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届入行论学习笔记|《入行论广释》第120课
一、 科判坐标
二、 内容归摄(总义)
静虑的前行,即断除静虑的违品,包括“离俗世”和“弃妄念”。“弃妄念”先后从妄念(即贪执妙欲)的果报可怕、所贪执对境的本体不净、得到所贪对境的因(种种劳作)有害,这三个角度分别宣说,教诫应对妙欲生起厌烦,反而应对静处生起欢喜心。
上一课讲到“观察果报可怕”,耽著妙欲会引来种种灾祸,有今世可见的“砍杀缚”的灾祸,以及来世“入地狱”的灾祸(见119课)。本课开始讲“观察本体不净”,主要是针对令我们产生妄念、贪欲的对境男人或女人,通过观察其身体本体是不清净的,让我们生起厌烦。分二:一、以同离命故观彼不净(如果不观察心识而仅仅观察身体,则身体本身是无情法,与死后尸体一样不清净,没有什么可贪执。);二、观察具命而观彼不净(即便是具有心识的身体,同样是由36种不净物组成,也不应该耽著。)
“以同离命故观彼不净”又分六,首先讲到“无有所贪之法”,然后因此分别宣说以贪心而注视、嫉妒保护、恭敬供养、欣喜接触、拥抱当然也就不应理。这六点与世间人的观念正相反。因此只有打破固有观念,才可能达到静虑的目的。本课宣说的是“无有所贪之法”以及“以贪而视不应理”。
1、首先“无有所贪之法”,可以解读为身体没有所贪之法,或者身体不应该是所贪的对境:
(1)世间人为了能得到贪恋的对方,不仅在媒婆前低三下四,而且不惜因贪心造业,不知取舍,完全不顾忌“诸罪或恶名”,十分愚痴(详见颂词1);
(2)世间人为了能得到贪恋的对方,获得销魂的至乐,甘愿冒险及耗尽财产,付出巨大代价(详见颂词2);
(3)然而,如果真正用智慧去剖析身体,实际上“除骨更无余”,没有任何精妙实质。与其苦苦执着这种没有实质的、非我能够真正拥有的身体,还不如追求涅槃的大乐(详见颂词3)。这是对前面两个颂词的破斥。
2、经过上述分析可得知,身体不应是所贪的对境,因此“以贪而视不应理”。
(1)在古代,入洞房前乃至下葬前,女人都以面纱遮面,因此男子往往渴望见到所贪之人的容貌(详见颂词4);
(2)如此渴望见到的容貌,当女人死后面纱揭开显露在面前时,为什么不敢看反而害怕逃走呢?活着和死后是同一张脸,却有不同的对待,说明容貌不是所贪的对境(详见颂词5)。
3、下一课将从以嫉妒保护、恭敬供养、欣喜接触和以贪拥抱四个方面来讲贪执身体的不合理之处(详见121课)。
4、本品这部分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1)论中是以宣说女身不净来对治男人的贪心,其实反之男身也同样不净(还应观想到自己的身体也是不净的)。因此应以对治“贪执异性”(而非仅仅贪执女身)的妄念为主。
(2)不能堕入两边:既不能过度贪执,也不能因为身体不净而仇视异性,或者自卑、傲慢。
发心师兄:定解C29
审核师兄:定解C05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本课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