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 (上)(7) Back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 (上)(7)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 菩提如意宝珠 2017-06-26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

龙树菩萨 造颂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慈诚罗珠堪布 讲授

 

 

顶礼圣智妙吉祥童子!

 

为度化一切如母众生,请大家一起发誓成佛;为了成佛,现在开始讲习《中论》。

(接上文)

观六情品第三

本品的所破是六情。六情也即六处,《俱舍论》中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称为六情。六情本来不止六个,而有十二个,本论颂词所提到的也是十二处。但在这里的主要破斥对象是指六根。

戊三(观处品)分三:一、破承许根为见者;二、破承许我或识为见者;三、以此理亦可破斥其他立宗。

己一(破承许根为见者):

眼耳及鼻舌 身意等六情

此眼等六根 行色等六尘

这四句是他宗。唯识宗以下经部和分别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言实事论师认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等六根,也叫六情或内六处,以及外面的行色等六尘,也叫外六处,都是实有的。

为什么有内外之分呢?因为眼等六根都集中在众生的五蕴之上,故叫内六处。外六处即指色等六种外境,“色”即外面的色法,是眼根的对境,眼识的所缘境;“行”也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它们是眼等六根所行的外境,所以称之为“行色”。色法是眼识所行动的外境,声音是耳识所行动的外境,其余四尘也可依次类推,所以用“行”字来代表。

眼耳鼻舌身识叫五门识或五根识,在经部以下承认五根识的对境是尘,即微尘;但意根,也即寻思的对境——所缘境不一定是色法,也即微尘。虽然意根也可以将微尘法作为对境,但不是微尘的心和心王的感受以及想、行、识蕴,还有真如也即空性,也是意识的对境,故用六尘不是很通顺,应说六境,即六种外境,从意义上应该这样理解。

分别说一切有部在《俱舍论》里表述了他们的不共见解:普通人所见到的眼睛不是眼根,眼根是眼睛里面的一种清净色法。并详细描述了眼根的颜色和形状,不但眼根,包括其它五根的颜色和形状,在《俱舍论》中都有具体的描绘。

但经部的论师,也即因明中却不承认《俱舍论》中关于根的颜色和形状的描述。因为因明的一切立论都需要推理,如果在推理时其因不成立,就不予以承认。眼根的形状和颜色,是以推理无法得到的,所以因明中就不承认。

无论经部还是一切有部都认为,眼根不是心法,而是一种实有的色法。《俱舍论》还认为:我们所见到的瓶子、柱子等外面粗大的现象色法是假相,是世俗谛;在将瓶子进行分割以后,最后所得到的一个最小的、不能再分的微尘,这个微尘是实有的,这是他们的胜义谛。前四句是他宗,下面破斥这个见解。

是眼则不能 自见其己体

若不能自见 云何见余物

先观察上面所讲的眼等六根能否自见呢?自见不可能。小乘论师认为,眼根只能见他物,即除了自己以外的色法,但不能见到自己,不能见到自己的体性,它的本性就是这样的。

但是,既然不能见自己,又怎么能见其它事物呢?不能见自己则其它的事物也就不能见。要得出这个结论,可以采用因明的推理方法:眼根不能见余物,以不能自见故。也就是说因为眼根不能见到自己,所以他物也不能见到。当然,这种推理必须使用应成三种不共因才能说服他人。

“眼根不能见他物,以不能见自性故,如瓶”。其同喻是瓶子,也就是用瓶子来比喻眼根,因为瓶子也同样既不能见到自己,也不能见到他物。也许对方会反过来进行破斥:你们的因是不定似因,虽然瓶子既不能见到自己,也不能见到别的东西,但眼根与瓶子却迥然不同,眼根不能见到自己,但可以见到别的东西。所以你们刚才的因是不定似因。

这时,我们可以依次应用三种不共因来进行驳斥:

(一)汇集相违之应成因。中观论师一针见血地指出:眼根不能见他物,以不能见自性故,但不能见自性与可以见到他物二者相违。虽然言实事的论师没有觉察到这个立论是相违的,但中观论师将前后二种见解汇集在一起就成为相违。

