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显现是万法无实的表达 Back

显现是万法无实的表达

五论论文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9-09-12

文|释圆燃


万法本性实是空性,正因如此,故可从空性之基中,游舞出圣者成就圣果的方便(显现)。世间万事万物之显现以它本身的特定意义,告诉流转轮回的众生,显现的“我”就是万法无实空性的表达。

关键词:万法无实;空性;离一多因;无自性;执著


01

分析显现法的现基是实空
显现法是指世俗,现基是指胜义。在承许显现法的现基是什么的时侯,不同宗派有不同的承许。外道皆一致认为,万法的现基是恒常实有的大自在天、神我等。如《中观庄严论释》云:这些外道凭心假立而认为:此作为万物之因的大自在天等在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中,刹那未迁变的同时如同陶师制造瓶子那样造出器情万物,因此自在天等是万法的现基。
遮破对方观点:万法的现基如果是大自在天等,则与名言现量相违。首先,器情万物永远不会同时出现,而是一切的有情世间器世间都是次第性显现,这一点无法否认。比如:有情方面,人有三十岁、十岁、五岁、一岁等等。如果是常有自在天创造人类,则不应该人类有不同岁数的差别,应该是所有人的年龄都等同。无情法角度,一年有春夏秋冬等不同季节,并且每个季节所丰收的蔬菜花果都不同。所以,无论是你们承许的恒常的大自在天也好,或是其他的上帝也罢,这些恒常的任何法都不会同时生出这一切果实。从他的果法来推知他的因,由于这一切果法都是一环扣一环通过循序渐进而生起的这个缘故,所以被承认为常有事物的大自在天等一切,这些法都不能是万法的现基。
远远超胜世间道的内道佛教中,承许万法的现基也有所不同。小乘认为:假设无分刹那心识与无分微尘也不存在,那么所有的粗大无情法与心识显然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如此一来,所现的万物也就不合情理了,如同没有毛线的氆氇一般。具有如此大的过失谁也无法承担,因此为了不使这样的过失落于自宗头上,故承许无分微尘与无分刹那是万法的现基。
破此观点:如《中观总义》云:“直到极微之间,没有实有的一体,更没有实有多体,当体远离一、多,自性本空。”
破无分微尘实有:在一个无分微尘的东、西、南、北、上、下六方,各放置一个无分微尘,中尘与六尘相对,则中尘可分为六面,成为有分。如果不和六尘相对,则六尘与中尘成为一体,无法堆成粗大的色法。这样就把无分微尘抉择为空性。如《唯识二十颂》云:“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
破无分刹那实有:两个邻近的无分刹那接触还是不接触?两个刹那接触:则二者只是部分接触,如此在一个无分刹那上就具有接触与不接触的两个部分,应成有分。如果全分接触,则两个刹那融合为一,无法形成心识的相续。两个刹那不接触:取一个刹那,它和前一刹那不接触,中间有空白段;和后一刹那不接触,中间也有空白段。再观察前一空白段的末位和后一空白段的初位,如果两者接触,中间的无分刹那应成空白;如果不接触,两者成为不同的两分。这样,无分刹那和前者接触,必不同于它和后者接触的部分,应成可分。因此,无分刹那与无分微尘在胜义中不存在,本是空性。
唯识宗:他们认为,如果作为轮涅所有现分之现基的这一心识也不存在,那就成了空中鲜花一样。为此说唯识是胜义谛。
驳斥:他们认为在胜义谛中依他起心识的本体也成立。如果胜义谛中也成立,则心识就成了真正一种实有法,如此则具有胜义理论的妨害。这导致了中观宗的破斥,如《中观庄严论》《入中论》中,主要针对阿赖耶识在胜义中存在本体进行了破斥。
1. 破真相唯识之观点;2. 破假相唯识之观点。破真相唯识之观点,首先破相识各一之观点:如果依他起心识在胜义中存在,则因为心识和对境是一体,这是总的前提,而行相也是多种多样,则心识将变成多种多样,有此过失。或者因为唯一的心识和不同的行相是一体的缘故,这些外境所缘也应该变成一个。如果对方说没有前面这个过失,但如果是这样则因为行相有很多种,而心识是一体,但二者又不是一体,如此就违背了你自宗的宗义,即一切唯识无境的观点。
以上这一相违的过失,对方永远无法摆脱的原因是,明明存在很多的行相,但却依然认为同时存在的这些法是一个本体。如刚才所讲对方承许相识一体的话,则有下面的过失:如果一个法动,其他的法就会动,一个法静止,其他的法都会静止,一个地方染颜色,其他地方同时都要染颜色。提出这样的疑问时,对方就难以答复了。因为当中明明存在一个多体的法,但对方却把这个多体的法说成一个。
下面破相识等量之观点。因为有些唯识宗承许同一个时间当中可以产生很多种同类识,这在名言谛中不合理。另外,如果承许在胜义谛中心识实有,这也成为所破之处。
破唯识宗:如果你们承许心识等同行相的数量,有多少种行相就能够产生多少种心识,从这个方面分析时就好像分析微尘,即中间放一个微尘,然后周围放四方上下的微尘,这个微尘都有与六尘相对的一部分,所以这个微尘绝对不是实一,通过类似于观察微尘的理论来观察心识的时候,仍然还是得不到一个实一的心识。因为他行相的数量有很多的缘故,所以心识不是唯一实有的心识。另外,前代有些唯识宗的论师承许“同时生起数多同类识”尤其是无分别识取境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很多种同类的心识,这个观点名言当中也是不合理。在中观自宗的观点中,可以生起与行相数目相等的众多识,但是不至于成为同类。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些行相上面没有一个同类的法,即便是看似同类的都不是同类的。比如说一块花布当中的白、黄、蓝等不同的颜色,这些都是一块花布当中所包括的,按理说应该是一个同类,但是真正分析的时候,花色不是黄色,黄色也不是蓝色。并且白色的上面、下面和左右等等,实际上也是完全不相同,所以行相上不存在同类的缘故,缘他的心识也绝对不可能成为同类,因为心识和对境绝对是相等关系的缘故,并且认为这些安立都只是假立,不存在实有。
