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花开 >> 希阿荣博堪布|《新年五题》全文
Back
希阿荣博堪布|《新年五题》全文
《心经》阐述空性之理,是整个佛法的精华所在。昔时,帝释天王思维空性之义,依止念诵而遣除了魔王波旬等一切违缘。为什么空性智慧有如此巨大的威力?
一次次回到当下,与自己的直接经验联结,这在佛法中又称为“正念”。基本上,我们可以以自己的一切经历为观照对象,从身体的不适到精神的痛苦。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陷入某种情境时,停下来,看看此时此刻自己经验到什么。(点击阅读全文)
无论是以哪种方法禅修,都需要不断串习,只是偶尔为之,是不会有什么体会的。
在心之外并没有一个叫“平静”或“安宁”的东西,你可以去得到;也不是你在内心种种情绪烦忧之上再通过什么方法获得一种所谓“安宁”的状态。(点击阅读全文)
人也好,物也好,现象、情境也好,都是众缘和合之下暂时呈现的一个“相”,因缘改变就会有新的“相”呈现,没有任何“相”能做到稳固、静止,所以没有绝对的好坏、利弊存在其中。(点击阅读全文)
在实际的修行中,如何做到不分别呢?或者说,如何不陷入接受和拒绝,不陷入偏见的茧中?有所偏好是不是一定就错了?更喜爱某种颜色、气味或食物是否不应该?皈依佛教而非其他宗教,选择修习一种法门而非另一种,是不是背离了“不分别”的修行?
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所偏好,而在于执著,就是坚持认为只有这样做才是对的、不这样就不行就不能接受的那种执念,那种紧张、抗拒、排斥一触即发的状态。(点击阅读全文)
慈悲心首先是认识到自他间的相连相通,看到自己面临的也正是对方面临的,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以己病而悯彼病,以己苦而悯彼苦。从这个角度说,你想有人和你一起面对生活的种种问题,这种渴望在根源上是在努力唤醒内心慈悲的力量。(点击阅读全文)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