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五课(1) Back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五课(1)

智诚堪布 菩提如意宝珠 2017-06-04

第一百零五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前行引导文》。

华智仁波切造的引导文是他的上师如来芽尊者在引导前行修法时,他做的一些记录。这些记录当中有很多窍诀,如何生起出离心、菩提心等等很多的关要在《前行引导文》当中已经讲得很清楚。如果我们依照这个引导文去修行,这里面希望我们生起来的都可以生起,不管是出离心、如理的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心和行为,还是布施、发心、清净罪业、圆满资粮和修持上师瑜伽得加持,乃至于最后往生极乐世界的标准都可以生起来。

虽然里面的文字比较简单,但是学习前行并不是为了学习这些文字,消化一些概念,不是这个目的。前行主要是引导我们的心达到修行的状态,让我们的心和法相融,或者说让法入于我们的心,处于正法的状态上,这是最重要的。

前面我们学了共同加行,现在我们学的是不共加行。不共同的加行在共同的基础上,为了让我们趣向于实相,或是让我们进一步成为修持大圆满正行的法器,所以对于这一系列的修法都要认真地观修。不单单是修一次两次就可以,慈诚罗珠堪布也经常在《慧灯之光》等等教言当中经常提到,五加行其实需要修一辈子。因为里面都是让我们的心成熟,资粮圆满、罪障清净等等的窍诀。并不是在数量上完成了一两次五加行,觉得已经满足了。而是如果我们真正的通过殊胜的见解,通过学习的中观、如来藏,或者密乘的见解摄持下再来修前行,就可以迅速地圆满资粮,这方面非常重要。

五加行当中,前面我们已经学完了皈依,皈依的修行可浅可深,可外可内。皈依的深浅主要看我们对皈依的理解程度,也就是见解的高低,皈依的法入于我们心的程度到底是多少。第一种,如果仅是表面上参加一个皈依,念诵十万遍,属于比较浅的一种皈依,也可以种下一些解脱的种子;第二种,了知了三宝的真正体性、功德之后,以生起信心的方式发永远不舍弃三宝的誓言;第三种,比较深的皈依是了知了自己本具佛性,本具法宝道灭的自性,也本具僧宝的如所有智、尽所有智等等的自性。这种见解一旦在我们相续当中生起来的了,绝对不会舍弃。因为自己的已经知道所谓三宝的自性不在外而在内,不是表面的,而是本性具足的。所以怎么可能舍弃呢?不可能舍弃。这种很深的见解引发的皈依也相应于究竟实相。安住在这种状态当中的皈依其实也就是证悟现前实相、现前我们佛性的直接方法。为什么说可以浅可以深呢?原因就从这方面来理解

当然我们要对于皈依等修法的认知还是要借助于这些窍诀,借助于很多甚深的显宗和密宗的经论,通过这方面的内容让我们生起定解,这个定解可以引领我们皈依的心,然后逐渐的深入实相,做非常甚深安住本性的皈依。这样,我们要一辈子修皈依就很清楚了。

对于发菩提心,我们也再再提到如果进入大乘、苏醒大乘种姓,也是看我们有没有发起菩提心,区别大小乘的界限也是在于我们有没有发起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是不是可以说入场券已经拿到了,我就不用管了,门票可以扔掉了。这肯定不行的。一方面来讲它的确是入门的修法,相当于门票,另一方面进入大乘之后,我们发现所有大乘的核心都是围绕菩提心在不断串习。菩提心就是整个大乘的体性,它分为世俗层面的世俗菩提心和相应于究竟实相的胜义菩提心。菩萨在登地之后,入定时安住在胜义菩提心,出定还是世俗菩提心。不单单是我们现在要修持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世俗菩提心,即便是圣者登地之后,也是有两种菩提心交替轮番的修行。到佛地的时候唯一是胜义心,世俗菩提心以增上圆满的方式在佛相续当中已经具备了,佛陀的心也是究竟胜义菩提心。因此说,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菩提心的修法是一辈子要修行的原因,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修了十万遍就可以了,必须要反复修。

因为它就是大乘道的核心和本体,把菩提心的修法抛开了,你觉得离开菩提心之外,还有其他更深的修法,完全没有。别的修行也是菩提心的体性,或者属于世俗菩提心的范畴,世俗菩提心的行菩提心当中有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所有菩萨的圆满自利的修法都在里面包含了,圆满他利的四摄也是在菩提心基础上利益众生的手段。生圆次第大圆满的修法,都相应于胜义菩提心的本体,迅速证悟胜义菩提心的窍诀,比如有些仪轨当中我们在修生起次第的时候,也有迎请、供养、忏悔等等,这些也是属于世俗菩提心的范畴。到了密乘仪轨当中也是这些修行方法,我们不要把菩提心当成前行,应该当成我们从现在乃至成佛之间完整的修道的本体。