下面破异相一识之观点:明明显现很多种的行相,但只有唯一的心识,那么你们的观点不就成了裸体派了吗?因为裸体外道承许很多种不同的行相都是一的自性。但真实而言,不同的行相就好像不同的珍宝,黄金白银这些不同的珍宝不可能是一体,同样,种种不同的行相也绝对不是一。通过这种破斥的方式来指出对方的所谓异相一识的观点绝对不合理。按照对方的观点来讲,已经显现的多种多样的法,还是唯一的自性的话,就会出现很多的矛盾,即怎么可能还显现不同的本体。而且各种各样如果是一的话,又怎么能安立有些法遮障、有些不遮障呢?比如说身体,因为它一体的缘故,遮障一个地方则所有都要遮障。一个地方没遮障则所有地方都没有遮障,都不应该有遮不遮障的差别。但是因为这些法是他体的缘故,所以有些法遮障有些法不遮障,显现为不同的本体的这些情况都可出现。
假相唯识宗承许:在真实意义中,心识的本体中不存在心识的此等种种行相的显现,这和真相唯识宗不相同,真相唯识宗认为心识的本体中存在心识的此等行相。既然假相唯识宗承许不存在这个行相,是不是这个行相根本就不显现呢?对方说,不是不显现,虽然显现,但是要认知这些行相完全是一种错乱的显现。其实,错乱的行相和无有行相意思是一样。而且,错乱的行相虽然显在心前,但显现不是心,犹如空中毛发一样,虽然显在自己的眼识前,但不是自己的眼识。既然这些行相是虚假的显现,就不会变成与心等量的数目。如果这些所有行相是实有的,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这些实有的法是心之外的法,那就不是唯识宗了。第二种情况,如果实有的行相和心是一个本体,则由于行相多种的缘故,心识也应该多种了。从此角度讲,就违背了实有心识之观点。因为所谓的行相,它是一种虚妄不实的法的缘故。那么,观察行相和心识,它们是一体,还是它体呢?如果是它体,有悖于唯识宗总的原则;如果是一体,由于行相多种,故不可能存在一个实有的心识。但是就是因为它的行相是虚妄不实的,所以迷乱的显现和真实的心识之间,不会存在一、异等相违的过失。所以,不会有上面对真相唯识宗所说的一切过失,而承认明知之识成实是完全可以的。
破斥对方观点:倘若这些行相不存在,那么从凡愚到智者之间,现量无欺、不可否认明明感受或领受此等行相岂能合理?比如见到这些山河大地、人、事物等等。在耳识面前明明清清感受的这些行相难道是合理的吗?对于原本不存在的任何法,绝对无有领受它们的可能性。比如,要感受被兔角所戳的感觉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行相不存在的缘故。品味空中鲜花的芬芳,但空中没有鲜花当然就不可能有鲜花的芳香了。领略石女儿的美色,就说石女儿长得很漂亮,她的身段、她的容颜很美丽,我说“我看到了”,但是这个不可能,因为石女儿是本来不存在的东西。
针对上述的过失,唯识宗进一步解释说,你们中观宗没有真正了解我们的意思。实际上是不能承认眼前的这个行相根本不显现,而是说它不是心识的本性,虽然说在心识的本体当中不存在,但是在心识面前可以显现迷乱的法,眼识就可以感受,这个合情合理。
这种安立不合理,如果细致分析,则凡是显现,唯有现于心中而不可能现在它处。已经现在你的心识本体中,这个应该是你心识的本体。除了你心识的本体之外,绝不可能再存在一个其它的法。在《量理宝藏论》当中:“萨迦班智达也说这个毛发是心识的本体”。因此,识与相这两者虽然同样是心,但如果观待而分,则可以安立为能取之识与所取之相两种名言。相与识这二者仅仅是相互观待而以心来分的,实际是一本体。通过以上的破斥,就可了知此依他起心识绝非实有。
中观宗承许:实空是指显现法的现基是实空,因为中观宗通过观察而彻底了知根本就不存在一个作为所谓现基的实有法,但是显现不灭,承许万法由空性中自现。什么叫由空性中自现呢?从空性中产生,并不是说以空性作为能生因,因为空性不是一个有实法,而是说一切万法本身因为是空性的缘故,才能缘起而生。通过这样阐明犹如影像一样,影像是在没有自性的同时、它能够成为根的行径。就像影像一样,一切万法在无自性空性的同时能够显现出来,能够被众生作为了知、拣别的对境。在初学者的心目中“现与空”或者“有与无”这两者似乎是以对立的方式相互排斥,而不可能浮现出来,因此很难彻底通达双运之本义。
实际上诸法的本体:比如,以瓶子为例,通过离一多理进行分析。实际上这个瓶子它是通过很多的部分而组成,所以它不存在一个“一”, 再把这个很多部分进一步观察,每一个部分它都不存在一个“一”,分析到最后,这个所谓的“一”根本不存在。那么如果“一”不存在,“多”就不存在,一切万法的实体要么就是“一”要么就是“多”,所以通过离一多理进行分析,如果见到瓶子自性尘许也不成立,则能真正明白,这些法并不是通过离一多因分析的时候它才变成空性,以前不分析的时候它不是空性,并不是这样。万法不论分析还是不分析,它的本性都是空性的。因此,瓶子正在显现生住灭时,瓶子生住灭的自性一点都不存在。这就是现空的道理,正在无实有的当下显现一切万法。


