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唤醒迷梦 >> 《四圣谛》讲记-精华要义 Back

《四圣谛》讲记-精华要义

ShanZhiShi 唤醒迷梦 2021-04-17

《四圣谛》讲记-精华要义

---内容目录---

总说四圣谛

一、苦  谛

1、无常; 2、痛苦; 3、空性; 4、无我;

二、集  谛

1、烦恼; 2、业; 3、集谛的四个特点(行相)

三、灭  谛

1、解脱即“灭谛”;2、灭谛的四个特点(行相);

3、灭谛之真伪;4、灭谛:超胜一切的追求;

四、道  谛

1、道谛:根除轮回顽疾之方;

2、道谛的四个特点; 3、道谛的分别;


总说四圣谛

    四圣谛是学佛的总方案和总框架。

    四圣谛在大乘、小乘、甚至密宗里面都会出现,所有从小乘佛教到密宗的修行,都不会超过这个框架。其中第一转法轮,对初学者非常重要。

    为什么有四个圣谛呢?

    除了轮回和涅槃,没有第三个中间地带。所有众生要不就在轮回当中,要不就已经解脱,趋入涅槃了。而轮回又有轮回的果和轮回的因,涅槃也有涅槃的果和涅槃的因,这两对因果加起来,就是四圣谛。

    道谛:涅槃的因,也即修道,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

    灭谛:涅槃的果,消灭断除了所有的烦恼和痛苦,最后剩下的真正面目。

    苦谛:轮回的果。

    集谛:轮回的因。所有与菩提心、出离心以及证悟空性没有关系的有漏十善和十不善,都是招集轮回各种苦果的因。(所谓“集”,就是招集的意思。因为贪、嗔、痴以及杀盗淫妄等业会招集各种苦果,所以叫做集。)

 

    《宝性论》用医生治病的过程来诠释四谛(生病、看病、吃药,康复):

    这四个过程叫做四圣谛。只有佛法,才准确地明示了世界的本质。

    首先,要知道自己生病了。这就像四圣谛里的苦谛,首先必须知道轮回的本性是痛苦。我们患的是轮回生死大病,六道如火宅,无针尖少乐。

    第二,如果发现身体有病,就一定要找到疾病的来源、因缘。如果不明确病因,就根本无法下药,以对症治疗。同样,如果不知道轮回是怎样产生的,形成轮回的主要因缘是什么,就根本无法从轮回中解脱。有一些外道,虽然他们非常强烈地渴望成就,因为缺乏智慧,不知道轮回的因究竟是什么,他们认为,肉体和业是轮回的因缘,所以即使毫不留情地反复折腾肉体,也只是一错再错,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脱。佛法认为,苦谛的因是起于烦恼以及因烦恼而造作的业,这就是集谛。

    第三,找到了疾病的根源以后,就要吃药、打针进行治疗。同样,知道了轮回的因,就要去修行,这就是道谛。修道与治疗,是互相对应的。

    第四,通过治疗,最后疾病康复、重拾健康。同样,通过修行,就能获得解脱,也就是灭谛。解脱、灭谛,对应于康复。

 

    小乘的《俱舍论》,《大乘阿毗达摩》与《现观庄严论》。

    里面包含了佛教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佛教的生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等等。阿毗达摩是梵文音译,包含了两层意思:一,修行人的修证;二,分析世界,分析人的修行过程,分析生命的诞生、形成过程等等。众生业力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样。

    这些内容非常复杂,只有反复学习了很多相关论典,才能熟练掌握,仅仅学习一部论典,可能很难通达全貌。有些知识分子在进入佛门以后,会有很多这类的疑问,因为找不到答案,

心里充满了矛盾、痛苦。其实,多闻思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因为佛经自己早就有了最好的解释。

 

一、苦  谛

    苦谛,包括了器世界和有情世界。这二者也叫做有漏。

    器世界:大自然,外在的宇宙世界。

    有情世界:有情众生,内在六道轮回中的生命。

    有漏:“漏”即烦恼,贪、嗔、痴、慢等烦恼;“有”即依靠这二者会产生烦恼,所以叫做有漏。无论是所有的世界,还是任何生命,都是可以让我们产生烦恼的根源,所以叫做有漏法。

    苦谛的四个行相

    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无常、痛苦、空性、无我。世界是变化无常的,所有生命都是痛苦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无我空性的,没有一个可靠的东西。

    深深体会轮回痛苦之后,有自他两方面的利益:

    第一,会心无旁骛地去追求解脱;第二,会对轮回中的众生生起慈悲心。我们不能像以前一样自欺欺人地把这个世界美化、理想化,在毫无警觉的闲散中虚度着时光,

 

    第一,无常

    无常可分为宏观的无常和微观的无常。宏观的无常,是指我们都能感受到的无常;微观的无常,是指所有的东西每一刹那都在变化。

    所有物质都是无常的

    我们被感官愚弄欺骗了很长时间,我们却只能感觉到粗大的、宏观的变化。人的肉眼看不到微观的变化,只能看到固体类的大多数物质一直都保持着同一种姿势或者状态,所以心里始终留存着常住不灭的错误观念。但实际上佛说的完全正确,每一个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生灭、不断地运动,世上没有一个静止的东西,这叫做布朗运动。

    生活、婚姻、感情、生命、财产、地位、名声也是无常的

    无论是生活、婚姻、感情、生命、财产、地位、名声等现实生活中的所有变化,都源于微观的变化。如果微观不变,宏观是无法变化的,但我们却只能感觉到粗大的、宏观的变化。同时,所有的变化,都是随着因缘的变化而变化的。其中有些因缘是长期累积下来的,有些因缘是突然间产生的。

 

    闻思修也是无常的

    人的心理规律是无常的:佛告诉我们,人类是不知餍足的。人的审美会有疲劳,兴趣再高也会慢慢减弱、淡化直至最后消失,甚至还会变得厌烦、反感,代之以新的兴趣。

    所以有的人:一年学佛,佛在眼前;三年学佛,佛在天边。第一年学佛的时候,很兴奋、很积极、很精进、很想修行、很想解脱,但如果没有不断的闻思修,只是依靠最早的信心,就很难维持原状,这种积极心态过一段时间就会下降,就慢慢淡化了。开始是一个对三宝很有信心的佛教徒,但有一天邪恶念头冒出来以后,就会不想闻思修行,这样我们就离佛越来越远,甚至有可能彻底退出佛教徒的行列。

    对治方法:一定要不断地闻思修,当不断地感觉到有新的成就时,就不会审美疲劳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学佛三年,佛也在眼前”。佛经里讲,在证得一地菩萨的时候,才能确定我们的身份,才能永不退转。在此之前,所谓的修行人、佛教徒,都是暂时的,以后可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会往不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务必要去创造好的因素,要不断地闻思修。

    闻思修的因缘是无常的,一定要及时珍惜,不要拖延

    我们一定要珍惜学佛的缘分,在因缘具足,自己身体比较健康的时候,尽快、尽量地完成解脱大业。如果哪一天身体不好了,或者出国、移民了,在基督徒的环境中生活,闻思修的很多因缘都不具备了,就会慢慢脱离闻思修,对佛的信心,对因果轮回的概念也会慢慢消失。佛教徒的活在当下,就是在自己心理状态比较好,身体也比较健康的情况下,努力创造好的因素,不受无常的支配。当从根本上解决了一切烦恼,当所有的无为法、有为法都不复存在的时候,就是四谛当中的灭谛。

 

    身体是无常的

    无数事例证明,我们的内心变幻不定,我们的身体日趋衰老,直至死亡。如果天葬被鸟吃了,就会变成鸟粪;如果土葬装在棺材里,就会慢慢变成泥土;如果水葬扔进河里,就有可能被其他鱼类吃掉,最后变成这些动物的身体……任何事物都不可靠,唯有学会通过修行,去控制自己的内心,才是最有价值的。

   

    在没有达到灭谛的时候,一切都是无常的,都是靠不住的。

 

    无常,前辈大德最重要的修法

    无常是修行的动力,修无常的人一定会好好修行。有一位居士曾问博多瓦格西:“如果只专修一个法,那么修何法最为重要?”博多瓦格西说:“如果只修一法,无常最为重要。如来芽尊者也再三说:“我虽看见世间那些最高贵、有权势、极富裕、具美貌的人,但对他们不起羡慕之心。我除了无常以外没有其他更殊胜的教言传予别人。

    修无常的功德不可思议:

    佛经里面讲,虽然烧香拜佛也有功德,但这些功德不如修一分钟、五分钟无常的功德。哪怕修一分钟的无常,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世间人也常常口说无常呀,那是否真的懂无常吗?

    无常,似乎是最简单明了的一个道理,人人都懂的。但这个体会往往力量微弱,不足以撼动我们对恒常的执念,所以尽管“懂”无常,无常现前却仍无招架之力。人们通常所谓知道无常的道理,和佛法中通过观修对无常生出定解是两回事。熟悉无常,其实也是让认知回归事物真实状态的过程。

 

    佛经里面把无常归纳为四种:

    所有的有为法,都在这四个框架当中,没有一个可以超越。

    一,有生必有死。所有的生命,凡是有生,最后都会死,这个大家都知道。

    二,有聚必有散。虽然感情深厚的父母、儿女,都希望永远不分散,一直在一起,但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释迦牟尼佛说过,所有最喜欢的东西、最疼自己的人、最美的事物都会失去,没有必要为此伤感。有聚有散,是自然规律。我们不能逃避现实,只能更坚强地面对现实。

    三,逢高必堕落。比如说,投生人天,是比较高层次的生命。如果今生不修行,死后一定会堕落。哪怕在今生今世,也会因为各种因缘而衰落。高官落马、富豪破产,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世上没有永不堕落的事物,唯有超离世间的佛的智慧,才没有高低之分,所以不会堕落。

    四,聚集必灭尽。所有聚集的东西,财富、金钱、福报,最后都会用完。钱财就是这样,有可能是自己用完,也有可能在自己根本没有来得及享用时,便撒手人寰,最后由别人来帮我们用完。福报别人抢不走,但最后还是会用完。

 

    闻思修佛法,才活的更幸福、开心

    佛法可以分为教法和证法。教法,就是佛经的理论内容,通过闻思就可以了解。证法,就是修行的结果---戒、定、慧。真正能融入到生活当中的佛法,就是证法。如果自身有了戒、定、慧,生活不仅可以过得幸福、开心、快乐、愉快,而且可以更有意义。

    懂得无常的人,会活得自由一点。

    无论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不会有一旦失去就没法活下去的念头。哪怕遭遇再大的不幸,也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创伤。无常修得好,临终的时候就不会过分留恋这个世界,更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净土。假如对金钱、人事太执着,就会变成往生的障碍,甚至根本没有办法往生。更严重的,还可能会变成自己执着的人或事物上面的一个寄生虫或昆虫!


    思考题

    1、四圣谛是那四个?

    2、 结合医生治病的过程,诠释四谛(生病、看病、吃药,康复)

    3、解释器世界、有情世界、有漏。

    4、阐述无常四边:生际必死、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积际必尽。

    5、说说您对生活中的无常认识

    6、认识无常有什么好处?


