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81-90课思考题参考答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第81课
1.如何以返回对治力忏悔罪业?
如果误服了毒药,毒性发作时会特别痛苦,如果不想再感受这样的痛苦,不仅要服用解药来清除体内的毒素,即便一次清除体内的毒素也没有多大意义,还要发誓今后再也不服毒药。忏悔罪业也是如此,虽然以追悔心作了忏悔,但如果不具足稳固的戒心,罪业也不可能完全清净。即使你口中说:“我错了,我不对,嗡班匝尔萨埵吽……”,这也不一定能清净罪业,关键是要有再也不造罪业的决心。
印光大师说:“世上光阴短,地狱噩梦长,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大家应该下决心:以前我造了很多罪业,现在我要好好忏悔,今后一定要重新做人,再也不造卑劣、无有意义的罪业!如果有这样的决心,确实有很大意义。当然,大家最好能发誓:不仅仅是今生,从现在乃至菩提果之间,纵然遇到生命危险,我再也不造罪业!《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云:“乃至命难,亦不造恶。”
2.如何以所依对治力忏悔罪业
在忏悔时,除了自己方面要具足悔心和戒心,还不能缺少所依对境的加持,所以我们要以猛厉的恭敬心和虔诚心祈祷:阿弥陀佛及其眷属佛子,愿你们如同擦拭镜子般净化自他相续中的一切罪业,愿赐加持!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所以大家平时可以一边念《极乐愿文》,一边祈祷阿弥陀佛来清净自己的罪业。
3.愚者和智者在忏悔罪业方面有何区别
《弥勒狮吼请问经》中说:“无知所造罪,一切当忏悔,智者若忏罪,不与业共住。”这个教证非常好。对于因为无明愚痴而造下的罪业,应该通过各种方法精勤忏悔,务必要清净一切罪业。愚者即使造了罪业也无所谓,从来不会想到忏悔;而智者则不同,造了罪业后他们会想方设法忏悔,不让罪业在自相续中存留。
愚者和智者的确有很大差别:愚者即使造了罪业也不知道忏悔,甚至视罪业为功德,结果微小的罪业也会把他们引入恶趣,就像小铁球放在水上会立即沉没一样;而智者造罪业后追悔莫及并且知道忏悔,所以不会堕入恶趣,就像铁球被打成薄片后不会沉入水中一样。
第82课
1.随喜有何功德?请结合教证和公案加以说明。
耳闻目睹他人在做闻思修行、塑佛像、印佛经、造佛塔、上供下施等善法时,如果能舍弃心胸狭隘、忍无可忍或者担心别人的善根胜过自己的嫉妒心(如暗自想:他的弘法利生的事业如此广大,他行持的善法如是巨大,我远远比不上他了)和竞争心(有些人见到别人做善事,也非要和别人一样,就像生意场上的人一样,看到别人赚了多少钱,自己也要赚那么多),放下所有的不欢喜心、诚心诚意生起随喜心,佛说此人将获得同等福德。
对于修持大乘佛法的人来说,应该彻底抛弃一切嫉妒心。嫉妒心有很大的危害,《法苑珠林》中记载:在拘留孙佛时代,有六十个比丘对两位法师的弘法利生事业产生了嫉妒心,于是诽谤他俩戒律不清净。以此恶业,这六十个人死后堕入无间地狱,感受了无量的痛苦。这个果报非常可怕。今后大家要随喜他人的善根,不要产生嫉妒心,否则不仅算不上修行人,还会在恶趣感受苦果。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说:“不应嫉妒,但生随喜,若能如是除贪嫉者,是名菩萨持心净戒。”如果能断除嫉妒心等烦恼,恒时随喜他人的功德,这种人就是守持清净戒律的菩萨。我们口头上可以说要遣除嫉妒心、要随喜功德,可是当见到别人在做善事时,也许自己不但不生随喜心,反而会生起嫉妒心和竞争心。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先要搞清楚道理,然后在实际生活中串习。刚开始会有很大困难,但是只要长期努力对治,相续中的不良习气就会逐渐减弱乃至完全消失。
在见到别人行善时,我们应该想:他能做这样的善事,实在是稀有难得!我真是太高兴了!如果能这样诚心诚意随喜,按照佛的说法,自己可以获得与对方同等的福德。可见随喜是一种无需费力便可获得善根的殊胜方便,大家应该重视这种方便。
永明延寿禅师在《万善同归集》中说:“随喜赞善,助他胜缘,如观买香,傍染香气,虽不亲作,得同善根。”大师说得非常清楚,如果能随喜、赞叹他人的善根,虽然没有亲自去做,也会获得同样的善根。
《无著菩萨传》中记载:每当听到有人快乐或者行持善法,无著菩萨就由衷地随喜道:“这真是太好了!”不仅口中如是说,脸上也是一副开心的表情。