有了这种认知之后,我们就不会忘记菩提心了,知道整个都是菩提心的体性,再再处处都是在训练生起、或是现证菩提心的方法,就不会忘失菩提心。佛经当中讲了,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如果忘了菩提心,做的其他善法都是属于魔业。如果我们不忘失,或者已经知道了菩提心就是整个修道的体性,怎么可能忘失呢?既然不忘失就永远不会入于魔业。对于菩提心的修行,我们一定要高度的重视。为了让我们生起菩提心,菩提心很殊胜,有些地方也讲了很多菩提心的方方面面的体性。《前行引导文》是让我们心中真实的生起菩提心的最快的捷径、最简单扼要的窍诀。首先让我们观修四无量心,修持舍无量和慈悲喜无量心,生起来之后要再修持真实的发心,了知了这些发心的分类,之后就是开始一边以计数的方式念诵偈颂,一边观修菩提心的体性。

为了让我们菩提心再再的增上也有愿心和行心的学处。愿心和行心的学处一方面来讲学处就是戒律的意思,一方面来讲学处就是需要修学之处。如果让我们的菩提心再再增上广大,让它稳固、让它遍于一切处,不单单是说菩提就是要我们在座上念的偈颂,而是在下座之后怎么样让它稳固。这里面也有观愿菩提心,让我们菩提心增上坚固的一些窍诀,也有属于行菩提心方面让我们菩提心能够稳固增上的窍诀。愿菩提心的学处就是修自他平等,就是我们在修持、念诵十万皈依的时候,也要想菩提心的精神第一肯定是要自他平等,然后自他相换、自轻他重。通过三个层次修行下来之后,我们的菩提心会真正变得有质量,真正接近于或者变成菩萨们相续当中的菩提心。而不是说在我们这些没有经验的凡夫所认为的一个善心,或者比较相似的菩提心,当成了真实的菩提心。为了让我们相似的菩提心、概念的菩提心,或虚无缥缈状态下的菩提心变得真正清晰起来,真正在我们内心当中生起菩提心,就必须要落实自他平等的修法。自己和众生真正是平等的,不单单是在文字上理解了,好像大概从它的原理上理解了,不单是这些,这些只是基础。真正要生起来的的确确发乎内心的完全生起来,安住在我和众生完全是平等的,这方面很重要。了知它的概念、接受它的原理和内心安住在这种状态还是不一样的。

这里面要让我们达到什么?要安住自他平等的状态,真正的内心当中已经完完全全的安住了,完全接受、完全已经生起了我和众生就是平等的,没有什么差别。为什么要强区分呢?为什么要区分这个是我的善根、这个是我的事业、那是众生的事业那是众生的什么什么,他就不会这样强制的去区分了。如果我们内心当中达到这种状态的话,那已经非常接近菩提心了。

自他平等还不一定是真实的最圆满的菩提心,它只是一个基础,而且这个基础也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就一定要内心当中生起自他平等。我们平时就观察,我们这个菩提心里面有没有自他平等的状态?在我观修的时候这种状态有没有?如果还没有的话还必须要观修自他平等,因为我和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一切众生是平等的。不管是看起来很恶劣的众生还是一般的看起来非常低劣的有情,都是一样,和我一模一样没有什么差别。像这样的话就是自他平等。

在自他平等的基础上还要修自他相换,这个自他相换不带任何功利,不带任何条件,没有为了自己的利益,没有这些,就是完完全全的很纯粹的很纯正的自他相换。如果能够修行非常纯粹的、很干净的自他相换,那前面自他平等的基础就非常必要了。如果自他平等没有修好,你在修自他相换的时候,你说不带功用、你说你不带功利的心,根本就是很难想像的。

如果没有自他平等这个基础我们修自他相换的时候我说纯粹是为了众生,这个就很难让人理解。所以说自他平等了,我们在这基础上再修自他相换就有质量,保持保量的可以去修自他相换。然后自他相换修到生起来之后、真到很纯熟的时候,进一步修自轻他重,专门来串习自轻他重的修习方法,让众生利益高于一切。这方面是加强我们自他相换的过程当中生起利他的心。这样修完之后愿菩提心就很稳固,心非常非常的清净,真正的佛陀、菩萨们通过智慧眼观察,这个弟子相续当中的菩提心真的就是保质保量、很清净的菩提心。

