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布施不分大小,持戒亦要坚守 | 学子FM.42 Back

布施不分大小,持戒亦要坚守 | 学子FM.42



前行引导文



华智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学子FM


朗读:圆健



 



戊二(行菩提心学处)分六:

一、布施;二、持戒;三、安忍;四、精进;五、静虑;六、智慧。



己一(布施)分三:

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



庚一、财施:


财施又包括普通布施、广大布施、极大布施三种。


普通布施是指包括一把茶叶、一碗青稞以上的财物施舍给其他众生。如果自己的意乐清净,那么所施舍的财物无有大小多少之别,如《三十五佛忏悔文》中说:“乃至施与旁生一口食物之善根……”佛陀是善巧方便与大慈大悲的主尊,我们如果依靠佛陀所说的陀罗尼咒与密咒的威力,仅仅做一滴水、一粒米的布施,也能利益恒河沙数的饿鬼。做素烟、荤烟等佛事也能对空游饿鬼有极大的利益,依此使那些以有情生命为食的厉鬼非人暂时享用焦烟味得到满足。并依靠(念诵仪轨等)的法施令它们相续获得解脱等,从而不再损害有情生命,由此解除许多众生死亡的怖畏,因此也是一种无畏施。实际上,烧焦烟已经具足了三种布施。所以,水施、焦烟施等,是简便易行、事半功倍之法。每年进行水施十万遍,平时也不间断进行水施和焦烟施,这一点相当相当重要。


相反,如果自己拥有少许财产受用便紧紧守护死执不放,舍不得用在今生、来世有意义的事上,无论有多少,却总是认为一无所有,口中也说些可怜兮兮的绝望之语,那么这些人现在就已经感受了饿鬼的等流果。我们万万不要这样,而应当尽己所能上供三宝福田、下施贫穷乞丐等。如米拉日巴尊者也亲口说:“取出口中之食而作布施。”否则,如果始终围绕着自私自利的心,受它控制,那么即使一个人拥有整个南赡部洲的所有财富,他也不会满足。根本不肯从自己拥有的钱财中拿出分文来上供下施,常常抱着“我以后从别处得到更多财富时再作供施”的念头。


一般来说,财施等以财物作功德主要是对在家菩萨而言的,作为出家人,唯一要修学知足少欲,依于深山静寺,历经苦行坚韧不拔地实修圣道三学,这一点极为重要。有些出家人放弃自己本该做的(闻思修行)善事,整天周旋于经商、务农等等俗事当中,通过欺骗手段及为非作歹的方式积累财物,自以为进行上供下施等是在做功德、修善法,实际上这种做法没有任何实义。正如单巴仁波切所说:“若不如法而行法,正法反成恶趣因。”所以,随时随地始终如一地做到知足少欲实在难能可贵。


广大布施:也就是说,将自己拥有的骏马、大象以及儿女等自己最为忠爱之人以及珍贵稀有之物施予他众。


极大布施:是指布施自己的身体、生命及肢体等等。比如,大勇王子将自己的身体布施给母虎、龙树阿阇黎将头施予乐行王子、蔓德贤公主将身体施给母虎等等。当然,这些行为除了得地菩萨之外,凡夫普通人不能直接实践。现在我们可以在心里观想将身体性命及一切受用无有贪执地回向众生,并且发愿以后能够身体力行直接布施。



庚二、法施:


所谓的法施,就是指为他众灌顶、传法、念传承等等想方设法令他们相续奉行善法之举。然而,我们没有从根本上尽除私心杂念之前,表面上成办利他之事,也只是影像罢了,不能利益众生。


众弟子曾经问阿底峡尊者:“何时方可摄受眷属?何时方可行利他之事?何时才可超度亡灵?”


尊者回答:“证悟了空性并且具足神通之时方可摄受眷属;自私自利之心断尽之时方可行饶益他众;获得见道之后方可超度亡灵。”此外尊者也曾说过:“如今五浊之恶世,非为装模作样时,乃为策励精进时;非为寻求高位时,乃为置于卑位时;非为摄受眷仆时,乃为依止静处时;非为调化弟子时,乃为调伏自心时;非为随持词句时,乃为思维意义时;非为到处游逛时,乃为安住一处时。


另有,三同门曾经问仲敦巴格西:“在寂静处修行与以正法饶益众生,这二者当中哪一个更为重要?”


