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问答(二)
(一)问:我现在的研究很不顺,也很心烦,我该怎样用佛法来帮助自己呢?
答:应该祈祷佛,这有很大的利益!但祈祷佛,是不是就能达成所有心愿呢?也不一定,还要观待你前世的因缘。
有人说:“我祈祷了啊,为什么不起作用?”其实,这就像去医院看病,有些病能完全治好,有些病则效果不大。那么,既然有些病治不了,我们还要不要看病呢?还是要看。祈祷佛也是这个道理。
因此,生活上遇到不顺的时候,祈祷佛对你一定有加持。至于能改善多少,就看自己的信心和因缘了。毕竟每个人的前世以及今生,都存在种种复杂的因缘,这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 问:我是科大工学院的学生。您书上说:佛教的精髓在于大悲和智慧。如果“大悲”是指大悲心、菩提心、恻隐心、同理心,那么,“智慧”又是指什么呢?
答:智慧有两种:一是世间中取舍并接受真理的智慧。就像你们大学生,有了智慧才能求知,否则连工作都找不到,佛教中也提倡这种智慧。
但最根本、最重要的,是通达万法实相的智慧。这和了解有所区别,它是一种大彻大悟。这种悟到的智慧,才是最高深的智慧。
(三)问:佛教讲“业力”,讲“因缘和合”,那业力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
答:还是就苦和乐来说,佛教认为,一个人的苦和乐,是以善业和恶业作为“因”,与众多复杂的“缘”结合以后形成的。总的来讲,你种下什么因,就会生什么果。恶业好比有毒的种子,你种了它,就会产生有毒的果——苦;善业好比妙药的种子,你种了它,也会产生妙药的果——乐。果上的不同,完全来自于“因”。而在整个过程中,起辅助作用的,则是“缘”,像阳光以及水、土等等。
举个例子:兄弟姐妹几个人,父母是一样的,但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各自身上所呈现的禀赋或出现的问题,却截然不同,比如性格、才华、工作、遭遇,这些都不一样。那么,这些差别的“因”在哪儿呢?是他们从前世带来的业力,而不在父母身上。父母对他们的降生或成长,只是个“缘”而已。
当然,这个道理很深,要想弄明白,还是要深入佛教的经论,在理论上思维清楚,然后再从实际生活中,方方面面地观察一些具体现象,这样你就会生起真实的定解。
(四)问:对我们年轻人来讲,四谛、十二因缘以及空观等哲学性思想很有吸引力,但一看到经典里的这个佛、那个菩萨,就觉得离我们很远,不太相信是真实的。请问,这些是真的吗?
答:这些都是真的。释迦牟尼佛在2500多年前,真实地来过这个世界,只不过他是来传法的,是把真理介绍给世人。而他的思想也留在了文字上,这些你们都看到过,世界各地的人也都在研究。所以,佛陀并不是神,他一生的事迹也不是神话。
你刚才说的四谛、十二因缘或空观,这些就是佛陀的代表思想。如果你们感兴趣,可以深入研究,研究之后,很多道理也不难理解。其实,前辈智者们也都是在研究、修行这些之后证悟的。看看禅宗、密宗等各派大德的传记,他们的境界绝非凡夫可比,后代的追随者尚且如此,那佛陀、观音、弥勒等佛菩萨的功德,又怎么会是假的呢?而且,如果你一边学着佛的思想、体会着佛法的真义,一边又否认佛的存在,这好像也不是很科学。
当然,有怀疑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许多层面你们尚不了解,而且,在目前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下,要对古老的佛教生起信心,对现实中缺乏对照的佛陀生起信心,的确也不太容易。
不过,我一向认为:年轻人学佛,不应该止于一种简单的信仰。信佛不像崇拜神一样,你若要真正相信佛,就一定要先全面了解他的思想。
(五) 问:我是科技大学金融系的职员。在香港这样一个大都市里,人人都忙着赚钱。生活虽然很享受,但我们该如何对治心里的烦恼呢?
答:在如今的社会里,一个人要对治烦恼并不容易。不仅是香港,内地大城市也是一样,人们越来越忙,光是每天接电话、打电话,就让许多人的听力出了问题。这个时候,不要说对治烦恼,就算静一静也很困难。所以,我建议每个人都停一停脚步,仔细看看自己在做什么?自己是谁?……否则,在忙忙碌碌当中,经常把自己都弄丢了!
