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离幸福很近•怎样面对痛苦》学习笔记 Back

《离幸福很近•怎样面对痛苦》学习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脉络梳理




简略分析


引言
一、人类痛苦的分类
1、佛教通常的分类
2、圣天论师的分类
二、认识三界皆为痛苦的本性
1、人生在世,苦多乐少
2、对苦与乐的错误认识
三、人们解除痛苦的不同方法
1、低劣的世间方法
2、中等的世间方法
3、殊胜的佛教方法
结语



展开分析


引言


交流的主题(“怎样面对痛苦”)源于对佛教的信心与敬仰。
佛教中常讲“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世人也喜欢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因此,我们能在这里聚会,并不是无因无缘的。这种因缘,应该是源于在座师生对佛教的信心与敬仰,所以才衍生了今天的交流主题——“怎样面对痛苦”。


一、人类痛苦的分类


1、佛教通常的分类
▶ 苦苦、坏苦、行苦三大根本苦
▶ 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等八支分苦


2、圣天论师的分类
▶ 将人类痛苦归摄为两种:身苦与意苦
▶ 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苦,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
▫ 上等人的痛苦,是心理上的苦受,比如工作压力、竞争忧虑、“高处不胜寒”的辛酸等;
▫ 小人物的痛苦,则是身体上的苦受,比如缺衣少食、超强度劳动等。
▫ 由此两种痛苦,恒时不断地损恼着芸芸众生。
▶ 快乐与金钱无关
▫ 不少人以为有钱就会带来快乐,但后来有了钱以后才发现,快乐并没有如期而至,痛苦却反而层出不穷。
▫ 美国盖洛普调查:中国消费者1994年幸福指数69分;1997年达到71分;2004年却降到了67分。说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刚开始觉得很幸福,但过不了多久,幸福指数就日渐下挫,最后还不如没钱的时候幸福。



二、认识三界皆为痛苦的本性


1、人生在世,苦多乐少 
▶ 许多人被痛苦所迫而自杀 
▫ 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相当于每两分钟就有一人自杀身亡。
▶ 《中观四百论》前八品专门讲了世俗谛中的各种痛苦
▶ 《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 美国史学家达林认为幸福之存在于想象当中

2、对苦与乐的错误认识
▶ 把酒后疯狂失常的颠倒意识当做快乐
▶ 认为轮回中并非全是痛苦
▫ 实际上,这些快乐都是暂时的、无常的,随时可以变成痛苦。我们的快乐,就像一块蓝布上的小白点,只是偶尔的点缀,却不是人生的底色。
▶ 认为快乐存在于感官之上
▫ 身体的接触、悦耳的声音、漂亮的东西,都可以带来快乐。但这种快乐特别肤浅,有时候通过药物也可以获得。
▫ 真正的快乐,其实来源于内心,要想离苦得乐,就必须从内心下手,用大乘佛教的良药,彻底拔除痛苦的根本。



三、人们解除痛苦的不同方法


1、低劣的世间方法
▶ 借瘾消愁:酗酒、抽烟、吸毒
▶ 纵情声色:邪淫、卡拉OK发泄,或者打麻将、花天酒地
▶ 付之一炬:把痛苦的事写在纸上烧掉
▶ 歇斯底里:到山谷里大喊大叫,或者用头使劲撞墙,甚至把家里的锅碗瓢盆全部砸烂
▶ 摧毁生命:杀人或自杀