如果以特别清净的心随喜他人的善法,可以获得与对方同等甚至超胜的功德。胜光王供养佛陀及眷属,乞女以清净心随喜二获超胜的福德。(详见法本P38)
随喜可以轻而易举获得无量善根。《汇集经》中说:“三千须弥可称量,随喜善根无法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须弥山的重量虽然巨大,但也可以称量,而随喜的功德无法衡量。《大般若经》中也说:“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大海,有取一毛析为百分,持一分端沾大海水可知渧数。此善男子善女人等,随喜俱心所生福德不可知量。”
见到别人做善事时,产生随喜心非常重要,不一定非要出很多钱。甚至仅仅生起一个随喜的念头,这种功德也无法言说。《经律异相》中国王帮助一人建成寺院后,让全国人民对此随喜结缘,一贫女以仅有的财产随喜而获福德。(详见法本P39-40)
2.如果别人随喜自己的功德,自己的功德会不会因此而减少?试分析其中的道理。
在《四十二章经》中,对此道理有很好的宣说。佛说:“看到别人行持善法时,如果自己产生欢喜心,可以获得很大福德。”有弟子问佛:“那行善者的善根会因此而穷尽吗?”佛说:“譬如一个燃烧的火炬,成百上千的人分取它的火来做饭、除暗,这个火炬依然如故。随喜福德也是如此(,并不会减少)。”我们举行传灯法会时,一盏灯、两盏灯……这样依次传下来,最初的那盏灯并没有损失;与此相同,别人随喜自己的功德后,自己的功德也不会有任何损失。
3.有些人认为:既然随喜的功德非常大,那我什么事都不用做了,只要随喜别人的功德就可以了。请分析这种观点。
这样的“随喜”不会获得什么功德。所谓的随喜,不仅是对别人做善法生起欢喜心,自己也要有想真正参与的意乐。可是有些人什么善根都不愿意做,只是以“随喜”两个字来搪塞,可能他们不会得到功德。
平时谁都会说“随喜功德”,但是不是发自内心的随喜就不太好说了。别人在做善法时,比如传讲一堂佛法,举办一次法会,修建一座佛塔,印一部佛经,耳闻目睹这些善法后,我们不要有不好的心态,应该发自“内心”地随喜。
第83课
1.什么是特殊十善业?请一一列举。
所谓的特殊善业,也叫殊胜善业或者增上善业。前面我们介绍过十种共同善业,即断除杀生、偷盗及邪淫为三种身善业,断除妄语、离间语、粗语及绮语为四种语善业,断除贪心、害心及邪见为三种意善业。在此基础上,如果行持与十恶业相反的十种善业,就叫做特殊十善业,即:不但不杀生,而且放生;不但不偷盗,而且布施;不但不邪淫,而且守持梵净行;不但不说妄语,而且说真实语;不但不说离间语,而且化解他人之间的怨恨;不但不说粗语,而且说公平正直、柔和悦耳的语言;不但不说绮语,而且说具实义的语言;不但不生贪心,而且修持少欲知足;不但不生害心,而且修持慈悲心;不但不生邪见,而且对上师三宝、业因果、前生后世生起正见,并在正见的基础上行持正法。
2.重姓比丘的公案说明了什么道理?学习这个公案以后,你有什么体会?
重姓比丘因为前世受过不杀生戒,即生虽然遇到各种违缘,但始终能免遭横死。如果有条件,今后应该多放生。这样一方面可以遣除暂时的寿障,也可以消除前世的罪业。重姓比丘由于前世不杀生、皈依三宝、供养佛陀,后世获得了巨大功德。今后应该不杀生,希望生生世世不离三宝皈依三宝、值遇正法,珍惜供养上师三宝机缘做供养。
第84课
1.守持净戒有何功德?
佛经中说,在清净刹土或者圆满劫时,即便百千万劫守持圆满的戒律,也不如末法时代半天守持一条戒律的功德大。《三摩地王经》中也说,在恒河沙大劫中,以无数珍宝供养无量佛陀,这个功德当然不可思议,但远远比不上末法时代守持一条戒律的功德。在《长阿含经》中,世尊宣说了持戒的五种功德:“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2.比较说实语的功德和说妄语的过患
《正法念处经》云:“甘露及毒药,皆在人舌中,实语成甘露,妄言则为毒。”人们喜爱的甘露以及厌恶的毒药都在自己的舌头上——实语就是甘露,妄语就是毒药。《大智度论》中说:“实语第一戒,实语升天梯,实语小而大,妄语入地狱。”讲得很清楚:实语是转生天界之因,说实语看似为小事,其实它的功德非常大;反之,妄语看似为小事,可是过患却极大,是堕入地狱的因。《因缘品》中说:“实语如甘露,实语乃无上,住于实义法,佛说为诚实。”实语就像甘露一样,实语在世间是最无上的,如果我们的心安住于诚实的状态,口中所说的话也会真实,佛说这样的人是诚实之人。这种人不仅今生能得到别人的信任,生生世世人们都会相信他。如果一个人常说妄语,他念的咒语不会灵验;如果一个人恒时说实语,他念咒作加持会有不共的效果,最终还能成就谛实语。
3.大乘修行人为什么要化解他人之间的怨恨?