仲敦巴格西答道:“对于自相续没有任何验相及证悟的初学者来说,以正法饶益众生也不会有什么收益,他们的加持犹如倾倒空器一般,从中不会得到任何加持,他们的窍诀就像没有经过按压的酒糟酿出的薄酒一样没有任何纯酿的滋味;就算是获得了暖相而尚未稳固的胜解行修行人也不能行利益众生之事,他们的加持犹如倾倒满瓶一样,使别人满满充盈,自己却变成空空如也,他们的窍诀如同将火炬传递给别人一般,使他人光明通亮,自己却成为漆黑一片;只有得地的菩萨才能真正成办利益众生之事,他们的加持犹如妙瓶的成就,既能成熟他众,也不会使自己空空荡荡而始终满满当当,他们的窍诀就像酥油主灯一样,既能点亮其他油灯,也不会使自己有所障蔽。”


现今处在五浊恶世,作为凡夫人,本该在寂静处修持慈悲心、菩提心,不是直接饶益众生的时候,而是遣除自相续烦恼的时候,比如说,不是斩断名贵药树苗芽的时候,而是保护它的时候。因此,直接对众生进行法布施稍有困难。自己没有真修实证而为他人讲经说法,对他人起不到什么作用。假设依靠传讲佛法而收集供养及财利,那么就成了印度单巴仁波切所说的将正法作为得财之商品了。所以,在自私自利的心念还没有断尽之前,不要急急忙忙地去利益他众,而要在自己念经诵咒、读诵佛经论典等时发愿:但愿白法方面的鬼神们听到这些后相续得以解脱,在念诵水施、施身等仪轨的结尾时,也要念“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唯一做这种法布施就可以。一旦自己的私心杂念完全断尽,一刹那也不要处在安闲寂乐的状态中,这说明主要一心一意利益他众的时刻已经到了。



庚三、无畏施:


对于无有救护者的众生,作为他们的救护者;无有怙主的众生,作为他们的怙主;无有亲友的众生,作为他们的亲友……尤其是世尊曾经说过:一切有为的善法中,救护有情的生命,功德利益最大。因此,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应该下令禁止渔猎。其他人也要随心随力救护某些被带到屠宰场即将被杀的羊只以及濒临死亡的鱼儿、虫蝇等等。总之,我们要在实际行动中,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利益众生。


上述布施也是密宗三昧耶戒中最主要的部分。如《受持五部律仪续》中说:“宝部三昧耶,恒行四布施。”



己二(持戒)分三:

一、严禁恶行戒;二、摄集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庚一、严禁恶行戒:


所谓的严禁恶行戒,也就是指身语意三门要如毒一样断除所有对他不利的十不善业。



庚二、摄集善法戒:


所谓的摄集善法戒,就是说,随时随地竭尽全力奉行包括微乎其微善根在内的一切善事。本来世间也有此类俗话:“顺口顺手也可行善事,随行随住也会造恶业。”


因此,我们随时随地如果没有以正知正念不放逸来观察,没有认真努力地取舍善恶,甚至仅仅在游戏当中也可能积累下许多严重的罪业。如《贤愚经》颂云:“莫想罪微小,无害而轻蔑,火星虽微小,可焚如山草。”


相反,如果我们随时随地提起正知正念而实地行持,那么随随便便中也会积累不可思议的善业资粮,甚至当看到路旁一刻有观音心咒的石堆时,也立即脱帽、恭敬右绕而行,并以三殊胜来摄持,这样一来就成了圆满无上菩提的无倒之因。如《贤愚经》颂云:“莫想善微小,无益而轻视,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曾经有一头猪被一条狗追赶而转绕佛塔,又有七只昆虫从树叶上落到水中而随波逐流右转水中的佛塔七圈,也成了解脱之因。所以我们不管何时何地,一定要尽最大努力断除包括一毫一厘在内的所有恶业,积累包括一丝一毫在内的一切善业,并将一切善根回向众生。这一摄集善法戒实际已涵盖了菩萨的所有学处及律仪。



庚三、饶益有情戒:


正像前文中所阐述的那样,当从根本上断尽自私自利心态的时候,就要勤勤恳恳地依靠四摄直接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而在初学的阶段,无论行持任何断恶从善的学处,都包括在以三殊胜摄持而回向一切众生当中。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