2、中等的世间方法
▶ 游山玩水
▶ 寄托他人:找有智慧的人聊聊天,或者作一些心理咨询
▶ 心灵鸡汤
▶ 功效:可以暂时压制痛苦,但治标不治本

3、殊胜的佛教方法
▶ 功效:很容易消除内心的痛苦。即使有些习气根深蒂固,无法一下子完全断除,但只要持之以恒经常串习,痛苦也迟早会离你而去。
▶ 方法一:利益众生,断除自利
▫ 当你特别痛苦时,首先要认识到痛苦的来源是我执,也就是自私自利的这颗心。而要想斩断它的来源,理应学习一些佛教经论,以大乘的无我精神改变自私自利的心态。
▫ 即使没有大乘的慈悲心、菩提心,至少也应具有仁爱的传统道德。
▶ 方法二:苦乐皆转为道用
▫ 遇到痛苦时,佛教中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将它转为道用。也就是说,本身这个事情是一种痛苦,但你可以不把它当作痛苦,而把它利用起来。
▫ 无著菩萨《快乐之歌》中的教言。
▫ 爱因斯坦说:“通向人类真正伟大境界的通道只有一条——苦难的道路。”
▫ 驴子掉入枯井的公案。
▶ 方法三:修持自他交换
▫ 重病在床、名声受损、穷困潦倒时,可以发愿:“轮回中也有许多感受这样痛苦的众生,愿他们的一切苦难都成熟于我身上。”然后当自己向外呼气时,观想自己的所有安乐,犹如脱下衣服给众生穿上般,完全布施给他们;当向内吸气时,再观想把众生的所有痛苦全部吸入体内,由自己来承受,以此他们都离苦得乐。
▫ 这是大乘佛教中甚深的修心教言。我们在遭受痛苦时,若能经常这样观修,所受的痛苦就有了价值,对自我的爱执也会日益减少。
▶ 方法四:以空性观面对
▫ 一切痛苦,都是从分别念而来,而分别念则可依靠空性见断除。圣天论师在《四百论》中说:“虚妄分别缚,证空见能除。”
▫ 要多学《中观根本慧论》、《四百论》。
▫ 最好是从《中观根本慧论》入手。此论开头的第一句就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短短几个字,便将万法的真相揭示得淋漓尽致。
▫ 通过剖析“我”不存在,能彻底断除一切痛苦。
▫ 感受痛苦的“我”与所受的痛苦之间,是一种互相观待的关系,离开了一者,另一者必然不存在。通过中观正理一观察,最后就会知道,痛苦根本不存在,只不过是自己的虚妄分别而已。
▶ 方法五:修持安忍
▫ 安忍,就是世间人所说的坚强,有了它的话,面对痛苦就不会轻易屈服。
▫ 公案:美国总统林肯、海伦凯勒、居里夫人、龙钦巴
▶ 方法六:麦彭仁波切的“心情愉快法”
▫ 首先双目直视虚空,不执著一切而自然放松,心胸尽量放大,在这样的境界中坦然安住。然后念诵“达雅他 嗡 措姆迷勒那德卡踏m索哈”,这个咒语念7遍、108遍都可以。
▶ 方法七:密宗不共的认识觉性
▫ 具体修法要受过灌顶、修过加行才能听。
▫ 只依靠上师的一个窍诀,就可以认识痛苦的本性,当下将烦恼转为菩提。
▫ 《六祖坛经》中也说:“烦恼即菩提。”这是禅宗、密宗中最深的窍诀,有信心的人才可以得到,而分别念重、邪见大的人,连法本都不让看。
▶ 解除痛苦的方法,是方方面面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可以。但不管选择哪一种,目的都是为了断除痛苦。
▶ 痛苦由心而生,故也要由心而灭。若想靠金钱等外在物质来除苦,肯定解决不了问题。只有通过佛法“自净其意”,也就是调伏自心,才能从根本上拔除痛苦。


结语


▶ 解除痛苦的方法,是方方面面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可以。但不管选择哪一种,目的都是为了断除痛苦。
▶ 痛苦由心而生,故也要由心而灭。若想靠金钱等外在物质来除苦,肯定解决不了问题。只有通过佛法“自净其意”,也就是调伏自心,才能从根本上拔除痛苦。



本课重点


👉  轮回的本性就是痛苦
▫ 《中观四百论》的前八品,里面就专门讲了世俗谛中的各种痛苦。看完之后你就会明白,人生的苦可谓无处不在,诚如佛陀在《法华经》中所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 有人认为:“轮回中并非全是痛苦,应该也有一些快乐。”话虽不错,但实际上,这些快乐都是暂时的、无常的,随时可以变成痛苦。所以,我们的快乐,就像一块蓝布上的小白点,只是偶尔的点缀,却不是人生的底色。