------------------------------------------------


苦谛:第二,痛苦

    佛说轮回是痛苦的,为何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佛并不否定轮回的短暂幸福,否则就否定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自然规律。但佛说得很明确,三恶趣是十不善的结果;人、天人等善趣,是善业所得的果报。我们不能否认,即便生活当中有一些幸福,但同时也夹杂着多多少少的不开心、不愉快、压力、争吵、嫉妒等痛苦。

    体会和修持轮回是苦是积极意义

    (1)如果不能体会到轮回是苦,就不会有出离心,不会考虑更长远的问题,也不会有走解脱道的想法。(2)也没有办法修慈悲心。只有知道众生很痛苦,才能修慈悲心。四无量心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悲无量心,也即希望众生远离痛苦的心。如果不了知世界是痛苦的,就不能生起慈悲心,也没有办法发菩提心了。(3)如果没有痛苦的观念,一直都认为生活是幸福的,明天的路是很光明的,当遇到不顺利的时候,就会遭受沉重的打击,甚至精神崩溃


    痛苦的分类佛教讲了三种痛苦:苦苦、变苦和行苦。

    苦苦:最粗大最猛烈的痛苦。苦苦产生的时候,会感觉痛苦;苦苦留存的时候,会一直痛苦;当苦苦消失的时候,就会觉得愉快、幸福。苦苦是我们一般人都会肯定的苦。地狱、旁生、饿鬼三恶道的痛苦,就主要是苦苦。

    变苦:当时感觉是快乐,一旦失去或变故,就会感到痛苦。变苦产生的时候,是愉快的;存在的时候,也是愉快的;当它消失的时候,才会感到痛苦,这个痛苦,就是之前的愉快导致的。人间所有的幸福,最终都会消失,只是时间的早晚。如果过度执着,就会带来痛苦,这叫做变苦。变苦的安立,实际上已经肯定了善趣的短暂幸福。

    行苦:产生的时候感觉不到痛苦,存在的时候也感觉不到痛苦,消失的时候也感觉不到痛苦,却会导致以后的痛苦。比如,一个死刑犯走到被枪决的地方要走一百步的路,他每走一步,离死亡的痛苦就近一步,之前的每一步,都是导致死亡痛苦的因素,所以也属于痛苦。无论我们现在的有漏五蕴--身体和精神是痛苦还是快乐,但以后一定会产生痛苦,所以称为行苦。感受行苦的,主要是色界与无色界的众生,没有苦苦与明显的变苦。


    佛说一切法都是痛苦,那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又没有感受,也是痛苦的吗?

    虽然无情物本身没有痛苦,但却是痛苦的因,会产生痛苦的果。

    有人认为,佛教的世界观很消极、很悲观。

    其实根本不是。如果感受到幸福,并沉迷在幸福当中,才是真正的消极,这样的人有钱了,没有什么其他的追求了,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活,这样的人生才是悲观消极的。佛教虽然了知轮回是苦,却没有让我们放弃,而是要我们超越轮回,这是更积极、更乐观的追求。

    看透轮回,精进修行:现实生活中的幸福,都不能脱离变苦与行苦的范畴。我们千万不要沉迷在变苦、行苦等短暂的幸福当中,因为这些都是靠不住的。如果不能看清真相,就会导致苦苦。幸福越大,失去的时候痛苦就越大。我们能做的:就是看透轮回,精进修行。所谓“看透轮回”,不是从此以后就不要家庭、不要工作,到山里去出家。我们要把内心训练成面对痛苦不太脆弱,面对幸福也不太狂妄,却并非冷漠麻木、一潭死水,

而是灵动鲜活、慈爱满盈的程度,这样才能走上解脱道。


    烦恼转为道用:

    小乘的方法:主张回避烦恼,认为烦恼是痛苦的因,用无我的智慧去断除。

    大乘的方法:主张面对、转化烦恼。转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证悟空性,通达如幻如梦;二是以菩提心或慈悲心摄受。只要是在慈悲心、菩提心和证悟空性智慧的框架内,所有的烦恼都可以转化为菩提道。

    大乘密法就更厉害了,因为他们已经知道,烦恼的本质是菩提,是佛的智慧,所以根本不用转化,而是直接认识其本来面目。

 

    认识到轮回是苦,对我们只会有利,而不会有任何害处。

    对我们凡夫而言,人间的有漏幸福,其实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它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懒,越来越不用功。从而失去了人生方向和目标,最后留下的,反而是内心的空虚与无聊。轮回当中,从地狱到天界,没有完全真正幸福的地方。我们不要到没有幸福的地方去追求幸福,超越轮回,追求解脱,才是真正的幸福。我们千万不要沉迷于眼前的一点点福报,天天吃火锅、打麻将,以为这就是天堂。所有的突发事件都是在我们始料未及的时候光临的。


    因为无常,所以痛苦,那是不是所有的无常都是痛苦呢?

    四圣谛当中的道谛也是无常,但道谛却不是痛苦。无漏的变化,是菩萨从一地到二地,从见道到修道,从修道到无学道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一直在往好的方向变。但有漏的变化无常却是痛苦的,是我们无法控制的,直到灭谛完全实现而成佛的时候,所有的变化才会结束。在此之前,一切都在变化。我们现在感受的,是有漏的变化。证悟以后,就有无漏的变化。


    闻思修行需要持之以恒,持续创造往好的方向变化的因素。

    佛经中讲:在没有证悟菩萨一地之前,我们的修行虽然有一点点进步,但仍然是靠不住的。要让自己往好的方面发展,主要的因素,是内在的修证。

    生起出离心是第一个修行的首要任务

    如果不放下欲望,就永远没有幸福可言。如何从痛苦当中解脱?这就需要有出离心,不要看表面的繁华,要去深入了解内心深处的压力和不愉快。轮回和解脱之间的界限,就是出离心。有出离心虽然还不是完全解脱,但已经走上解脱道;没有出离心,就只能呆在轮回当中。


    苦谛第三,空性

    空和无我二者,都在讲空性。其间的差别在于:

    (1)我们的精神、肉体和它们的运动,也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存在,肉体和精神存在,但常住不灭、主宰身心的“我”却不存在,这叫做空。就像碗是存在的,但碗是空的,里面没有饭菜,空就是这个意思。(2)无我却是进一步去观察,虽然肉体和精神上没有“我”,但肉体和精神的本质是不是我呢?最后发现,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也不是自我的本质时。

    我执和我所执,是所有烦恼的基础。

    我执:对自己的执着。

    我所执:在我执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外界的执着,我的车、我的房、我的……,是对我所拥有的物质的执着。

    痛苦的根源:除了自己以外,平时我们最执着的,就是身边的东西。所有的不愉快、毁灭性情绪、负面情绪,都产生于这两个执着之中。如果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执着,则所有的负面情绪与毁灭性情绪都会分崩瓦解。


    如何推翻这两个执着呢?

    出离心、慈悲心、不净观、禅定等等都排不上用场了,唯一能起作用的,就是与这两个执着完全对立的智慧,也即无我的智慧。

    首先,外在的物质是虚幻的。

    身边的一切,都是肉眼等五种感官导致的幻觉。比如,一尊佛像,似乎是完全不动的、静止的,但若用显微镜去看,里里外外根本没有一个静止的地方,所有的部分都在运动。肉眼所看到的静止,只是高速运动所产生的幻觉而已。1968年超弦理论问世,不但物质不存在,连电子、原子核、中子、质子都不存在,弦才是存在的。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弦肯定是由更小的东西组合而成的,最后这个更小的东西,也一定会消失,最终变成空性

    其次,物质最终极的来源,就是我们的精神。

    如果仔细观察,被感知的东西,其实都不存在,最后只剩下一个感受者,这就是我们的精神。在深度的世界观中真正的创造者和第一推动力不是上帝,而是我们的精神。无论是弦、弦的震动,还有能量等最细微的东西,都来源于我们的精神

    最后,当去寻找发现时,精神也根本不存在

    感受痛苦与幸福的,就是我们的内心。如果没有内在的精神,痛苦﹑幸福都根本不存在。虚荣﹑嫉妒﹑傲慢、嗔恨、贪欲、愚昧等负面情绪与毁灭性情绪,都属于精神领域。那精神又是什么呢?精神根本不存在,就像没有乌云时碧蓝澄澈的天空,所有的烦恼、痛苦﹑幸福,都消失无踪、不复存在,这就是空性、心的本性、佛性﹑如来藏﹑光明﹑自然本智,有些时候叫大圆满、大手印。这就是大乘佛教所讲的空性。感受这个境界的必要条件:就是出离心和菩提心,没有其他捷径。


    佛学空性,是科学、哲学永远都无法进入的领域。

    虽然有些科学家说“物理学进入了禅的境界……”,最多就是单空而已,和大乘的空性还差得相当远。在解析精神方面,唯有佛教的思维方法才用得上,科学在这个领域当中,是无能为力的。很多科学家经过多年的努力,最后都一无所获,因为精神领域是很难通过逻辑或仪器来辨析的。


    虽然一切如梦如幻,但如果不修行,现实世界仍然无比真实,

    我们同样会去执着、贪恋。只有证悟了空性,才能解决所有问题。

    最后存在的,是证悟的境界,也即如来藏。

    第一转法轮,讲了四圣谛,肯定了很多东西的存在;第二转法轮,又推翻了一切,没有存在与不存在的界限,所有东西都打破了;第三转法轮时,又把观念重新理顺,认为有漏的现象不存在,心的本质如来藏却是存在的。


    为什么要证悟如来藏?有什么好处?

    一旦证悟如来藏,包括人无我、法无我、十六种空性、十四种空性、十种空性、十八种空性、二十种空性都证悟了。(1)自利:如果能够保任这种证悟,所有的烦恼和不开心都会消失无踪。对证悟的人而言,虽然在不打座的时候,会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但一进入状态,所有的压力、焦虑、抑郁、不开心都会悄无踪影,就像从噩梦中醒来,梦中的恐怖场景也顿然消失一样。这是最好的心理疾病药物,不但可以治愈精神疾病,更能让无始以来最严重的疾病——我执、贪嗔痴都化为乌有。这才是真正的幸福。(2)他利:因为之前发了菩提心,修了慈悲心,依靠往昔的愿力,在这样的境界中,利益众生的事业也能任运自成。不需要去思考、去策划,只要众生的根基成熟了,立即就会显现化身去度化众生。


    小乘佛教的空与不空:

    十二处、十八界不空,我与我所有是空。世上不存在任何常住不灭的东西,一切都是无常,没有常住不灭的微尘或粒子,它们的寿命都非常短暂,所以无常是空,但粒子却存在,这就是小乘佛教的存在和不存在,空与不空。

    大乘密宗的空与不空,包括了以下层面:

    密宗的世俗谛:我们所看到的不清净世界与众生并不存在,是空性。清净的佛的坛城是存在的,不空。

    密宗的胜义谛:如来藏不空,佛的法身不空,报身和化身都是空。不但不清净的世界不存在,连清净的世界也不存在。菩萨所能见到的报身佛清净坛城,也是如来藏光明能量的现相。在佛的内在自性当中,这些也是空的。

    在密宗里面,所有的自空﹑他空都汇入一体、圆融无别。

    我们不能把三转法轮的的“不空”,理解为第二转法轮当中被推翻的“不空”。这时候的“不空”,是指这种光明的现相存在,但光明本身也是空性,这是最透彻最究竟的理解,也是密宗的胜义谛。


    思考题

    1、佛说轮回是痛苦的,为何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甚至我们还能感受很多轮回中的快乐。

    2、体会轮回是苦,修持轮回是苦,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3、痛苦的分类:苦苦、变苦和行苦。

    4、有人认为,佛教的世界观很消极、很悲观,您认同吗?

    5、学习了佛法后,如何将烦恼转为道用(解决烦恼)?

    6、我执和我所执,是所有烦恼的基础。

    7、为什么要证悟如来藏?有什么好处?