(二)是非相同之类推因。这时对方辩驳道:不一定,即使不能见自己也能见他物。中观论师说:若不能见自己也能见他物,则柱子和瓶子也应成立见到余物,因不见自己也能见到他物故。他们说,不一定,因为〈一〉这是缘起的规律,瓶子见不到自己,也见不到其它的东西,因为它没有见色法的能力。虽然瓶子是这样,但其他的世间法不一定都是这样的,眼根虽然见不到自己,却能见到其它的事物,这是缘起的规律;〈二〉眼根上具足见他物的能力,瓶子就没有见他物的能力。〈三〉现量见故。瓶子不能见自己也不能见别的东西,这是现量见到的,是世间共认的,眼识见不到自己但能见到其它的事物,这也是现量见到的,是世间共认的。二者有这样的区别。

(三)能立等所立之不成因。你们所说的现量可见、缘起规律、能力差别的三种理由,在抉择胜义谛时若能成立则能立成立,能立成立则所立也就成立。但在观察胜义谛时,这三种理由也不成立,所以你们的能立等同所立都不成立。

至此,对方已经黔驴技穷,再也找不出其他理由来证明一切法的实有。

我们一生下来就以俱生的执着,不假思索地将自己所住的房子,所去的路判为实有,而不是先进行观察,在得到一个坚定信念后再执着房子为实有。这些自然、天然的无明,即俱生的执着,将六根、八识熏染成见到什么都执着为实有。

我们执着一切事物为实有的主要推断过程是:色法是实有,因眼根现量见故;声是实有,因耳识现量闻故;房屋是实有,因现量见到房子的作用,手脚也能接触房子的缘故。这是我们自以为最有能力的能立。但以上能立却局限于一个固定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就可以起作用,一旦超出这个范围,能立就毫无用武之地。这个范围就是在名言世间法、在众生的迷乱习气中,这时可以相信根识,相信耳识,相信鼻识,六根都承认为现量。外面的色法等六境在讲世间法、名言谛时可以承认,因为没有超越世间的范围,还在所取、能取的范畴之内。

在所取和能取的范围内,将眼识作为能立,承认其真实性,眼睛见到人就承认有人,眼睛在经堂没见到人,就应承认经堂里无人,眼睛怎样判断,心识就怎样跟随,可以相信它依靠它,否则在名言中就无法舍取。

但在进一步观察胜义谛时,我们所讲的主题已经越过世间的范围,这时就不应相信眼根眼识耳根耳识等六情,不能承认它们是正量。

譬如,裸形外道的经典认为,用恒河的水洗澡就可以遣除业障,但这只能在承认裸形派见解的教徒中起作用,在他们之间互相辩论时,若有人说恒河水洗澡不能清净罪过,他们就可以用相违经教的理由加以破斥。但在他们的范围之外,比如对佛教徒,他们就无权用违背教义来进行破斥。因为佛教徒不但不承认这种观点,而且对他们的经典也不予承认。

所以,眼等六根也只能在世间范围内起作用,超出该范围,就是假的,不能作为能立。

言实事的论师还是不甘示弱,又妄想以火的比喻来证明,因为火燃烧时不会烧自己,但可以烧木柴,木柴与火是他性。所以,眼根虽然不能见自己,也可以见他物,下面破斥:

火喻则不能 成于眼见法

去未去去时 已总答是事

中观师义正词严地指出:火喻不能成立眼识见法的立宗,不能抉择眼识见法是实有。因为前面第二品已经观察过,已去未去以及去时的道都不能再去。同样,若说火烧木柴,则火既不能烧已烧过的木柴,也不能烧未烧过的木柴。而现在的木柴就如同去时的道一样,去时的道要去就应有二种去法,同理,正烧的木柴要烧则应有二种烧,但这不成立。从作者方面观察,无论火是作者或非作者,即烧者或非烧者,都不可能烧。非烧者即不烧木柴的火,因为它没有动作、运动,所以不能烧木柴;烧者,也必须有烧的动作先成立,成立后才能有烧者烧,如此观察也绝不能成立烧者烧。


火喻在名言中不能烧自己,可以烧他物,这是对的;但这里破斥的,是在胜义谛中有一种见他物的眼根,而你们的火喻是名言中的比喻,名言中的比喻不能抉择眼根在胜义中成立。

见若未见时 则不名为见

而言见能见 是事亦不然

所谓的见者在没有见到色法之前,则不能称之为见者,因为什么也没有见到。若什么也没有见到也可以称为见者,则柱子、瓶子,没有眼睛的瞎子都可成为见者。

既然不是见者,又怎么能说见者见法呢?见者不成立则见也不成立,见不成立则见者也不成立,最后二者都不成立。其理由在第一品里已经作过广讲,此处无需赘述。

见不能有见 非见亦不见

在眼根见色法时,是见者见色法,还是非见者见色法呢?这两种立论都不能成立。首先,见者不能有见。因为,若要成立见者,必须要有一种见的动作,没有见的动作就没有见的作者,如果不是见者也就不能见到色法。首先见者不成立,若见者不成立又怎能成立见者见呢?所以见者就不能有见法。

