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慧之法 >> 《俱舍论》讲记 第13课 Back

《俱舍论》讲记 第13课

智慧之法 2021-01-29

 《俱舍论》中宣讲的意义大部分相应于共同乘,属于小乘的观点,但是在共同乘的基础上,作为大乘的修行者必须要修学的有一部分。按照《大乘经庄严论》的观点,一位菩萨对于世间人的所知、小乘声闻独觉的修学方法、菩萨的修学方法都要了解,因为菩萨的发心是要度化三乘众生的,所以对于一切众生的修行之道、所知、所想,所感兴趣的,以及如何通过相应的根基予以调伏等,都需要学习。

现在很多道友显现上没有获得佛菩萨的果位之前,不具备度化众生的能力,那么到底是该学习还是不学习?为了以后弘法利生种下一个种子,现在就要学习。佛陀在最初发心的时候,也没有想过当时他就可以利益众生,但是因为当时发了菩提心,不断精进修学的缘故,最后成就了佛果。所以我们现在对于一切所知法,尤其是佛法共同乘、小乘的一些观点,必须要详细地学习和了解。

现在学到第二品分别根,前面已经讲了二十二根。正在讲的科判是“根之定数”。按照有部的观点,心之所依、差别、留存、增烦恼,还有资粮、清净等等,已经做了安立。

今天我们要学习经部的观点。对于根的定数——二十二根的数量不能多也不能少的观点,经部也有安立的方法。
或漂轮回之所依,
生存受用十四根,
如是灭尽诸轮回,
诸根即是余八种。

这里讲到了十四加八,是二十二种。二十二种根是怎么安立的呢?也是通过轮回和还灭获得解脱的次第来安立二十二种根。或者也可以说这种安立方式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诠释佛陀当年安立二十二根的必要性。因为法跟随不同的根基、意乐,可以做很多种解读,佛陀针对某种根基,不一定把所有密意都讲出来。《大乘经庄严论》讲佛陀具有法义词辩”四无碍解。讲到辩无碍解的时候,说佛陀如果愿意,一个法单单宣讲一个意义,一个大劫都没办法讲完。一方面是佛陀他老人家辩才达到了圆满;另一方面是法展开的时候,针对不同的根基、意乐、界,以直接、间接等解释的方式特别多,所以二十二根可以通过有部解释,也可以通过经部解释。

此处经部怎么安立二十二根?“或漂轮回之所依,生存受用十四根”,观待漂泊轮回安立了十四种根,里面有四个意义。首先在颂词当中,把这四个意义点出来。漂泊轮回是安立前十四根主要的必要,为什么这样安立呢?第一个是“所依”。第二个是“生”,第三个是“存”。“生存”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即产生和留存的意思。“受用”是第四。通过四个必要安立了十四根。

第一、所依。十四根当中什么是所依呢?十四根中前面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轮回的所依。如果我们要漂泊轮回,依靠什么样的实体作为漂泊轮回的所依呢?这里讲到六根,有了六根就可以安立轮回。如意根可以投胎,作为一种结生的相续作用等。所以五色根再加上意根就是漂泊轮回的所依。

第二、产生,怎么样产生呢?男根和女根可以产生漂泊轮回的有情,因为男根和女根接触就会产生意生身,就可以产生有情。此处主要从欲界胎生的角度来安立的,如果是化生、湿生等,就不一定是通过男根女根接触之后再产生众生。这里是讲欲界,尤其是现在我们这些众生是怎么漂泊轮回的,怎么产生的呢?必须要有一个助缘,助缘就是男根女根。如果有了男根女根和淫欲心,就可以产生意生身、有情。所以男根女根作为产生的根本。

第三、留存,产生之后如何留存呢?就是命根。如果你没有命根,或者命根损坏之后,这一期的生命就中断了,所以必须要有命根把你留存在这一期的生命当中。从出生到死亡之间是以命根来留存的,它有增上的作用。

第四、受用,即五种受根。我们前面提到了,身体上面就是身乐受、身苦受,心上面就是心乐受、心苦受,再加上一个舍受。五种受用根在轮回中可以受用种种的安乐、痛苦,或者不苦不乐的舍。如果属于轮回之法,通过受用之后,就会产生贪欲、嗔恚、愚痴,开始染污六根,继续流转。

以上安立了漂泊轮回的十四根。

前面是流转轮回,下面是还灭轮回。怎么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寂灭的果位呢?“如是灭尽诸轮回,诸根即是余八种”,剩下的八种就是灭尽轮回[1]安立的必要性,和前面一样,它也有灭尽轮回的所依、产生、留存和受用。