👉  痛苦的来源
▫ 痛苦的来源是我执,也就是自私自利的这颗心。
▫ 一旦你遇到困境而痛不欲生时,为众生痛苦的应该寥寥无几,为自己痛苦的可谓比比皆是。所以,要想断除一切痛苦,就先要斩断它的来源;而要想斩断它的来源,大家理应学习一些佛教经论,以大乘的无我精神改变自私自利的心态。
▫ 我们的一切痛苦,都是从分别念而来。
▫ 感受痛苦的“我”与所受的痛苦之间,是一种互相观待的关系,离开了一者,另一者必然不存在。
▫ 《中论》也说:“离法何有人?离人何有法?”现在有些人天天叫苦连天,但痛苦的“我”到底在哪里?所受的痛苦又在哪里?通过中观正理一观察,最后就会知道,痛苦根本不存在,只不过是自己的虚妄分别而已。




名词解释


【三界】

梵语 trayo dha^tavah!,巴利语 tisso dha^tuyo。(一)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之三阶级;系迷于生死轮回等生存界(即有)之分类,故称作三有生死,或单称三有。【《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界者分义,语曰界分是也。由善恶禅定,现此报之差别。
▫ 欲界,为地狱、畜生、饿鬼、修罗、人间及六欲天之总称。此界之众生,耽于食色眠等之诸欲,故名欲界。
▫ 色界,谓身体宫殿国土物质,总皆殊妙精好,称为色界,有四禅十八天。

▫ 无色界,此界但有心识,而无色质也。从空处终至非非想处,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形质,故以为名。【《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六道】
(名数)与六趣同。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是也。此六者,乃众生轮回之道途,故曰六道。众生各乘因业而趣之,故谓之六趣。法华经序品曰:“六道众生生死所趣。【《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佛教世界观用语。指凡俗众生因善恶业因而流转轮回的六种世界。又称六趣。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其中,地狱、畜生、饿鬼称三恶道,或三涂。阿修罗、人、天称三善道。六道中若不含阿修罗,则为五道,或五趣。【《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蓝吉富 主编】


【苦苦】
梵语  duhkha-duhkhata^。三苦之一。有情之身心,本来即苦,更加以饥渴、疾病、风雨、劳役、寒热、刀杖等众苦之缘而生之苦,故称为苦苦。【《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苦众生身心之苦,从饥饿疾病风雨寒热鞭打劳役等苦缘而生之苦也。大乘义章三曰:“从彼苦缘逼而生恼,名为苦苦。刀杖等缘能生内恼,说之为苦。从苦生苦,故曰苦苦【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坏苦】

谓乐相坏时,苦相即至,名为坏苦。即乐极悲生是也。【《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行苦】

行,迁流之义。因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而无刹那常住安稳;见诸法无常,而感逼恼,称为行苦。【《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求不得】

八苦之一,求物而不能得之苦也。涅槃经十二曰:“何等名为求不得苦?求不得苦,复有二种:一者所悕望处,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报。如是则名求不得苦。”【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爱别离】

八苦之一。别所爱者之苦痛也。如妻别夫时之苦痛是。【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怨憎会】

八苦之一。我所怨憎之人或嫌忌之事物,每相会这苦也。涅槃经十二曰:“怨憎会苦,所不爱者而共聚集。”【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五阴炽盛】

又作五盛阴苦、五取蕴苦。为八苦之一。指人各具五阴而诸苦炽盛,亦指有漏的五蕴之苦。例如生、老、病、死、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所欲不得等,均属之。[中阿含经卷七、增一阿含经卷十七、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六、大智度论卷二十三、显扬圣教论卷十五、大乘义章卷三本]【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五阴,新译曰蕴。旧译曰阴。阴覆之义,谓色心之法,荫覆真理也。(参见:蕴)。色,受,想,行,识,五法之名义,新旧皆同。(参见:五蕴)【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世俗谛】
又名世谛,或俗谛,是世俗的道理的意思。【《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界无安