这种状态谁不羡慕呢?真正对我们想要修菩萨道的人来讲,都很羡慕佛一看你都很放心点头的这种菩提心,的的确确佛都赞叹的,就是真正已经达标的菩提心,应该通过学处的方式、训练的方式来让我们达标。

前行引导文我们一定要重视,为什么要重视呢?它就是特别针对性的对于我们自私自利的心,逐步提升到相应于菩萨思维的高度的引导。菩萨到底是怎么思维的?为什么菩萨就可以把自己的东西毫无保留的布施。比如说今天我们要学的财布施,或者说下堂课学的法布施,他为什么就能够做得到呢?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就想不通,为什么想不通?因为我们自己的心和菩萨的心之间的距离还很远,非常非常远。所以当我们通过这里面所讲的引导,把我们内心当中的这些自私自利、染污、杂质逐步逐步的剔除掉之后,我们的心逐渐上升,我们也慢慢能够理解菩萨这样做的必要性。

我们理解了,最后也可以做了,可以像菩萨一样去做,没感觉有什么困难的,为什么不会感觉困难呢?主要是心力,我们心力不够大,心力不够大我们觉得这个我做不到、那个也做不到。当我们心力够大了就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怎么样提高我们心力呢?喊喊口号是不行的,假装去观修两三次那是不行的。那就必须是要按照这里面的引导很认真的去落实。前面再再强调了,让我们的心达到这里面所讲的状态,达到自他平等的状态、达到真实能够自他相换或自轻他重的状态。

达到这个状态了我们的心就接近菩萨的思维了,我们就懂了菩萨是怎么思维的,菩萨就是这样思维的。菩萨遇到这个事情怎么处理,我们就自己从菩提心出发,自然而然的去做,做了之后也许回来翻开法本一看就是这样的,那么我也能达到了。我们通过这样训练的方式可以让我们的心达到菩萨的高度,这就是修菩萨行。这是可以达到的,而且是佛和菩萨给我们提供的能够操作的、行之有效的训练的课程,这种训练的课程是菩萨的成长之路,或是说怎么样成为一个菩萨的课程,这里面就提供给了我们培训的教材。

我们就不要小看这些教材。虽然世间当中也有快速致富的教材、很多很多的教材,但是教材当中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说如何成佛的教材、如何成为一个菩萨的教材。这些教材就很珍贵,这些都是菩萨们的经验提供给我们。我们如果生起信心,我们去训练的话逐步逐步也能够达标,达到这里所提到的状态。那么这个就是我们从一个凡夫到菩萨的成长过程,就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逐渐就可以成功。

这里讲到的教言非常珍贵,这些教言都是以前佛陀、菩萨们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以自己的时间、精力、财力乃至于无数次的舍弃生命实践,有的时候舍弃自己的生命得到修行的方法,有的时候是舍弃自己的生命达到了一些修行的高度,然后把自己的境界慢慢给我们讲出来,这些教言全部都是以前佛陀菩萨他们自己认认真真的履行了之后给我们讲的。虽然这里面的一些标准对我们来讲还是有点高,但是我们按照这里的步骤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做,我们终究会达到这个高度的。

今天我们学的是行菩提心的学处。前面愿菩提心的学处很殊胜也很重要,我们学习了。愿菩提心学处当中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等等一些理念,在《入菩萨行论》第八品后半部分讲得很殊胜。所以我们在刚刚讲自他平等的时候推荐,如果已经学过《入行论》第八品,还要返回头再看一看,温习一下这里面阐释的自他平等的一些修行的窍诀,里面很多的理念是怎么安立的。没有学过的也可以提前看一下,有一部分不是那么好懂,但是的确讲得特别殊胜。

戊二(行菩提心学处)分六:一、布施;二、持戒;三、安忍;四、精进;五、静虑;六、智慧。

行菩提心学处是以六度的修法进行安立的。六度的度字就是到彼岸,六度的度字不是随便安立的,不是随随便便叫做度,到不了彼岸的不能叫做度。怎么能到彼岸?因一定是要发菩提心。因为只有真正菩萨的六度修法才能够到彼岸,否则的话,如果没有菩萨的菩提心摄持的话,也到不了彼岸。虽然小乘也有一个彼岸、此岸的说法,但是真实的到彼岸,最究竟来讲还是菩提心摄持的六度修法。所以,这样菩提心摄持是基础,有些地方还要安立三轮体空。有了大悲和智慧之后,这六种修法才能够圆满,才能够到彼岸,否则的话,只是六种善法、六种行为,只能叫布施,就不能叫布施度;只能叫持戒,就不能叫持戒度。所以,它有一个度字,也是有它安立的一些要求,也不是随随便就可有喊的。

