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21课-隐藏窍诀&名词解释
隐藏窍诀
一
修行人和福德、福报
(一)福德、福报、功德是个什么东东
1、功德、福德的异同要看语境
(1)没差别
在佛经里有时没什么区别,功德也是福德,福德也是功德。
(2)有差别
A. 无漏的善叫作功德,有漏的善叫作福德
福德就是修福所得到的结果,有漏就是我们还没有证悟般若空性的情况下,去布施、持戒、忍辱等,包括做一些慈善等善行。如果所作善行是有漏的,这类有漏的善行就叫作福德。而功德是无漏的。无漏的意思:从自身的角度来讲,证悟后就没有执著了,达到了空性的境界;虽然自己没有执著了,但还要为众生去行善、做好事。
B. 福德的内容比较窄,功德的范围比较广
怎么理解功德,还要看它的语境,以及用在了什么地方。佛特有的智慧、慈悲、度化众生的力量叫作功德。平时我们讲的功德无量是与福德差不多的,所以功德的内容就比较广。福德基本上指的都是行善、修福。
2、福报和福德
福德是福报的因,福报就是福德的果,它们两个之间有因和果的关系。
(二)修行人是否不能希求功德不能一概而论
1、刚开始修行的时候要执着
刚开始修行,做不到一点也不执着。比如善,不执着善也就做不到善,执着善念也是修行。我们首先要执着,执着出离心、菩提心,经过执着的修法最后达到不执着的境界。
2、经过执着的修法最后达到不执着的境界
等真正能够达到放下、不执着的境界了,那个时候怎么做都行。那个时侯我们可以不执着地去忏悔,可以不执着地求往生,可以不执着地做家务,可以不执着地成家,可以不执着地生孩子,都是可以的。
(三)修行人应该追求出世间的福德、福报、功德
1、修行人不应该希求世间福报
(1)世间人希求的对修行人来说是枷锁:世间人所希求的那些赞誉,以及财产恭敬、名闻利养,在一个修行者看来,无疑是系缚自己于轮回中的枷锁。他们认为这是福报,但对真正的修行人而言,完全是解脱道的一种障碍。真正的修行人不求名利也不求地位,所求的就是利益众生、帮助别人,这就是他唯一的愿望。
(2)不应该希求世间福报不代表必须要放弃工作、衣衫褴褛:在家修行人有三种责任,即家庭、工作和修行的责任。不应该希求世间福报的意思是说你知道自己最重要的责任是什么,同时完成养家、生活等责任。
A. 尽到家庭义务,是在家居士的第一个责任。要从内心关注家人暂时和久远的利乐,不能彻底抛下和放弃他们。在世间人非常重视的一些事情上,你要随顺他们。在不杀生等关键的问题上,你要把握原则。要利用一切剩余时间来修学佛法。
B. 第二是对工作的责任。在工作的同时,你可以对你的领导、同事和下属慈悲以待,以大乘菩提心开显宇宙人生的实相,阐扬大乘佛法的宝藏。你的工作,就是度化众生的道场。你身边的人本来不信佛,由于你的悲心和智慧、你出众的能力、你的聪颖和善巧,最终,你可以让他们的心归向佛法。你要对工作认真负责,为你身边的人树立一个新时代佛教徒的形象,一个楷模。
C. 第三个最重要的责任,就是不间断修行。如果你天天高朋满座,就会断送自己的解脱慧命。因此,无论你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要坚持修学佛法。或许,你会遭遇家人、同事、朋友的不解和质疑。这时,你要有面对的能力,有应对的准备和方法。你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只要你具足机智和善巧,一切会吉祥如意的。
(3)项链不是问题,如何看待项链才是问题
A. 佛教并不阻止佛教徒享受美好的东西
a. 你绝对不应该这么想,认为佛教是一种阻止或者是享受世界美好东西的阻碍。佛教与其说是去阻止你享受这些东西,倒不如说是教导我们如何去享受它。
b. 我们一般人当脖子上戴着项链时,我们心里充满着各种希望、各种惧怕、各种骄傲、各种的方式来戴着。因为上述原因,使得我们戴着项链时只注意到:“那一面朝外或链子正不正,会不会歪歪的;也许会担心这个项链会不会被偷走,或被摔坏”。换句话说,我们戴着的项链是一串痛苦的项链,那也就是说,在我们本身许多的打扰事情之外,另加了一件事来干扰我们。佛教并不是不允许戴那条项链,佛教是如此认为:如果我们能找到任何东西,都可以戴它,但是当我戴它之时,也同时准备好,当时机变化显示要把它放弃时,我们要随时把它放弃掉。如果照上述的方式戴着项链,那就足以以一种非常优雅的佛教方式来戴它。