很多人不愿意多管闲事,只想当老好人。其实,作为发菩提心的菩萨,这样的心态不是很好。当身边有人发生矛盾时,如果自己有能力却不管,这会犯菩萨戒。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总是考虑自己不要惹麻烦,自己要当一个好人,不肯为众生付出一点行动,这就落入声闻乘的修行了。因为声闻乘行者希求的就是避免烦恼,只要保护好自己的相续就够了。如果有些大乘修行人从来不肯帮助众生,那就连有些声闻乘行者都不如了。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考虑得过多,很多利益众生的大门会对他关闭。但在利益众生和自己承受损失这两者之间,如果要做一个选择,那我们应该选择利益众生。在这个过程中,哪怕自己再累、再苦,别人四处散布自己的谣言,我们都要坚持以慈悲心去利益众生。
《梁皇宝忏》中说:“菩萨摩诃萨,救苦为资粮,解怨为要行,不舍众生,忍苦为本。”因此对大乘菩萨来说,化解怨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行。在《增一阿含经》中,世尊在宣说了长生太子的公案后,以偈颂总结道:“无斗无有诤,慈心愍一切,无患于一切,诸佛所叹誉。”诸佛所赞叹的就是没有诤斗、没有怨恨,所以当我们身边出现诤斗和怨恨时,作为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行者,一定要以慈悲心去化解矛盾,不要让人们因为不和、摩擦而感受痛苦。
化解矛盾是许多佛经中的要求。《大般涅槃经》中说:“不和合众,能令和合。”《正法念处经》也说:“亲朋与好友,相互不和睦,何人极调解,转生于天界。”
不管是两个人还是两个团体,只要相互发生了矛盾,双方肯定都非常痛苦。如果能化解他们的矛盾,最起码双方当天晚上会睡得很安详,仅此也有很大功德,更何况从此以后双方再不会冤冤相报,所以化解矛盾确实非常有必要。
对大乘佛教徒来说,不管遇到任何众生,只要能让他们获得快乐,这就是我们唯一的目标,所以化解纠纷是菩萨理所应当的行为。
第85课
1.修行人为什么要说柔和正直语?
一个人的语言和他的修行境界密切相关。在《华严经》等经典中,都要求修行人宣讲柔和正直的语言。具足柔和语不仅对自己的修行有利,而且能给他人带来快乐。如果在和他人交流时,总是以嗔恨心、侮辱心或者傲慢心言说粗暴、刺耳的语言,这不仅对自己的修行不利,也会给他人带来痛苦。因此,今后大家在和他人交流时,要摒除烦恼,以慈悲、欢悦之心交流。
《大宝积经》中说:“具足柔软心,常乐行慈悲,若与众生语,谦下心和悦。”要具足柔软心,怀有慈悲心,如果要和众生说话,不要有贡高我慢心,应当安住谦下心,以和颜悦色的表情进行交谈。
宣说柔和正直语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修行人心语温和,说明他具有大乘种性,他的菩提心修得不错。这种人在世间非常难得,是令众人欢喜之处。
《律藏》中说:“兔角极难得,龟毛亦难得,妓女独处难,说直语难得。”世间有几种难得:首先兔角和龟毛极其难得;然后妓女独处也很难得,因为妓女总是和其他人做非法行,基本上没有独自而住的时候;最后说直语的人也非常难得。尤其在末法时代,可能是人们从小习惯了说虚伪的语言,基本上听不到公平正直的语言。学佛者要与世间人有所不同,大家要成为说公平正直语言的好修行人。
不管在任何场合,我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要尽量让人听起来舒心、快乐,这也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要有控制语言的能力,这样度化众生会很方便,自己的修行也不会遇到麻烦,而且与各方面的因缘也会越来越好。
2.请区分方便语和妄语。
在和众生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随顺对方的根机和意乐,要宣说相应对方心态的语言。有关经典中也提到,在对众生有利的情况下,佛陀也说过不了义的语言。所以适当的方便语是开许的。
如果你的语言对自己没有染污,对众生也有利无害,这样的语言才是方便语。如果你不是从众生的利益出发,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种情况下信口开河不是方便语,完全是妄语。
3.什么是少欲?为什么要少欲知足?