前面愿菩提心学处已经讲完了。行菩提心怎么样去行持?窍诀的讲法就是六度的行持,六种方法来行持行菩提心,落实行为。在《大乘经庄严论》中,专门有个度摄品,讲六度和四摄,弥勒菩萨也是讲了:菩萨圆满自利的、让自己的修行圆满的主要就是六度,圆满利他的方式就是四摄。自利和他利都包括在度摄当中(六度和四摄当中),这里面我们主要讲六度。

己一(布施)分三: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

这里面就讲三种布施,《大乘经庄严论》当中,为什么要这样排次第?六度次第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讲,排在前面的修法,因为整个菩萨道的原则都是循序渐进,都是由易而难、由浅而深,比较容易学的、容易趣入的排前面。永远不会最难的排前面,然后我们一看这么难,我们一起打退堂鼓,就集体撤退了,不会的。

刚开始进来的时候全都是比较容易的,布施的修法和持戒的修法,布施的修法容易,持戒的修法就难得多。随随便便一个人,甚至乞丐都可以把自己乞讨一天的东西给捐了,抗震、救灾啊,他们也会这样的。但是你让经常做大布施的人去守个戒他们觉得很困难,很少有人愿意去守戒。

下至乞丐,上至有钱的富翁都可以做布施,都有恻隐之心,把自己的一两块钱、几块钱或者多一点的钱拿出去布施,这方面多多少少都能够做得到。乞丐、屠夫,乃至于国王,他都可以做布施。所以是比较容易的一种修法。

但是持戒一下子就刷下来一大片,所有参加布施的人守个戒律,一下子就刷下来一大片,只有少数的人愿意受戒,哪怕守一天斋戒也要考虑半天,可能不行啊,所以是非常困难的。守戒的人当中让他安忍就更困难了。六度慢慢慢慢往上走,往后越来越细、越来越难,但是往后越来越靠近实相。所以,先易后难。布施是属于六度之首,意思是最开始的一个,首先宣讲布施的修法。

每个众生的根基不一样,并不是说现在我们只能修布施,不能修别的。总的来讲,布施是容易的,但是有些人布施方面不一定容易,但是持戒或者安忍方面做的比较好,也有这种差别。但是总的来讲,,如果真正要到彼岸的话,它的数量是六个,次序也是从布施乃至智慧之间不颠倒,也有这样安立的方法。这个以后我们学《大乘经庄严论》的时候,也会学到这方面的内容。

布施分为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三类布施。三类布施当中第一个是财布施,很多人可以做到就是财布施,财布施比较容易。但是财布施也分最容易的、中等和不容易的三种,或者说普通布施、广大布施、极大布施三种。

庚一、财施:

财施又包括普通布施、广大布施、极大布施三种。

这方面对修行者来讲,也是先容易后难的趣入方法。首先看,比较容易做的普通布施。布施其实也包括了供养,同样一个东西,他的对境是殊胜的叫做上供,对境比我们弱的叫下施。或者对佛菩萨叫上供,对一般的有情叫下施。所以,供施都是属于布施的本体。

布施的理念、原理,为什么要修布施呢?布施就是让我们放弃对于所拥有东西的执著,主要是让我们放弃执著的。因为我们对财富很执著,对善根很执著,有的时候对地位很执著,那么如果有了执著就被执著所束缚,被执著束缚就不会快乐。一方面来讲,被执著所束缚就更容易受伤害,更容易不快乐。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有执著有束缚的话,我们也没办法现见远离束缚的本性,本性是远离束缚的实相。

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心,这个也舍不得,那个也舍不得,总是被很多东西所束缚的话,那么无束无缚的究竟实相、开放的实相如何相应呢?相应不了。如果要让我们真正的去证悟放舍一切的不执著的状态,那么布施就是第一个,要放弃的第一个。

持戒从某个侧面来讲,也是一种放舍。比如说不杀生,不偷盗,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去守这个戒律呢?有些时候对这些杀生偷盗等等,这些方面内心当中还是有兴趣。有时候我们觉得好像是做不到,做不到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不杀生不偷盗,有时候就觉得生活的来源就有困难。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些时候也是因为自己对财富的耽著,不愿意为了善法而放弃财富。所以,觉得我不能守这条戒律,我守了这条戒律就没有来源了。这个是什么原因呢?还是耽著于我们自己的受用。

