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若你能踏实去修,这就是你的未来! Back

若你能踏实去修,这就是你的未来!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1-09
【编者按】

LEADERETTE


亲爱的粉丝们:


正如上师曾在2018年1月4日的微博这样写道:自己所需诸论典,每日之中记一句,如同蜂蜜及蚁窝,不久即将成智者。——《萨迦格言》


我们特别推出新的专题栏目——“智慧相约”来共同学习上师的经典课程,每次音频十分钟左右,通过这样的学习,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让你将学习进行到底。


同时,还有配套的课堂笔录、相关拓展资料,让我们一次学习就深入到底!


只要你圆满学习一次课程,就可以在文章末点赞。让我们在虚拟的时空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日常禅修窍诀》讲记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


此亦可算正常现象,因每一众生都被此种散乱分别念所控制,哪里能有所谓自在。


心如此动摇也算是正常的现象,因为每一个众生都被这些散乱的分别念控制着,哪里有所谓的自在?


如果没有修行,凡夫众生肯定是没有自在的。我看很多人真的是很喜欢修行。闻思确实很重要,但也需要修行,如果光有闻思而没有修行的话,就很难对治自己的烦恼。


我应尽力不懈怠,努力精进修持。


懈怠是很麻烦的,如果懈怠就会一直拖延,非常重要的法都没法修持;不仅如此,自相续中还会经常产生各种邪见、邪分别念。


《大智度论》中说:“懈怠之心烧诸功德,譬如大火烧诸林野。”


懈怠的心会烧毁所有的功德,就像最近美国和加拿大发生的火灾,可以焚烧山野、森林。


懈怠是最大的敌人,懈怠之人很难修行。所以我们佛教徒要精进一点,不要每天吃吃喝喝、聊天、看电影、上网、玩手机,不然真的有点可惜。


现在散乱的因那么多,如果我们再这样懈怠下去的话,不要说即生成就,可能到了临死的时候,连获得解脱的安慰都没有。


NO.1
拓展内容


《正法念处经》:“若于夜于昼,常能离懈怠,勤行精进者,彼则生天上。”



我们生活在散乱的世界中,完全不懈怠确实有点困难,但是作为佛教徒,每天还是要有一些自我要求。


我为什么尽量上课呢?就是想对自己有一个控制。我出去的时候会强迫自己安排一堂课,到了那个时间就不得不讲;


回来以后也是一样,除了特殊情况外我都会安排讲课。如果没有这种强制性的控制,就会出现很多散乱之因。


现在山下的很多道友在不断学习,有了集体学习的压力,很多人就不会经常散乱。如果散乱了,别人就会问:“你这节课为什么没有来?你怎么了,最近家里出啥事了呀?”这样还是会感到一种压力。


我也是这样,如果要上课的话,我就有一种压力。这种压力还是很重要的,我们不要听分别念的话,因为它永远都不想修行——分别念很顽皮的,对吧?


若真能勤勉不舍,将来绝无不能成办之事!


如果真能这样勤勉不舍,将来绝无不能成办的事情。《入行论》中说:“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任何事情只要串习就能成就。


一边如理作意,一边暗自发愿,坚持不懈地长久将心尽量专注于佛像,日久功成,以前较粗大、猛厉、迅疾之分别念定会逐渐息灭。


以上讲了第一个阶段,对应九种住心中的前三种:安住、相续住和数数住。


不过此时又有一新阶段会出现,在此时期内,微细、众多之杂念纷纷显露,此即所谓第二阶段如山谷流水之获得觉受。


山谷水流声势浩大、湍急奔腾,但与峭壁落水相比,其流速已明显减缓,故选用此喻。


不过此时会有一个新的阶段出现,在这个时期内,细微、众多的分别念纷纷出现,这是所谓的第二个阶段——如山谷流水般的获得觉受。


山谷水虽然声势浩大、湍急奔腾,但是与峭壁落水相比,流速已经明显减缓了,所以用这个比喻来形容获得觉受。


此时应不断修持,将心继续安住下来,如此修行至一定阶段,心识所起之分别念出现频率会日渐放缓,心已能基本安住下来。


跟峭壁水般急躁的分别念相比,此时分别念的频率逐渐放缓,心也基本能安住下来。这是九种住心中的第四种近安住和第五种调伏住。


此时再详细观察,仍有细小之分别念不断闪出,此即所谓第三阶段如江河走水之修行觉受。江河缓慢流动,远望几无察觉,唯沿岸观之方见其不舍奔流。


这个时候再详细观察的话,会发现仍有细微的分别念不断闪出,这是第三个阶段——如江河走水之修行觉受。江河缓缓地流动着,若从很远的地方看,几乎察觉不出它在流动,但如果在岸边观看,就会看出它还是在一直奔流着。