第一、灭尽轮回的所依是什么呢?就是涅槃五根,即信、进、念、定、慧。既然是涅槃五根,肯定是通过这五种善法可以获得涅槃,所以它们是所依。我们也必须要通过信心、精进、正念、禅定、智慧,五种法进行修持,依靠这五种法,可以逐渐离开轮回。所以涅槃五根是灭尽轮回的所依。

第二、生存受用。八根除了五根,还剩下最后三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和具知根,分别是生、存和受用。首先未知当知根是生,产生无漏。因为获得未知当知根之前,都是有漏的自性,还没有真正成为圣者,都是凡夫。如果有了未知当知根,就有了无漏的见道,所以无漏见道的产生是依靠未知当知根的。因此未知当知根就是灭尽轮回的产生,从这时开始就产生了无漏,众生从凡夫的身份变成了圣者的身份,虽然内心当中三界的烦恼还没有灭尽,但是属于无漏阶段,已经见到了四谛的真相。见到四谛十六行相其实就是见到了人无我空性。如果见到了人无我空性,灭掉了遍计的烦恼障,相当于获得了殊胜无漏的圣者身份,所以未知当知根是生,就是灭尽轮回无漏功德的产生。

第三、存,是已知根。见道之后,在见道的基础上修学,他还要在圣者身份上继续存在下去,缘四谛不断地观修,把剩余俱生的障碍灭掉,所以通过已知根进行留存圣者的身份。从第十六刹那的修道——预流果开始,乃至于到后面的阿罗汉相之间,都是属于已知根,要通过已知根继续在圣者身份上留存、增上。

第四、受用,是具知根。具知根已经到了无学,从小乘角度讲,所有障碍烦恼都灭掉了,一切的烦恼没有了,不可能再流转轮回,所有的因已经断掉了,所以他开始受用喜乐。受用什么喜乐呢?受用涅槃或者灭掉烦恼的快乐。内心当中是纯粹没有烦恼的无漏,算是离开了束缚之后解脱的快乐。具有具知根之后,他完全没有三界烦恼的束缚了。虽然通过前世的业因,还会在身体上面感受病苦、果报,比如目犍连尊者,或者有些阿罗汉在打坐的时候被毒蛇所咬等,还会感受以前恶业成熟的痛苦果报,但是因为他内心当中没有我执、烦恼,没有很多增上痛苦因缘的缘故,他与一般凡夫人感受痛苦的程度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而且他具有很多种禅定的功德,基本上是受用解脱快乐,受用很多的法喜。

前面漂泊轮回安立了十四根,灭尽轮回安立了后八根。

从漂泊轮回的所依安立十四根的角度,我们自己现在的眼耳鼻舌身意诸根作为所依,不可能很快转变或者舍弃。

然后男根、女根是产生的因,一方面可以产生其他的众生,另一个方面,如果自己烦恼炽盛,用男根或者女根去造罪业,自己也会因此结生轮回。因为通过这样方式,增长了贪欲,或者作为修行者,破了戒律、耽执受用而还俗、造罪业等等,也会成为后世结生的因。通过守护戒律、修持正法等方式,不让男根女根成为轮回的所依这方面也有一些佛陀所讲的窍诀。

还有受用,从小乘的角度来讲,观想诸受是苦,知道一切的受都是苦。苦受是苦苦,乐受是变苦,舍受是行苦。受会产生后面的爱取,如果从受这个阶段观察、作意、修法,知道一切都是苦的自性,就会对受没有什么耽著,后面的爱、取、有一个个就可以制止了。

我们要了解十四根为什么会成为轮回的根,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自己是不是正在受中耽著,或者其他地方耽著?如果是在耽著,那么我们可能已经具足了漂泊轮回的十四根的因缘。有时候全部具足,有时候具足一部分,或者可能即将具足这些因缘。作为修道的人,对于这些问题必须要思考,反观我们的相续是不是安住在这个状态当中。

