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追求世间事业无实义 Back

追求世间事业无实义


大学演讲系列四

仁波切曾说:

他没有别的伏藏法,

大学演讲系列就是他的伏藏法。





追求世间事业无实义


在世间法中,不存在任何有实义的法。


许多人曾经拼命追逐自己贪执的对境,觉得金钱、事业、名声、地位特别有价值,不追求它们实在是过不去,但到了一定的时候才会发现这些没有任何实义,根本不值得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去追求:


在孩提时代,许多人对玩具特别执著,长大以后再看这些玩具,会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


年轻的时候,人们对感情非常执著,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对感情也逐渐会看得很淡;


有的人以前对游玩很有兴趣,后来这方面的兴趣也消失了。





真正的成功


世间的价值观是什么?就是觉得有钱有势、有吃有穿才算成功人士。


其实这是很颠倒的,成功人士不只是有吃有穿,《萨迦格言》中说:“平日不为利他想,此人行为如牲畜,唯寻自己之吃喝,岂非牲畜亦能行?


所以,即使畜生也能解决自己的生活,这没什么了不起的,真正了不起的就是有能力有因缘时尽量劝化众生学佛,宣讲净土的功德,让他们发愿往生净土,最终令自他得到真实的利益。





减少琐事,一心念佛


释迦牟尼佛在许多经续中都说:阿弥陀佛及其眷属降临到中阴界,刹那便将彼者接引到极乐世界。可见这样的净土法门并非杜撰,也不是臆造,所以我们才敢大胆地说:只要一心一意祈祷阿弥陀佛,最后就能往生。


因此,如果从现在起就把阿弥陀佛的身色标帜等观修熟练,那么到了临终,就会像遇到以前熟悉之人一般认出。可见在活着的时候,还是要专心致志、认认真真地修;如果没有修,整天都忙于世间琐事,那临时抱佛脚也起不了多大作用。本来在所有事情中,为来世的解脱而修行最重要。


但很多人都不懂这个道理,他们将大多数时间都花在毫无意义的琐事上。


有个人说:他每天最少要看三个小时的报纸和电视。我听到之后,心里顿时生起一种悲悯之心,因为我深深觉得,这对死亡毫无价值。


当然,要想在临死时有解脱的把握,平时就要认真修行,否则,不要说往生净土这样的大事,就是做一件世间小事也不可能成功。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到楚国去,路上经过一个树林,在树林中有个驼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轻松,就像在地上捡知了一样。孔子问:您的动作真是巧啊!有什么门道吗?老人说:我确实有自己的办法,我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十次也不会超过一次;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就会像在地上拾取知了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立着的断木桩,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繁多,但我一心专注于知了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这样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最后孔子转过身来对弟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意谓: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老人吧!)


其实这个驼背老人非常可怜,因为他不但不好好修行,还要天天杀生,可以说倒霉透顶。但世间人却认为他很了不起。


以前我的老师也很赞叹这位老人,他要同学们都向他学习,但若真的向他学习,那下辈子我们也会变成可怜的众生。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们也应借鉴驼背老人专注的精神,因为现在的社会非常复杂,每天都有大量迷乱信息通过六根传输到我们的脑海,如果没有自控能力,没有把心专注在修行上,那确实很难解脱。


因此大家要尽量减少琐事,而把时间用在佛法上。







文字整理 | 一心一意 

插图来源 |         Any 

求学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