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灯小故事|为救人,他割下自己的肉
自他平等、自他相换和自轻他重是菩提心的三种修法,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最崇高的思想。因为这三种修法已经达到利他境界的颠峰,任你再怎么冥思苦索,也不可能找到超越其上的利他思想。特别是自轻他重,简直就是一种纯粹的、毫无自私的奉献。
这三种修法,按照深度逐渐加大、难度逐渐加强的修行次第来排列。仅是自他平等的修法已不容易做到,要做到自轻他重就更是难上加难。
什么样的行为才称得上是自轻他重呢?慈诚罗珠堪布接下来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小故事。
阿底峡尊者的一位上师的感人事迹,就是自轻他重修法的标准。
这位上师虽然是一介凡夫,所修学的理论也属于小乘一切有部的经典,而没有接触到大乘经典,但由于长期熏习慈悲心的缘故,所以就产生了十分强烈的慈悲心。
一次,他身边的一个人患了疾病,生命垂危,奄奄一息。医生说,只有用活人的新鲜肉才能治疗他的病,如果找不到,就别无他法了。
人们四处寻找,却始终没有找到所需的新鲜人肉。这位专修慈悲心的上师在知道这个情况之后,便亲自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送给了病人。在服用了新鲜人肉之后,患者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但因为这位上师并没有证悟空性,只是一名普通凡夫,所以深受剧痛的折磨,感到苦不堪忍。得知真相的病人走到他的床榻前,满心歉疚地说:“非常感谢您的无私奉献!因为治疗我的病,让您承受了如此的痛苦,实在是过意不去。”上师和蔼地回答说:“没有关系,只要你的病能够康复,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当晚,因为伤口烧灼般地疼痛,上师一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直至凌晨才朦朦胧胧地进入梦乡。在梦境中,来了一位身穿白衣的人,慈祥地对他说:“善男子,修菩提道的人,就是应当如此!”说完,又轻柔地抚摸了一下他的伤口,剧痛不止的伤口当即恢复如初。等上师醒来之后,发现伤口果然已经复原。原来梦中的白衣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正是因为慈悲心的力量,才打动了观世音菩萨,而使这位上师能够获得如此神奇殊胜的加持。
——本故事摘自《慧灯之光(三)》:
《自轻他重的修法》
慈诚罗珠堪布开示
要想做到行为上真正完全彻底的自轻他重,只有在证得第一地以后才能实施。因为在获得第一地之后,即使把自己的肉割下布施于人,也不会有任何痛苦;即使有人前来砍下自己的头颅,也如同斩割外面的石头、树木一般毫不在乎。在慈悲心十分炽烈的时候,就像前面所说的那位上师一样,凡夫也有可能做到自轻他重,可这是很不容易的。对于登地菩萨而言,舍弃自己的身体、头颅是易如反掌的事,所以不足为奇,但作为一名凡夫,如果能忍受痛苦,做到自轻他重,就的确令人感动。
虽然口头上很多人都会说“要无私地奉献”,但实际上,往往只是徒有其表而已,名副其实的这种奉献精神及其修法,只有在大乘佛教里才能见到。由此可知,在大乘佛教中,不但其胜义谛的见解,如空性、如来藏、光明等,是无比殊胜的,其世俗谛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等思想,也是举世无双的。所以,这三个修法至关重要。
修自轻他重,一方面要打坐进行思维和观想,进行精神上的训练,另外还要在日常生活行为中不离修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每时每刻提醒自己:从现在起,我要为断除众生的痛苦而努力,无论自己是否能获得解脱,也始终将利益众生放在第一位。哪怕为了一个众生的解脱,而奋斗成千上万个大劫也心甘情愿。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勇气,并在这种勇气的基础上,做利益众生的事业。虽然因每个人的能力不同,而在利益众生的深度方面有所差别,但只要尽己所能地去做,就是行为上的自轻他重。
这些说起来轻松简单,可要落实到行动上,就有很大的难度。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锲而不舍、全力以赴。我们以前可以在面对人与人之间的钩心斗角、官场中的尔虞我诈时不低头、不屈服,并自以为是地将其看作勇敢。其实,这只不过是自欺欺人,并不是真正的勇敢。如果能直视,甚至战胜在修持自轻他重等修法上所遇到的困难,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勇敢,这样的人才是当之无愧的勇士。作为修行人,我们应当将自己培养成这样的勇士!
注: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素材来源:
《慧灯之光(三)》:《自他平等的修法》
《慧灯之光(三)》:《自轻他重的修法》
文中蓝字部分为小编语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
• END •
【 官方网站:huidengzhiguang.com 】
【 慧灯之光禅修公众号:HDZG_Z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