修禅定的时候也是如此,大体看来好像没有分别念,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些细微的分别念在闪动。这是九种住心中的第六种寂静住和第七种最寂静住。


我记得在耶鲁大学演讲的时候,曾经把九种住心跟五种觉受结合起来进行宣讲。另外,《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和《入行论》第八品中也有这方面的阐释。


NO.2
拓展内容


摘自《现代社会的专注与禅修-演讲-美国耶鲁大学》

原文内容请手机识别二维码参阅:



六力及九住心


如何断除五种过失呢?必须依止八种对治行中的六力和九种住心。其中六力包括:听闻力(从上师那里听闻教言)、思维力(对所听闻的法再三思维)、正念力、正知力、精进力以及串习力(在修行中长期不断串习)。


九种住心包括:安住、相续住、数数住、近安住、调伏住、寂静住、最寂住、专注一趣住以及等持住,下面逐个解释。


安住:无始以来,我们的心一直向外散乱,一分钟也不能安住,所以,开始禅修时,我们需要依靠听闻力让心安住下来。


相续住:把安住的相续,由一分钟延长至五分钟、十分钟……最初是观察修,逐渐做到自然安住,这里主要依靠的是思维力。


数数住:在安住时,心常散于外境的色、声、香、味,这时,应该运用正念,让心重新回到之前安住的状态,如果心再散乱,就再把它收回来,如此反复,这里主要依靠正念力。


近安住:当心正在散乱、起伏不定时,我们可以通过思维把心收回来,增上正念,例如思维:“这么短的时间都不能专注,那以后怎么禅修呢?”这里依靠的也是正念力。


调伏住:不断思维心安住的功德,例如安住对身心的利益等,这里主要是依靠正知力。


寂静住:当心不能安住时,通过思维散乱的过失,例如分别妄念会令我们产生痛苦等,让心安住并精进修持,这里依靠的主要也是正知力。


最寂住:产生贪心时,修贪心的对治法,比如所贪身体的自性不成立;产生嗔心时,修嗔心的对治法,比如慈心和悲心;产生愚痴心时,思维世间知识和缘起的种种差别等。依靠这样的观修,可以压制烦恼,使心安住,这里依靠的是精进力。


专注一趣住:经过长时间的禅修以后,粗大的分别念已经灭尽,心无论安住于任何所缘,基本上都能一心专注,这里同样也依靠精进力。


等持住:当粗细的分别念慢慢灭尽,心可以长时间安住、不动摇,历史上就有人能在几个月,甚至几年中入于禅定而如如不动,这个时候,心会非常轻安。等持住依靠的主要是串习力,通过长时间修行,最后会在一切威仪当中,心长时间专注于所缘,不被分别念间断,也不会有任何痛苦。


以上是佛教中非常著名的九住心法,也称禅修的九种窍诀。


在禅修时,初学者最好跏趺坐。等串习久了,也可以坐在椅子上禅修,以心观心,让心安住。


《入菩萨行轮》:“心意涣散者,危陷惑牙间。身心若寂静,散乱即不生,故应舍世间,尽弃诸俗虑。”



再继续精进不辍,便不会再产生此前修行时所感诸苦,亦不必劳心劳神,此时之精进行持方可谓已入正轨。


如是修持后,细微之分别念亦日渐消失,自己将心专注于任一所缘境时皆能安住很长时间,纷扰外缘也难以撼动其安住之心,至此则进入第四阶段如大海离于波涛之稳固觉受。此时心已能完全安住下来,且非常稳固,故以此喻明之。


再继续精进不辍的话,便不会产生以前修行时的诸多痛苦。以前我们修行的时候很痛苦、很烦恼,也特别劳累。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就会很欢喜地修行了,精进行持也可以入于正轨。


如是修持以后,细微的分别念逐渐消失,将心专注于任何一个所缘境时都能安住很长时间,纷扰的外缘也难以动摇安住的心。这个时候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大海远离波涛的稳固觉受。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广讲,但是希望你们好好地看这些内容。如果你不修行、天天玩的话,这些觉受就跟你没有关系——它也不管你、你也不管它;但是对于修行人来讲,这些内容还是很重要的。


这个时候,心已经完全安住下来,非常稳固,所以用了大海远离波涛的比喻。这是九种住心当中的第八种专注一境。


从此之后,即无需过分勤作,再接再厉长期修持下去,即达于第五阶段如山王稳固般之究竟觉受。此时已至觉受极至,此觉受与无勤作行实乃一意贯通。


将心专注于任何一处,皆能自然融入此法,无需任何勤作,自然明然安住于此法中,任何分别念都无法动摇,至此则已修成所谓欲界一心。此时因心能安住,故而各种不同之觉受都可出现。