其次,“非见亦不见”,离开一切见法的叫非见,若离开一切见法又怎么见呢?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第三品是破斥实有的六情。如果先破斥了眼根见色法,其它五根也就可以以此类推,得出不能真实成立接触外界等结论。

己二(破承许我或识为见者):

若已破于见 则为破见者

声闻十八部里的某些宗派认为:眼根不能见色法,而是眼识能见到色法,或说是人我能见到色法。眼根只是人我和眼识见到色法的一种辅助工具,主要的见者是我或眼识。

对此,中观论师驳斥道:见者与见法二者,是互相观待而成立的缘起法,互相观待而成立的法,都是以分别心增上安立的,不是实有。

观待的法为什么不是实有呢?如果举例加以说明,大家就比较容易明白:比如说:河流的彼岸和此岸就是一对相互观待的法,如果人在右岸,则右岸是比岸,左岸是彼岸;如果人换到左岸,则刚才的彼岸就变成了此岸,此岸也变成了彼岸。

种子与苗芽也是如此,现在的种子观待于去年的种子来说它不是种子,而是果,但相对于将要发的苗芽来说,则又是种子。通过这样的比喻,我们可以了知,没有一个实有的种子和实有的果。若有一种实有的果,就应永远是果而不会变成种子;若有一种实有的种子,则其种子的本性始终不能改变,就应永远是种子,不能成为果。但事实上这些法都不是这样的。所以观待的法都不成立。

另外,左边与右边,父亲与儿子也是互相观待的法,一者不成立则另一者也不成立,这比较容易懂。

有人会提出:虽然父子不成立,但这分别的两个人应该能够成立,其中年龄小的叫子,年龄大的叫父,所以这两个人不应该是空性。

如果按照以上的方式进行推理,我们也可以了知,这种观点也是分别心增上安立的。因为,如果这二者的因缘不具足,则这两个人也不会存在。只有在因缘具足的前提下,才会出现这两个人。

名言中成立的一切法都必须依靠因缘,在因缘具足时它才会出现。前面有阳光,后面有黑暗,再聚合了水雾等各种因缘时,彩虹就会出现,一旦其中的某一因缘消失,彩虹就会立即消散,消散之后在任何地方都得不到,这叫大缘起因。《中论》里用缘起因进行论证的例子比较多,缘起因是比较有能力的因。

世间万法无一例外,都是观待因缘才会显现的无实法。大家如果能对以上道理进行详细思维,就能得到坚定的信念。

因为见者和见法二者是互相观待的缘起法,所以见者与见法都不成立。

我们还可以用另一种观察方法进行破斥:若成立见者见,就必须要有两种见法,一个见法让这个人成为见者,另一个见法成立见者去见。既然有二种见法,就必须要有两个见者,这是在第二品中已经观察过的,以该理由也可以抉择见者和见法的关系。

所以,无论是眼根、眼识还是人我见到色法,虽然在名言中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别,但在观察胜义谛时却无有差别,眼根见不到,眼识与人我也见不到。用破斥眼根见色法的理由,就足以破斥眼识和人我见色法不成立。

离见不离见 见者不可得

以无见者故 何有见可见

首先,“离见”当然不是见者,既然离开了一切见法,没有见的作业当然不是见者;

其次,“不离见”也即有见法也不是见者。我们可以观察见法与见者为一体与他体的两种情况:前面已经观察过,如果是一体,则作者就成了作业,所以不合理;若是他性,则二者成为无关,互相不用观待如同柱子与瓶子的关系一样,这也不对。所以,“不离见”也不成立见者。

还有一种观察方法:如果提婆达多不离见则要观待见法,那么请问,提婆达多是首先成立见者后再观待见法,还是在未成立为见者时观待见法呢?如果他已经成为见者,那他又何必观待见法呢?如果他不是见者,则见者不可成立,即在任何地方也得不到,如同虚空一样。既然见者都得不到,那么又由谁去观待呢?没有观待者。