反过来讲,我们如果想要获得涅槃,那么就在自己的相续当中观察一下是否具有涅槃五根,或者具有的程度是深还是浅,信心到底是怎样的信心,精进到底是怎样的精进,我们对于现在学习的佛法或者将要的学习佛法,兴趣如何,兴趣是不是很高涨。因为《入行论》中讲,所谓的精进是“进即喜于善”,精进就是对于善法的一种欢喜,所以对于佛法的闻思修方面,我们的意乐到底有多强,是被迫学习,还是非常欢喜地趣入到佛法的听闻、思维和修行当中去。这些方面可以表现出我们的信心。还有我们对上师三宝的信心、相续中的佛性如来藏的信心、万法的空性的信心、四谛的正确性的信心、前后世因果的信心如何,然后精进怎么样,正念、禅定、智慧分别如何,这些都需要观察。如果这些因都没有,还想获得解脱还是有点遥远。虽然精神可嘉,想法非常好,但是解脱也是一种果,想要获得必须要圆满它的因,没有因的果绝对是没有的。佛陀宣讲的因缘法则不单单在世俗当中管用,在修解脱道的过程中也管用。如果我们想要获得解脱,因缘是否具足,如果不具足,要通过什么样方式在内心当中具足,再再增长它的势力、功能,我们也要观察。

后面三个我们不用管,因为未知当知根等属于果位的法。反正前面的因具足了,自然而然就会到已知当知的状态,精进等都会非常超胜。关键是前面灭尽轮回的所依——涅槃五根在我们相续中存在的情况如何,这方面要观察。如果不具足,平时也要一一努力具足,不断地回向,让自己内心当中尽快的具有灭尽轮回的因缘,也要经常发愿,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内心中早日具足所有获得圣道的因缘,令所有流转轮回的因缘衰败,势力逐渐减弱,不要起很大的功用。两方面我们都要祈祷、回向、发愿。大恩上师讲过,单单发愿回向也不行,平常还要在法义方面修学,观修,而且一两天是不行的,只有长期性地修学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只是几天,不一定马上会产生作用。因此我们修学佛法,还是有一个长期性的发心比较好。

以上讲到了二十二种根的数目是决定的。

乙二、此处所说根之本体 分二:一、宣说五受根;二、宣说最后三根。

有些前面已经讲过了,有些后面会讲,前面没有讲的,后面也不会讲的就在这个地方讲,所以此处所说根的本体其实只说了八种根。

丙一、宣说五受根

身非乐受即苦根,
快乐感受即乐根。
三禅之心为乐根,
余者即是意乐根,
心非快乐意苦根,
舍受中间无二故。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第一品已经讲过了,男女根很简单,不需要多说,后面讲不相应行的时候会讲命根,讲相应行心所的时候会讲信进念定慧。五种受根和三无漏根在前面没有讲,后面不会再讲,放在这里讲。

到底怎么安立五种受根呢?前面我们讲了所谓的五种受根,即身体上产生的,类似于无分别的快乐和痛苦,和内心上面安立的快乐和痛苦,再加上舍受。

“身非乐受即苦根”,首先在身体上面不是快乐的感受。

当然不是快乐的感受,也可以是舍受。有时在论典当中说不是快乐感受,往往讲的是它的对立面,不是说没有这个而已。后面我们学习十二缘起,讲到无明的时候就很清楚。无明并不是没有智慧而已,而是一种烦恼性,是以反方面的烦恼性来安立无明的。

“身非乐受”不是一种快乐,而是身体上面安立的痛苦,就是苦根。

“快乐感受即乐根”,在身体上面快乐的感受就是乐根。这些比较简单,比如在身体上面的头疼就是苦根,或者吃饭吃得很饱等这样的快乐感受就是乐根。

“三禅之心为乐根”,还有一个乐根是单独的,虽然是心上面安立的,名称也叫乐根,但这里叫做心乐根。此处有一个特殊,如果加上三禅之心,好像变成了六种受。这种受是安住在三禅时的一种快乐。此处大恩上师译为心乐受,心乐受叫做心乐根。

“余者即是意乐根”,除了三禅心的快乐叫做心乐根之外,其他的心上面的快乐都叫做意乐根。

前面我们讲到了身体上面有苦乐两种,按照五种受来讲,心上面就只有心乐、心苦,或者意乐根、意苦根两种,但是在讲心的快乐的时候,有个特殊情况,就是三禅心的快乐也叫乐根[2]。前面刚学完,二禅三禅四禅不可能有五识,如果没有五识,就不可能有身体上面的乐。

“余者”是除了三禅之心,意思是三禅以上——四禅四无色都是舍受了,上面不可能再有其他的乐。二禅、一禅,或者欲界心的乐都叫意乐根,只是三禅的心叫做心乐根。因为要区别二禅的意乐,二禅主要是一种欢喜。在唐译当中意乐都翻译成喜,有些大德解释所谓的欢喜是内心当中不是很寂静的,比较冲动的快乐。这种快乐对三禅来讲是一种过患,必须要灭掉。在二禅中内心数数产生欢喜,这时我们观察这个心还是没有那么寂静,相对来讲是比较躁动的心态,在三禅当中必须要隐灭。三禅有一种快乐,叫做乐根。乐根虽然是乐,但不是数数欢喜,而是比较平稳的快乐。所以为了简别二禅的喜或者下面冲动的喜,就把三禅的心安立为乐根。