 

---------------------------------------------


一、苦谛第四,无我

    古老的话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佛教:“我”是自己的意识所创建的自我。

    凡夫概念中“人我”的三个特点:

    第一,常住不灭。“我”在轮回, “我”始终存在,而且始终是一个。这个“我”不是无常的,而是常住不灭的。即使不学佛、不信因果轮回的人也会认为,小时的我,少年的我,中年的我,与衰老时候的我是同一个我。

    第二,独一无二。虽然组成“我”的东西可以分为肉体和精神,肉体又可以分为头、脚、手等部位,精神也可以分为好的情绪、不好的情绪、中等的情绪等等,但“我”只有一个,构成我的成分都只能叫做“我”的身体、“我”的精神、“我”的手等等。

    第三,主宰。“我”像统治者一样,能够主宰身体,主宰精神,主宰外面的生活。“我”的身体、“我”的声音、“我”的头手等等,都是“我”所拥有的。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所有的行为,都是在为了这个“我”去奋斗。

    “我”不幸福,“我”遇到了挫折、困难,被人嘲笑,被人看不起,被人欺负等等。为了这个“我”,所以去做很多事情,会付出很多的牺牲。

    两种“我执”:

    俱生我执:先天具备的我执,这是包括动物在内的所有众生都有的我执;

    遍计我执:因教派、学说等等而后天假设所生的我执。遍计我执不是人人都有,只有受过宗派教育的人才会有。

    如果“我”存在,那“我”存在的方式就有两种可能:

    一,“我”就是身体和精神;二,肉体和精神都不是“我”,“我”独立存在,不依赖于肉体和精神,却在主宰肉体和精神。如果“我”真的存在,就只能以其中一种方式存在,不可能有第三种方式。

    佛教:肉体和精神,都不是我,除此之外,我也没有其他的存在方式。实际上,我是不存在的,是一种幻觉。

 

    肉体是“我”吗?

    所有人都非常相信自己的感官,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鹅卵石、砖头、钢材、楼房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实际上这些(包括肉体)都是幻觉。

    (1)仅仅从医学的角度来讲:我们现有的这个肉体从诞生到最后消失的几十年的过程中,一直都在不断变化,每过一段时间,所有的细胞都会彻底更换,医学称之为新陈代谢。

    (2)佛教的角度来说:每一瞬间的肉体,都各不相同,前一瞬间和后一瞬间的身体,完全是两回事。高速的运动,让我们产生了无数错觉。

    (3)现代物理学:电子围绕原子核,每秒钟的运行速度高达一千公里左右,肉眼根本就无法分辨高速运转的电子,而只能看到一个静止的错觉。

    我看见的是同一条河流吗?

    昨天的河水,今天的河水与明天的河水,都是同一条河流的河水。

    我在过同一条桥吗?

    我昨天过了这座桥,我今天也在过这座桥,我明天也将过这座桥等等。

    结论:肉体本来就是一种错觉、幻觉---> “肉体”不是我

    肉体一直都在变化,根本不具备常住不灭、独一无二与主宰一切的条件,在肉体一诞生的一瞬间,就当即毁灭,所以,在肉体上面根本不可能找到“我”。不要说“我”,连肉体本身都站不住脚。

   

    精神是不是“我”呢?

    (1)首先,情绪都是无常的,一会儿好,一会儿坏,一会儿善,一会儿恶,变化多端、反复无常。

    (2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识,外面的对境一发生变化,也会随之而变化,根本不存在不变的五根识。

    (3)阿赖耶识从过去、现在、将来,也在不断地变化。

    结论:用中观的方法,精神上根本找不到“我”,因为精神是无常的。

    佛教中观:在微观的世界,在每一瞬间,物质、精神都经历了生和灭。生灭之间的最小时间单位根本无法建立,最后只能说生和灭是一体的。这也说明,任何物质与精神都从来没有诞生过,因为诞生的时候就已经毁灭了。

 

    看清世界的真相,世界就会在我们手里消失

    佛教认为,之前不存在,之后也不存在,唯一的存在,就是当下一秒钟的千万分之一,亿亿分之一甚至更细小的单位。即使这个最小的单位也说不过去,因为在第二瞬间的时候,连这个最小的单位也不存在了。

    “我”会不会在肉体和精神以外独立存在呢?

    这不可能,“我”如果存在,应该是存在于“我”的肉体和精神上,不可能存在于车子、房子或者是山河大地之上。

    总结论(人无我):

    无论是在身体和精神的里里外外,过去现在未来等任何一个瞬间,都不能发现“我”的存在,这就可以确定,“我”真的不存在,这叫理论上的证悟空性、证悟无我。

 

    证悟空性的时候,悲心也会同时任运流露

    龙树菩萨说,在证悟空性的时候,会对众生更有慈悲心。就像一个神志清醒的人知道另一个人在做恶梦或着魔了,自以为看见很多魔鬼来追杀自己等等,痛苦不堪、垂死挣扎,但这一切却根本不存在,完全是他自己的错觉一样。清醒的人一定会觉得做梦的人很可怜,从而生起慈悲心。

    世上唯有我执这个魔鬼,才能非常成功地欺骗了天下所有的众生。

    除了佛菩萨的智慧以外,没有一个办法,可以降服我执这个魔鬼。

    因为“我”根本不存在,但所有的人却以为“我”存在,为了这个“我”,辛勤操持、绞尽脑汁,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不仅是这一辈子,而且在生生世世中,都辗转不息地饱受着地狱、饿鬼、旁生的各种痛苦,所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以及所有的不愉快,都是因为“我”。这个“我”,欺骗了天下所有的众生,让所有的众生,都无一例外地感受着六道轮回的各种苦难。

 

    修持“人无我”:

    通过以上观察,当深深体会到“我”不存在的时候,就不要再思维,立即在这个状态当中停下来,这就是修行

    修持的窍决:

    要在感觉最好的时候与这个状态分手。意思是说,打坐的时候,要在无我感受非常好的时候停下来,如果不停下来,再过几秒钟,就会产生杂念,自己又发现不到,之后的打坐,就会在混乱的状态中度过,这样修行就不会有进步。我们不要舍不得这个感觉,觉得自己好不容易找到这样的感觉,一定要坚持下去。记住,这是坚持不了的,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几秒钟以后就会间断。反复观察,反复训练,在感觉最好的时候停下来,就可以避免修行的过失,之后又立即从头开始观察。时间短,次数多,修行的能力就会不断增长。在修行比较稳定以后,就可以适当地延长打坐时间,从5秒钟延长到20秒钟,从20秒钟延长到一分钟,这对大圆满的修行也是非常有帮助的,这就是在给大圆满做铺垫

 

    修持空性的益处:若能每天都这样观察修持,天长日久,证悟空性的力度就会增长,我执的力度就会下降,贪嗔痴烦恼也会随之而下降,当我执从根本上铲除以后,所有的烦恼都会土崩瓦解。同时,慈悲心也会日渐增上。

    修行需要持之以恒,才会成功

    就像在显微镜中看到所有的东西都在运动,但一离开显微镜,全部恢复“正常”,静止的物体仍然存在一样。虽然通过观察,可以深深体会到“我”不存在,但回到现实生活当中,“我”又存在了。如何能让无我的观念继续保任,我执彻底消灭、不再恢复呢?那就是要持续修行。如果能够精进修行,少数人可以即身成佛,很多人可以中阴身成佛,更多的人可以下一世成佛。如果不用功,永远都没有机会成佛。

    只要肯精进,就有机会即身成就:大家要赶紧修完加行,加行修完以后,就尽快去修禅定。修完禅定以后,立即去修空性。这些都修完以后,就去听大圆满。只要依照次第而行,最后一定会顿悟。但如果不用功,在修行方面患上了拖延症,不慌不忙、慢慢腾腾,就很难解脱。

 

    思考题

    1、凡夫概念中“人我”的三个特点:常住不灭,独一无二,主宰。

    2、名词解释:俱生我执、遍计我执

    3、如何证明:肉体不是我?

    4、如何证明:精神不是我?

    5、除了肉体和精神,我还有其他存在方式吗?

    6、证悟空性,才是人生最大的、最永恒的幸福。


--------------------------------------------------


二、集  谛轮回的因。

    轮回的根源:

    显宗的观点:轮回的根源是无明,无明引起了十二缘起。

    密宗的观点:(1)万法本来面目:当轮回与涅槃、佛与众生、清净与不清净的现象都不存在的时候,宇宙空间中没有任何天体,只是一片虚空,唯有我们内心的本质,才是唯一存在的永恒,这是最原始的本来面目。第三转法轮称之为佛性、如来藏。(2)轮回的产生:在如来藏佛性上面,产生了第一个最细微的念头,细微的念头振动摇晃,就产生了第二个、第三个等等念头与各种各样的光,就像我们死亡之后处于中阴身时首先看到的各种光一样。此时已经形成了一种意识,意识去执着这些光,并将有些光认为是自我,将有些光认为是外在的世界这样的迷茫或无明,就形成了八识,形成了六道轮回。如果第一个念头没有振动,平静安然,就不会产生第二个、第三个念头。哪怕有念头,如果非常平静,就不会出现形形色色的物质、世界、众生、六道轮回。但实际上在第一个念头从如来藏当中产生的同时,第二个念头就已经存在,已经有它的振动,这样便慢慢形成了世界。


    世界的本质:就是一种幻觉。

    当肉眼可以看得见,双手可以摸得着的粗大世界形成的时候,我们既不能说世界纯粹是物质,也不能说世界完全是精神,其中既有精神的成分,也有物质的成分。从另外一个更深层的角度来讲,则既没有物质也没有精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只是这种幻觉有些时候很像是物质,所以暂时可以称为物质;有些时候很像是精神,所以暂时可以称为精神。究竟而言,就是一种幻觉。

    世界从内心的振动而生。

    从密法的角度来讲,我们每天都在经历这些过程,每一个瞬间,每天进入深度睡眠的时候,都会进入世界的源头。死亡的时候也一样,但死亡的时候这些过程的表现更清楚。


    生死轮回大病的根源:集谛(此处介绍的是显宗的观点)

    组成集谛的因素有两个:烦恼和业。

    一、烦恼

    烦恼的分类:

    《大乘阿毗达摩》讲了常见的五十一种心所或心理现象,包括善的、恶的、无记的情绪。其中二十六种是烦恼,包括六种根本烦恼,与二十种随烦恼。当根本烦恼产生的时候,会随着根本烦恼而产生的烦恼,就叫做随烦恼。

    六种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见。

    十种根本烦恼:

    (1)见烦恼:见解的烦恼,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2)非见烦恼:贪、嗔、痴、慢、疑。

    三十种烦恼:十种根本烦恼,加上二十种随烦恼。

    烦恼的定义:

    当这二十六种情绪产生的时候,所有人都会立即不开心、不舒服,内心烦乱、痛苦不安,所以叫烦恼。有些烦恼产生的时候虽然没有明显的痛苦,却会导致很多痛苦,或者会让我们去造业、犯罪,所以也叫烦恼。


(一)根本烦恼

    1、痴

    定义:愚蠢、愚昧。不懂得因果,不懂得生命轮回,不懂四圣谛,对人生、世界、内心的本质一无所知,都是痴,也叫做无明。

    思考:为何说痴是六根本烦恼的第一?

    无明是所有烦恼的来源和基础:所有的烦恼都离不开无明,都包含了无明的成分。不但是所有的烦恼,包括整个轮回的根源也是无明。无明会产生烦恼,有了烦恼就会造业,造业以后,就出现了恶趣的现象,轮回就因此而生。所以,十二缘起支的第一支,就是无明。轮回的第一推动力:就是无明愚昧。因为愚昧,产生了我执,有了我执,就有了我所执,这样一来,贪心、嗔心、傲慢等等就应运而生

    有时候,无明的表现显得很聪明:比如生产地沟油、毒奶粉,都是要有研究生或博士生的水平才能做出来,但这些行为的本质,却是无明愚昧。

    思考:现代科学研究算无明吗?