少欲是贪心的违品,也就是说不但不贪求,而且要减少内心的欲望。
《因缘品》中说:“一人纵然有,等同雪山金,亦不满足彼,当了悟知足。”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有再多的财富也不会满足……欲望不断地膨胀,一直没有尽头。到了一定的时候,即使拥有等同雪山般的黄金,内心还是不满足,还要继续追求。所以到了一定的时候要知足,如果始终没有满足感,自己会活得特别累。短暂的一生就在不断贪求、攀比中度过,始终没有满足之感,这样的生活非常痛苦。常言道:知足常乐。如果想拥有快乐,就要有知足的境界。其实真正观察起来,财富只是欺骗愚者的假象,根本不会给人们带来快乐。《大宝积经》中说:“财物如幻亦如梦,愚痴众生被诳惑,刹那时得刹那失,何有智者生爱心?”财物是如梦如幻的,只有愚痴的众生才会被它诳惑,财物也是无常的,刹那得到、刹那又会失去,有智慧的人怎么会对它生起欢喜心呢?寂天论师说:“享知足乐者,天王亦难得。”不要说人间的众生,帝释天王、大梵天也很难拥有知足少欲的安乐。有智慧的人应该追求这样的快乐。
如果一个人以自己的财产为满足,不希求他人的财产,这种清净的心态就是一种真正的善法。每一个人都很需要善法,尤其在临终的时候,外在的任何财产都带不走,只有内心的善法或者生前所造的功德能带走。《诸法集要经》中说:“唯所修善法,百千生相逐,己所有资财,一步不随去。”无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只要有吃有穿就应该心满意足了。如果心里面有满足感,会过得非常快乐,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最需要的就是内心的满足感。
4.我们应该如何修慈悲心?修慈悲心有何功德?
对一切众生都无有害心,甚至对杀害父亲的怨敌都无有害心,在此基础上想:如果一切众生都具足安乐该多好啊!(此为慈心)如果一切众生都摆脱痛苦多好啊!(此为悲心)这就是修慈悲心。
修慈悲心的功德极大,即便修一次慈心或者悲心,其善根也是不可思议的。佛经中说:“生一慈悯心,较施诸众胜。”所以大家应该多修慈悲心,尤其要对恶劣众生修慈悲心,即便再恶劣的众生,也不要对他们有嗔心或者舍弃心。《十住毗婆沙论》中说:“若舍一恶人,则为背佛恩,是故恶众生,不应于中舍。”《因缘品》中说:“每月千供施,连续百年者,不及慈众生,十六分之一。每月千供施,连续百年者,不及悯众生,十六分之一。”《月灯三昧经》中说:“那由他亿刹,所有诸供具,悉供一切佛,不及慈一分。”[4]《大般涅槃经》中也说:“一切众生中,若起于悲心,是名圣种性,得福报无量。”
5.行正法有何功德?我们应该如何行正法?
如果一个人诚信因果,奉行、修持正法,则今生后世都会快乐。佛经中说:“修法之士得安乐。”
从法的方面来说,正法本来没有主人,就像流水一样,谁都可以自由享用。从人的方面来说,如果是有信心者,正法可以满足他;如果是没有信心者,正法也无法满足他。对正法有信心的人可以得到利益,而无有信心者即使遇到正法也不会得到利益。
因此我们要断除对正法的邪见,按照正法断恶行善,并以之利益众生。《妙法圣念处经》中说:“若有智慧人,照观一切恶,求断诸恶业,利益于群生。”有智慧的人应该观察一切恶业,然后断除一切恶业,帮助一切众生。这也是大乘行者的行为准则。
第86课
1.什么是转法轮?请结合教证加以说明。
《现观庄严论》的各大注疏中,都对转法轮的定义、重要性和特点有所宣说,归纳而言,转法轮是将佛陀相续中的智慧如同轮子一样转到所化众生的相续中。在《法华经》中,佛陀对舍利子说:“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是名转法轮。”意思是,如来所证悟的究竟实相是寂灭一切戏论的,本来无法以语言直接描述,但是世尊依靠方便为五比丘作了宣说,这就叫做转法轮。智者大师在《妙法莲华经文句》中也有类似的说法:“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总而言之,通过语言等方便法,让众生相续中产生佛陀或者善知识的智慧,这就叫做转法轮。
2.转法轮需要什么条件?
从转法轮者的角度,在《华严经》中,宣说了转法轮的十种条件:过去的愿力,大悲心,不舍众生,智慧自在,言辞自在,等等。如果不具足这些条件,法轮是转不起来的。
从请转法轮者的角度来说,这也不是很容易的。如果没有人对你的法感兴趣,你的法轮也转不下去。在经论中可以看到,以前有些菩萨、阿罗汉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到一定的时候看到众生非常懈怠,没有人实修自己传的法,也会生起厌倦心,从此之后再也不传法了。
总之,转法轮虽然很好,但是因缘不具足也比较困难。有些人听说别人在转法轮,自己也想转一转,可是转了两三天就转不动了。还有些人想转法轮,可是对境却没有了,成了石女的儿子,结果也转不下去了。所以转法轮者、所转的法、听受的对境,这些因缘都非常难得。
3.请转法轮有何功德?我们应当如何请转法轮?