后面我们讲无漏三根的时候,三禅的心乐根还是要用到。在有些地方讲无漏三根有九种体性,其中有一个乐根,但这个乐根绝对不是身乐,而是三禅的心,叫做心乐根。心乐根作为涅槃九种根之一。后面还要讲,在色界无色界得阿罗汉有很多种情况,或者二禅三禅现前圣果也有很多种差别。在那时不可能再有身乐根作为无漏根的九根之一了。

“三禅之心为乐根”,我们要记住,不单单是这个地方出现了,后面在无漏三根中还会出现。或者在定义无漏三根的时候,无漏三根的九种体性是哪些?如果把身乐受算进去就不对了,这个乐是属于心乐受,三禅心的乐根。

“余者”,剩下的心乐都叫意乐根。

“心非快乐意苦根”,自己的心不快乐,叫做意苦根。意苦根[3]是心中的痛苦。

以上四种已经讲完了,最后一种是“舍受中间无二故”,舍受是中间的,没有两个体性。因为前面身体安立了身乐受、身苦受,心也有心乐受、心苦受,为什么舍没有呢?按理说应该有,身体有不痛不乐的舍受,然后心也有不是很高兴也不是很忧伤,一般般的舍受。

身心的苦和乐分别讲了,为什么舍受没有分别讲呢?不一样,因为所谓的身受主要是观待于境,它不是分别的。只要境一现前,比如今天谁扇你个耳光,自己就会非常疼,观待于外境。所以身体的苦要观待一个境才能产生,自己没有自在,控制不了;心的苦和乐观待于分别,大多数是通过分别念产生的。

因此身体主要是观待于某种对境产生苦乐,心上主要是观待于分别。但是舍受没必要这样分了,它就是中间比较弱的状态,不苦不乐,不需要这么明显。因为身体的苦乐一定是很清楚的,因观待于对境、所缘,然后心方面观待于分别,但是舍受不需要,自然而然安住在舍受状态。所以“无二”,没有两种,不需要观待身体、分别心安立苦乐,身心的舍不需要再再分别了。舍受只是安立一个,不管身舍受,还是心舍受,只用一个舍受来表示。舍受的身体可以,心也可以,并没有观待前面安立身苦乐和心苦乐的根据,没有不共的因,或者这样安立也没有很大必要。

丙二、宣说最后三根

见修无学道九根,
即是无漏之三根。

“最后三根”,即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和具知根三种。里面所包含的内容,首先有信等五根;然后有一个意根的本体,作为它产生识的所依,所以必须要有缘法界的意根;在受根当中有心乐受、意乐受和舍受。

刚刚我们学到了“三禅之心为乐根,余者即是意乐根”,后面我们还要学习。可以通过不同的身份获得无漏三根,有时以二禅的心获得阿罗汉的果位,有时以三禅的心,有时以四禅的心获得。所以如果是三禅,会有心乐受根,如果是二禅会有意乐受根,如果是四禅获得阿罗汉,会有舍受根,没有心乐受和意乐受。这里讲的是有时会具足,不是一定具有,后边还要详细分别。我们现在是逐渐由浅入深学习的,学习到后面就知道了,获得见道或者阿罗汉果位,里面还有很多详细的分类,并不是说我在某个身份上一下子获得阿罗汉果了,有可能是在二禅、三禅或者四禅获得的,所以里面根的多少也不一样。如果你是舍受根,不可能有身乐受和意乐受,只有舍受了。几根得到阿罗汉,最多几根,最少几根,后面还要讲。心乐受在这个地方出现了,前面我们讲五受的时候,心受中有一个三禅的心叫心乐受。