 

    学佛的核心价值

    要想断除轮回,获得解脱,就一定要战胜无明。学佛就是学智慧,而不是烧香、磕头、拜佛。虽然烧香、磕头、拜佛是好事,是积累资粮的好方法,但学佛的核心价值,却不在于烧香拜佛,而在于闻思修。通过闻思修,才能产生智慧。有了智慧,才能推翻无明,推翻轮回的第一推动力。

    2、贪

    贪心:六根本烦恼的第二,对三界轮回: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贪。

    贪心的威力和危害:

    (1)有了贪心,对金钱的贪,对名利的贪,对地位的贪等等,所以没有钱的时候很痛苦,因为满足不了自己;有钱以后也不幸福,因为贪心是可以无限膨胀的。(2)如果不控制贪心,就永远无法满足它,就会衍生很多不愉快,就永远也不会幸福。(3)《家产》中,讲述了父亲死后兄弟姐妹绞尽脑汁争夺家产的故事,手足之情、伦理道德,都会遭到了贪心的无情摧毁。(4)因为贪心,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与内心。

 

    3、嗔

    嗔心、嗔恨,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生气。

    为什么说,贪嗔痴三毒,比世间任何毒品都可怕:一定会摧毁我们的将来,让我们没有好日子过,只有堕入地狱、饿鬼、旁生道。若任其发展,即使不会犯罪,也会造作恶业,将来一定会感受恶报。

    4、慢

    定义:在人我执的基础上,就会产生傲慢。没有任何人能超过我,他们都不如我,我才是最厉害的,这种心态叫“慢”。

    危害:(1)一旦有了慢心,一天到晚都悬在空中,根本不会静下来去思考问题,也更不会好好学佛。(2)傲慢的结果,就是堕落,自认为已经站在了巅峰,不需要再积极向上,下堕,就是必然的趋势。(3)佛经也讲,有了傲慢心的人,学不到任何东西,内心不会产生任何功德,包括修行的进步,学习的进步,做人方面的进步等等,所以非常可怕。

    对治:最好的窍诀是能指出错误,最好的上师是能批评犯错误者。多思维观察自己的缺点。身处轮回,没有任何傲慢的资本。

 

    5、疑

    怀疑,属于烦恼。进入到修行阶段的时候,如果仍然疑问重重,就没有办法修行了。这时候,疑问就变成了烦恼,同时也是修行的障碍。

    什么时候可以有怀疑,什么时候不能有怀疑。

    闻思的时候,就可以有怀疑。刚开始闻思的时候,对苦、集、灭、道四圣谛,对空性、因果、三宝有怀疑、有质疑、有疑问,都是很正常而且应该鼓励的。有了这些疑问,我们才会去寻找答案,并最终解决疑难。修行的时候,就不能有怀疑。闻思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修行的时候断除怀疑。

    6、见

    见烦恼:分为五种恶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1)身见

    恶见中的第一,叫身见,也即我执和我所执。因为对自己的身体(五蕴)产生了我执,所以叫身见。也是中观里讲的人我执和法我执中的人我执。

    身见是所有烦恼的根源:无明à我执à我所执à其他的烦恼应运而生。

 

    (2)边见

    边执见是在身见的基础上衍生的。因为有了实有的我,便将这个“我”执著于有边和无边,或常边与断边,即认为“我”死后仍将持续永恒不变或彻底灭亡,就是两种边执见。在佛教看来,唯物论的观点属于断见。

    在边执见中,断见比常见更可怕:

    断见非常可怕,认为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因果也不存在了,所以只要不被人发现,杀盗淫妄什么都敢做。伦理道德只是一种风俗习惯,如果不想遵守,完全可以不负责任、为所欲为,果报和来世都是不存在的,这样一来,所有的伦理道德、因果观念都被摧毁,来世也将遭到无情的惩罚。

    (3)邪见

    认为因果规律、生命轮回绝对不可能存在的见解,叫邪见。

    为什么是“邪”呢?因为它诽谤了自然规律,是所有邪恶的源头。这种观点非常可怕,任何人有了这种观点,就会变成邪恶贪婪、凶狠无比的人,杀、盗、淫、妄,无恶不作,所以叫邪见。

    思考:邪见,边见(断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取见:第四和第五种恶见,都叫做取见,包含了执取,也即不舍弃的成分。

    (4)见取见

    见取见中前面一个“见”字,代表了所有的错误观点。见取见,就是不但执持常见和断见,而且认为这些见解是最好、最正确的,顽固执守、死抓不放、不离不弃,这样的错误见解,叫见取见。

    举例:老年人不但不学佛,而且认为轮回、因果绝对不存在,只有自己的这个世界观与人生观,才是唯一正确的观点,这就叫见取见。

    (5)戒禁取见

戒禁取见,是认为受持外道所提倡的虐待身体的各种戒律和禁行才是解脱道的错误见解。戒和禁,是指戒律和禁止。

    举例:杀死生命祭祀神灵可以获得解脱;虐待身体能获得解脱;不穿衣服不吃饭等虐待身体的极端苦行可以获得解脱等等。

    如何对治十种根本烦恼呢?总的对治力,是证悟空性。分支的对治力,则可以用无常、痛苦等观念来控制贪心;以慈悲心来控制嗔恨心;无我空性

 

    思考题

    1、阐述轮回的根源:显宗的观点密宗的观点。

    2、为什么说,世界的本质就是一种幻觉。

    3、六种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见。

    4、见烦恼、非见烦恼的定义

    5、为何说痴是六根本烦恼的第一?

    6、学佛的核心价值:断除轮回,获得解脱,不在于烧香拜佛,而在于闻思修。

    7、为什么说,贪嗔痴三毒比世间任何毒品都可怕。

    8、例举傲慢的危害和对治方法。

    9、如何对治十种根本烦恼呢?(方法和窍决)


-------------------------------------------


    二、集  谛:(一)烦恼:(一)根本烦恼、(二)随烦恼。

    二十种随烦恼:可以说是根本烦恼的一部分,跟随根本烦恼而产生的。

    1、忿

    忿怒和嗔恨心的差别在于:

    嗔恨心:生气这种情绪的总体,没有大小之分,只要没有发展到打人、骂人的程度,都属于嗔心。

    忿怒:一般的生气发展就要开始打人的阶段。这已经不是负面情绪,而属于毁灭性情绪了。忿怒是二十种随烦恼中很严重的一个。

    2、恨

    忿如果不放弃再发展,就变成了恨。恨是在打人之后仍然不后悔、不道歉,一直处于忿怒状态,一个月、二个月、一年、二年,这种心态叫恨。如果因忿怒而打了人,但立即就后悔了,相互道歉、忏悔,忿就没有发展成恨。

若是在金刚道友之间产生了矛盾,最好当天能相互道歉;即使当天不能道歉,也最好不要超过24小时;如果过了24小时,就最好不要过一个月,否则罪过会越来越严重。

 

    3、恼

嗔心发展到骂人、说粗语的地步,就叫恼。

    4、害

    所谓害,就是伤害众生的情绪,发展到想去打杀众生的地步。虽然害也是嗔心,但嗔心不一定是害(比如虽然很生气,但没有想去打杀众生等等,就不是害)。嗔心发展到很严重的时候,才有可能变成害。害非常危险,稍不注意,就会造作很大的恶业。

    忿、恨、恼、害四者,都是嗔的不同阶段。它们的本质,都是嗔心。

    嗔心à恼(骂人说粗语) à忿(开始打人) à恨(嗔心的坚持) à害(想打杀众生)

    忿、恨、恼、害的危害:

    有害身心健康;造作严重的罪业;严重违背大乘佛教,与慈悲心完全对立。

    学佛进步的衡量:

    (1)错误:多闻思,只要把五加行修完,就很圆满了

    (2)正确:烦恼减少。如果烦恼没有减少,学佛的方法都已经完全错了。

 

    5、嫉

    嫉妒的对境:是其他人的优点或优越之处。

    嫉妒的心态:凭什么他比我好?他怎么能超过我?随着不高兴的后面,还会滋生其它的负面情绪,嗔恨、抱怨、诅咒等等。甚至会以各种不正当手段去破坏别人的幸福。

    嫉妒危害:有嫉妒心的人永远都不会幸福,嫉妒的本质就是不愉快、不开心。嫉妒不但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而且还会阻碍我们的解脱。

    嫉妒的对治:

    (1)修随喜:看到别人优秀,就像自己好一样地高兴,功德相当大;

    (2)修四无量心中的喜无量心:长期修习训练,就能慢慢养成习惯。

    修持的结果:看到别人比自己好,不但不会嫉妒,反而由衷地欢喜、随喜。

 

    6、覆

    极力瞒天过海,遮盖、覆藏自己的过错。障碍忏悔和清净罪业。

    对治:公开自己的错误过患,隐藏别人的过失与缺点,能减少自己的罪业。

 

    7、诳

    因贪图别人的恭敬与供养等等,哪怕自己没有任何功德,也妄说自己是活佛,吹牛说自己有神通等等。

    现代人的虚荣心:近似于这类心态,没有任何内在的东西,却以穿名牌衣服,背名牌包为荣等等。

    危害:内心就会变得非常浮躁,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结果做善事本身的功德也被摧毁了。

    8、无惭

    有惭的对立面,叫做无惭。考虑到佛法的教义,自己主动感到羞耻而停止恶劣行为,叫做有惭。

    9、无愧

    因世间的伦理道德,或因为他人(恭敬的对镜)而感到羞耻,而意识到自己不应该这样做,叫做有愧。反之,就是无愧。

    两者差别对比:佛法的教义、世间的伦理道德。

 

    10、谄

    不接受别人的劝导而隐瞒自己的罪业罪过,不公开、不发露。

    作用(危害):(1)如果隐瞒罪过,就永远不能忏悔清净、恢复如初;(2) 不能安心,最后慢慢变成后悔,从而影响生活,不愉快、不幸福;(3)修行人甚至无法修禅定,因为禅定是要在没有任何压力、纠结,心完全放松的情况下才能修得出来的,所以,“谄”也是很严重的烦恼。

 

    11、悭

    就是吝啬,舍不得布施。始终不布施的结果,就是堕饿鬼道。

 

    12、骄

    骄傲,対境仅仅是自己的钱财、名声、地位等等。不是比较而得的结果只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就是骄傲。

    骄傲的危害:不觉得轮回苦,沉迷眼前一点点幸福,没有出离心;感觉不到别人的痛苦,不会有慈悲心。《中观四百论》里讲,骄傲的人经常自以为了不起,根本看不见别人的痛苦。浮躁、浮夸、虚荣而不实在。

    比较:傲慢与慢心是与其他人攀比而自以为是。

 

    13、不信

    不信因果,不信轮回,不信四圣谛,不信三宝的功德,不信轮回的痛苦,都叫做不信。其本质就是无明、无知、愚昧。业障深重、逃避现实的表现。

    危害:因为不信因果,就意味着没有任何自律,所有的行为,都需要法律或其他惩罚来人为地控制,只要不为人知,杀盗淫妄等任何恶行都有可能做得出来。

 

    14、懈怠

    懈怠是让自己不能前进、只会倒退的主要因素。

    懈怠有两种:(1)偏于贪心,贪睡、贪吃、贪玩等等;(2)不想学习,不愿意修行等等。

    危害:懈怠和六度里的精进是对立的,闻思无进步。即使在闻思打坐的时候,也盼望着打坐赶快结束,就可以喝茶、看电视、玩游戏、睡觉等等。

    对治:首先要知道轮回痛苦,这样才能在心里生起寻求解脱的愿望。多修人身无常,人生苦短,绝大多数人的人生都已过半,剩下的时日已经不多,如果在这短暂的生命中还要懈怠,又怎能拔苦得乐、超离三界?