转法轮很重要,如果诸佛菩萨没有转法轮,众生将一直沉溺在轮回中,永远没有解脱的机会。如果能通过观想请转法轮,这和亲自求法没有区别,同样有极大的功德。如果身语能真实做到,最好在具有教法和证法功德的上师面前亲自请法。即使能请到四句佛法,也可以让众生获得善妙法雨。如果在具有智慧和慈悲的上师面前请法,上师相续中的甘露妙法肯定会对众生带来利益。请转法轮的功德很大,不仅可以听闻妙法,还可以净除舍法罪,遣除修行中的违缘,生生世世不离上师三宝的光明,永远不会转生于暗劫,也不会转生于三恶趣。
在一切转法轮中,以佛陀转法轮最为殊胜,因此我们要像往昔大梵天供养金轮、帝释天供养右旋海螺那样祈请佛陀转法轮。虽然现在我们无法亲自到如来面前请转法轮,但可以观想:在十方浩瀚无垠的所有世界中,有无数现前圆满正等觉不久、未说正法而安住的佛陀,还有很多菩萨和善知识,自己幻化出无数身体,每一个身体手持法轮、海螺等吉祥物,劝请他们为了饶益有情而转甚深广大妙法轮。祈请以后,他们以神通了知此事,并欣然应允。哪里有转法轮的善知识,我们就应该去依止。不论他属于什么教派、民族和国家,只要相续中有菩提心和智慧,我们就要请他转法轮,要从他那里得受佛法。有些善知识相续中有无边的智慧,就像世间的如意宝一样,我们应该趁他们住世时求法,要获得他们的智慧,否则岁月不饶人,因缘很快就会失去。真正观察就会知道,很多闻法者不一定有长期闻法的机会,说法者也不一定有长期说法的机会,因此大家要抓住时机请善知识转法轮。
4.有人认为:说不说法都一样,为什么呢?如果是有善缘的众生,即使不说法他们也会解脱;如果是没有善缘的众生,即使说法也没有用。试分析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是偏颇的,对两种决定种性的众生来说确实如此,但是对不定种性的众生来说则并非如此。很多公案中都说,有的人如果没有听法将堕入恶趣,因为听法而获得了解脱。如《金刚经感应录》中记载,宋代有一个姓朱的居士,本来他死后要变成狗,因为听了《金刚经》的一个偈颂,后来才免于堕落。
当时佛陀观知有三种众生:一种是正聚众生,不管转不转法轮,他们都能开悟;一种是邪聚众生,即使转法轮也无法饶益他们;一种是不定聚众生,如果佛没有说法,他们不能解脱,如果佛说法,他们就会解脱。现在也有这种不定种性的众生,如果善知识传授佛法,他就会解脱,如果没有传法,他就不能解脱。佛陀观察到这些情况后,答应了大梵天的请求,来到鹿野苑为众生转法轮,最终度化了无量众生。
5.诸佛菩萨示现涅槃有何原因?
一般来讲,诸佛菩萨示现涅槃有三种原因:
一、如果没有所化众生,就像没有水器则不能显现月影一样,佛陀的色身也会自然而然融入法界。佛陀住世是为了度化众生,不是为了生活等其他目的,一旦有缘的众生度化完毕,自然就会趋入涅槃。高僧大德也是如此,所以在祈请上师住世时,要从度化众生的角度祈请。
二、诸佛菩萨如果住世时间过长,众生会生起他们将恒久住世之想,导致对修法产生懈怠之心,为了使众生生起无常心,圣者们会示现涅槃。圣者示现涅槃对常见者很有帮助。以前法王讲过:“我在世的时候,你们不一定对我有很大信心,当我离开以后,你们对我的信心会增上。”《妙法莲华经》中的比喻,一个良医为了让孩子们早日康复而离家并捎口信说自己去世了,孩子们马上服药而痊愈(法本P111)。有些上师在世的时候,人们都觉得他会长期住世,对上师的教言有一种无所谓的感觉,修行也不精进,一旦上师不在了,才会对上师的教言生起难得之想,从此以后对修行发起精进。
三、末法时代的众生刚强难化,行持各种非法邪行,如果暂时无法调伏他们,善知识也会生起厌烦心而趋入涅槃。
其实圣者住世取决于许多因缘,如果他觉得对众生有利益,就会继续住世,反之则会选择提早离开。
6.请解释大乘究竟回向的所回向、回向的对境、回向的目的。
所要回向的是包括现在的善根在内的过去、未来的一切善根,即自己三世所积累的一切善根。
回向给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这是以大悲缘众生而回向。
回向的目的,愿一切众生早日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就像抖空口袋一样彻底空尽三界轮回,甚至连众生之名也得不到。这是以智慧缘佛果而回向。
回向与发心在内容上是相同的,只不过回向是在做善法以后,而发心是在做善法之前。《现观庄严论》在讲发心时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大乘的发心要缘众生和佛果,回向也应该缘这两个方面。
7.不回向有何过患?回向有何功德?