因为没有见者的缘故,又怎么能有见法和“可见”即所见的色法呢?见与可见成立的立论也就不攻自破了。

在藏文《丹珠尔》中,有几种印度论师的《中论》解释,其中最著名的是月称菩萨的《显句论》。这里主要讲的,就是月称菩萨在《显句论》里的观察方法,在通达中观的推理方式以后,自己也可以用其他理由来推理,不一定完全按照这种解释,但在解释颂词时主要应依靠以前的班智达和高僧大德的密意,不能信口雌黄。

见可见无故 识等四法无

四取等诸缘 云何当得有

说实有的论师还是不以为然,又提出:应该有见法,如果没有见法,就绝不会有眼识;如果没有眼识,则不会有眼识与色法或眼根与色法的接触,因此不会有十二缘起的触支;如果没有触缘起支,受缘起支也就不会存在。但所有的六根都有三种受:乐受、苦受和非苦非乐的受(即舍受),共十八种感受。以眺望太阳为例,虽然分别心想直视太阳,但无分别的眼睛眼识却无法直视强烈的阳光;在阳光灿烂时下雪,虽然第六识想看雪景,但眼睛却无力承担刺目的光线,这类感受叫眼睛上的苦受。如果没有受就不会有爱缘起支;爱,即一种贪心,如眼见莲花时舍不得离开美丽景色的念头,眼睛本来没有寻思分别心,但眼识见到悦意外境时,好象也有一种舍不得的感觉,这叫眼睛的乐受。追求这种感受的念头叫爱,也叫贪心,这就是十二缘起支中的爱缘起支。

如果没有见法,就不会有眼识、触、受、爱这四法。但任何人都可以亲自体会到这四法,我们不能诽谤现量,所以这四法是存在的。如果此四法存在,则此四法的因缘一定要成立,有果必有因,所以见法成立。

言实事的论师还进一步提出:如果没有识、触、受、爱,就不会有取缘起支。梵文里本来没有“四”,只有“取”,月称菩萨的讲义和藏文的颂词里也都没有“四”,鸠摩罗什可能是因为意译,所以翻译成了“四取”。四取即我语取、戒禁取、见取、欲取。

我语取: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人我执归纳在一起叫我语取。

戒禁取:裸形派以为损害肉体就不用再转世,所以不穿衣服裸体苦行,这里的“戒”,指外道的邪见。有些人执着这种戒是最殊胜的解脱方便,这叫戒禁取。

见取:五见 中除了萨迦耶见和戒禁取见以外,其他的三种见归纳在一起叫见取。

欲取:除了以上三种烦恼以外的欲界烦恼叫欲取。

以四取造后世的业,以四取联系前世和后世,继而投胎、转世,是转世最主要的一种因缘。

如果没有识、触、受、爱就不会有四取,但取一定要有,因为流转轮回是现量见到的,只要承认有轮回就应承认有四取,以及四取前面的爱、受、触、识等等,所以一切法都可以成立。

针对言事实师自以为高明的见解,中观师破斥道:如果识、触、受、爱、取能成立,则你们的见解就能成立,但你们的能立一样都不成立。因为识、触、受、爱、取都是有为法,既然是有为法,就必须有生、住、灭,若有生住灭,那么请问是怎样生的?是自生、他生、共生还是无因生呢?第一品已经观察了,这四种情形都不成立。另外,在第一品中还讲了很多破斥实有的方式,利用这些方式进行推论,就可以让触、受、爱、取成立的立论显得不堪一击。既然四取等诸缘不成立,又怎么能说有呢?

己三(以此理亦可破斥其他立宗):

耳鼻舌身意 声及闻者等

当知如是意 皆同于上说

以上是抉择眼识不能见法,下面通过类推,略说六情中的其它五情如同眼识一样,在胜义谛中不成立,既不成立其外境,也不成立对外境的作业。因为道理相同,所以不用详加破斥。

作者“耳”,它的外境作业“声”,以及作也即“闻”,三者都不成立,“等”就把“鼻舌身意”的作者,作业和作都归纳了,当知其余五根都与上面所讲的眼识一样不成立。

这一品通过观察十二处,抉择了十二处不成立的道理。 

(待续)


更多慈师堪布开示文章:↓↓

慈城罗珠堪布:我们遇到的任何人事都是来成就我们的!