 

    15、放逸

    放逸就是该做的闻思修等善法不去做,该控制的烦恼与罪业不去控制,身口意各方面都不注意、很随意,没有什么追求,活一天算一天的状态。

    危害:放逸是贪嗔痴等一切烦恼的根源。放逸的人不但永远无法成就,而且原有的闻思修功德也会慢慢减少,贪嗔痴却会日益增长。

    对治:除了自我谴责以外,更好的,还是修寿命无常、轮回痛苦等等。

 

    16、失念

    失念,即失去正念。比如,一旦离开学佛的圈子,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等等都会渐渐淡化,烦恼反而会渐渐增长,这叫失去正念。

 

    17、不正知

    所谓正知,是指通过观察,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不正知,就是做事情的时候根本不思考、不观察,随随便便、愚痴盲目,这必然导致不好的后果,从而产生贪嗔痴等烦恼、杀盗淫等恶业。

    危害:不正知不但是烦恼的来源,还是犯戒的四种因素之一。

 

    18、昏沉

    昏沉,是心思糊涂。譬如,听法或打坐不到三五分钟,就睡着了,或者处于半睡半醒、迷迷糊糊的状态,修法也没有任何效果,内心混乱不堪。

    19、掉举

    掉举也是一种散乱。比如,修禅定的时候,老是想起一些自认为美好的事情,吃饭、旅游、玩耍等等,越想越兴奋,内心不能静下来。

    昏沉和掉举,是禅定最主要的违缘。

 

    20、散乱

    散乱的范围非常广,眼耳鼻舌身一直都在接受外在信息,五花八门的烦恼,再加上吃喝玩乐睡,都是散乱。有散乱不仅禅定修不起来,连闻思都没有办法。(闻思和火锅之间,义无反顾,毫不犹豫的选择火锅)

    内心寂静的益处:任何有价值的灵感、神通与智慧,都是在静下来的状态当中发现的,包括相当多的科学发明。

    扩展:想进一步了解烦恼,学小乘的《俱舍论》和大乘的《阿毗达摩》。

    烦恼不可怕:用菩提心和空性将烦恼转为道用。密宗更是认为是佛的智慧。

 

    思考题

    1、忿、恨、恼、害四者,它们的本质都是嗔心,但对应嗔心的阶段有什么差别?

    2、忿、恨、恼、害有什么危害?

    3、学佛进步的衡量标准

    4、嫉妒危害,以及嫉妒的对治方法。

    5覆和谄的区别:谄,是直接隐瞒自己的过失。覆是以各种方法来狡辩,间接隐瞒自己的罪业。

    6吝啬,舍不得布施。始终不布施的结果是什么?

    7、骄傲和傲慢差别。

    8、解释什么是昏沉,掉举,散乱

    9掉举和散乱的区别:散乱的范围很广,掉举只是散乱的一部分,仅仅是在禅定的时候意识走神。


----------------------------------------------


二、集  谛:

2、业;3、集谛的四个特点(行相)

2、业

(一)什么是业

    业:梵文称为“嘎尔玛”,一个人去做一件事情,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叫做业;业是一种能量,会播洒并存留在我们的内心当中,这就是业的种子。在机缘成熟时,报应就会产生。

阿赖耶识:是承载业的一种载体、容器。

(二)业的种类 

    1、善业、恶业、不动业

    善业:又可以分成有漏和无漏的善业。

    有漏的善业:指还没证悟空性之前的十善、持戒等等;

    无漏的善业:指证悟空性以后,比如菩萨一地或者小乘见道以后所造的业。

    恶业:所有的恶业,都是有漏业,不可能是无漏业。

 

    不动业:修四禅八定。因为在欲界的身体上修出四禅以后,来世一定会投生到四禅天;如果在欲界的身体上修出了无色界的禅定,来世一定会投生到无色界,这是任何人都没办法改变的,所以称为不动业

    四禅有两种:

    因四禅,是指我们现在修的禅定;果四禅,则是指色界的天人。

    四定有两种:

    因四定,是指我们现在修的四定;果四定,则是指无色界的天人。

    NOTE对菩萨来说,不动业也是动业,而不是不动业,但对小乘行人来说,不动业就是不动业。Because菩萨考虑到无色界天人与天人之间不能沟通,无法度众生,而不愿意投生到无色界当中,就可以依靠愿力与菩提心的力量改变投生的去处

    其他善恶之业是动业:

    有可能因为一些因缘而改变。比如,杀了一个生命,原本是要堕地狱的,但在忏悔清净之后,就可以不堕地狱了,所以不是不动业。

 

    2、引业和满业

    引业:引导众生投生的因业,叫做引业。

    引业的功用:一种引业,可以让一个众生反复多次投生到一个地方。之所以有些人一辈子造了无数的弥天大罪,死了以后却转生为人,就是因为此人过去世所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引业还没有穷尽,所以即使他这一世造了如山的恶业,都只能储存在阿赖耶识当中,不会立即成熟让此人堕入地狱,这就是引业的功用。

    满业:决定众生投生之后健康、多病、贫穷、富贵、长寿、短命、幸福、痛苦等满一生的业,就叫做满业。

    去世时的最后一个念头:像横跨两岸的桥梁,是与下一世紧密相连的通道,故而相当重要。如果不能把握好临死时的心念,一辈子烧香拜佛念经的人,死的时候有可能会因为一时的嗔恨心而堕入恶趣。今生所造的善业只能变成满业,让此人在恶趣当中承受比较轻微的痛苦,或受苦的时间可以短一点;如果变成畜生,则可以变得比较健康、漂亮,能悠闲地生活在水草丰美的地方;如果变成非人,则会有一些神通,或者非常富裕等等。

 

    对治临终恶念:平时要做好准备,时刻保持善的念头,良好的心态,不要习惯于抱怨、不满、嗔恨、贪恋,不要推卸责任。要习惯于发慈悲心、出离心,这些念头是非常重要的。

    引业和满业,有四种不同的情况:

    引业和满业都是善业:果报是转生天人或者投生为人或阿修罗,引业一定是善业,满业也是善,就能享受相对的幸福。

    引业是善业,满业是恶业:投生为人,但一生都痛苦、贫穷、身体不健康,最后也是在痛苦当中结束。

    引业和满业都是恶业:果报是转生地狱。因为地狱中没有幸福、快乐,从诞生到生命结束,一生都在痛苦当中度过,所以满业和引业一定是罪业。

    引业是恶业,满业是善业:恶趣中也有满业是善业的情况。比如,有些旁生受尽宠爱、饮食无忧,有些非人财富圆满、神通广大等等,虽然引业让他们投生恶趣,但满业却让他们感受快乐。

    何时才停止造引业?:在证得菩萨一地或证悟阿罗汉以后,就不会再造新的引业,除此以外,所有的凡夫,都会继续造业。

 

(三)业报差别

    第一是现报:即生造业,即生成熟的果报。从现世开始,直至下一世,再下一世,都要承受该果报,往往是非常严重的罪业或极大善根的果报。

    第二是生报:下一世再投生的时候,一定会受的果报。五无间罪属于生报。

    第三是后报:此生与下世不会受报,是第三世或以后需要承受的果报。

    第四是不定报:不具备以下六个条件,虽然造了业,却不一定有果报。

 

    (四)果报成熟的条件

    以下六个条件都具备时,无论是做善事还是造恶业,果报一定会成熟

    1、强烈的动机。比如,杀生的时候,有强烈的嗔恨心;偷盗的时候,有强烈的贪心等等。造业的过程,都是故意而为。如果在造杀、盗、淫、妄等罪业与布施、持戒等善业的时候,没有那么强烈的动机,只是在无记的状态当中无意间完成了,果报就不一定会成熟2、完成所做业。完成了任何罪业或善业。3、不后悔。如果杀盗淫妄都做了,却一点都不后悔。4、随喜心。不但不后悔,反而高兴万分、洋洋得意。5、没有对治。没有后悔,也不去忏悔。6、有漏之业本身,就有成熟报应的能力。

    后悔和忏悔,非常非常的重要:

    如果不想有果报,就要设法尽量消除其中的六个条件。只要其中一两个条件不具备,果报就不会成熟。任何罪业只要做过忏悔,即使没有全部清净,也不一定会有果报。

 

    (五)果报成熟的时间

    庄稼的成熟都有早晚,因果的成熟也是如此。有些外道有神通的人通过观察发现,此生一直行善的人,死后却投生到了恶趣,所以认为因果不成立。外道的神通虽然超出了普通人,却仍然不够深广,只能知道轮回当中的一个片段,无法了解更长远的因果关系,更何况普通人。即使是阿罗汉,都无法了知最长远的因果,更何况外道。这不能推翻因果学说。

 

    (六)果报成熟的方式

    1、异熟果。比如,杀生的异熟果,就是堕地狱受痛苦。

    2、等流果。也即感受相同的痛苦。比如,杀生堕地狱者在地狱的痛苦受完之后,如果再次投生为人,也会一辈子感受寿命短促、体弱多病等痛苦。

    3、增上果。增上果一般不会成熟在身体上,而是成熟在环境上。比如,杀生的人,就会投生到灾害频发的地方。环境也跟业力有关,哪怕在同一个地球,非洲、中东、北美等地方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有些地方有点像阿修罗的环境,有些地方又有点像饿鬼的环境,这就是增上果的作用。

    4、士用果。也即果报自身会不断地增长。

 

    (七)共业和不共业

    共业:具有共业的众生一般会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区域,共同的业会形成并改变他们的环境。比如,地球上的七十亿人口共同所造的业,就形成了地球这个人类共同的环境。

    不共业:虽然七十亿人共处一个地球,但每个人的身体、贫富、寿命等等又都不一样,这都是不共业所产生的结果。

    闻思修非常重要:作为佛教徒,我们一定要闻思,佛学里面有很多深奥的智慧,学了以后会很有帮助。如果光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其它什么都不需要,佛就只会讲《佛说阿弥陀佛经》、《无量寿经》等几部净土经典,不可能有三转法轮了,这说明,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有必要的。

 

    3、集谛的四个特点(行相)

    集谛的四个特点分别为:因﹑集﹑生﹑缘。

    第一,因

    一切痛苦﹑快乐,都有两种因。一个叫因(远因),即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的,很远时候的因;一个叫缘(近因),就是眼前的﹑客观的因。

    比如:一个人生病,近因是饮食、卫生等方面的问题,远因则是过去打人、杀生等等的恶业。病不会无缘无故地从天而降,肯定有原因,这就是因果。

    第二,集

    不一样的果,来源于不一样的因。很多的因集聚在一起,才能产生果,有可能产生一种果,也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果。痛苦有痛苦的因,幸福有幸福的因。幸福的因是善业,痛苦的因是恶业。

    第三,生

    所有的果,都是从无而诞生的;果消失的时候,就再也不可能存在了。

    第四,缘

    一切物质都是自己的因缘产生的,并不是神创造的。

 

    思考题

    1、什么是业?储藏在哪里?

    2、解释:有漏的善业?解释无漏的善业?

    3、对菩萨来说,不动业也是动业,而不是不动业,但对小乘行人来说,不动业就是不动业。

    4、解释:引业和满业

    5、为何临终一念,相当重要?

    6、四种不同的情况:引业和满业都是善业;引业是善业,满业是恶业;引业和满业都是恶业;引业是恶业,满业是善业。

    7、解释:现报、生报、后报、不定报。

    8、果报成熟的条件的六个条件。

    9、解释: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

    10、解释:共业和不共业

    11、集谛的四个特点分别为:因﹑集﹑生﹑缘。


---------------------------------------------


三、灭  谛

    一、解脱即“灭谛”

    轮回:“生病”就是“苦谛”“病源”就是“集谛”

    解脱:“健康”就是“灭谛”“吃药”就是“道谛”

    解脱是什么?