有些愚笨的人从来不知道回向,今天造一个善法,明天生一个嗔心,后天又生一个邪见,就这样一边造善法、一边摧毁善法,最后什么善法都没有积累下来。这种人不可能产生修行的境界。如果凡夫人将有漏善根执为我所而不作回向,善根很可能被嗔心等烦恼所毁。
如果以菩提心摄持而作回向,善根则不会失坏。《大宝积经》中说:“由回向菩提,所有善根无复失坏。”由此可见,回向菩提的善根是不会失坏的。为什么这样呢?《菩萨藏正法经》中对此解释道:“舍利子,譬如百川流注大海,其水无尽。今此善根回向菩提亦复如是,无有穷尽。”因此,为了保护自己的善根,我们做完任何善法后都要立即回向。如果为自他获得佛果而回向善根,则因为法界无有穷尽的缘故,如同水滴融入大海一样,善根根本不会耗尽。只要做了如法的回向,自己的善根乃至获得佛果之间都不会耗尽。
第87课
1.为暂时利益作回向后,今生能否成熟果报?为什么?
行持善法后,可以进行两种回向:一、愿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即以智慧缘佛果和以大悲缘众生来回向;二、愿不等到来世,善根今生就成熟,获得暂时的圆满。菩萨的目的就是利他,为了不等到来世、依靠此身成办自他二利,菩萨也需要拥有世间的圆满,所以可以回向善根在今生迅速成熟于自身。如果这样回向,依靠三宝的加持力、自己的发愿力以及善法的功德力,各种因缘具足后,即生就可以获得长寿、健康、财富等圆满。
不过有的人发愿回向后,即生不一定现前果报。这个原因在于,众生的业有两种:一种是不定的,一种是决定的。如果是不定的业,祈祷三宝或者作回向后,即生就能成熟果报,若没有祈祷、回向,则即生不会现前果报;如果是决定的业,即使祈祷三宝、作回向,即生也不会成熟。我们不能认为祈祷三宝后百分之百有用,也不能认为祈祷三宝一点都没用。现实中的事情非常复杂,牵涉到许多因缘,不能一概而论。
2.什么是真正的佛法?怎样才能受持佛法?
真正的佛法就是教法和证法。《俱舍论》中说:“佛之妙法有二种,教法证法之体性,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佛陀的妙法有两种——教法和证法,受持教法者唯一讲经说法,受持证法者唯一修行。这里的“唯”字是强调的意思,即除此以外别无其他。在唐译的《阿毗达磨俱舍论》中,原颂词是:“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此偈意在说明何谓真正的佛法。
唯有通过传讲、听闻才可受持教法,唯有通过修行、领悟才可受持证法,这才是佛教徒最主要应该做的事情。这两者是有次第的,首先要学习教法——通过讲闻通达教理,然后才能修持证法——通过修行体会佛教的真义。从广义而言,听受一句法、了知一句法义也算教法,生起一刹那善心也算证法。教法和证法在每个人的相续中都能生起,每个人都能受持佛法,都能弘扬佛法。
3.在家人能否弘扬佛法?为什么?
无论什么身份的人都有弘扬佛法的责任。藏族有一句谚语:凡子降生后,当做佛法事。人来到世上不是为了吃饭、穿衣,应该对佛教和众生做一些贡献,即使自己做不到广弘佛法,也要成为弘法的顺缘。比如,你可以劝别人学习经论,为求学、闭关者提供口粮,设法让别人听闻一堂佛法,承事、供养、协助讲经说法的上师,同时自己也诚信佛法、断恶行善。这些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
《大智度论》云:“佛法有五种人说:一者佛自口说,二者佛弟子说,三者仙人说,四者诸天说,五者化人说。”在五种说法者中,仙人、天人和化人这三种都是在家身份,佛弟子中也有一部分是在家身份。其他经论在宣说善知识的法相时,也没有说必须是出家人。所以在家人只要具足条件,完全可以讲经说法。许多佛经中都提到了居士说法。《维摩诘经》中说,维摩诘居士善于说法,在佛陀的诸大弟子中,只有文殊菩萨堪能和他谈论佛法。在《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中,世尊要求在家菩萨先作财布施,然后行法布施,并没有说法布施唯一是出家人的事。有能力的在家人完全有资格弘扬佛法,这样可以获得极大的功德。《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中云:“若善男子善女子,从师闻法,一句一义。展转教化,乃至一人,未信令信,未解令解。如是功德,无量无边,非是凡夫所能知也。”
4.谈谈你对以后弘扬佛法的设想?
