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44课-窍诀&名词&教证 Back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44课-窍诀&名词&教证

本课窍诀


种其因得其果


佛陀告诉国王:“人们想要得到谷子,就应先耕田播种;想要富贵,就应力行布施;想要长寿,就应心存慈悲;想得智慧,就应努力学习,这四件事都是种其因得其果。而你却背道而驰,以邪法为正,想要借由杀生获得长寿,这不可能有真实的利益。


讲这样的轮回痛苦时,大家首先要认认真真地听。听了以后,千万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认为字面上理解了,修行也就到位了,这种想法不合理。看看前辈大德的传记和历史,他们在修行过程中,哪一位不是一步步次第修持?而哪一次的修持不是满怀欢喜?他们那样重视修行和次第,确实让人极为钦仰。


讲经说法与听闻佛法始终是最重要的环节


上师如意宝一生的行持,为我们作出了极好的表率。在上师毕生的事业中,讲经说法与听闻佛法始终是最重要的环节。这一点,我们作为传承弟子,务必要铭记于心。虽然现在因为众生福报浅薄,上师在这个所化世界示现了圆寂,但他的丰功伟绩仍留存于人间,让我们后学者可以去学习和效仿。


大恩上师本人而言,自接受这个传承的教法以来,也始终把学习佛法和修行佛法作为一生最重要的事情。


共修和传法不应轻易中断


个别组长、辅导员或负责人,不要以自己的事情,而耽误大家学法:有些人今天要参加一个会议,就放弃了组里二十几个人的学习;有些人因为要出差,就让大家自学一个月,其他什么安排都没有……这种现象,在个别负责人的身上比较多。如果你确实有特殊原因,我们也不会一概而论,所有的事情都不准许。但你们要想想,即使是一天的课受影响,过失也相当大,可以说断了人家的慧命。


若是我决定今天不讲课,首先要看是不是为了私人的事;如果不是,而是为了去放生,以更多地利益众生,那我会暂时取消当天的课。除此之外,因为自己的小事,或身体有点不舒服,我从来也不会缺课,这是历来的一贯原则。在我的记忆中,我每次若要下山,要么是身体实在不行了,不看病就会倒下去,要么是有其他非常特殊的原因,作了一定观察后才出去的,此外从不会无故断课。


但菩提学会的个别人,对安排好的课程,好像上也可以、不上也可以,想什么就做什么,全由组长一人决定,这样不太好。如果是世间的一件事情,比如你去上班,只要领导不扣工资、不批评,你过一天算一天也可以,但学习佛法并非如此,还是有极为重要的因果在里面。


在我们学院,就算有再大的事情,法师一般也不会断课,除非是病得实在太厉害,可能请一两天假,此外,他们永远把传法摆在首要位置上——这就是上师如意宝的加持和传承。所以学院里的辅导和学习,希望要继续保持这一良好传统;而外面大城市里的人,即使不能跟学院一模一样,也要尽力去做。据我了解,有些小组还可以,一学期中一堂课也没有缺,好多道友都是如此;而有些小组可能是因果正见不够,或者是定力不足,总是随自己的意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得有头无尾,这种现象比较危险。


所以,我今天在此特别强调,提醒大家珍惜闻法的机缘。


高寿和弘法顺利的缘起


前两天我讲过世界上最长寿的人,他活了256岁,一直都是吃素的。而在我们佛教徒中,有些人特别高寿,弘法利生也非常顺利,多是因为两种缘起:一是心怀慈悲,不会为自己杀害任何众生,甚至不损害众生一根汗毛;二是不食众生肉,所享用的食品非常清净,以此不会沾染上各种疾病。


寺院管理财产时的注意事项


按《毗奈耶经》的观点,供养僧众、供养经堂、供养佛像和供养佛经的财物,都应该分清楚。听说有些寺院接受供养后,随便让一个和尚做决定,这是特别可怕的事!我们在座很多道友,以后肯定有当大法师、大方丈、大知客的,到时候你一定要把信财用于三宝方面,千万不能私自处置,或者赠予亲朋好友。戒律中一再强调,僧众的财产,要由僧众决定。如果你想挪用任何财物,先要经僧众共同商量,而你个人再有权力,也不能自作主张,否则会感受因果报应。


修行和学术研究的区别


所谓的修行,并非只是外在形象,而要在内心获得一种滋润、柔和。这跟学术研究不一样,学术研究只要了解到那个层面就可以了,而修行的话,最注重的是反观自心,看到一段文字,不能只停在书本上,而要把它的内容与自心对照:“我以前犯过这种错误没有?犯过的话,要想办法忏悔得以清净。以后还会不会再犯?若有可能再犯,那该怎么样制止它?……”如果这样去观察、去调伏自心,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愚者学问挂嘴上,智者学问藏心底


故萨迦班智达云:“愚者学问挂嘴上,智者学问藏心底,麦秸漂于水面上,宝石沉没于水底。”愚者常把学问挂在嘴上,似乎什么都懂,而智者却把学问默默藏在心底。正如麦秸总是漂在水面上,宝石却自然会沉没到水底。