安忍也是一种放舍、一种放弃,放弃执著。什么执著呢?有时候是自尊,有些时候是自己不愿意受到伤害的东西。精进也是一种放舍,反正每个地方都有让我们放弃的执著,六度是由粗而细的放舍的过程。

布施是对这里面所讲的一般的财富、中等的财富、有很大执著的身体、生命,乃至于善根等等,这方面都愿意放舍、放弃,如果都愿意放弃,那么束缚我们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少。如果束缚我们的东西越来越少的话,就会离实相就越来越近,因为相应的缘故。

所谓的布施,其实是让我们放松我们紧紧抓住的这些东西。我们紧紧抓住的这些东西,对我们的幸福快乐,对我们修行都是某种意义上的障碍。但有些时候我们就不了解,不知道布施的这个原理,就觉得好像做了布施之后,是不是三宝需要这个东西?或者说我给这些乞丐布施,他们是不是应该高度感谢我?等等。从某个侧面来讲,也许是。

但是最关键的我们要理解,为什么要修布施呢?修布施就是让我们自己能够放舍。放舍的多,执著的越少的话,从世俗的侧面来讲,我们自己更容易满足,更容易快乐。因为让你操心、分心的东西并不多,让你的不快乐的因素随之就减少了。从修行的侧面来讲,你的心量也越来越放得开了,耽著的东西越来越少了,离实相就越来越近。从因缘法则的侧面来讲,如果你放舍的越多,你得到的就越多,这方面来讲,也是因果的奥秘。

因此说,不管是修行者、非修行者,佛陀都是鼓励布施的,即便你不修行也鼓励布施。因为你布施了之后,把这些东西布施出去之后,通过因缘的法则,在以后这个果成熟的时候,那么你可以无勤地获得更多倍的回报。佛陀为了暂时的让这些有情得到快乐,也鼓励他们布施;然后修行者来讲,为了积累资粮,而且还有一个是为了让我们放舍内心当中的执著。所以,也是鼓励我们修行者做布施。

普通布施是指包括一把茶叶、一碗青稞以上的财物施舍给其他众生。

这就是普通布施的定义。普通布施的定义是什么?普通主要是指财富,所布施的物品是比较普通的。那么普通是怎么体现的呢?一把茶叶是很普通的。比如,在藏区都有熬茶的习惯。如果有人路过的话,要一把茶叶熬个茶,你可能不会觉得什么,抓一把茶叶给他。这个方面比较容易布施的。一碗青稞,这些都是藏地的风俗。汉地来讲,可能一碗大米啊,一碗面粉呢,或者一棵白菜,属于一块钱、两块钱,这些方面都是属于普通布施。把这些普通的财物施舍给其他需要的众生。有一种说法,我布施的对象他是需要的。所谓的需要有不同的安立,有些时候,他的确是吃不上饭了,他就需要,的确是没有米下锅了,我给他布施一碗米。这是他真正需要。

还有一种需要是什么呢?他可能并不缺少,很多大德在开示里面,让我们改正心态。有时候我们觉得这个乞丐也是假的吧?转过去,那个也是假的吧?据说有很多报道说,他们特别的富,然后怎么怎么样。有的时候我们第一可能是因为自己有悭吝心;第二个好像找到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找到自己不去布施的一个借口,给他的钱可能拿去挥霍,或者我们说:如果我们布施,他拿去造业怎么办呢?看起来好像是一些让我们不修布施的理由,而且这些理由,显现上面也堂而皇之。

所谓的需要,如果他向你要,就说明他需要,不管他再富裕,只要他向你要就说明他需要。对我们而言,其实并不需要去管这个钱,他到底怎么样使用?当然,如果我们已经明显知道了,他去杀生,然后缺三块钱向你要,如果这么明显就不要给了。但是基本上来讲,我们不了解他明显的真正的目的,他的的确确可能拿了钱去做其他的事情,但是我们并不知道的情况之下还是仍旧布施的,他需要的话就可以布施。

因为我们这样去布施,第一个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打破我们的悭吝心。因为悭吝在我们相续当中是根深蒂固的病态的心理,所以,如果有机会我们就要训练,哪怕是几毛钱、一块两块钱。如果有这种训练的思想的话,其实对我们来讲,第一个也是训练,第二个也可以通过这样布施来圆满我们的一些资粮,这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必要性。

还有,我们布施的对境,如果我们有见解的话,也可以把对境有不同的观待。有的时候你把他当成一个普通人,就是普通布施的对境。那么如果我们把这个人观想成一个菩萨呢?如果这是一个菩萨,把他观想成菩萨做布施就相当于供养菩萨一样的。如果你还有清净观,你把他观想成一个佛、本尊等等,其实就是和密宗当中供奉本尊是一样的。如果有这样的见解,都可以把普通的布施做成大布施、殊胜的布施。这些都是来自于我们平时不断熏习的见解。普通布施主要是从财物方面来讲,当然如果你使用了菩提心,或者使用了清净见解的话,就可以让性质改变。