    小乘一切有部的观点:解脱是一种物质。三十种烦恼中,每一种烦恼断除以后,会有一种物质不让它再产生,就像堤坝可以阻止洪水一样。如果没有抵挡烦恼的物质,则即使烦恼断除了,也会再次产生。有了这种物质,烦恼才永远不会重生。

    大乘破斥:如果解脱是物质,就与外道没有差别了。解脱不是因为有物质挡住了烦恼,而必须是烦恼的因---无明、我执等等断除了,来源断除以后,烦恼也不会再产生了。

    小乘经部的观点:不承认有部的观点,认为解脱是断除烦恼后的一无所有。

    大乘破斥:经部的观点是断见,是不成立的。

   

    大乘中观,尤其是第三转法轮和密宗所讲的观点:

    第一,所谓“灭”,即三十种根本烦恼和随烦恼灭除、毁灭了,在如来藏、佛性上面,不存在烦恼。第二,当所有的烦恼、障碍都消失以后,如来藏、光明、心的本性却永远都会存在,所以佛性、如来藏、光明也叫“灭谛”。

    众生的本性,是阿赖耶识;佛的本性,是光明如来藏。

    心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最外层、最表面、最粗糙的精神活动,是我们的意识与眼、耳、鼻、舌、身五根识;再进一步,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断除以后,最后一层,是如来藏佛性。

 

    佛的三身:法身色身色身分为两种:报身、化身

    法身:具足圆满、无量、无漏的功德,佛圆满的智慧是法身,也可以叫法界、光明如来藏、心的本性,就是佛的法身。

    报身:是佛为了度化众生,从法身里显现出来的,十地以下的菩萨和凡夫都见不到。如阿弥陀佛等。

    化身:从法身显现出来,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基而化现的,如释迦牟尼佛等。

   

    三身中最尊贵的是佛的法身,并不是化身和报身,法身佛才是真正的佛:

    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何见到真正的佛--法身:当加行全部修好,根基非常成熟了(对上师、佛法、窍诀的信心,自身福报),再去修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就有可能证悟。证悟时,就能突破阿赖耶识的层面,见到佛性,见到佛的法身。


二、灭谛的四个特点(行相)

    灭谛的四个特点为:灭、净,妙、离。

    第一,灭

    首先,在如来藏的本质上,从来就没有烦恼,这叫本来清净、本性的清净。现在灭除了表面的烦恼之后,就多了另外一重离烦恼的清净,这叫双重的清净。灭谛的本质,是没有烦恼的。当无明被铲除以后,建立在无明基础上的所有善恶念头也都冰消瓦解,所以叫“灭”。

    小乘有部宗:无论是烦恼,还是挡住烦恼的物质,都是实有的。

    大乘佛法:只要有菩提心,有证悟空性的智慧,烦恼就可以转化为道;

    第三转法轮与密宗:解脱也不是用菩提心和证悟空性的智慧去转换。没证悟的时候,它是烦恼、业、有漏、不清净的,但这都是幻觉;在证悟以后,实际上没有烦恼,也没有不清净的世界,一切就像八地菩萨所体证的境界。对证悟的人来说,众生各种各样的念头、烦恼即是菩提,也就是佛的智慧。这不是说烦恼变成菩提,而是烦恼的本质就是菩提烦恼和菩提无二无别。

    凡夫阶段,烦恼就是烦恼,烦恼不是菩提。

    虽然烦恼是佛的智慧,但在还没证悟的时候,还是要谨慎取舍因果。在这个阶段,烦恼就是烦恼,烦恼不是菩提。当最后证悟了烦恼本质的时候,以贪、嗔、痴为代表的所有烦恼都灭除了,便得到了双重的清净。


    第二,净

    在如来藏光明上面,所有六道轮回当中的苦苦、变苦、行苦等痛苦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叫净。在灭谛上面,不存在不清净的苦谛叫净,不存在集谛叫灭。不存在苦谛和集谛,所以叫灭和净。也可以说不存在苦谛叫灭,不存在集谛叫净。反正就是在如来藏光明之上,没有众生的五蕴、六道轮回与各种烦恼,所以就是灭和净。


    第三,妙

    从立或肯定的角度来讲,因为光明如来藏没有痛苦,所以快乐;因为没有烦恼,所以清净;因为清净和快乐,所以妙,这不是一种感受,而是一种境界。如来藏有四种特点:快乐、清净、自我、常住。


    第四,离

    如来藏的本质,已经永久、彻底地远离了所有的烦恼,所以叫离。

    有人会问:既然最原始的状态与最后要回归的自然面目,没有任何差异,完全一味一体。那为什么回归后就不产生轮回,不产生烦恼了呢?

    虽然最原始的如来藏和最后的光明自然本智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别,但原来是单一的本性清净,最后又在此基础上加了一个断除烦恼的清净。原始如来藏一直有一个产生意识的可能性,而最后的光明如来藏却不存在这种可能性。因为过去没有修行,所以随时都可能产生最细微的意识波动,通过长期修行,在证悟以后,再次出现烦恼的可能性已经断除,所以叫离。


三、灭谛之真伪

    在心静下来的时候,在阿赖耶识上面,也会出现类似的感觉。因为有点像,所以只有非常有修行经验的人才能分清这种状态与证悟之间的区别。尽管有稍许相似,但结果与作用却是完全不同的。很多根本没有开悟的人自以为开悟了,其实他不是在撒谎,只是不知道真正的开悟是什么样子而已。

    没有修加行的人,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容易具备,所以几乎不可能证悟。

    凡夫的修行,就连禅定都不一定是:只是静下来的时候,没有看到什么东西,没有明显的痛苦,所以认为它是“灭”;没有发现贪嗔痴等烦恼,所以认为它是“净”;很清醒、很清楚、很透明,没有昏沉、掉举、散乱,能够保持很清净的状态,所以认为这是“妙”;在此境界中,没发现什么烦恼,所以认为这是“离”

    如何认证:如果自认为证悟了,就要像平时考试一样,给上师描述自己的境界,去认定这是不是真实的境界。这时候,有些大圆满的上师会让弟子打坐,然后自己入定观察,一句话都不说,以确定弟子的证悟境界。当然,不通过语言就能确定对方境界的上师肯定非常了不起,一般的人是不可能的。对我们来说,最好的印证方法,还是通过语言去描述,虽然这种境界不可思、不可言,很难描述,但还是可以表达。有修行经验的上师会听得懂,能知道对方说得对不对。所以,在稍稍有点感觉的时候,还是要找上师确定、印证一下,看是不是真正的境界。当然,初步开悟的境界,还不是真正的佛的境界,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差别。


四、灭谛---超胜一切的追求

    有机会证悟心的本性是千载难逢的,这是意义非凡、超胜一切的追求。其他任何事情与此相比,都会黯然失色、可有可无。

    中阴身的时候,本来一定会与具足灭、静、妙、离四相之佛的法身见面。但可惜的是,我们恐怕那个时候都认不出来,因为没有修行。必须要有足够的证悟境界,才能感知到灭谛法身。也就是说,达到随时随地,至少是每过一段时间就能感觉到灭、静、妙、离的境界,知道什么是心的本性的人,才能在中阴身的时候,认识到心的本性光明,并安住于这个境界当中

    当这种修大圆满有一定境界的人死的时候,就会非常谨慎、非常注意。一旦觉知到心的本性,就会安住其中,这样肉体就会缩小。这个时候,表面上死了,实际上没有死,而是进入一种深度的禅定当中,肉体才会持续性缩小。在去世第七天左右时,为亡者念诵《法界宝藏论》或其他的大圆满典籍,依靠念诵大圆满典籍的声音,就能让修行人从深度的禅定当中出定,身体和精神分离。从此以后,身体就变成真正的尸体,再也不会缩小了。


    我们的目标,回归法界之家:

    打坐所证悟的大圆满境界,与最后成佛时候的境界,还有中阴身所看到的境界,包括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证悟空性的智慧等等,都是一样的,都叫做灭谛。这是整个宇宙,包括所有六道轮回的本性本质。轮回的开始,是从这个境界当中出来的,但因我们出来的时候有无明,所以陷入了迷惑,变成了我执;普贤王如来这种先天的利根者,却会在与法界光明分开的瞬间证悟、成佛,这就是世上的第一尊佛。但无论如何,最后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回归到这个境界当中,这叫做成佛,也叫做灭谛。

    佛如何度众生:佛有智慧、有神通,有度化众生的功德,任何人祈祷佛,都会得到佛的加持。虽然佛没有分别杂念,但依靠学道时候发愿的引发力,与菩提心的力量,就会现前这些功德,以及法身与报身的所有功德。

    众生即是佛:从究竟意义上来说却并不是这样,佛的所有功德,尤其是法身和报身功德,都是在如来藏的本体上原本具备的,不需要去修,不需要重新去创造。只要我们的烦恼障碍断除了,就能显现出来。

 

    灭谛是所有佛法的精华:从《般若经》到大圆满,都直接或间接地围绕着灭谛这个中心在宣讲。如果精通了灭谛,就精通了所有佛法的精华,即使不懂其他的佛教经论,都没有关系。反之,莲花生大士说:即使精通了所有其他经论,五部大论倒背如流,却唯独不懂灭谛,则班智达也会迷惑;如果精通了灭谛,牧羊人也会成就。最关键的,不是佛教知识懂得多不多,不是经论听得多不多,而是要看有没有灭谛的概念。

   

    现阶段,加行才是最重要的修法:

    从密宗到显宗,没有一部经论的描述与方法超过了大圆满。能够修学大圆满,是非常幸运的。如果没有修加行,就不具备修大圆满的条件,哪怕禅修了五六年、七八年,什么都不能修出来,最后还是要回到五加行,所以要用功修加行。

    利根者:菩提本无树。钝根者:菩提是棵树。

 

    证悟,是一生最大的成功

    其他任何的成功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无垢光尊者说过:大圆满的思维阶段,闻思非常重要。必须长时间依止上师,修出离心、菩提心,然后多闻思,才有机会证悟。所以,基础十分重要,要一步一步地走上去。

    灭谛才是佛法的精华:关键要看有没有灭谛的概念,如果有了证悟的感受,那就更了不起了。否者的话,哪怕平时做了各种善事,烧香、拜佛、念经、闻思修行,却不往这方面努力,那就像当年的梁武帝,被达摩祖师的“没有功德”一句话,就全盘否定了。

   

    学习噶当派大德,终生依止四依法:

    修行佛法的过程中,彻底地放弃世间八法,放弃一切琐事,修行善法的四个步骤。

    心依于法:只有心依于法了,才走上了正途。

    法依于贫:最好是一种比较清贫,或者知足少欲的状态,才能够修法。

    贫依于死:法依于贫,到死之间,要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

    死依于山谷:要死在山谷当中,不能死在嘈杂的环境当中。(临终一念)


    思考题

    1、解脱是什么?小乘经部,小乘经部,大乘的观点有何不同?

    2、众生的本性,是阿赖耶识;佛的本性,是光明如来藏。

    3、心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4、佛的三身:法身和色身,色身分为两种:报身、化身。

    5、灭谛的四个特点为:灭、净,妙、离。

    6、证悟心的本性是千载难逢的,这是意义非凡、超胜一切的追求。


-----------------------------------------------


四、道  谛

    1、道谛:根除轮回顽疾之方

    道谛:佛陀开的治疗生老病死的处方,获得解脱灭谛的方法,是道谛。

    道谛最关键、最主要的本质: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除此以外的修法,只是与解脱有间接的关系,却没有直接的关系。

    大乘佛教的道谛:是无我的智慧,加上慈悲菩提心;

    小乘佛教的道谛:是证悟无我的智慧,加上出离心。

 

    为什么所有道谛(小乘,大乘)的本质,都是证悟空性的智慧呢?

    1、轮回最终极的源头就是无明。产生苦谛的原因,也就是集谛,包括业与烦恼。在业和烦恼当中,烦恼是最重要的,因为善恶的业,都是烦恼导致的。烦恼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无明、我执和贪欲。虽然有了过去的善恶之业,假如没有烦恼、贪欲,业也不能成熟。依靠贪欲来激活过去的因,种子才能发挥作用。可见,轮回最终的因素,就是贪欲和无明。因为贪欲也来自于无明,不知道世界、人生的真相,才会产生贪欲,如果证悟了人无我、法无我,就不会产生贪欲,所以,轮回最终极的源头,就是无明。

    2、只有证悟空性的智慧,才能断除无明。想要远离无常、痛苦,就要断除无明。《释量论》中也讲过:除了证悟空性以外,慈悲、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等所有的福德,都无法断除轮回的根源。因为这些福德资粮都和无明没有矛盾,是可以和无明同时并存的。要断除轮回根源,必须找到与无明针锋相对且能量远远超强于无明的对治。哪怕与无明能力相当,都不能推翻无明。

    3、唯有证悟空性的智慧,才具备这两个条件(与无明针锋相对、且能量远远超强于无明)。虽然无明历史悠久、积习深重,但却是没有道理的愚昧,是不经观察的盲目结论。误以为人我、法我都真实不虚,其实只是盲目执着,是未经研究的误判。而证悟空性的智慧,却是通过各种逻辑与实修实证来证明无明的错误,并将世界的真相、本质,也即空性、不实告知世人。有教证、有理证,所以强大无比、所向披靡。

 

    为什么说佛陀很伟大?