谓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三界中,不能求得真实之安宁。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法句经卷上世俗品(大四•五六六中):“世皆有死,三界无安;诸天虽乐,福尽亦丧。”又有将三界比喻为火宅或大火聚者。[贤愚经卷十一无恼指鬘品、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卷四、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下一]【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邪淫】

非自己之妻妾而淫之曰邪淫。五戒之一。【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又作欲邪行。为十恶之一。即在家者不可为之恶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与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又虽与妻子,但行于不适当之时间、场所、方法等,亦为邪淫。【《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菩提心】

求取正觉成佛的心。【《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梵语  bodhi-citta。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作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无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觉意。即求无上菩提之心。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心,称为发菩提心、发心、发意;而最初之发心,称初发心、新发意。求往生净土者,亦须发菩提心。无量寿经卷下谓,三辈往生之人皆应发无上菩提心。菩提心之体性,大日经卷一住心品谓,如实知自心,即为菩提。即以本有之自性清净心为菩提心。【《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三藏十二部】
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业障】

恶业之障碍。恶业妨正道者。【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转为道用】

转烦恼等现分事物以为道用的教言。【《藏汉佛学词典》】

【顺缘】

指顺当的事缘。譬如由于供养佛、赞叹法等随顺事而沾蒙化益,进修佛道,则此等事即为顺缘,反之,则称逆缘(违缘)。【《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蓝吉富 主编】

【违缘】

指违逆于吾人身心之事缘,如盗贼、水、火等灾难。又作逆缘。与“顺缘”对称。又指将恶师、恶友等遮难(障碍)与诱惑,及诽谤正法等逆事,视作入道之缘者。【《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分别念】

世间一切的本性皆是无常、空性,没有一法是值得信赖的。然而,凡夫人以虚妄的分别念,把外境误以为实有,将不净视为清净、痛苦当作安乐、无常执为常有,就这样将自心捆缚了,并做出种种颠倒的行为。【索达吉堪布《人生开示录》】

【灌顶】

梵文为「阿毗ㄎ一噶」,有「驱散 」及「注入」之涵意,也可以翻译为「授权」。在修行密法时,首先要有一位具足实证资格的上师,设立本尊坛城,以使密法的修行者,能够了解此种本尊的实修方法。


在本尊坛城中,依次透过用宝瓶的甘露水、咒幔、本尊法相、铃杵及水晶等具有不同意义的法器,配合修持仪轨,用以驱散行者的所知障及烦恼障,或清净身口意之罪业,并注入智能之力,让受灌者透过不同的观想,及咒力的加持,觉悟自己心性本质的诀窍,达到内在身口意、气脉明点当下净化,成为佛的身语意三门金刚。灌顶使受灌者成熟为修密之容器,犹如世间之授权,从此可听闻修习殊胜之金刚乘。【《藏传佛教常用名词解释》】

【加持】

为护念、加护之意。意谓如来以不可思议力护祐众生。梵语adhis%t!ha^na(音译作地瑟曩),系于‘站立’一词之动词语根‘stha^’附加前接字‘adhi’而成之名词。意指‘侧立’之意,又有‘住处’等义,转而用于加护之义。因此,自古多翻作所持、护念等【《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蓝吉富 主编】


【中观】

中观,中道。指脱离两边(两个极端),不偏不倚的中道。大小乘对中观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认为它是佛教的最高真理。【《藏传佛教辞典》V1.1 中华佛典宝库 编】

【因明】

五明之一。梵名醯都费陀(Hetuvidyā)。属于论理之学科。立“宗、因、喻”三支作法而为言论之法。例如“声无常(宗),为所作性故(因),如瓶等(喻)。”此三支中,以因支为最要,故云因明。因明大疏上本曰:“明此因义,故曰因明。”释尊以前,足目仙人创之。至佛灭后,大乘论师陈那完成之。其书名因明正理门论。见因明大疏上本。【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加行】

(术语)入于正位之准备,加一段之力而修行也。如加行道,加行位,四加行,四度加行等。旧译曰方便(七方便),以于佛果之善巧方便,有混滥之恐,故新译曰加行。唯识述记九末曰:“旧言方便道,今言加行,显与佛果善巧差别。”【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THE  END


  • 个人分别念整理,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