如果自己的意乐清净,那么所施舍的财物无有大小多少之别,

如果我们的发心很清净,那么所布施的财富,就基本上没有大小多少的差别了。也就是说很少的东西,如果你的心清净的话,都能让他积累很大的善根,积累很强劲的资粮,主要还是看自己的意乐。如果自己布施的时候有吝啬心,整个布施就被你的吝啬的心态所局限、所束缚、所染污的缘故。所以,也没有办法让布施变得很清净。

因此,上师们经常讲:布施的时候,尤其是我们初学者在布施的时候,我们要考虑我所布施的东西是不是在我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如果我布施这个财富有吝啬,我就可以降低。比如说,十块钱布施我觉得有点舍不得,我就五块钱怎么样,五块钱觉得差不多的话,就布施五块钱,如果五块钱都不行,我就减到一二块。反正就是感觉没什么问题的时候,那就可以布施了,像这样完完全全没有吝啬心的前提之下做布施,更容易让自己这一次的布施变得清净。

否则的话,一方面很悭吝,舍不得舍不得的状态中布施,布施完之后又后悔。这样布施不会变得很清净,所以,意乐清净很重要。然后想到菩提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虽然现在布施的东西很少,布施一两个有情,但是我是为了利益所有众生而布施的,这个善根就是为了一切众生都成佛。如果这样去做布施的话,他的利益也很大。

前面我们也讲过,在布施的时候,最好就要想,不是我在利益他,是他在利益我。因为有了他,我才可以做这一次的善行,所以我要感谢他,感恩他。在感恩的心态给他做布施的话,更不容易产生不好的念头,因为他处于感恩的状态当中,自己的心更加容易清净一些。

如《三十五佛忏悔文》中说:“乃至施与旁生一口食物之善根……”

这也是引用一个教证《三十五佛忏悔文》。在《入行论》当中叫三聚经。汉地的《八十八忏悔文》,就是在三十五佛的基础上,加了五十三佛。大忏悔文当中也有这样讲:乃至施于旁生一口食物之善根。乃至于施与旁生一口食物,有时候,流浪狗、流浪猫这些,我们给它们布施一口食物,包括这个善根在内,我们都要做,尽量的去做,通过菩提心摄持之后,这个善根也可以成为的大菩提的因。

佛陀是善巧方便与大慈大悲的主尊,我们如果依靠佛陀所说的陀罗尼咒与密咒的威力,仅仅做一滴水、一粒米的布施,也能利益恒河沙数的饿鬼。

下面介绍,我们如果有了清净意乐,有了善巧方便,也可以通过小小的普通的东西,能够圆满广大的资粮。首先讲佛陀是善巧方便的主尊,也是大慈大悲的主尊,所以,他也有大智慧,也有大慈大悲力。佛陀告诉我们这些修行者,通过少少的功用能够圆满大福德、能够利益无量众生的很多殊胜方便。这种殊胜方便是什么?就是陀罗尼咒,密咒的威力。佛陀讲了很多很多咒语,我们如果依靠佛陀所说的陀罗尼咒,比如说在课诵当中有智慧流星咒,还有观世音菩萨的心咒,嗡啊吽的咒语,很多很多这样的咒语。

有些时候仅仅做一滴水、一粒米的布施,他布施的物品特别少,有的时候就一滴水,当然我们真正布施一滴水的机会特别少,至少也是一碗水,这个方面都是有能力的。当然有些时候特别干旱的地方水特别珍贵,连自己喝的水都没有,怎么可能去做布施?也可以,一滴水总有吧?我就拿一滴水来布施,佛陀也讲了如果有一滴水,如果你特别穷,每天只能布施一粒米,也行,像这样我用这一滴水、一粒米在没有任何悭吝的心态之下,我借助佛陀给我们传的陀罗尼的咒语,然后把这个做布施,也能够利益恒河沙数的饿鬼,他所利益的有情恒河沙数无量无边。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佛陀所宣讲的密咒的威力。这些密咒有些是很复杂的,比如智慧流星咒比较长,有时候我们不一定会念,我们能够念的就是六字大明咒,六字大明咒特别好念,大家都背得很熟悉的,而且我们习惯性的一看到就开始念六字大明咒。这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的咒语,也是诸佛的咒语,它的力量非常大。