02

对显现的执著才是束缚我们的原因

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人都追求高质量的生活,马不停蹄地向前走。人人都互相攀比,不断地把自我扩大,现代人基本上并不秉持古人圣贤的思想,如孔子、孟子等。这些圣贤的思想,基本都是要人们做一个好人,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应该相信佛教中所讲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故只要众生多学习、思维古文化,必定相续有所改变,不会随着外境的显现而越来越烦躁、执着。因为做人的基本理念,可以让人去恶从善、反观自心,从而让心安住在寂静处。不会随着外境的美好而起贪心、缘外境的不悦意而起嗔心、缘不贪不嗔的事物起痴心。反之,不学习及思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理念,内心就不会有约束,就会随着外境的显现而起各种迷乱的分别妄念,使心相续越来越束缚,因此须知对显现的执着才是束缚我们的原因。

比如,看到他人的别墅华丽、庄严,贪心以此引发,幻想自己也很快拥有那样的别墅,该有多幸福快乐啊!从而内心系缚这栋别墅上。以此类推,凡是让自己生起悦意之心的对境皆必定引发贪心,因为对显现执着之故。或者,就像美女执着自己如同天空中唯一的一朵白云那样,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当别人一不小心把垃圾扔到她身上时,嗔心刹那无法克制猛烈数数生起,别人再如何道歉也无济于事。其实,此人对自我过于执着才会产生这样的烦恼,毕竟对方是无心要损坏她的形象,并且外在的形象是无常的,只要多跑几步或者到较热的地方,美女的化妆立即被卸掉,就不再是自己执著的那迷人形象了。所以真正束缚自己的是对显现的执著。