    (1)普通人,在没有学佛之前,我们不懂得这些道理,从来没有去观察过无明的合理性,只是盲目地认同,从众地附和,所以一直在轮回当中受苦至今,根本没有想过一切都是幻觉、错觉。

    (2)哪怕世间最聪明、最了不起的伟人,都没有发觉,甚至没有怀疑过轮回的真实性。梵天、帝释天等天界的主宰,也没有这些概念。如果没有佛陀的教育,天下人都不会知道这些真相。

    (3)哪怕是科学、哲学,都没有发现这一切。尽管现代科学的一些实验结果,可以证明佛说的空性的一部分。但如果佛在这之前根本没有讲过空性,也就没有人会怀疑自己是否存在。大家都是一心向外,殚精竭虑地去寻找基本的粒子是否存在,却没有想过要去研究自己存不存在。

    (4)佛却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错觉。只要按照佛的方法去思维、去观察,当无我和有我这两个矛盾的观点在相互激烈交战之后,无我一定会获得全胜。这样就能破除实有的执着,生起无我的智慧,揭穿无明的欺骗。“我执”会慢慢从我们的精神世界里退出,这时候我们就开始走向解脱了。

 

    轮回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无因无缘的,它是由无明创造的。

    当无明从我们的内心世界中退出以后,因无明而产生的其他心理现象——贪嗔痴慢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也会随之而退出。当根源被拔除以后,没有东西让我们去杀盗淫妄,也没有因缘让我们去造作有漏的善业。当业与烦恼都从我们的内心世界中慢慢退出以后,轮回的因—集谛也退出了历史舞台,轮回之果也自然成了空中之花,我们就开始获得了解脱。

 

    对于初学者,当前最重要的是出离心、菩提心。

    道谛---修无我的智慧是最重要的,修出离心、菩提心,也即六度中的前五度---布施、持戒等世俗福德是次要的。但对我们这些刚刚学佛的人来说,次要和主要也是相对的。从时间的角度来讲,在目前阶段,证悟空性是次要的,出离心、菩提心等等才是主要的。因为我们还需要依靠出离心、菩提心的力量来证悟空性。当福德资粮非常圆满的时候,才有证悟空性智慧的能力。

 

    正确的修行次第:只有在一地以后,才真正有能力度化众生。。。

    在现阶段,最重要的,最好的修行,就是闻思修,而不是去度化众生。。

    在出离心、菩提心都没有的时候,帮助众生、度化众生虽然发心很好,但实际效果却不怎么样,而且对自己的修行也有损害。到了世俗菩提心非常平稳,基础已经很扎实的时候,去做一点利益众生的事情,可以成为菩提之因。提早去做慈善,反而有可能生起傲慢、散乱等烦恼。只有在一地以后,才真正有能力度化众生。在此之前,只能适当地帮助众生,做点慈善,以帮助自己生起慈悲心。比如,在放生的时候,也许会生起慈悲心,同时还可以转化为菩提心;在照顾病人的时候,会看到很多受苦的众生,也可以生起慈悲心,这些都是修行,但不是最好的修行,至少在现阶段,最重要的还是闻思修。佛经中也一再强调,菩萨为了度化众生,五明、十明都要去学,凡是对众生有利的,都要借鉴、学习。其中慈悲心、菩提心最重要,要打坐修行,要静下来训练自己。先寻找证悟空性的智慧,接下来是培养、提升证悟空性的智慧。有一定能力的时候,再去度化众生,这个次第才是正确的。

 

二、道谛的四个特点(道、如、行、出)

    第一,道

    即准确的道路。佛教的以无我智慧为主题的道,完全可以将我们引往解脱。

    第二,如

即如理、如法、真实、准确。“如”就是与无明对立的,能对治无明的正确见解、正确观念、正确道路、正确修行。烧香、拜佛、苦行,都和内在的修心没有关系,都和无明没有矛盾,都不是无明的对治,所以都不是如。

    第三,行

    即修行,制止、断除我们的贪、嗔、痴、散乱、放逸等不良行为,收摄六根,安住于修行,叫做行。

    第四,出

    灭谛当中的“离”,是指永不退转。道谛里面的“出”是指在证悟灭谛的时候,依靠修道的力量,让它永不退转。证悟空性的智慧从根本上断除了所有的烦恼,就叫做“出”,这是道的力量。

    以上四相,主要是见道和修道的特点,资粮道和加行道只是有类似的特点。

 

三、道谛的分别

    (一)总述五道

    修道的方向一定要明确,如果方向失误,学佛不但不会有进步,反而会背道而驰。《入中论》、《现观庄严论》与弥勒菩萨的其他论典中,非常清楚地宣说了从菩萨一地到十地的过程。

    道谛可以分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

    凡夫道:资粮道和加行道属于凡夫道,尚未成为圣者。

    登地:见道和修道的时候,就已经超越了凡夫阶段,是真正的菩萨圣者了。

    非佛教徒:如果没有皈依,哪怕对佛有信心,行善断恶、烧香、拜佛、念经,都不能称为佛教徒。

    佛教徒:只有受了皈依戒(六种决心+皈依仪式),才能称为佛教徒。

    资粮道:小乘行人进入资粮道,与生起真实不虚的出离心是同时的。大乘行人进入资粮道,与生起不造作、真实不虚的世俗菩提心是同时的。

    加行道: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空性的时候,从见解的角度而言,就已经进入了加行道。但从修行的力度、层次方面来讲,还不一定到了加行道。

 

    (二)详解五道 (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

    三十七道品:小资粮道时具足四念处;中资粮道时具足四正勤;大资粮道时具足四神足;加行道暖位、顶位时具足五根;忍位、世第一法位时具足五力;一地菩萨(见道)时具足七觉支;二地到十地具足八正道。

    1、资粮道

    资粮道也要分小中大三个阶段: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

    小资粮道:刚进入的资粮道,叫小资粮道。此时修的是四念处。

   

    (1)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第一,身念处

    小乘佛教的身念处:把自己的身体观想成不净物。

    大乘佛教的身念处:分为世俗谛和胜义谛。

    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一切都是空性。观察身体,最后断定为空性,叫大乘胜义的身念处。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讲,观身体的如幻如梦,也可以修身体的不净观,就是大乘世俗的身念处

    密宗的身念处:是把身体观想为佛的坛城。

    身念处的范围:小乘佛教身念处的对境,仅仅是自己的身体。大乘佛教身念处的对境,不仅是自己的身体,也包括所有众生的身体,以及山河大地等色蕴范围内的所有东西。

    为什么第一个念处要观身体呢?

    因为绝大多数的烦恼,来自于身体,所以先要对身体修空性。

   

    第二,受念处

    受,也即触觉,五蕴当中的受蕴。

    小乘佛教修受念处:是观想一切受,也即有漏的触觉都是痛苦。

    大乘佛教修受念处:在小乘基础上,又加上了如幻如梦。

    密宗修受念处:认为痛苦不是受的本质,受的本质是快乐。但此处的快乐,并不是一种感受,而是远离一切变化无常,远离一切轮回过患。

    为什么要观受蕴呢?

    因为绝大多数的贪欲心,来自于触觉、受蕴,所以要修受念处。

 

    第三,心念处

    小乘佛教的心念处:是修心是无常。

    大乘佛教的心念处:在小乘的基础上修心是如幻如梦。

    密宗的心念处:修心是本来清净、佛的智慧。

    无常这样的基础修法,大乘和密宗也要修,比如:密宗外加行的人生无常、寿命无常,不仅包括了心的无常,还包括了外在物质世界,与内在精神世界的变化无常。

    为什么要观心无常呢?

    因为我们会对自己的精神产生我执,所以要对精神修念处。

 

    第四,法念处

    法,即除了上述三蕴以外的所有内容。

    小乘佛教修法念处:人无我,在任何轮回涅槃的诸法上,不存在人我。

    大乘佛教修法念处:不仅修人无我,还要修轮涅所有法都是空性的法无我

    密宗修法念处:不仅修一切都是空性,更是在此基础上,修诸法是佛的坛城,是无离无合、无取无舍的清净本质

 

    思考题

    1、什么是道谛

    2、道谛最关键、最主要的本质是什么?

    3、为什么所有道谛(小乘,大乘)的本质,都是证悟空性的智慧呢?

    4、为什么对于初学者,当前最重要的是出离心、菩提心

    5、道谛的四个特点(道、如、行、出

    6、道谛可以分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

    7、什么是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以及小乘、大乘、密宗的四念处有什么异同?


-----------------------------------------------


道  谛

一、道谛:根除轮回顽疾之方;  二、道谛的四个特点;

三、道谛的分别

(一)总述五道

(二)详解五道 (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

    三十七道品:小资粮道时具足四念处;中资粮道时具足四正勤;大资粮道时具足四神足;加行道暖位、顶位时具足五根;忍位、世第一法位时具足五力;一地菩萨(见道)时具足七觉支;二地到十地具足八正道。

    凡夫地:资粮道和加行道属于凡夫道,尚未成为圣者。

    登地:见道和修道的时候,就已经超越了凡夫阶段,是真正的菩萨圣者。

    1、资粮道

    资粮道分小中大三个阶段: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

    小资粮道:刚进入的资粮道,叫小资粮道。此时修的是四念处。

    (1)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2)资粮道的六个要点

    第一:持戒。皈依戒是一切戒律的基础。小乘资粮道首先要守的就是别解脱戒,也即居士戒和出家戒;大乘资粮道要守菩萨戒;密宗资粮道,就要守与密宗灌顶相应的密乘戒。

    第二:守护根门。所谓根,也即眼、耳、鼻、舌、身等感官。

    小乘佛教的观点:不闻思修行,整天看电视、看电影、逛街、旅游或浏览无聊的网页,听没有意义、无聊甚至让人生起各种烦恼的音乐歌曲等等的散乱行为,叫不守护根门。尽量少看电视、少看电影,多看佛教书籍,多听经闻法等等,叫守护根门。

    大乘佛教的观点:守护根门包括了智慧和方便两个方面:

    (1)以智慧守护根门:在眼睛看到任何东西的时候,知道都是如梦如幻。若能坚持这样守护,就可以控制一些烦恼。若能以智慧守护根门,就能少造很多业。在没有证悟或修行力度不够的时候,也许需要刻意地去修如梦如幻。比如,在生起嗔心或贪心的时候,需要用中观的方式去推理、分解、观察,最后把它断定为空性,从而控制自己的烦恼。当修行到一定境界的时候,就能在感觉到事物的同时,了知到如幻如梦,不需要刻意去观察。

    (2)以方便守护根门:所谓方便,也即慈悲心。在看到任何事物,或听到任何声音的时候,尽量让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一切,都成为利益众生的事情。对众生有利,就尽量去看、去听;对众生无利,就不要刻意去看、去听等等。比如,学佛对众生有利,所以要多看书、多听课,尽量把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转为利益众生的方法。

    第三,饮食适量。饮食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太少身体缺乏营养,会生各种疾病,以致影响修行。除了像米拉日巴那种内在气脉明点修法非常厉害的人,或四禅八定的修法修到相当境界的人,可以不需要依靠外在的饮食来维持生命以外,像我们这些既没有气脉明点的修行,也没有禅定功夫的人,还是要依靠饮食来维持生命。同时,贪吃、贪喝对修行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晚饭吃多了,会感到昏沉,根本无法打坐,所以晚上尽量不要到餐厅去应酬聚餐,就在自己家里,简单、营养、少量地吃一点即可。