因此说我们要经常性的念六字大明咒加持,以前大恩上师也讲过,布施的时候要念七遍以上的六字大明咒。因为把水布施出去之后,如果你不念这个咒语的话,有神通的人能看到很多饿鬼打得很厉害,很多饿鬼在抢,抢的时候互相之间殴打,鼻青脸肿的。然后即便得到之后,他吃不下去,或吃下去之后燃烧。如果你念了六字大明咒七遍以上,每个饿鬼都得的到,不会抢了,而且可以顺利地吃下去,这对他们来讲是意义重大的。否则拿到手吃不下去,那也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观音菩萨的大悲心和咒语的力量非常的殊胜,因此这样加持之后就利益了很多很多的饿鬼,每个饿鬼都能分到,可以食用。

这些咒语不是任何时间都会出现的,有些地方出现不了,有些地方就可以出现,如果我们现在遇到了这个,也会念的话,那么经常性的要念这些具有殊胜的加持力的陀罗尼咒,六字大明咒比较容易念。当然每个有情的意乐不一样,所以有些道友一看,智慧流星咒殊胜,他就喜欢念这个咒语,念了这个智慧流星咒之后,然后一加持之后,他自己就心满意足了,利益很多很多的有情。

释迦牟尼佛的咒语,还有其他的一些咒语,其实都可以帮助众生解决饥渴的问题。这说明什么?如果我们有善巧方便的话,可以通过极少的布施成就广大的利益。利益了这么多有情,所以再不要说我这个人没有力量,我没有办法利益众生的,为什么没有办法利益众生?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学而已,如果学了这个教言,比如今天这堂课当中我学这个了,我怎么不能利益众生?这里面讲的很清楚,你能够利益恒河沙数的饿鬼,什么叫恒河沙数?这个不是今天我请三个人吃饭把他吃的饱饱的,这是很少的,恒河沙数是没办法数的清楚的。我就可以通过信心,和陀罗尼咒的威力做布施,把七颗饭、七粒米,或一碗水、几滴水布施出去的同时我就开始念诵这样的咒语。或者每天供完水之后,撤下来的水我们倒在花园等干净地方,这个时候念观音心咒布施,观想利益无量的众生,我上供也上供了,上供下来的水我下施有情,在这个时候既串习了自己的大悲心,也积累了无量的资粮,也利益了很多的众生,然后也串习了正念,其实有这样很多很多的必要性。

这方面不需要高难度的修习,必须要跏趺坐三个小时之后你才能够做这个,也没有这样要求,或者必须要通达中观之后才能做,也没有这样的要求。反正只要有信心你就可以,每天都可以做,这样做之后,你自己的障碍越来越少,智慧慢慢慢慢就打开了。这也是一种善巧方便。这是一滴水、一粒米通过密咒加持的一种布施。

做素烟、荤烟等佛事也能对空游饿鬼有极大的利益,

这就是平时讲的烧烟,焦烟的仪轨,在课诵集当中也有回向魔祟部多等等的火施仪轨。不同教派的大德都做过这种仪轨,喇荣传承当中里面主要用的就是全知麦彭仁波切烧焦烟的仪轨,是材料很少但是力量很大的烧焦烟的仪轨。

这里面有素烟和荤烟,素烟主要是所烧的这些材料是素的,糌粑、酥油,有的时候烧饼干,反正是这些素食,这叫素烟。荤烟就是里面烧一些肉啊,烧一些血、油汁等等,这方面就是荤烟。有些时候针对一些大力的食肉饿鬼,给他们布施荤烟,但是有些大德讲,荤烟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所布施的有情是属于更加容易暴怒的、嗔恨心大的有情,所以有的时候不再提倡做荤烟。

基本上来讲,素烟是大家都可以做的,而且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地方,只要自己的发心清净,把自己观成观世音菩萨之后,就可以这样做,做了之后就观想通过烧了之后的烟,然后变化出无数的他们喜欢的物品、食物,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像这样的话,这很容易做,基本上来讲做慢一点也就是十分钟左右,十分钟之内肯定做完了。一边念一边安住,安住颂词词句的方式来作观想,大悲心的情况之下,相信法的力量,然后满足无量无边的饿鬼。满足非人、饿鬼的利益非常大,除了能够利益这些空游饿鬼、中阴身,对自己遣除违缘的力量也是非常大的。