“见修无学道九根”,前面已经讲到了九种根,意根加上涅槃五根,再加上心乐受、意乐受、舍受,即九种根。

这些问题我们要记住,复习时该记的要记,比较熟悉了,记起来很容易。如果是刚刚学,对这些术语特别陌生,看得也少,听得也少,那么记起来会比较生涩。如果经常性去看、去记,越来越熟悉了,就可以牢记于心。我第一次学的时候,因为后边的内容还没学到,前面听上师讲课或者自己给别人辅导的时候,感觉没有底。第一次是在2003年,已经过了十一年,我也是在那年辅导的,中间基本上没有讲过,也没看过。有时候讲其他课,也会大概有印象,《俱舍论》中讲到了这个意思,翻阅《俱舍论》可以查到相关的内容。这次讲虽然不敢说怎么样,但肯定比第一次好很多,因为我在看和讲的时候,觉得还是比较熟悉的。讲前面的时候,后边的概念,大概有什么内容还是想得起来,但里面比较复杂、深奥的地方还是搞得不太清楚。所以这次我也花了很多时间,和你们差不多,相当于重新学习一遍,学完之后,自己对于《俱舍论》还是会进一步地了解。

“见修无学道有九根”,未知当知前面已经讲了,在凡夫位的时候,很多都不知道的,比如对四谛的本性,在见道位的时候,他也会了解,这是未知当知。

还有一种未知当知,有些大德的注释当中,包括我们手上的资料也讲,什么是未知,什么是当知呢?通过忍和智来安立。前面讲了,在见道当中有十五个刹那,前面是忍,后面是智,比如第一刹那是苦法忍,第二个刹那是苦法智。忍是内心和烦恼[4]正在战斗。在苦法忍的时候,正在和对欲界苦谛本性的怀疑战斗,这个时候到底怎么样还是未知。然后当知就是第二个刹那,到苦法智的时候,就知道了欲界苦谛的本性是这样的。

再进行下去就是色界、无色界的苦谛。以前对于欲界苦谛的本性,色界无色界苦谛的本性都不了解,都迷惑,现在通过苦法忍、苦法智了解了,但是还不了解色界无色界的苦谛。这时就需要通过苦类忍和苦类智。苦类忍是正在和对于色界和无色界苦的怀疑战斗、消灭过程中,是未知。然后在第二刹那类智时,他已经了解了色界无色界的苦谛,是当知。

苦谛的问题解决之后,就到了集谛。集谛中又分了欲界和色界无色界。对于欲界的集、色界无色界的集进行了解,进行断除,就是集法忍、集法智、集类忍、集类智。之后是灭谛,欲界的灭和色界无色界的灭是怎么回事,他也如是了解。再通过道谛,道谛在欲界当中是怎么表现的,是什么本体,通过修持之后就了解了。

所以十五刹那之前,都是未知当知,第十五刹那道类忍,属于道谛色界无色界所摄,但是第十六刹那道类智就属于修道了,已经超越了见道的范围。从这个角度来讲,十五刹那中最后一个刹那时,他对四谛当中的色界无色界所含的道谛本性还没有完全了解,因为十五刹那见谛结束的时候,还属于道类忍,道类忍对于道谛还没有完全了解,所以说是未知当知。从这个意思也可以解释未知当知,当知就是最后刹那什么时候才能知道?到了修道才能了解,这方面也可以解释未知当知。

十五刹那和十六刹那是见道和修道的过渡,因为见道只是十五刹那,四谛本性当中还剩了一个没有了解,最后一个是修道的,所以他就剩下一个还没有了解,未知当知的最后一个必须要到修道去,所以整个见道叫做未知当知根,因为还有一个法到修道才能了解。

十五刹那一过,了解了之后,就到了修道已知根了。已知就是前面有一个不了解的现在已知了。从这个角度也可以安立已知根。前面对整个四谛的本体理方面的迷惑,通过见道和修道一部分全部了解了,都知道了,已知了。

已知了不是完事了,已知只是知道了它的道理,但是内心当中很多产生烦恼的方面,还要通过修道的方式一品一品去断,所以他到了修道的时候,又把四谛所摄的烦恼归摄成三界九地。我们前面讲过了,三界九地当中欲界分了九品,色界初禅分九品、二禅分九品……九九八十一品,一品一品慢慢断。后面还要学习,如果你断了欲界第六品,再来欲界一次,欲界的烦恼断尽之后,你就不用再来欲界受生了,得到不还果位。到了修道,虽然对于整个欲界、色界、无色界四谛的道理已经完全明白了,但是内心当中剩余的烦恼种子,还有缘事情本身产生一些烦恼都要一品一品地断。无色界最后一品烦恼断掉之后,他就可以出三界,获得阿罗汉果位。因为没有业惑了,所以小乘自宗安立阿罗汉绝对不可能再通过业惑入于轮回。