《俱舍论》中讲得很清楚:人的胃可以分为四部分,一部分容纳饮料、茶水等液体,一部分盛装固体食物,一部分是空气,剩下一部分什么也不装。这是最有利于修行的食量。

    第四,初夜后夜不睡眠。晚上不要太早睡觉,早上也不能睡懒觉,要利用一切时间来精进地闻思修行。包括双休日都是一样。

    第五,勤修止观。精进地修持寂止和胜观的修法,也即四念处的修法。如果是密宗弟子,修外加行和内加行就可以了。

    第六,正知而住。无论是行住坐卧、所思所言,都要具备正知正见,一定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件事情能不能做,是否违背佛法,对众生是有利还是有害。随时随地提醒自己:我是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我是希求解脱的人,我做的这件事与我的追求有没有矛盾?我应不应该做?资粮道的修行人很容易犯错误,所以一定要自我警戒。

   

    不要觉得学佛太难、约束太多。万事开头难,初学者必须这样

    如同小心翼翼走在两边都是悬崖的路上。现在好不容易进入解脱之门,走在菩提之路上,所以一定要珍惜机会,本来凡夫的定力、见解和修行就弱,虽然发了菩提心,受了密乘戒,如果不小心,仍然有可能失去机会,犯了密乘戒或菩萨戒,或者对因果生起邪见,又拒不忏悔,死后很可能会堕入地狱。一旦堕入地狱,何时再能进入解脱之门,就很难说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凡夫的一切,都依赖于外缘,如果日常相处的人,都是有正知正见的师兄,或者能长期待在善知识身边,也许就能顺利地度过小、中、大资粮道,然后进入加行道。如果遇人不淑,或环境低劣,就有可能下堕。

 

    2、加行道

    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区别:资粮道主要以积累资粮和闻思为主;到了加行道的时候,才真正是以修行为主,同时也要兼顾闻思。

    加行道包括四个阶段: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

    第一,暖位。“暖” 比喻证悟空性的智慧,能够驱除所有的无明黑暗,就像一把火。从证悟的角度来说,加行道的时候,已经比较接近于一地菩萨的境界,有真实的证悟空性的感受,所以叫暖位。如果一地菩萨的智慧是火焰,则加行道的时候已经体会到了这种空性,虽然还不是火,但已经离火很近,可以感觉到火的温暖。

    一般大圆满初步的证悟,初步证悟大手印、中观,禅宗的明心见性的初步证悟,应该是属于加行道的暖位

 

    证悟以后,才是真正的开始修行了。

    不能以为,证悟了就是成佛了,从此万事大吉,再不需要修行了。在证悟之前,所有的修行就好比走路闭着眼睛,根本不知道眼前是怎样的一条路。不管佛经讲得再好,中观讲得再细,自己都没有什么体会。证悟以后,才算睁开了眼睛,看到了要走的路,但只是在这条路上刚刚走了一步,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加行道时候的体会,是自己亲身的感受、见解和体悟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过:证悟的时候,就像直接看眼前的虚空,正在思维的念头也是空性。这不是理论、推理,而是要觉悟、体会到,这叫初步的证悟。在初步证悟以后,若能精进修行,其进步的速度将远远胜出显宗加行道的修行人,因为密宗是一条快捷的路。

    密宗的优点:从证悟见解的角度而言,初步的证悟者已经达到了加行道。但从禅定与神通、神变等其他功德的角度来说,他们还没有达到加行道的境界。但修显宗法门达到加行道境界的人成就的速度,却没有刚刚证悟大圆满或大手印的人快。

 

    《现观庄严论》针对加行道的本质得出的最后结论。

    加行道的本质还不是智慧,还属于八识当中的第六意识。是第六意识在证悟空性,而不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更不是末那识,因为我执不可能证悟空性,它不但不是智慧,而且是和智慧对立的愚昧,是要被推翻的对象。当然,证悟空性的,也不是阿赖耶识。此时的意识还没有转化为智慧,其本体还是意识,所以是有漏的、无常的、有执着的幻觉。哪怕闻思修所得的智慧,都不是真正的智慧,证悟占的比例多,执着就少一些,实际上也是有执着的,甚至还会执着在证悟当中。

    想达到这样的证悟,前提是什么?

    阿底峡尊者讲得很简单,就是七支供。广一点、圆满一点的七支供,就是五加行。所以(1)五加行是必须要修的,还要反复地修。(2)过去的很多大圆满成就者,都修了许多遍加行,只有具备坚韧的毅力,最后才可以证悟。(3)我们虽然没有这么多时间,但也一定要修一遍非常完整、标准的加行,否则今生就没有证悟的机会了。如果五加行全部修好了,还是比较容易证悟的。

 

    第二,顶位。顶,也即顶尖。虽然加行道还没有修完,但在进入此阶段以后,永远不会再产生不相信因果、轮回等等的邪见,邪见永远不会断除这种人的善根。在超越断灭善根方面,已经达到了顶尖,善根永远都不会断,所以叫顶位。

 

    第三,忍位。忍什么呢?无论是对空性、大空性、远离一切执着一切戏论的空性、大圆满、大手印,以及密宗所说的一切都是佛的显现、佛的坛城等等,都能接受,不会有疑问、质疑,也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因为已经开始亲身体会到这些境界了,所以叫忍。

    进入此阶段以后,永远都不会再堕恶趣。修到忍位后期以后,大乘修行人永远都不会退转到小乘,永远都不会发心成就声缘阿罗汉的果位,一定会沿着大乘解脱道最终走向成佛。

 

    第四,世第一法位,也即世间第一、世间法中最殊胜的果位。这是凡夫修行的最顶尖,过了以后就是菩萨一地的见道圣者。此处的世间法指一地以下的境界。为何称为世间第一?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产生过无漏的智慧,如今依靠有漏的修行善根,将于第二瞬间产生见道的无漏智慧。

 

    3、见道

    见道,是真实的证悟。登地菩萨已经从本质上发生了突变---有执着、有漏的意识,转化为无漏、无执的智慧。内心获得了很大程度上的自由,所有后天学到的各种因邪见而产生的执着、见解等遍计烦恼已经断除。已经明显地体会到一切法的本性法界,从此不会有任何邪见与能够导致轮回的执着和烦恼。但因为俱生烦恼或比较细微的烦恼是先天性的烦恼,从无始以来积攒至今,在每个人心里已经根深蒂固,所以相对来说,不是那么容易一下子就能断除。只能将俱生烦恼分成十个部分,从一地到十地之间慢慢断除。在见道以后,显宗、密宗便成为一体,再没有显密之分。修学显宗见道的时候,也就等于证悟了密宗的见道。

    见道的菩萨可以在一瞬间幻化出一百个身体,每一个身体都可以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因为已经证悟了空性,身体与心灵不再有痛苦的感受,所以永远也不会退失。即使对方以怨报德,也无怨无悔。哪怕有人拳打脚踢,也心若止水。此时以利益众生为主,既可以利益众生,同时也可以积累资粮,以促使自己从一地提升到二地,从二地提升到三地,乃至最终成佛。

 

    4、修道

    证悟见道或一地以后反复修持的过程,叫修道。从二地到十地,修道共分为九个层次。其中二地到七地之间,是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在七地结束的时候,集谛所包括的根本烦恼与随烦恼等三十种烦恼障都已经断除。八地以上只有所知障,没有烦恼障,所有的我执,都断除得一干二净。从证悟的境界而言,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看到的境界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但清晰度有所不同。

    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菩萨大多数仍然是以业力去投生。

    虽然修行境界不错,但由于还是凡夫,所以投生的时候,只是偶尔会以愿力投生,比如发愿生生世世能够投生到有大乘佛法的地方,能投生到有机会利益众生的地方,但大多数仍然是以业力去投生。

    修道的菩萨证悟一地以后,就不再有业力的投生,而只会是以愿力投生。

    修道菩萨会发愿,当众生遇到战争的时候,就投生为可以息灭战争的生命;当众生遇到饥饿的时候,就变成很大的动物,死了以后以自己的身体布施给饥饿众生;当有瘟疫的时候,就投生为医生,或以愿力而化现成药物等。

 

    佛菩萨的化身,会以各种各样的身份去利益众生。

    一地和二地菩萨在投生之前,尚需要这样发愿;从第三地到第七地的菩萨,已经不需要愿力,通过禅定的力量,随时都能投生到需要的地方;在八地以后,已经断除了所有的烦恼障,虽然个人的修行与佛还是有很大区别,但在度化众生方面,已经相差无几,能够自由自在地投生利众;成佛以后,就完全是任运自成,只要众生善根成熟,随时随地都可以现前佛的化身,以各种身份去度化众生。

    大乘显宗说法:从一地到九地,需要很长的时间。最利根的修行者,都需要两个无数大劫的漫长时日。

    大乘密宗说法:实际上并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在证悟一地以后,一瞬间就能圆满普通人几百万年当中所积累的資粮,由于具备如此之多的功德,所以如果想成就,七天之内也可以成佛。

    八地以后:不仅修行境界显密一致,一切现象也开始成为佛的坛城。

 

    5、无学道

    无学道就是到达了灭谛的成佛境界。

    灭谛是常住不灭的、永恒的。道谛虽然是无漏的,但它是无常的。随着修道的增进,永恒不变的灭谛和无常的道谛之间的距离会慢慢缩小。

    在上地菩萨来看,下地菩萨的境界都有待提升。

    一地菩萨进入根本定的时候,能体悟到证悟空性的智慧和法界是无二无别的。实际上一地菩萨还不能完全证达无二无别,虽然一地菩萨自己感觉已经完全无离无合、无二无别,但实际上还是有界限的。因为一地菩萨证悟空性的智慧是无常的,而他所证悟的境界却是恒常的,无常和永恒不可能无二无别。到了八地的时候,虽然道谛仍然无常,但此时的无常已经很细微了。到十地最后一个瞬间,在进入十一地也即成佛的时候,无常的道谛完全消失、不复存在,灭谛彻底显现。

    如来藏的出现不是诞生,而是现前。佛的化身、报身、法身,都包含于如来藏当中。在本性如来藏上面,具备了化身、报身、法身。

 

    三身有两种,外在的三身与内在的三身。

    外在的三身分别为,化身是释迦摩尼佛这样的化身,无论福报大的普通众生,还是经常诽谤释迦摩尼佛的外道都可以看见;报身有很多种,有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能看见的报身,也有从八地菩萨到十地菩萨才能够看见的报身,还有十地菩萨才可以看到的报身等等;但法身不会有内外之分,唯有自己证悟的如来藏法界。

    三身不是外在的,而是本质上的。从空性的角度来说,如来藏是法身;从光明的角度来说,如来藏是报身;在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当中,有一种无形的能量。当众生根机成熟以后,光明如来藏随时会出现化身,就像没有修行的时候,随时都会出现无明意识的振动一样。

    佛没有分别思维,一直都安住在光明的境界当中,但依靠佛在三个无数大劫当中的愿力与修行的力量,只要祈祷佛,随时随地都会出现佛的加持与化身,像如意宝一样利益众生。在众生根机成熟的时候,所有佛的功德,包括菩萨看到的报身,普通人看到的化身都会现前,但前提是对佛的信心和虔诚的祈祷。如果没有信心,也没有虔诚的祈祷,佛的加持也无法激活。

 

    思考题

    1、资粮道的六个要点

    2、加行暖位,暖比喻证悟空性的智慧,能驱除无明黑暗。

    3、加行顶位,永远不会再产生不相信因果、轮回等等的邪见。

    4、加行忍位,对空性、大空性、远离一切执着一切戏论的空性、大圆满、大手印,以及密宗所说的一切都是佛的显现、佛的坛城等等,都能接受。

    5、加行世第一法位,也即世间第一、世间法中最殊胜的果位。

    6、见道,是真实的证悟。有执着、有漏的意识,转化为无漏、无执的智慧。

    7、修道,证悟见道以后反复修持的过程,从二地到十地,修道共分为九个层次。

    8、无学道就是到达了灭谛的成佛境界。如来藏现前,佛的化身、报身、法身,都包含于如来藏当中。

    9、佛在三个无数大劫当中的愿力与修行的力量,只要祈祷佛,随时随地都会出现佛的加持与化身,像如意宝一样利益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