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30课-窍诀&名词&教证 Back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30课-窍诀&名词&教证

本课窍诀


没有无常观,修法不一定成就


《阿含经》中也记载,佛陀要接近涅槃时,跟弟子们说:“诸比丘,世间无一法可依靠,应当舍弃世间,寻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无有恩爱别离的寂灭涅槃,汝等应常念无常迁变之理。”因此,佛陀的最后遗嘱,就是让我们长期忆念无常迁变之理,这也是佛法的最深教义。

自古以来,许多大德为什么强调无常法很重要,原因就在于此。所以你们不管是在家人、出家人,相续中一定要生起无常的观念,当然光是生起还不够,还要为了后世有所准备,精进行持善法,只有这样,修行才会成功。如果没有这种观念,虽然表面上希求大法,但实际上佛法不一定成就。


佛陀的涅槃只是一种示现


我以前之所以翻译《释尊广传》,就是想让大家对佛陀有全面认识,明白佛多生累劫的发心,否则,很多人只是把佛当成普通人来对待,示现涅槃就好像一个老年人去世了一样,这肯定是不合理的。佛陀在《大般若涅槃经·金刚身品》中,曾很明确的说过:“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因此,对佛陀的本来面目,大家应从各方面来了解。


了解历史,不容易产生怀疑和邪见


通过阅读传记,可以对历史上的高僧大德生起信心。

宁玛巴索宿努三师的历史,在《敦珠佛教史》中有,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今年我也许能把《敦珠佛教史》翻译完,希望你们每个人到时看一遍,看了以后,你会对藏传佛教历史有新的认识。为什么很多人对米拉日巴的传记比较熟悉?就是因为大概在60年代,张澄基把它译成了汉文,所以一提到米拉日巴,大家都耳熟能详,而一说努钦·桑杰巴协,谁都不认识。所以我觉得了解历史非常重要,假如你知道一些大德的成就相,就不容易对他产生怀疑和邪见。


修行人应长期坚持一种行为

杜顺和尚在世时,道德高尚,不攀外缘,每天白天上山耕地,晚间回寺诵《华严经》,天天都是如此。(我非常羡慕这种行为,表面上看平平淡淡,实际上对修行极有帮助。修行人就应长期坚持一种行为,不然,今天看见一个上师——“上师您真是如意宝,您有没有教言赐给我?我要开始学!”上师给你讲了以后,过段时间热情就消失了,又要去找另一个上师。在你的一生中,一会儿找文殊菩萨化现的上师,一会儿找观音菩萨化现的上师,一会儿找大势至菩萨化现的上师……每天这样找来找去,最后自己也不知方向,不知到底学了什么、忘了多少。这种习惯不是很好,你对有缘上师和有缘教法生信的那一天起,直到最后离开世间,应该一直保持不变,使其成为一生的依托,这很重要!)


真正有信心的弟子,通过简单的教言即可成就

如果是现在有些人,上师告诉他:“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他不一定满意,可能想:“这一点我也懂,不用你给我传。”但真正有信心的弟子,通过这种教言就能获得成就。


编写师兄:定解B2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5030-定解B06-004


名词解释


贤劫


梵语bhadrakalpa。指三劫之现在住劫。贤,梵语bhadra(跋陀),又译作善;劫,梵语kalpa(劫波)之略称,又译作时分。即千佛贤圣出世之时分。全称现在贤劫。谓现在之二十增减住劫中,有千佛贤圣出世化导,故称为贤劫,又称善劫、现劫。与‘过去庄严劫’、‘未来星宿劫’合称三劫。

——出处:《佛学大词典》


声闻


音译舍罗婆迦。又意译作弟子。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声闻原指佛陀在世时之诸弟子,后与缘觉、菩萨相对,而为二乘、三乘之一。即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修二惑而次第证得四沙门果,期入于‘灰身灭智’之无余涅槃者。声闻乘,乃专为声闻所说之教法。声闻藏,则为阐述其教说之经典。

——出处:《佛学大词典》


缘觉


音译钵剌医迦佛陀、毕勒支底迦佛、辟支迦佛、贝支迦佛、辟支佛。又作独觉、缘一觉、因缘觉。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声闻与缘觉,称为二乘;若共菩萨,则为三乘。《佛学大词典》

——出处:《佛学大词典》


涅槃


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隶槃那、抳缚南、匿缚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或作般涅槃(般,为梵语pari 之音译,完全之义,意译作圆寂)、大般涅槃(大,即殊胜之意。又作大圆寂)。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槃寂静’。佛教以外之教派虽亦有涅槃之说,然与佛教者迥异。佛教大乘、小乘对涅槃之解释,异说纷纭。

——出处:《佛学大词典》


阿罗汉


梵语arhat,巴利语arahant。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狭义之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广义言之,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

——出处:《佛学大词典》


无余涅槃


为‘有余涅槃’之对称。四种涅槃之一,九谛之一。新译为‘无余依涅槃’。依,指依身,即人之身体。无余依涅槃系指断烦恼障,灭异熟苦果五蕴所成之身,而完全无所依处之涅槃。

——出处:《佛学大词典》


三藏


又作三法藏。藏,意谓容器、谷仓、笼等。(一)指经藏、律藏、论藏。系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载,藏,‘摄’之义,即总摄一切所应知之意。若依觉音之说,则藏为‘谙记’之义,即以谙诵之法而师徒口传。另据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中载,藏为‘器’之义,即容受所应知之一切教法之意。大众部与其他部派在三藏之外另加杂藏(本生因缘等),犊子部另加咒藏(真言、陀罗尼)而成立四藏。法藏部另加咒藏与菩萨藏,大众部之一说部另加杂集藏与禁咒藏,成实论加上杂藏与菩萨藏,六波罗蜜经加上般若波罗蜜多藏与陀罗尼藏,五者合称五藏。此外,经藏与律藏二者,或声闻藏与菩萨藏两者,并称为二藏。

