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为什么先讲了般若,后讲了佛性?
点击↖关注平台
回复“六祖坛经”
获得已连载合集
我们证悟了以后,还需要继续地修。证悟了以后,在不久的将来,第一个消失的是日常生活中很多很多的这些压力、烦恼。比如说,因为婚姻、感情还有工作等等方面,带来太多的焦虑的事情,当下就一定会消失的。然后特别愤怒的时候,最好就是静下来,实际上我们不愿意静下来,就想骂人、说脏话等等,这样发泄了以后,心里就比较舒服。但是那个时候就是强迫自己要静下来,静下来了以后,自己去看一下。不是去看别人对我怎么怎么样,是看一下我自己现在这个愤怒的念头,在这个当中,就会看到念头的本质。看到了以后,那念头它就会消失的。
或者我们看到了这个愤怒的念头的时候,如果它没有当下停下来,但是它已经失去了生命力,意思是它已经没有什么能力了,它就是一个表面的现象而已。现在我们没有证悟的时候,最有活力、最有生命力的,就是这些贪嗔痴。我们的菩提心、慈悲心这些真的特别特别的弱,没有什么生命力、没有什么活力。最活跃的、最猖狂的就是这些烦恼。
但是,证悟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一看这个念头的时候,念头当下就开始消失。不消失也没关系,当看到它的本质的时候,它就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已经没有能力了。在我们证悟后不久就会这样,再往后的话,就会更好,前提是证悟了以后也得要用功才可以的。
首先消失的是精神上的这些痛苦,但是肉体上的痛苦还有。比如说我们生病的话,会不会有疼痛的感觉?会有的,跟普通人差不多的。然后继续修的话,通过修行的力量,开始对肉体也产生了作用。因为内在的证悟的力量逐步强大,然后它就能够控制肉体的疼痛了。
那个时候,肉体上的这些疼痛我们也不怎么怕了。最后,生老病死、轮回当中的一切痛苦,就根本不在乎、无所谓了。所以佛教给我们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让我们有一个这样的强大力量去面对生老病死,而不是让我们逃避生老病死或者是逃避现状,这是没有办法逃避的。我们自己当下的无明和过去的业力,产生了一个这样子的世界,我们走到哪里,这个世界就跟着我们到哪里,没有办法离开,没有办法逃避,也不可能逃避的。想逃避,是非常幼稚的想法。那么现在不逃避,而是面对。怎么样去面对?用世俗的这一套方法根本就不叫面对,也没有办法面对,用什么方法面对呢?
世俗人遇到生老病死的时候,有什么面对的方法呢?根本就没有。生病,还可以吃药。死亡,有什么方法呢?那么我们可以在佛教里面学到一整套的方法,用这个方法去面对以生老病死为主的一系列的痛苦,然后真正摆脱了痛苦,这个就叫作解脱。解脱并不是人从这个地球上消失,然后到了另外一个星球。不是,这个不叫解脱。解脱就是人仍然在这个地球上生活,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一样生活,但是内心不一样了。
以前我们的内心非常软弱,没有任何能力去面对世俗的这些东西,因为没有可面对的方法,所以今天有这么多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如果我们有一个好的方法,怎么可能有这么多的心理患者?就是因为没有方法,所以最后精神撑不住的时候,我们就崩溃了。
佛就教给我们一个方法去面对,然后世俗的任何痛苦都不再是痛苦,那个时候,不但我们自己不怕生老病死,而且也可以让其他人不怕生老病死。这就是佛教讲的度众生、自利利他,这也是今天大家来学佛的目标。
我们的目标就是这样子,这也是大乘佛教的初衷,非常重要。这绝对不是一种理想主义者的想法,绝对是可以落实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只要自己能够投入、用功,这一生中自己可以体会到这些。佛教讲的这些方法,跟任何鬼神都没有关系,它根本不是一个神秘的东西,这是活生生的人的一个经验。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样让我们自己有这样子的经验?那就是要从四加行、五加行一步一步修,这样子以后才会有的。
所以,“觉体圆明”很重要,但是这也有一个步骤。我想,绝大多数的人先证悟的是什么呢?不是“觉体圆明”,是“了无一物可见”还有“无一物可知”。我们大多数的人,首先证悟的是这两句话的境界,然后再进一步地修行,过一段时间以后,才能够感觉得到“觉体圆明”。证悟有这样子的次第。
所以,佛转法轮的时候是分开讲的。为什么先讲般若?为什么最后的时候才讲佛性?就是因为人的证悟有这样的层次和次第,这也是针对多数人讲的。像惠能大师等等他们就没有这个次第,“无一物可知”“无一物可见”和后面的“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他们一下子全都明白了,言下大悟,这叫作顿悟。
但是我们绝大多数的人不是这样子,先是体会到了“无一物可知,无一物可见”,然后再进一步去修的时候,在之前的境界当中,又找到了另外一个更神奇的东西,就是“觉体圆明”,这个时候我们的证悟就圆满了、完整了。
刚才讲了,证悟了是才刚刚开始,现在我们已经打开了三十年没有回来的房间,开始进去打扫卫生了。所以佛这样次第三转法轮,第一转法轮、第二转法轮、第三转法轮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我们大家要努力,特别重要。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