c. 修行人也需要世间福报:如果你可以通过相对容易的方式获得钱财,不需要为此而奔波,剩余的时间就可以很从容地闻思修行,这也是我们修行的顺缘。佛陀并没有说所有的修行人都要变成穷光蛋,每个人必须要饿死,甚至连饭都不能吃、衣服都不能穿,这是不会的,佛陀的道永远是中道。佛陀告诉我们求财的方便,什么才是殊胜、无罪、快速的方法,有了求财方法之后,不是告诉我们贪得无厌,而是告诉我们有了财富之后,剩下来的时间、精力应该用于修法,这就是佛陀的本意。
B. 福报不是问题,如何看待、使用福报才是问题
a. 不应起骄慢心:拥有世间这些福报的时候,不应该高兴,不应该生起傲慢心。其实我们正在享受的这些,就是在消耗自己以前积累的一些福报。就像个漏着的水池一样,里面本来就没有太多的水,很快就会漏尽的。所以这个时候应该更加谨慎,更加小心翼翼,应该想尽办法将它转为道用,或者用这些世间的福报再次积累福德资粮。
b. 知道这些是无常法:属于世间的任何一个法,这些地位、声誉、财富、权势等世间的福报,从本质的角度来思维观察,都是有漏的,都是无常的,都是不净的,这些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反而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痛苦,所以它们的本质也是痛苦的。
c. 执着于此就会成为障碍:对一个修行人来说,若是没有看破放下的话,这些福报也许是一种障碍,会影响我们的修行。
d. 小结:世间的名闻利养可能是福,也可能是祸。对于修行人来说,若是你能将这些名闻利养转为道用,或者能看破放下的话,对修行不会有太大的障碍,否则对修行来说有一定的障碍。
2、修行人应该追求出世间福报、功德
(1)希求佛法是一切功德的基础
如果你对佛法有上等希求心,你会成为上等修行人;有中等希求心,会变成中等修行人;有下等希求心,就会变成下等修行人;一点希求心都没有,得不得佛法无所谓,那你什么境界也得不到,不可能成为修行人。
(2)当追求出世间的财富、福报、功德
参考资料:《功德、福德、福报有什么区别(慈诚罗珠堪布)》《学佛初期应该希求世间的福德和往生的功德吗(达真堪布)》《在家佛教徒的三种责任》《修行人如何面对世间的福报(达真堪布)》《宗萨仁波切与新京报问答》《入行论讲记》
幕布链接:https://mubu.com/doc/VGwOF7cf0
编写师兄: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6121-定解B18-008
名词解释
原文:将无生法界安立为曼茶罗的基盘形象,所显现的四相等一切分别识聚,安立为一个智慧供堆的形象,以此供养上师法身尊众,这就是殊胜法身曼茶罗。
分别识
分别识
即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常随著六尘的种种境界而起分别。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分别识聚
这个分别识聚就是清净的心、清净的智慧,相应于法身的清净证悟的智慧。我们不要把“分别识聚”理解成不清净的分别心,它其实就是指清净的心、清净智慧,是清净的证悟、证悟实相的一种智慧,这个智慧和法界无二无别。
——《前行广释生西法师辅导》
原文:现有清净的童子瓶佛身,以大悲不灭的法性游舞来装饰,这是大圆满不共法语。
童子瓶佛身
旧密大圆满不共理论之一。外起之识回归于内,内在广大原始法界,具备自体显明、胜出因位、差异分明、分明解脱、不从他生、安住本位第六种特性之身及智海,即普贤意。
——《藏汉佛学词典》
原文:在不可胜数、不可思议这样的刹土中,天境人间的轮王七宝、八瑞相等,有主、无主应有尽有的上等物品……
轮王七宝,八瑞相
轮王七宝
俱舍论十二卷十二页云:经说轮王出现于世,便有七宝出现世间。其七者何?一者、轮宝,二者、象宝,三者、马宝,四者、珠宝,五者、女宝,六者、主藏臣宝,七者、主兵臣宝。
——《佛学大词典》
八瑞相
吉祥结、妙莲、宝伞、右旋海螺、金轮、胜利幢、宝瓶和金鱼。
——《藏汉佛学词典》
编写师兄:定解B21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6121-定解B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