之后即不需要过分勤作,再接再厉长期修持下去的话,就会到达第五阶段——如山王一般的究竟觉受。这个时候,觉受已经到位了,可以与无勤的行为一意贯通。将自己的心专注于任何一处,都能自然而然融入这个法当中。


得到轻安的人,观修什么法都特别容易,心散射到外境也可以,安住也可以。但现在我们的心不是这样,而是让它安住,它就散射到外面去;让它散射出去,它又收回来了,一直疲倦、沉掉。就像一个三四岁的小孩,让他坐下,他就起来;让他起来,他就坐下。


在这个阶段,将心专注于任何一处,它都会自然明然地安住于此法,任何分别念都无法使之动摇,这个时候已经到了所谓的欲界一心。


此时因为心能安住,所以各种觉受都可以出现。学过《俱舍论》的人知道,在欲界一心的禅定境界当中会出现各种神通和功德。


NO.3
拓展内容


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中说:欲获得神通必须成就欲界一心,也即欲界的分别念刹那间也不生起,此时已经获得最究竟的寂止,但这一点,一般的凡夫人很难做到。


摘自《俱舍论》第七品



在此种境界中安住修持,即可获所谓身心轻安之境界。如能获取身心轻安,则将心专注一处之时,身心可在很多天当中无劳累之感,整个身躯如棉花一般调柔,且心内充满明晰、安乐之感觉。


在这种境界中安住修持,就能获得所谓的身心轻安之境界。如果能得到身心轻安,那么将心专注一处之时,身心在很多天当中都无有劳累感。如果得到了这种境界,做弘法利生等任何事情都不会劳累的。


整个身躯如棉花一般非常调柔,而且内心充满明晰、安乐的感觉,不会整天愁眉苦脸的,今天也不舒服,明天也伤心痛苦,经常无缘无故地生气、大发雷霆。如果得到轻安,每天都会笑嘻嘻的,像大肚弥勒佛一样。


NO.4
拓展内容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其实看一个人修行好不好,跟他接触一段时间就知道了,修行好的人会给别人带来快乐,让周围的氛围特别好;而修行不好的人,跟别人住一个晚上,或者接触一顿饭的时间,也会给周围带来不同的“传染病”。


所以,修行好不好还是看得出来的。有些修行人很了不起,大家都很喜欢他;但有些人,大家对他都不好,这还是跟自己的修行有关系。


若所获轻安最初尚有沉重、稳固之感,则应继续再修,直至灭尽此等作意。此时就如影子一般微薄、干净,行者会现前与正行禅定相同之境界——出现寂止。


一开始获得轻安的时候,如果身体尚有沉重、稳固、像尸体一样的感觉,则应该继续修持,直至灭尽这些作意。


这个时候,身体就像影子一般微薄、干净,整个身心都特别爽快、轻松、轻安,行者会出现与正行禅定相同的境界,这叫做出现寂止。有些人不懂什么叫做寂止,这里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此种修持才可称其为寂止,因其乃轻安之心。此种心属于初禅未至定心,凡得此寂止之心者,不管有相抑或无相空性法门,无不可修。


此种修持才可以称得上寂止,因为它是轻安的心。此种心属于初禅的未至定心,学过《俱舍论》人应该知道,在欲界当中,获得初禅根本定之前有这样的未至定心。凡是得到这种寂止之心的人,不管是有相禅定还是无相空性法门,没有不可修持的。


意思就是说,有了欲界一心,心真正能静下来的话,什么法都很容易修成——修寂止也可以,修胜观也可以,修空性也可以,观佛像也可以……其实,修行好的人什么都会修;而修行不好的人,做什么都会引发烦恼,甚至听一堂课也特别痛苦。


NO.5
拓展内容


摘自《俱舍论》第八品 分别定


乙二、未至定:

彼等八种未至定,体净非乐非苦受。

初未至定亦有圣,有者说为具三种。

彼等正行之未至定有八种,其本体为净定,与非苦非乐之舍受相应。一禅未至定也具有圣者无漏定,但有些论师说它应具有三种定。


未至定,唐玄奘翻译为“近分定”,其含义无有差别。那所谓的未至定共有几种呢?因为是入于八种正行之方便,故此未至定也有八种,其本体从断除烦恼以及为正行所摄的角度来讲,可以称其为净定。若是染定则无法断除烦恼,但以未至定可远离下地烦恼,故非染定。