慈诚罗珠堪布:每天有四个时刻,距离成佛最近

佛教徒的生活模式   摘自【慧灯之光六】

黑蛇总义上  摘自《慧灯之光五》

黑蛇总义下  摘自《慧灯之光五》

显密异同下  摘自《慧灯之光五》

藏传佛教简介下 摘自《慧灯之光五》

藏传佛教简介上 摘自《慧灯之光五》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详解四 摘自《慧灯之光五》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详解三 摘自《慧灯之光五》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详解二 摘自《慧灯之光五》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详解一 摘自《慧灯之光五》

饶益有情九观察(下)慧灯之光五

饶益有情九观察(中)慧灯之光五

饶益有情九观察(上 ) 慧灯之光五

《修心八颂》讲记下 摘自慧灯之光五

《修心八颂》讲记上 摘自慧灯之光五

密宗概要上  摘自【慧灯之光六】

略说八关斋戒  摘自【慧灯之光六】

佛教徒的生活模式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一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二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三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四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五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六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七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八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九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十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十一 摘自【慧灯之光六】

金刚乘的名词解释   摘自【慧灯之光六】

中阴愿词  摘自【慧灯之光六】

对初学者的教诲   摘自【慧灯之光七】

四依法(上) 摘自【慧灯之光七】

四依法(下) 摘自【慧灯之光七】

《华严经》净行品第十一   摘自【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4-1) 摘自【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4-2) 摘自【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4-3) 摘自【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4-4) 摘自【慧灯之光七】

佛法融入生活 摘自【慧灯之光七】

寂止的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七】

梦幻世界 摘自【慧灯之光七】

《证成现相即佛论》释义(上) 摘自【慧灯之光七】

《证成现相即佛论》释义(中) 摘自【慧灯之光七】

《证成现相即佛论》释义(下) 摘自【慧灯之光七】

浅谈生起次第 摘自【慧灯之光七】

圆满次第-证悟空性之方便  摘自【慧灯之光七】

上师瑜伽的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八】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没有幸福感 摘自【慧灯之光八】

如何面对痛苦与幸福 (上)摘自【慧灯之光八】

如何面对痛苦与幸福 (下)摘自【慧灯之光八】

如何接受灌顶(上)摘自【慧灯之光八】

如何接受灌顶(下)摘自【慧灯之光八】

观心的诀窍  摘自【慧灯之光八】

离四贪浅释 摘自【慧灯之光八】

饶益有情戒  摘自【慧灯之光八】

两种佛性(上) 摘自【慧灯之光八】

两种佛性(下) 摘自【慧灯之光八】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Ⅰ 三殊胜

慈诚罗珠堪布——三个差别

前行念诵仪轨•开显解脱道 全知麦彭仁波切造   摘自《慧灯之光二》

大圆满龙钦心髓内加行修法--第一、皈依的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二》

第二、发菩提心  摘自《慧灯之光二》

每日受菩萨戒之仪轨   摘自《慧灯之光二》

第三、金刚萨埵  摘自《慧灯之光二》

第四、积累资粮的方便曼茶罗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二》

第五、使自相续生起证悟智慧之上师瑜伽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二》

居士五戒   《慧灯之光三》

戒杀放生的功德   摘自《慧灯之光三》

如何自受菩萨戒  摘自《慧灯之光三》

自他平等的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三》

自他相换的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三》

自轻他重的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三》

世界和平共处的诀窍-平等生存 摘自《慧灯之光三》

佛教的物种起源说  摘自《慧灯之光三》

佛教的世界观  摘自《慧灯之光三》

阿弥陀佛的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三》

附录:壹 受戒行善的殊胜日  摘自《慧灯之光三》

附录:贰 法王如意宝的遗言  摘自《慧灯之光三》

犯失密乘戒的界线与忏悔清净的方法  摘自《慧灯之光三》

中阴的诀窍  摘自《慧灯之光三》

佛教的定义   摘自《慧灯之光四》

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义 摘自《慧灯之光四》

《三主要道论》详解三   摘自《慧灯之光四》

《三主要道论》详解二   摘自《慧灯之光四》

《三主要道论》详解一   摘自《慧灯之光四》

如何做一个标准居士(一)摘自《慧灯之光四》

如何做一个标准居士(二)  摘自《慧灯之光四》

如何将病苦转为道用  摘自《慧灯之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