编写师兄:定解B0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2044-定解B06-004


名词解释


慧命

(术语)法身以智慧为寿命。智慧之命夭伤,则法身之体亡失。盖慧为法身之寿命,故曰慧命。四教仪曰:‘末代凡夫于佛法中起断灭见,夭伤慧命,亡失法身。’【又】尊称比丘曰慧命。博闻强识,以慧为命之义也。又曰慧寿。新译曰具寿。犹言慧命须菩提等。行事钞下三曰:‘毗尼母云:下座指上座为尊者,上座指下座为慧命。’胜鬘宝窟中本曰:‘慧命者,以广大甚深之慧为命故,名慧命也。如经言慧命须菩提,慧命舍利弗也。’资持记下三之二曰:‘慧命谓博闻强识以慧为命也。’

——《佛学大词典》(丁福保编)


气脉瑜伽

即无上瑜伽气脉点修法,无上瑜伽气脉点修法为无上部密法的圆满次第,以修气、脉、明点为主。这在一般无上部法中,须在修生起次第本尊瑜伽成就的基础上修习。在空乐大手印及大圆满法系中,气脉点修法只被作为进入正行的前行,可以直接修习。气脉点修法有宝瓶气、金刚诵、拙火定、欲乐定等,在圆满次第中被作为现证心光明的秘密门径。

——《密乘止观》


超度

《地藏经》称:初死的人如果生前多造恶业,死后又没人为他追荐,其神识就可能投生到饿鬼、地狱等恶道中去。在死者“罪福未定”的七七四十九天内,以“善愿功德力”回向死者,使他不投生于地狱等恶道而转生人天等“善趣”,俗谓之“超度”。超度之俗大约始于梁武帝所创的盂兰盆会。盂兰盆系梵语ullambana的音译,意为救倒悬,即解救沦落地狱、饿鬼中的众生的倒悬之苦。唐时民间已盛行超度。如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载:“村人遂于陂中设斋超度。”超度的具体内容包括念佛、诵经、营斋、做道场等。超度又有超升、超生、超拔、超幽等说法。

——《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


异熟果报

异熟(梵文Vipāka)佛教名词。旧译为“果报”。因过去善恶而得到的果报总名,谓果异于因的性质而成熟。异熟的解释有几种。

(1)指“因”变为“果”,此“果”的性质不同于“因”的性质;“因”有善有恶,而“果”具有非善非恶的无记性。例如善业感乐果,恶业感苦果,但是乐果并不是善性,因此它是无记性的。所以非善非恶就是无记,对于善性之业可以叫异类,善性与无记性异类。

《俱舍论》卷二:“或所造业,至得果时,变而能熟,故名异熟。果以彼生,名异熟生,彼所得果与因别类,而是所熟,故名异熟。”

《俱舍论》卷六:“异类而熟,是异熟义。”

(2)指“因”与“果”必隔世而熟,或“变异而熟”;即业因必须在后世才能得到果报。

《成唯识论述记》卷二:“言异熟者,或异时而熟,或变异而熟,或异类而熟。”补注十一说:“新云异熟,旧云果报。”

——《中华词库》


圣果

(术语)菩提涅槃也,是依圣道所得,故曰圣果,此果为真正,故曰圣果。楞严经一曰:‘虽得多闻,不成圣果。’净住子曰:‘三乘圣果。十地功德。’

——《佛学大词典》(丁福保编)


涅槃

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信财

1、三宝财物、庙产、僧财。

2、施主信徒奉献的资财实物。

——《佛学词典》



本课教证


1、《地藏经》云:“临终之日慎勿杀害及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假使来世或现在生。得获圣分生人天中。缘是临终被诸眷属造是恶因。亦令是命终人殃累对辩晚生善处。” (2册 P350)

若为亡人造杀生恶业,不但对他无丝毫利益,而且危害性相当大。甚至即使他原本能转生善趣,但由于眷属为他造了这些恶因,他也不能自由自在投生,获得真实的快乐。


2、佛陀:“若人寿百岁,勤事天下神,象马用祭祀,不如行一慈。” (2册 P352)

若在一百年中精勤侍奉天神,杀害象、马等众生作祭祀,不如行持一次慈心的功德大。

3、《中本起经》:“杀生祠祀,不得其福,天神不食,杀者得罪。” (2册 P358)

以杀生来作祭祀,绝得不到丝毫快乐、福报,因为喜欢善法的天神不会享用这种供养,而杀者自己却因此造下无边罪业。

4、龙猛菩萨:“即便见闻地狱图,忆念读诵或造形,亦能生起怖畏心,何况真受异熟果?” (2册 P361)

对于有善根的人来讲,就算见到地狱的绘图、听到地狱的痛苦、忆念地狱的情景、读诵地狱的描述,也会特别害怕,毛骨悚然,更何况是去亲自感受那些痛苦了?


5、萨迦班智达:“愚者学问挂嘴上,智者学问藏心底,麦秸漂于水面上,宝石沉没于水底。” (2册 P363)

愚者常把学问挂在嘴上,似乎什么都懂,而智者却把学问默默藏在心底。正如麦秸总是漂在水面上,宝石却自然会沉没到水底。


 编写师兄:定解G4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2044-定解B06-003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