我们以前学习中观,在《定解宝灯论》第二品讲断障的时候讲过,阿罗汉既不像凡夫也不像菩萨,凡夫人通过业惑投生三界,菩萨通过愿力投生三界,阿罗汉投生三界的业断尽了,绝对不可能再来三界受生,也没有大悲心发愿,他出定之后只有在各种净土当中,也是出三界了,因为通过业不可能再投生三界。阿罗汉在入涅槃之后,在一万劫当中安住在自己涅槃的境界,到了一万劫末际的时候,佛陀发光弹指让他出定,这时重新开始发菩提心。那时的地方是在净土当中,不可能是在咱们的经堂里,因为他不可能通过业力投生,也不可能通过愿力投生,肯定是在净土,所以佛陀在净土中让他发心,逐渐训练自己的菩提心,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就可以通过愿力来三界受生。

还有具知根,具知根就是具有知。未知、当知、已知、具知都有知,从字面上讲“具”就是具有,这里的知是什么呢?这里意义就不一样了。在阿罗汉的时候,有两种智慧,一个叫尽智,一个叫做无生智。具有尽智和无生智叫做知。因为尽智对于整个四谛,比如苦谛已经完全了知,集谛已经完全断了,灭谛已经现前了,道谛已经修了,叫做尽智。所有四谛的本性该知道的知道了,该断的断了,该证的证了,该修的修了。四谛修完之后,就叫尽智,没有什么剩下。无生智,就是已经了知了不用再了知,已经断了不用再断,已经证了不用再证,已经修了不用再修。阿罗汉有尽智和无生智,佛陀有尽智和无生智。尽智、无生智两种归摄起来叫知,知的意思就是尽智、无生智已经完全获得了。具知,就是具有这种知,这是无学的特点。

后面还要对无漏三根进一步学习,它到底是怎么样,见道是在什么位置上证的,阿罗汉是在几禅的状态中证的,后面会一步一步地让我们了解,不是一下子堆很多,让我们没办法了解,而是一次讲一点。就像刚学第一品后面的时候,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还是名词而已,但是我们学到现在,可能很多道友已经知道了,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是什么。所以越往后讲,对于这些问题就越通达,这也是一种次第性的引导。

乙三、根之分类 分四:一、观待助缘之分类;二、观待因果之分类;三、观待本体之分类;四、观待所断之分类。

这也是一种分类,和前面十八界有什么分类有点相似,但这里没有那么多。根之分类是从四个角度来讲。

丙一、观待助缘之分类

最后三根为无垢,
七有色根与命根,
及苦受根即有漏,
其余九根有二种。

“助缘”的意思是什么是属于有漏的,什么是属于无漏的?这方面我们要了解。在二十二根当中分了有漏和无漏。

“最后三根为无垢”,“无垢”就是无漏的意思,就是清净无垢、无漏的自性。最后的三根刚刚讲完了,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和具知根纯粹是无漏的。因为是见道、修道、无学道的自性就是无漏的,最后三根为无漏很清楚。

“七有色根与命根,及苦受根即有漏”,前面三种是不夹杂的纯粹是无漏的,然后纯粹是有漏的[5]。七有色根、命根和苦受根,这三类法都是属于有漏的。

首先是“七有色根”,前面讲十八界有色根就是眼耳鼻舌身,加上男根、女根,因为男根女根也属于色根,所以五加上二就是七有色根。平时我们讲七有色根的时候,要知道是前五根再加上男根女根,因为在二十二根当中有男根女根的安立。再加上一个命根。然后苦受根是受中的苦受。苦受根中有身苦受,还有意苦受,不单单是一种。苦受根中身体的苦受,还是心上的苦受都属于有漏的自性,因为属于有为法,又是非道谛所摄,所以就是有漏。

“其余九根有二种”,剩下的九根既是有漏,又是无漏的自性。意根、受根中意乐受根和身乐受根、舍受根、信进念定慧五根,既是有漏,也是无漏。怎样去分别呢?如果属于道谛,可以是无漏。比如在三无漏根中也有信进念定慧,如果属于后面三根的群体,就是无漏的自性,如果不是包含在无漏三根中,只是在加行道、资粮道当中就不属于无漏,是有漏的自性。

五道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虽然都属于道,但是真正的道谛只是指见道以上,只有见道以上才算是道谛,资粮道、加行道可以是五道的道,但是不能叫道谛。