(弘法利生是每个人的责任)
值此危难之际,如果我们不顾自己的安危,努力护持佛法,这将有极大的功德。佛法进入再弘期后,法王如意宝目睹佛法衰微的状况,发起了伟大的护教之心,整顿佛教、树立法幢、培养僧才,为佛法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每一个关心佛教的人都应该随学他老人家。
《地藏十轮经》云:“为佛僧造寺,量等十四洲,彼所获福聚,不如护佛法。”如果造一座一万平方米、两万平方米的经堂,人们都会认为功德特别大,可是根据这个教证,即使造量等许多大洲的寺院,也不如护持佛法的功德。因此,不管居士还是出家人,当佛法处于衰微之时,都应该以清净心弘扬佛法或者帮助高僧大德弘扬佛法。凡是佛陀的后学者,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受持佛法、弘扬佛法。从广义而言,听受一句法、了知一句法义也算教法,生起一刹那善心也算证法。例如,仅仅懂得“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就是教法,懂得其意义后,生起一念悲心或信心就是证法。这样看来,教法和证法在每个人的相续中都能生起,每个人都能受持佛法,都能弘扬佛法。在这个佛法濒临隐没的时代,仅仅以此来弘法利生,也将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上师说,末法时代,能让一个众生种下善根,或者让一个人皈依佛门,我来到世界也算有意义了。所以大家应该对自己弘法利生有信心,也要随学上师……自己体会。
即使自己做不到广弘佛法,也要成为弘法的顺缘。比如,你可以劝别人学习经论,为求学、闭关者提供口粮,设法让别人听闻一堂佛法,承事、供养、协助讲经说法的上师,同时自己也诚信佛法、断恶行善。这些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要积极去做……自己体会。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中云:“若善男子善女子,从师闻法,一句一义。展转教化,乃至一人,未信令信,未解令解。如是功德,无量无边,非是凡夫所能知也。”……自己体会。
弘扬佛法是每一个佛教徒的分内之事,教证:“乃至一人,未信令信,未解令解。如是功德,无量无边。”总之,大家要想一切办法度化众生,甚至乘班车时也要度化身边的乘客。一旦有度化众生的机缘,就要牢牢抓住,不可轻易放过!
第88课
1.以吝啬心或者懈怠而不传讲佛法有何果报?请结合公案加以说明。
如果我们懂佛法,最好不要因为吝啬心或者懈怠而不传讲,否则生生世世会成为愚笨之人。有些人是这样的,别人问他一个问题,本来自己明明知道,却以吝啬心而舍不得说;还有些人很懒惰,虽然有说法的机会,可是一直不肯说法。这样都不太好。行持善法不能一拖再拖,否则机会很容易失去。所以如果自己有一定的智慧,要尽量给别人传讲佛法。
《毗奈耶经》周利槃特前世因吝啬不愿意讲法、屠杀旁生以及转生无想天,感得今生成为特别愚笨之人(法本P137-138)。大家对佛法不要有吝啬心,否则以不为他人说法的业障,自己以后也会变成愚笨之人。作为法师和有智慧的人,不要把佛法藏在自己肚子里,一直舍不得给别人讲,否则在因果上是有过失的。从菩萨戒的角度来讲,这也是犯戒的行为。有能力的人要这样考虑:如今佛法这么衰败,即便让一个人懂得佛法也有无量功德,我应该发心讲经说法。
2.解释颂词:“若勤修善时,罪恶心不起,于福不勤者,心便造诸恶。”
人在精进行持善法时,一般不会生起恶心,如果不精进于善法,内心很可能会生起烦恼,进而造下各种恶业。
3.请结合教证,从多方面分析发菩提心的功德。
发菩提心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助缘,它可以包括在回向支中,要把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他们获得无上的佛果。发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巨大,《慧海请问经》中说:“以诸十方妙珍宝,供养无数俱胝佛,生起一次菩提心,前者不可比此福。”以十方世界的珍宝供养无量的佛陀,这个功德当然非常大,但如果有人生起一次菩提心,这个功德已经远远超过前者了。《法华经》中说,乃至供养一朵花都有无量的功德。但相比之下,生起菩提心的功德要远远超过财物供养。
一切佛、菩萨、声闻的安乐都是由此出生的。如《华严经》云:“菩萨发心功德量,亿劫称扬不可尽,以出一切诸如来,声闻缘觉安乐故。”
《诸法最上王经》中云:“若人疾欲见,未来诸佛者,须发菩提心,当修菩萨行。”如果想见到如来,不发菩提心还是有点困难,最好先发菩提心。
如果以发菩提心来修炼自心,即便我们因宿业所感而堕入恶趣,也会因发心的善业而不产生邪念。如果能长期修持菩提心,一般来讲不会造恶业,即使因为往昔的恶业转生到恶趣,也会跟恶趣的其他众生不同,你相续中的善心不会退失,而且以恶趣的身份也可以净除业障。《本生传》中记载:“业之异熟不可思,大悲主亦转旁生。”业力不可思议,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也曾转为猴子、日日野兽、天鹅等旁生,但因为菩提心的力量,佛陀即便身体成为旁生,也没有舍弃内在的善心。
何时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一个人在轮回中的流转就有尽头了。《华严经》中也说:“若欲灭众生,无量生死苦,应建坚誓愿,速发菩提心。”人身非常难得,在座的道友得到了暇满人身,又遇到了这么好的大乘佛法,希望每一个人不是口头上,而是从内心立下坚定的誓愿:我要发菩提心,要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
发菩提心的人是具有无上功德的对境。因为发菩提心是成佛之因。发菩提心后,即使犯戒堕恶趣,也可以很快从恶趣解脱,之后能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龙树菩萨在《菩提心释》中说:“若人一刹那,修持菩提心,所生诸福德,佛亦难衡量。”
娑婆世界的菩萨如果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则将轻而易举实现所愿。
第89课
1.修净土法的人应该如何发清净愿?