那为什么可以帮助自己遣除很多违缘?第一个是布施,是一个善法,是善行,我们修持善行就可以对治恶业,对治违缘,本身就自带这个功能的。第二个,自己现在很多的违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非人的障碍,所以如果我们做烧烟,让他们心满意足之后,他们造成的这部分障碍就会消失,他们就不再对我们做障碍了,所以这方面的障碍、违缘也会消失了。第三个,因为我们做烧烟的话,也会利益了很多有情,如果我们今天不烧这个烟,那么这些比较凶暴的饿鬼、空游饿鬼,他有可能伤害其他众生,因为他今天没有吃别的东西,他就伤害其他众生了,以其他众生的血肉为食。但今天如果我布施了烟之后,他们吃饱了满足了,就不会再伤害其他众生了。相当于我们做了放生,做了无畏布施,所以说救度别的有情的功德也是很大的,因为我们救度了别人的生命,而让我们违缘消除,是这样的原理。

因此这里面讲,对自他利益——对自己、对饿鬼、对饿鬼所伤害的其他的有情,其实都是有不可思议的利益。

依此使那些以有情生命为食的厉鬼非人暂时享用焦烟味得到满足。

这里面讲使那些以有情生命为食的厉鬼非人,厉鬼非人每天都是嗔恨心,伤害众生的心很强劲,所以每天都是以其他的生命、其他的有情为食,所以说我们这样做焦烟布施之后,会使那些本来以有情生命为食的厉鬼非人,暂时通过享用我们所布施的焦烟味得以满足。在我们看起来就是烧了焦烟,把糌粑粉、炒面等等烧了之后冒出来的烟,但是这个仪轨里面已经有了加持,变成每个厉鬼、每个有情喜欢的物品,让他们满足。

在他们的境界当中,这就不是烟了,我们说这个烟我闻着呛人,他怎么会喜欢这个?有一部分叫做寻香的,他就喜欢吃这个,还有一部分变化成他们喜欢的,他们自己境界当中已经变化了,有一种食物叫变食,意思就是说通过咒语变化,变化之后别的有情就可以享用。

所以有些时候我们有些道友讨论:我们布施出去的饭我看还在这儿啊,白天布施七颗晚上还在这儿,好像一个月还在这儿,他没有吃吧?他怎么吃的?觉得我们布施出去,是不是他们没有受用?其实来讲,在我们自己的状态当中,它还在这我,但是因为它是变食的缘故,我们一念咒语布施出去之后,在他们的境界当中就变化了很多东西,他们就把自己该拿的拿走了,食用了。但是在我们眼睛当中,它还在这儿,没有动。所以他就看,我观察这个饭到底少没少?如果少了就说明他们用了,没有少就说明他们没有用,或他们是不是根本没来?我们根本就是浪费粮食。

其实来讲,我们不知道每个有情的业不一样。在我们人和旁生的状态当中,必须要吃了,见少了,我们好像心满意足了,有成就感。如果感觉没有动弹,就觉得没什么效果。但这是我们对每一道众生他们自己的状况不了解导致的。所以说刚刚我为什么讲变食的概念,变食就是变化的,幻化、幻变的状态,我们看到是饭,但是在他们眼中就可以变化成别的东西,或者他们的食物,在他们的状态当中已经取走了,他们已经受用了。所以我们就通过烧烟的方式,变化成他们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他们自己已经满足了,通过以上所述,完全可以安立,所以我们也不用太过于操心这个问题了。

并依靠(念诵仪轨等)的法施令它们相续获得解脱等,从而不再损害有情生命,由此解除许多众生死亡的怖畏,

一方面来讲,这些非人得到了满足,一方面我们在给他们念仪轨的时候,这是佛菩萨造的,在他们的悲心、智慧境界当中显现出来,对自他都有巨大利益的仪轨,他们的发心力,证悟的力量,还有法界缘起力等等,念仪轨的时候就能够在他们相续当中种下善根,而且后面还有念嗡啊吽、嗡嘛尼巴美吽等等咒语,加持力很大,然后回向。念诵仪轨属于法布施,让他们相续种下解脱的因,一部分有情可能以前修过善法,暂时堕了恶趣,也通过这样的仪轨让他们直接获得解脱。有些是从恶趣解脱,有些是从轮回解脱。

“从而不再损害有情生命”,他们相续调柔了,或者从暴恶的心态当中解脱了,就不会再伤害别的有情。“由此解除许多众生死亡的怖畏”,因为没有伤害其他有情的缘故,相当于我们也救了其他有情的生命,把其他有情从死亡的怖畏当中解脱出来。

因此也是一种无畏施。

这也是一种无畏施,因为施给众生,让他们无怖畏,所以叫无畏施。

(待续见下文)

堪布更多文章: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音频 1-11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全部收藏版)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智诚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四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