其他的意根、意乐受根、乐受根、舍受根等有些是属于无漏当中包括的,比如无漏根中的九种根包括乐受根、意乐受根、舍受根、意根。所以其余的九种有两种自性。

丙二、观待因果之分类

“因果之分类”是指异熟果和异熟因。二十二根当中哪些属于异熟的,哪些不是异熟。因当中哪些属于有漏善恶,可以产生异熟果;哪些不具有异熟因。哪些是异熟,哪些不是异熟和哪些具有异熟,哪些不具有异熟这两种。
命根唯一是异熟,
十二异熟非异熟,
除最后八意苦根;
唯一意苦具异熟,
意余受及信根等,
十根具不具异熟。

前三句和后三句要分开。前三句讲到了什么是异熟,哪些是异熟果,哪些不是异熟果,这是第一层意思。后三句讲到了哪些具有异熟,哪些不具有异熟。是不是异熟和具不具异熟是两方面。所谓的具不具异熟是指因会不会成熟为异熟果,也就是哪些是可以成熟异熟果的因,哪些不是异熟因,就是后三句所讲的。

首先看第一层,“命根唯一是异熟,唯一是异熟的,绝对是异熟的,一向是异熟的就是命根。前面讲过了,所谓异熟果的因可能是善恶,果一定是无记,而且异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漏法所摄,无漏法不属于异熟果。异熟果属于有漏的、无记的,它的因一定是善恶的。为什么能得到善趣的命根?因为以前修了善趣的法;为什么得到地狱的命根?因为以前造了恶业。命根是观待以前善、恶业的异熟和果报,所以因是善恶,果是无记,命根是无记法,而且是有漏的。

“十二异熟非异熟,除最后八苦意根”,有十二个法是异熟,也不是异熟。十二个法有七种有色根,前五根加上男根女根。再加上四种受根,除意苦根以外的剩下身体的苦乐、心上的乐,还有舍受,就是四受根。再加上意根就是十二种。

七种有色根一部分是异熟的,一部分不是异熟的。比如一部分属于异熟生[6],通过以前的善恶业感召今生中的七种有色根,属于异熟。然后另外一部分也可以长养,比如饮食好、生活规律,经常通过沐浴、按摩等方式养生,可以使有色根增长,所以长养生就不是异熟了,通过今生的因缘让小的变大、瘦的变胖等。长养生的部分不是异熟,所以七有色根是有分别的。

四种受根和意根有异熟,也有不是异熟的。身体的苦乐,心的快乐、舍和意根如果相应于无记的状态,或者通过前世的因导致了今生中的四种受和意根,就属于异熟。如果四受根和意根相应于善和不善[7],就不是异熟了。为什么呢?异熟果的因是善恶,果一定是无记,才能符合异熟的本体。但是这个时候的四受根和意根已经是善和不善的一部分,所以就不是异熟了。

还有注释提到了“诸如威仪与工巧是非异熟”,这方面也属于非异熟。虽然异熟是无记的,但是威仪和工巧从某些角度来讲也是属于无记的,那么它们是否属于异熟呢?这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非异熟;另一种观点从某种角度也安立为异熟。

威仪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行为,世间当中有种种行为。比如走路的姿势,工作中的礼仪。还有出家人的威仪,走路或者吃饭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出家人一步迈多大都有规定,有些出家人为了训练走路,会在地上摆很多砖,经常在上面走,基本上都是这么大的步子。如果要当大和尚必须要通过这种训练,如果不当大和尚就不需要吧,反正不管你当不当大和尚,走路的方式不能太离谱,还是应该相应于戒律,这些也是需要训练。还有吃饭的方式也需要训练。很多道友出去之后,都不知道怎么做,比如斋堂当中的碗筷的摆放,也属于一种威仪。这些威仪本身都是属于无记的。

工巧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手艺,木匠、泥瓦匠、画画、写字都属于工巧。在写字画画的时候,本身是无记的,但它是不是异熟呢?按照有些观点,平时讲的威仪、工巧不是通过前世的业获得的,必须在今生重新学习训练。比如前面说你要去学习怎么走路,刚生下来的小孩子懂不懂这些呢?他不懂,必须要教他,要训练。从这个角度来讲,虽然它是无记的,但是必须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的部分,属于非异熟。工巧也是一样,必须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写字的方法,如果没有人教,根本不懂怎么写。有一部分人不需要学,这些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懂得怎样写字,这是特殊情况。如果真是前世的善恶业带来的,这部分也可以归在异熟中。一般来讲,这些威仪、工巧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得到,属于非异熟。两种观点可以这样理解。