要知道,人生的意义并不只是钱,对很多人来讲,你赚得再多,也不过是银行的一个数字,而且你在为这些奔波时,不知不觉人生就到了尽头。有些人以为,享受生活就是人生的意义。但实际上,所谓享受,也不过是在虚幻的追求中,盲目地活着而已。
人静一静可能才会发现,由知足带来的宁静,原来是我们内心很深的需求。每当我远离尘嚣从城市回到寺院,心里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愉悦——也许是回归自然的满足吧,那时候我深深体会到:快乐并非来自于财富,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富足和喜悦。俗话说“知足常乐”,这的确是至理名言!
当然,一个人若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没有,也是会很苦恼,但现在大多数人的苦恼,并不是因为这个,而是因为不满足。不满足,就会不断求取;有了求取,自然少不了烦恼。因此,若要减少烦恼,唯一的方法就是知足少欲。
所谓知足少欲,对一个城市里的人来讲,做到随缘也就差不多了——没有因缘就随遇而安;有因缘就多赚点儿,但也不过多地要求。而且,有了钱以后,最好能帮助一下身边吃不上饭的人,甚至救济一些灾民。如果人富了以后,只是自顾自地沉溺在虚幻的快乐中,那到头来看看,这也没什么意义。
所以,知足少欲是一种智慧,在这种智慧的观照下,你可以积极地生活,该做的做、该说的说。而且,因为知足少欲,烦恼肯定就少很多。
(六) 问:我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的学生。在听您讲座、看您的书时,我都有种感觉:您是把藏汉以及显密佛教结合起来,进行传播和交流的。请问,您是出于什么因缘来做这事的呢?
答:“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说到“因缘”,唯有佛陀才能彻底了知。像今天诸位坐在这儿,或者你在香港科技大学读书,这些事情看似简单,但在它的背后,确实都有很深的因缘。但这些因缘让爱因斯坦来说,恐怕也不一定说得清楚。所以,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因缘。
不过,从心而论,我很愿意到各地讲一些佛教的道理,也很愿意跟大家结善缘、交流佛学。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个学生——因为我不具足当老师的条件,就算当个学生,可能也不太合格,所以一有人叫我“老师”、“堪布”,我就很惭愧,只不过一想到佛教这么好,现在人又这么需要,就不由自主地站了出来。
我站在这里,只是想把佛法介绍给大家。太虚大师说过:“科学愈发达,佛教的真意愈显。”当佛陀所揭示的真理,因为科学证明而变得更加明晰之时,人们会发现内心的真实需要,与此同时,佛教对人们的利益也最为深刻。
尤其是年轻一代,如果没有佛教理念的加持和约束,我担心有些人会做出极端的事情,甚至危害这个社会。所以,我虽然做不了什么,也利益不了谁,但算是一种小小的使命感吧,我常常会去一些大学作交流。
其实,我很喜欢跟年轻人、跟有智慧的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七)问:请问,您有没有遇到过别人的反对或攻击?您是怎么面对的呢?
答:有,但我乐意接受。
如果是反对我的观点,我的观点也确实错了,那我不会执迷不悟,一定会恭恭敬敬地接受对方的正确思想,这是佛教训练中的基本素质。但是,如果对方举不出什么真实依据,我还是会很自信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假如不是观点的问题,而是在公开场合说我的过失——也就是你所谓的“攻击”,那我不会有什么烦恼,也不会生气。为什么呢?因为在我看来,佛教徒也好、非佛教徒也好,老师也好、学生也好,大家在开放自由的心态中交流,是一种彼此的认可,是一种享受,谈不上什么“攻击”。而且,即使是攻击,真理也不怕攻击。伽利略说过:“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击它,你的攻击就越是充实了和证明了它。”
所以我认为,对一个追求真理的人而言,反对或攻击恰恰是一种机遇和挑战,从中可以反省并提升自我,将来为大家带来更完美的奉献!
分享:如您喜欢,请邀请更多的朋友来关注,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直接转发给朋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更多资讯内容请关注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官方网站及新浪微博。
前往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官方网站请点击下面“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