子;如果组长不积极,有些人说这个组长没有什么用。积极不行,不积极也不行!(闭关例子)还有些人如果闭关,别人就觉得:“这个人真麻烦,天天都不出来,好像有毛病。”如果他不闭关,又认为:“这个人整天在外面跑来跑去,肯定有问题。”所以不管你怎么做,众生的心也不可能满意
4)圣者角度:那怕行为再清净,修行境界再了不起,也有人吹毛求疵无故毁谤
(上师讲课例子)平时讲课如果讲快了,很多人都抗议:“你讲得太快了,我们听不懂。”然后稍微慢一点,有些人又说:“这么慢的话,听起来特别累。”后来我想不管别人怎么说,还是随着自己的因缘做吧,要让所有众生都满意,这是根本不可能的。(管家例子)有些管家也常跟我抱怨:“我这样做好多人都不满意,我可不可以不干了,不然会得罪很多人。”听到这种话,我有时候就会想起这个颂词。(佛陀例子)其实不要说我们,就连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也有提婆达多、善星比丘对他不满,还有外道诋毁佛陀戒律不清净(大德例子)以前的百丈禅师,从传记和有关介绍中看,曾有人毁谤他是“破戒僧”;憨山大师、倓虚大师等也受过各种委屈和诋毁。(总有人吹毛求疵)可见,一个人的行为再清净,修行境界再了不起也有人对他吹毛求疵。尤其当一个法师的利生事业逐渐广大时相当一部分人会站出来无缘无故毁谤,这种现象时有发生。

2、面对方法:思维众生被烦恼束缚,非常可怜,应该以慈悲心对待。
1)凭良心去弘法利生,不要计较太多。
所以,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如果别人说什么,假如有理由,我们可以虚心接受,但若纯属无因诽谤,自己也不要特别执著,凭良心去利益众生就好有些人什么都不敢做,总怕别人说三道四。其实别人说什么无所谓,自己没有错的话,他们说是他们的事情,没有必要计较太多
2)结合教证公案说明,应以慈悲心对待被烦恼驱使的可怜众生。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这些可怜众生,在烦恼驱使下无自在地造口业,不但对他们不应嗔恨,反而更生悲悯之心(佛陀教言)佛陀在《富楼那请问经》中说:“见众生造恶业时,要尽量劝导他们,恒时满怀慈悲心,不应对彼起嗔恨。”(菩萨教言)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也说:“众生无有自主地恒时造罪,作为智者,不要执著这是他们的过失,而应认为他们在不愿意的情况下行持颠倒之事,对此自己的悲悯心更为增盛。”所以我们平时遇到恶人时,不但不要嗔恨他,反应生起大悲心
(祖师大德公案)记得华智仁波切在涅塘讲《入行论》时,有位老人供养他一块铸成马蹄形的银子。六七天之后,华智仁波切离开该地,一个小偷曾看见他收受那银块,就跟着他想伺机偷窃。一天晚上,当华智仁波切入睡后,小偷趁着黑暗潜近身来。华智仁波切身旁放着一个小口袋和一个茶壶,这是他所有的家当。(看到华智仁波切的故事,觉得我们这里有些修行人真的很轻松,什么财产都没有,有吃有穿就可以了,其他什么都用不着。)小偷小心翼翼地搜袋子,摸索声惊醒了华智仁波切,他叫道:“喂,你在做什么?半夜三更在我的口袋里找什么?”小偷答道:“有人给你一块银子,快拿出来给我!”“唉,跑这么远来,就只为了那银块,可怜的傻瓜!听着:现在赶快回去,天亮时你就可到达我坐的那块草地,银子就在那附近---我拿它当石头来垫茶壶,在营火灰烬中找吧!
小偷很怀疑,但看银子又不在行囊中,而银子被抛弃在营火里,对他来说是绝不可能的事情。无论如何,他还是回去找。当他来到华智仁波切传法的地点,在火圈的石堆中找到了银块。小偷大为惊异,感叹地说:“天啊!这个华智是一位真正的喇嘛,丝毫没有世俗物欲的执著,而我蓄意向他偷东西,得到的只有恶业,将来我肯定会下地狱的。”
他非常懊悔地再度去找华智仁波切。好不容易找到时,华智仁波切问:“你又来干什么?”小偷非常激动,呜咽地说:“对不起,我找到了银子,但却没有认出您是一位大成就者。我原先打算鞭打您,并抢走您所有的东西。现在我向您忏悔,乞请您的原谅。”华智仁波切说:“不要向我忏悔,只要经常祈祷三宝就行了。”当时,华智仁波切身旁的弟子捉住那小偷,并准备打他。华智仁波切大声呵斥道:“如果你们伤害了我的弟子,就好像伤害了我一样,放开他!”
3)反观世间人的做法:以嗔恨对待众生。
与此相反,(例子:小偷)我们有些人遭遇小偷时,嗔恨之心特别强烈。原来有个人的家被小偷洗劫一空,第二天他就拿着刀子在屋里一直等……。华智仁波切如果看到他的行为,恐怕会哈哈大笑的。(例子:恩将仇报)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众生,不管对他怎么好,他不仅不知感恩,反而制造违缘伤害我们。对于这种人,世间上有些人觉得忍无可忍,如果有机会,拿刀杀了他也没什么困难。
4)总结:发了菩提心的人,对众生不但要修安忍,而且还要以德报怨。
但是作为一个发心者(了知众生被烦恼逼迫)我们应该知道众生都有自己的烦恼,在烦恼催动下,他们没有任何自由,行为就像发疯了一样他们在生贪心或嗔心过后,也会觉得自己不对,但事情已经发生,再后悔也无法挽回了。(修行人的正确做法:以德报怨)因此,遇到别人伤害自己时,我们应尽量如树而安住,不管他怎么骂我打我,甚至想要杀我,我也觉得他很可怜,反而念一些阿弥陀佛或佛菩萨心咒回向给他,若能做到这样,那就是真正的修行人反之,如果别人说你几句,你就跟他大打出手,不管你有什么理由,千错万错就是你的错(牢记菩萨身份)因为你是发了心的人,别人有理无理你都要安忍。当然,关于安忍的道理,《安忍品》中讲得更详细,等讲完了那一品后,你们谁也不会打架了!



以悲心不舍众生,以智慧观为幻化。


◆  ◆  ◆  ◆  ◆ 






扫描关注

唤醒迷梦 早证菩提!

相逢很短 关注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