“除最后八意苦根”,最后八种和意苦根都是属于非异熟的本体。“最后八”是什么呢?信进念定慧,这五种是纯粹的善法,绝对不可能是异熟,异熟的本性应该是无记的。最后三种就是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无漏三根,属于无漏善,本性是善法的缘故,绝对不是异熟。还有一个特点,它是无漏的,无漏的不可能是异熟的。既是善又是无漏的缘故,后面的三根绝对不是异熟果。

意苦根绝对是善和不善其中之一。第一个,有些大德讲,意苦根是相应于善和不善的。比如如果我们对于善法产生痛苦,或者对善法产生忧虑,就变成了恶业;如果对恶法产生忧虑,觉得恶法不好,这种意苦就变成善了。所以意苦一方面相应于善和不善,另一方面需要强大的思心所才能产生,不是通过很弱的状态产生。所以它不可能是无记,一定是有记的,不是善就是恶。

因此把最后的八根排除,因为是善业的自性,尤其后面三种既是善又是无漏,就要排除掉。最后一个(意苦根)前面讲过的。

以上讲了是不是异熟,下面讲具不具异熟。哪些是异熟因?善和恶是异熟因。前面我们讲了异熟果,了解了异熟果之后,异熟因也容易了解了,异熟因一定是善恶的,属于有记,而不是无记的。到底哪些是善恶的,可以成为引发后面异熟果的异熟因,哪些是不能引发后面异熟果的非异熟因,我们都要学习。

“唯一意苦具异熟”,唯一的意苦具有异熟。前面刚刚讲了,意苦不是善就是恶,如果对善法产生意苦,就变成了恶;如果对恶业产生忧,就变成了善。意苦受属于异熟因。

“意余受及信根等,十根具不具异熟”,还有十种根,既具异熟也不具异熟。这里“意”是意根,“余受”就是讲四种,因为受有五种,把意苦受排除了,剩下四种受,就是身体的苦乐,心的快乐,还有舍受。加上意,就是五种,再加上信进念定慧五种,共有十种根。

十种根“具不具异熟”,一部分可以具异熟。如果是意根和善法、不善法相应,可以变成善恶的自性,然后其他的受,这些心所法,前面刚刚讲过,可以和善法的相应,也可以和恶法的相应。这四种如果和善恶相应,可以变成异熟的因,能够成熟以后的苦乐的异熟果。“余受”如果和善、不善相应,也会变成异熟的因,它就具有异熟了,就是异熟因的意思。如果信进念定慧处在有漏阶段,它是善的、也是有漏的,就可以成熟异熟果,可以变成具异熟。

另外一部分不具异熟,意根或者余受如果属于无记状态,就不具异熟,因为它本身无记,不可能感果。信根等也有不具有异熟的情况。前面讲了善法有漏具有异熟,如果信根属于无漏根的群体[8]中,虽然是善,但是无漏的,不会感异熟果,因为能感异熟果的异熟因,是有记有漏的,如果是无漏的法,不会感异熟。所以信进念定慧五根虽然是善,但它是无漏的,不可能再具异熟。

讲完了意根、十根,还有七有色根(眼耳鼻舌身,男根、女根)、命根和三种无漏根,都是不具异熟的。因为七有色根属于色法的自性,色法不可能是善恶的,不可能变成善恶,然后自己引发后面的异熟果。然后命根也是无记的本体,不可能变成异熟因,然后三无漏根虽然是善法,但是它是无漏的,也不可能感受异熟果。

以上讲了哪些是异熟,哪些不是异熟,哪些具异熟,即哪些是异熟的因,哪些不具异熟,即哪些不是异熟因。能够引发以后的异熟果,称之为异熟因,或叫具异熟;不会引发以后异熟果的,不是异熟因,也就是不具异熟。是不是异熟和具不具异熟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           

                     


[1] 即获得解脱、涅槃。

[2] 在唐译当中没有心乐根,直接就是乐,只不过加了一个注解,这个乐不是身体的乐,而是心的乐,就是三禅心安立的快乐。虽然和身乐根是一个词,但是这里主要指三禅的乐,是心上面的。

[3] 唐译为忧。

[4] 主要是对四谛本性的疑惑。

[5] 先讲纯粹是无漏的,再讲纯粹有漏的,再讲既是有漏也是无漏三类。

[6] 还有长养生、等流生。

[7] 四受根是法界受蕴所摄。因为是心所,四受根既可以和善法相应,也可以和烦恼、不善业相应。相应善和不善,四种受的本体也转变成善与不善。同样,意根也可以相应善不善。善法有相应善、本性善、等起善、胜义善等分类。

[8] 三个无漏根当中也有信进念定慧。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