03
运用显空双运的见解而降低执著
“执著”二字在佛教中常常提及。一切众生在没有解脱之前,恒时与执著形影不离,当然这样根深蒂固的执著主要认为五蕴的聚合就是我,有了这个“我”之后,哪怕别人看我一眼都不自在,别人不小心踩一脚就起嗔心,我要快乐的心情,我要吃好吃的饮食,穿漂亮的衣服,见到自己喜欢的人就起贪心,看到比自己漂亮的人就生嫉妒心,自己长得漂亮就起傲慢心等等,凡是不合我意的事情都会产生不愉快的心情,相合于自己心意的事情就会高兴。这一系列的发生都是缘于对我的执著。
诸佛在因地时,就了知众生在轮回中之所以感受六道里漫漫长夜的痛苦,是因为对我的执著而导致的,因此在因地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积累资粮,到佛地时连二我执的习气都彻底断除,圆分证得二无我。为度六道众生脱离三有的轮回苦海,从兜率天降生于人间以十二相成道,为众生三转法轮。第一转法轮,因众生根基而宣讲四谛法门,小乘行人通过修行四谛法门,最终证得人无我。二转法轮,针对大乘的利根者在一转法轮的基础上宣讲法无我。三转是在二转的基础上进一步宣说不但万法本来空性,并且与空性交辉相映的光明才是究竟法界的实相,最了义的法门。佛在三转法轮中,都讲到了人无我、法无我的法界实相。这样分析时就可明白佛彻知一切众生的轮转是因为我执,所以佛为众生宣讲佛法时都会开示宣说:“是因为执著而痛苦,以执著而轮转轮回,应该修持不执著、应该修持空性等教言。”
因此,应该明白只要执著就必定引发痛苦,不论对任何大大小小的事情执著,哪怕对一根茶叶执着都会产生痛苦,如米拉日巴尊者所说:“哪怕有一根茶叶就有一根茶叶的痛苦。”所以作为修行人应该要对治相续中的烦恼,时常串习万法无自性,运用佛菩萨宣讲的显空双运的智慧来对治相续中的执著,只有这样做,才会逐渐对万法放下执著。不然只会有一如既往的相续,只会做轮回里的老众生。
怎样运用呢?比如某道友以嗔心的表情看自己,或者与人发生不愉快的事情的时侯,当时就要分析嗔心是不是实有存在的东西?可能在最初的阶段,如野马般的迷乱分别心很难听话,去分析嗔心的面目是什么,内心也没有力量分析,也不敢触碰嗔心是无本体的实相,因为毕竟往昔数数串习嗔心。由恶业力引发的不由自主的嗔心,很难随善心而转。但是毕竟嗔心等分别念都是串习来的,都是因缘聚合刹那不断在迁变的有为法,故应经常串习分析嗔心等的分别心都是无自性的空性,时间久了,自然能够压服烦恼。比如,一个人从小到大串习不吃肉,当他见到肉时,自然能够压服想吃肉的习气,而不会去吃肉。同样,串习嗔心等分别念是无本体的空性,次数多了之后,烦恼会越来越薄弱,内心自然有能够了知事情的发生、嗔心的产生并没有实实在在的本体的力量生起来。所以生起嗔心时,进一步分析观察实有的一个嗔心安住在哪里?去寻找时怎么也找不到一个实有的嗔心,因为嗔心的本体从来没有产生过,一个嗔心找不到,则以一个嗔心而组成的多个嗔心也同样找不到,因为多是以一为基础的缘故,所以并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嗔心安住在心里。
可能我们还有疑问,就是虽然通过观察会了知嗔心的本体不存在,但是冥冥中还是有嗔心的一股力量存在,而使内心无法平衡。实际这就是万法的特点、心的特点,虽然没有本体,但却有显现,所以需要显空双运的见解来降低执著,就是当起烦恼时,观想虽然有显现,但本体不存在,如同空中的彩云一样寻而不可得。心的特点就是一定会有显现,但一定是空性的,心性不论在佛位还是凡夫位,从本以来都是显与空交辉相映的实相,所以我们应该随顺缘起而按其理对治烦恼,当然还需要多学习中观理论来帮助对治实执。
佛陀所宣讲的二转般若法门的核心思想,无非是抉择万法空性,万法实相空的意义,并不是佛出世以后,万法就变成空性,佛不出世,万法就不是空性,而是原本如此的无自性实相空。因此,人人都需要随顺真理来对治实有的执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