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柜有限,欲望无穷
朗读&配乐:如一
看透购物车里的幸福
依然还是那些浮浮沉沉的套路!
刚过去不到一个月的双十一爆到不要不要的,24小时内总成交额2684亿,甩出去年549亿。
你可能也是这买买买大军中奋勇的一员,为这令人咋舌的数字贡献了一份不算微薄的力量。哪怕接下来的日子每天清汤挂面度日,哪怕为此付出剁手的代价内心也仍然欣喜万分。
然彼时硝烟未褪,双十二烽火又将再起,心中那簇早已随风飘摇的海草,摁耐不住又痒痒的准备蓄势待发,购物车早已清空,搜搜搜,买买买。
1
有人号称在当今社会,幸福的人儿是可以任性地买买买,不幸的人是在双十一当天悲催的遭遇断网。
更有甚者,说现在男生给女友最浪漫的礼物,就是清空购物车。将幸福、浪漫这两个精神的满足,彻底打上物化的条码,被商家联合催化了无法填满不断升级的欲望。
2
我们来看看,幸福究竟是什么呢?原本幸福是指一个人自我价值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喜悦,并希望一直保持现状的心理情绪。
幸福划分为四个维度:满足、快乐、投入、意义。索达吉堪布曾说过:“幸福是一种得到满足的心态,它的根本是心,幸福无关乎外境,它只是内心的一种特殊状态。”那么,买买买真能让我们拥有这样的特殊的内心感受吗?
在下单的瞬间可能会有些许满足感,但这种满足感很快又被其他的东西所覆盖。我们曾经多少次买东西的时候都会对自己说:“买了这个,我就真的无所求了。”可是从拆开快递的那一刻开始计时,你就开始对买来的东西失去兴趣,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开始对另一件货品朝思暮想。
其实这种喜新厌旧的感觉,早已被窥探到,经济学家称之为狄德罗效应,也叫配套效应,这是得到越多越难以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就是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却又难以满足,又开始产生新的欲求。
3
这个词起源于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
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叫《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狄德罗无疑是幸运的,及时警醒,意识到自己被物质所绑缚。
而与之类同的情况下,商朝时候的纣王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纣王登位之初,英明神武,天下人都认为商朝的江山一定会坚如磐石。有一天,纣王命人用象牙做了一双筷子用来就餐。他的叔父箕子见了,劝他收藏起来,而纣王却满不在乎,满朝文武大臣也不以为然,认为这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箕子为此忧心忡忡,有的大臣莫名其妙地问他原因,箕子回答说:“纣王用象牙做筷子,必定再不会用土制的瓦罐盛汤装饭,肯定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和美玉制成的饭碗;有了象牙筷、犀牛角杯和美玉碗,难道还会用它来吃粗茶淡饭和豆子煮的汤吗?大王的餐桌从此顿顿都要摆上美酒佳肴了;吃的是美酒佳肴,穿的自然要绫罗绸缎,住的就要求富丽堂皇,必定要大兴土木筑起楼台亭阁赏景取乐了。对这样的后果我觉得不寒而栗。”仅仅五年时间,箕子的预言果然全部应验了,商纣王肆意骄奢,引起众怒,断送了商汤绵延500年的江山。
4
在我们看来,网购点东西,怎么就跟纣王亡国扯上关系了,是不是过于小题大做,其实不然。
《佛子行三十七颂》中云:“一切妙欲如盐水,愈享受之愈增贪,令生贪恋诸事物,即刻放弃佛子行。”索达吉堪布也曾经说过:“大人物有大的贪欲,小人物有小的贪欲,尽管贪欲的对境和方式不尽相同,其本质是完全一样的。小蚂蚁对小食物贪执很大,大狮子对大食物贪心很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希求,这就是凡夫人的特征。”
我们对贪恋事物的享用就像干渴的人用盐水来解渴一样,不仅不能解渴,反而越享用,越痛苦。一次小小的网购,其实后面隐藏着大大的贪欲。我们心中种的草,拔去之后不会带来幸福,反而会生出更多的草草花花,让我们拔之不尽,心生烦恼,而且就算将所有心爱之物收归囊中,每日辛勤守护生怕失去,或者不慎丢失,其实也都是人生苦痛之因。
5
藏地大德曾言道,拥有一根茶叶也会有一根茶叶的烦恼,拥有的越多,往往不是幸福,而是烦恼。当然,作为娑婆众生,很难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放下所有,但起码要做到知足少欲。
苏格拉底曾经说:“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最好的房间,就是必需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多。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索达吉堪布告诫我们:“你们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永无止境地奔跑,还是要控制自己?假如自己不管好开关,让别人管不一定方便。因此,大家应该学会知足少欲,有一种满足感。”
控制自己,管好自己的开关,知足少欲,简单朴素才是真正幸福生活的打开模式。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