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音声海FM >> 何以超越,无能为力 Back

何以超越,无能为力

圆身 音声海FM 2019-06-01



朗读:王宁彤     配乐:李屹


《何以为家》这部电影表达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12岁的男孩赞恩,在法庭上控告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故事中,为了躲避叙利亚战争,赞恩一家非法生活在黎巴嫩的贫民窟中。一大家子挤在一个非常小的房子里。他的父母是赤贫,却没完没了的生孩子,赞恩小小年纪就要扛起生活的重担,平时在小卖店里打工,有时还要和妹妹萨哈一起上街卖果汁,维持生计。



为了抵扣上涨的租金,赞恩的父母决定把他不到12岁的妹妹嫁给房东阿萨德,赞恩拼命抵抗、试图救回妹妹,但年幼的他,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妹妹被带走。愤怒的他离家出走,遇到了没有身份的埃塞俄比亚黑人女工拉希尔。拉希尔同情赞恩并收留了他,让他度过了一小段平静的、不必为生计奔波的时光。但是好景不长,拉希尔在一次外出时被警方拘留,再也没有回家。为了照顾拉希尔年幼的儿子尤纳斯,他想尽办法,但最终走投无路,只能把尤纳斯卖掉,就像当初父母卖掉妹妹一样。



后来,赞恩为了拿身份证,回到了自己的家,听到的却是妹妹萨哈的死讯。愤怒的赞恩用刀砍伤了房东阿萨德,也因此被判刑入狱。在监狱里,他打电话给电视台,说要控告自己的父母,状告父母让他来到这个世上,却没能够好好地抚养他,没能给他应有的教育、健康和爱。而在法庭上,赞恩的父母也流露出痛苦和无奈:“我们能怎么样?我们也是这样长大的。”


此时此刻,观者的感觉是无力的,如果我们是他们,该怎么办?如果我们正处于这种黑色漩涡中难以自拔,我们能做些什么?就像赞恩的母亲面对衣着光鲜的女律师的指责,那样声嘶力竭的高喊:“你有什么权利批评我,你有我这种处境吗?”我们终于知道,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



看到每个人的种种无奈之举,任何浅薄的指责——指责电影中赞恩的父母,房东,乃至社会,或者指责电影外的那些指责者,指责那些所谓的同情很虚伪……这一切的指责,其实也是我们自身无能为力的表现。


在电影中,面对种种成年人也无法解决的问题,赞恩能指责谁?他唯一能指责的,只能是他的父母。他恨他们生了他,让他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无能为力。其实处于这样的恶性循环中的人,又何止赞恩一个?影片中他的父母,拉希尔,集市上遇到的小女孩……甚至是那个人贩子,每个人都用尽办法求生存,却往往事与愿违。不仅仅赞恩没有家,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家究竟在哪里,出路在何方。




为了不让观众太压抑,导演以她的角度给了我们一个解决方案:赞恩受到了关注,拿到了身份。确实,自身处在无从选择,无能为力的时候,外界的介入和帮助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赞恩的事情没有被曝光,仅凭他自己的力量,恐怕美好的未来永远只停留在摩天轮顶端上的短暂想象。而导演拍摄此片的目的也在于此,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难民的处境,让更多的人予以关注、予以帮助,这比劝诫苦难中挣扎的人们自立自强来得实在的多。


影片的结尾,摄影师给赞恩拍身份证照片,逗他笑,赞恩终于露出了少有的、属于孩子的可爱笑容,画面定格在此处结束。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那一瞬间,心中生起了想冲进屏幕抱抱他的冲动,对他说:“为了留住你的笑容,我愿意付出一切。”


但是我们做不了。我们不想指责任何人,指责代表着自身的软弱无力。不指责,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除了感叹之外,像我们这样渺小的人,又有什么办法呢?



其实,生而为人,就意味着有很多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将这份无奈埋在心底,也可以选择积极主动的去为他祈福,努力的闻思修行,为他回向。什么是回向呢?就是当你做了一件善事以后,把自己获得的福报、功德赠送给需要它的人,让他享受你的劳动果实。回向的力量是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指定给谁,对方一定能收得到。


同时,如果我们坚持好好学习佛法,一定会越来越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人,或直接,或间接,因为我们学佛的目的即是如此——为了所有众生永远的幸福快乐而努力。



有人说,佛法是避世的,是消极的,其实并不是这样。也许是七八十年代的某些电视剧造成了这样的误会,但是真正的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是具有相当广大的胸怀,是以度化天边一切众生为己任,这样的心态与人生,并非一般人可以想象。


也许大家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某位禅师善于绘画,但是每次作画前,必定要求买画者先行付款,否则绝不动笔。这种作风不免让一般的社会大众对他颇有微词。


有一天,某位贵夫人请禅师画一幅画,禅师问:“你能付多少酬劳?”,那位贵夫人答道:“你要多少就付多少,但是我要你到我家去当众挥毫。”禅师答应了,就随贵夫人到她府上,然而贵夫人对参加宴会的人们说:“你们看,这位禅师只知道要钱,他的画虽然好,但是他心地肮脏,被金钱污染了,所以,他的作品不宜挂在我的客厅里,只能装饰我的裙子。”说着,便拿出自己穿过的一条裙子,要禅师在上面作画。禅师问:“你要出多少钱?”这位贵夫人说:“你开个价,我付得起!”于是,禅师开了一个非常昂贵的价钱,然后依照那位贵夫人的要求画了一幅画,拿了钱即刻离去。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禅师只要有钱就好,即使受到侮辱也无所谓。后来人们才知道,禅师住的地方,经常发生灾荒,当地的富人不肯出钱救助穷人,因此他建了一座仓库储存稻谷,以供赈济之需。又因他的师父生前发愿建寺,可惜志业未成便离开人世,为了赈济灾民和完成师父的心愿,禅师才到处作画求财。


就像这位贵夫人一样,她理解那些普通人惯有的心态,并以此指责禅师,展现自己的清高,其目的不过是想在大众面前满足自己对名声的欲望,可是她却无法揣摩到那些格局比自己高的人的心态,跟“骄傲”到根本不理你,不在乎名声的禅师相比,她完全输了。


禅师为了众生宁愿忍受侮辱,不在意自己名声,真正体现了大乘佛法的精髓——舍弃自我,救济世人。谁说佛教是消极避世的呢?佛教的精神,又有几人能懂?




前几天,某位大德在讲经说法的开示中说道:“我们一定要做一些融入社会的善法,……利益众生是佛陀千百万劫中最重要的事业,由浅到深,有各种不同层次的方式。……希望发心人员和虔诚的佛教徒都能齐心协力,积极去做一些对个人及社会都有意义的事情。”从古至今,佛法所传递的内容,都是融入社会,帮助众生,进一步说,佛法中有太多的方法和诀窍,可以让我们想帮助别人的心不仅停留在有心无力的层面,而真正能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切实的为众生做一点事情。至于具体怎么做,系统的闻思修行后自然会明白。


仅以此文献给那些有意帮助他人的人。



太阳无须谴责黑暗,

它只要升起来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