未至定与非苦非乐之舍受相应,因为需要以精进功用,而且未远离下地烦恼,心中尚且具足恐怖之心,所以不与喜乐相应。


一禅未至定也具有圣者无漏定,也即它有断除上地烦恼的能力,与其他正行之未至定相比,一禅未至定更为殊胜。有些讲义中说:欲贤论师认为初禅未至定不但具足净定与无漏定,而且也应该具有染定,因其还未获得正行禅定,仍然会生起贪爱。



原本修寂止需有四种作意、六力等众多修法以为辅助;若能以正知正念摄心专注,如此修持即可以最自然之方式现出五种觉受,也即将上述众多要求所欲达成之目标全部涵盖。


原本修寂止需要以四种作意、六种力、八种对治等众多修法为辅助,但如果能以正知正念来摄心,按照前面观佛像的方法来修的话,就会以最自然的方式出现五种觉受,也可以涵盖上述所有要求所要达成的目标。


也就是说,如果以观佛像来修的话,其他所有修行都会自然成就,不用像《入行论》中讲的那样,按照四种作意、六种力、八种对治等方法一一修持。


修成此种寂止时,因心堪能之缘故,身躯亦具色泽光润、充满安乐、力量等特征,心也清净无染,任运行持众多事业,身心遍布无边喜乐。


尤其可贵者乃在于烦恼减少,能感觉与内在大乐相同之觉受。以能依此种寂止观想佛之福德力,再加佛之加持力,行者即可亲见,或于觉受状态下,或于梦中得见如来,并听闻法语,无量功德就能在自己相续中生起。


修成此种寂止的时候,因为心堪能的缘故,身体也会具备滋润、光滑、充满安乐和力量的特征,心清净无染,任运行持众多事业,身心遍布无边喜乐。


尤其可贵的是什么呢?就是减少烦恼。修行好不好,就看烦恼有没有减少;吃得好不好,就看脸颊有没有红光——但现在看不出来,因为人们的脸上经常涂各种各样的化妆品。


我们藏地经常说:多闻的相是身心调柔——如果一个人听闻过很多法,他的身心就比较调柔;修行好的相是烦恼减少。

《月灯三昧经》中也讲:“心不生热恼,证无食圣乐,身心恒清凉,是禅相应利。”


心没有烦恼,获得圣者的安乐,身心恒常清凉,这就是禅定的利益。确实,禅定对身心非常有利,大家也要经常禅修。我希望佛教徒还是要用佛像来禅修,有些佛教徒禅修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就一直坐着,这样也许有利益,也许没有利益。



NO.6
拓展内容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第四》:“云何是善了止观。谓若菩萨由具如是纯善心故能观诸法。此法如幻此法如梦。此法不善此法是善。此法出离此法非出离。


菩萨作是思惟。彼一切法。心为依止心为先导。应当善摄其心。善调伏心。善觉了心。由此即能善摄诸法。亦善调伏及善觉了。如是即能正观诸法。此因缘故得心寂止。以心系心。以心止心。以心住心。如是策勤心寂止故。即得心一境性。


心一境故。即成三摩地。三摩呬多。由是现前得离生喜乐。由喜乐心故即能远离罪不善法。乃能成就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禅定法。次复于诸寻伺悉无对碍。于其喜乐不生味着。作无常观已。还从初禅定心渐次而起。


远离寻伺有所著心。即能成就无寻无伺定生喜乐二禅定法。次复于乐观苦作苦观已。即得舍行舍念行成。如圣所观。能正觉了妙乐现前。即能成就离喜妙乐三禅定法。次复于三禅定中。”




这里说,修成这样的寂止尤其能减少烦恼,获得与内在大乐相同的觉受。以此种寂止观想佛的福德力,再加上佛的加持力,行者可以亲见如来,或者在觉受中、梦中得见如来,并且听闻法语,无量功德会在自己的相续中生起。通过观修,每个人确实会得到不同的功德,这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供一佛等于供一切佛,您可知道为什么?| 《日常禅修窍诀》(1)

匆匆一生,总该有个不一样的七天| 《日常禅修窍诀》(2)

今天的窍诀,能让您亲见佛面|《日常禅修窍诀》(3)

对!这就是所有禅修中,最好的禅修 | 《日常禅修窍诀》(4)

“大家一定要记住今天讲的这个窍诀!”|《日常禅修窍诀》(5)

如果不会修大圆满,就修这个公开的密法吧 |《日常禅修窍诀》(6)

这与大圆满、大手印的修法是完全一致的禅修窍诀《日常》(7)

这两个重点,大家要永远记住!《日常禅修窍诀》日常(8)

实修者啊!你应该这样打开佛陀的传记| 《日常禅修窍诀》(9)

掰开了、揉碎了,纯金般的细节与窍诀!| 《日常禅修窍诀》(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