所谓发清净愿,就是将一切善根回向给众生,愿自他一切有情往生极乐世界。发愿回向非常重要,我们做任何善法后,如听一堂课、放一次生、念一部经、磕一个头,甚至路上搀扶一位老人等微不足道的善法,都要及时作回向。只要自己作了回向,将来一定能如愿成熟果报。如《普贤菩萨说证明经》云:“长发善愿,得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道意。”每天念《普贤行愿品》,其实这就是最好的往生极乐世界发愿文。人的发愿是可以改变、增上的,很多人最初发愿时自利成分特别强,但通过长期的修行,最终也能为众生的利益而发愿。发愿应该志存高远,即便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也不能只是为了自己享受安乐。
2.请具体解释三辈往生。
《无量寿经》中讲到了三种往生——上辈往生、中辈往生以及下辈往生:上辈往生需要舍欲出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如果能具足这些因缘,临终时阿弥陀佛会亲自接引其往生净土;中辈往生不需要出家,但要发菩提心、一心念佛、积累资粮,临终时阿弥陀佛的化身会接引其往生净土;下辈往生不需要其他因缘,但要发菩提心并专心念佛,这种人临终时梦见阿弥陀佛并往生净土。通过《无量寿经》的教证,大家也应该明白,虽然汉地净土宗不太强调发菩提心,但实际上发菩提心对往生净土是不可缺少的。
第90课
1.请列举八大菩萨的名号。
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
《药师经》中为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弥勒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七佛八菩萨所说神咒经》中为文殊菩萨、虚空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救脱菩萨、跋陀和菩萨、大势至菩萨、坚勇菩萨、释摩男菩萨。
2.学习阿难尊者两个外甥的公案后,你有哪些方面的体会?
(法本173-175)无论天界还是地狱,轮回中没有丝毫安乐可言,都是无常痛苦的本性。由此生起了真实的出离心。他们更加精进修行,最终证得阿罗汉果,成为佛教历史上年龄最小的阿罗汉。我们要像这两个孩子一样,内心生起真实的出离心,对轮回要有强烈的恐怖感,无论自己身处何方,只要一想到轮回的痛苦,就害怕得对任何事情没有兴趣。(要点:轮回中痛苦的本性,应发厌离心出离心。)
因为他们往昔的发愿:今生我们在迦叶佛的教法下出家,以此功德,愿未来释迦牟尼佛出世时,我们童贞入道,早证圣果。因为当时发了愿,所以今生七岁就获得了阿罗汉果。(要点:发善愿,果报成熟,我们要发愿。)
3.解释“若凡夫亦知,一切生死苦,则于彼刹那,身心同毁灭。”
如果凡夫也像圣者那样现量了知生死轮回的一切痛苦,则在了知的一刹那,其身心会因无法承受而毁灭。可见轮回有多么痛苦!
4.饿鬼有何痛苦?
饿鬼也有很多痛苦,其中最主要是饥渴之苦。饿鬼不可能有真正的快乐。除了恒时为饥渴所逼以外,所有的饿鬼还要感受冬季太阳寒气逼人、夏季月亮炽热难挡等四季颠倒的痛苦。总之,诸如此类的痛苦不可胜数。
5.旁生有何痛苦?
旁生的痛苦也是无量的。佛经中说:“当视忆旁生”,我们通过耳闻目睹就可以知道,旁生恒时感受着被人役使、宰杀、互相啖食的痛苦。有些生活在海中或者山里的旁生自食己肉,有些小旁生在大旁生身上筑窝并吃它们的肉。从个体而言,它们感受着各种痛苦,从总体而言,它们都要感受愚痴之苦。
6.为什么要厌离幸福安乐的人天善趣?请具体分析。
天人有死堕之苦,天人临死前七天会出现五种死相,当他们以天眼见到自己死后将堕入恶趣时,会产生极大的忧愁,临终七天感受的痛苦远远超过以前数劫感受的快乐。作为人类,有生死变异、爱别离、怨憎会、疾病、战争、饥荒等痛苦,这也是显而易见的。有的人表面上虽然很不错,钱财、势力、才华样样都具足,但如果没有修行的境界,实际上也远离不了痛苦。人天善趣的众生由于迷乱而将痛苦执为安乐,其实这些表面上的幸福快乐好似春天的阳焰一样瞬间即逝,绝对不离无常痛苦的本性。《亲友书》中说:“帝释堪称世间供,以业感召亦堕地,纵然曾为转轮王,于轮回中复成仆。”帝释天堪称世间的应供处,可是他也无法摆脱业力的束缚,最终会堕入地狱感受无量的痛苦;在人间,转轮王是人们特别恭敬的,可是当往昔的有漏善业穷尽后,他也会变成卑下的仆人,用自己的身体承侍他人。
祈祷如来无量光
我发无上菩提心
一切善根皆回向
成就往生祈加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