——出处:《佛学大词典》


断证


(术语)断妄惑,证得胜果也。唯识论一曰:‘断障为得二胜果故,由断读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

——出处:《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色身

(术语)三种身之一,自四大五尘等色法而成之身,谓之色身。楞严经十曰:‘由汝念虑,使汝色身。

——出处:《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法身


梵语dharma-ka^ya,巴利语 dhamma-ka^ya。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二身之一,三身之一。又作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据大乘大义章卷上、佛地经论卷七等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之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

——出处:《佛学大词典》


中观


梵名Ma^dhyamaka,Ma^dhyamika 。系以龙树(梵Na^ga^rjuna )之中论为基础,宣扬空观之学派。认为由世俗之名言概念所获得之认识,皆属於戏论范围,称为俗谛;唯有依照佛理而直觉现观,方能证得之诸法实相,则称为真谛。从俗谛而言,因缘所生法,一切皆有;由真谛而言,一切皆无自性,皆毕竟空。然世俗有即是毕竟空,毕竟空即存在于世俗有中,若不依俗谛,则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即在理论上,统一性空与方便;在认识上和方法上,统一名言与实相、俗谛与真谛;在宗教实践上,统一世间与出世间、烦恼与涅槃,即所谓假有性空,不著有、无二边之观点,即称中观。与瑜伽派对立。迄印度大乘教末期,此派一直为二大潮流之一。

——出处:《佛学大词典》


唯识


音译毗若底摩呾喇多。识,即心之本体,离识变现之外无任何实在,称为唯识。即认为吾人自己心外之物心诸现象皆由八识自体所变现之主观(见分)与客观(相分),又将所认识对象之相似形状视为心内之影像所映现而认为实在实有,且作为认识对象之物境自体(本质)亦从阿赖耶识中之种子变生,故唯识以外无其他实在,称为唯识无境,或据万有从识所变之意义,而称为唯识所变。

——出处:《佛学大词典》



因明


梵语hetu-vidya^。音译作醯都费陀。为五明之一,乃印度之论理学(逻辑学)。因(梵 hetu ),指推理的根据、理由、原因;明(梵vidya^ ),即显明、知识、学问。因明,意指举出理由而行论证之论理学。吾人思索事物时,天生具有一种推演能力,即根据已知事件以比较推演出未知事件。然此种比较推演之过程,若因思路混乱,界说不清,每易导致结论之偏差、颠倒,故须将此类比较推演方法,加以整理归纳,方可论究语言之过失、思索之正偏,从而导入正确之推论,此即为因明之根本要义。

——出处:《佛学大词典》


生起次第


为求净治四种习气,解脱凡庸的见、闻、觉、知束缚,现见本尊、真言、智慧本性而修习的瑜伽。

《白玛邓登尊者传》

依凭修习时之生、死、中有三身的修定法,从三力门庸俗贪嗔痴中皈依到密宗之路上来。详见无上密宗典籍。

《红史》

由观想外境成诸本尊之皈依境,行者遂能清净执土石为自性实有而显现之遍计执性。由观想诸有情成男女本尊,行者乃能清净我执而离爱憎。由观想己身之蕴、界、处成本尊蕴、界、处。自无始以来即已如是,行者遂有无数利益,此中包括将罪障清净为色身、圆满积集福德资粮,及得三摩地(定)。

——出处:《九乘次第论集》


圆满次第


能对生起次第观修之少许执着,及观修时对“观诸法如幻”之少许执着,悉皆清净无余。由能离一切戏论,甚至连“如是” 之概念亦离,遂能清净法身(Dharmakaya)之障蔽、圆满不可思议之止观,及智慧(资粮)之积集。由于将心专一观于任何所缘,行者乃住于乐、明、无念之境界,以此而证悟内智实相,即大手印,即圆满次第之体性。为见如是之真实自性,于体证本始根基之自性、金刚身之自性及心性之胜义自性后,行者复观修此真实之性。

圆满次第修习分依自身及依他身等二种。依于自身之修习为有作意之六种瑜伽:拙火、幻身、睡梦、光明、中有及迁识。此乃不依他力而成正等觉之圆满次第修习。依他身之修习即精通脉、气、明点瑜伽之行者,以修“乐”为道。

——出处:《九乘次第论集》


灌顶


灌者大悲护念义,顶者佛果最上义,谓诸佛以大悲水灌顶,能使功德圆满之意。佛教诸宗中,以密教特重灌顶,其作法系由上师以五瓶水(象征如来五智)灌弟子顶,显示继承佛位之意义。灌顶法有多种,主要为结缘灌顶、学法灌顶、传法灌顶三种。

——出处:《佛教常见辞汇》 陈义孝编


四大


为四大种之略称。又称四界;界,即梵语dha^tu之意译。佛教之元素说,谓物质(色法)系由地、水、火、风等四大要素所构成。即:(一)本质为坚性,而有保持作用者,称为地大。(二)本质为湿性,而有摄集作用者,称为水大。(三)本质为暖性,而有成熟作用者,称为火大。(四)本质为动性,而有生长作用者,称为风大。积聚四大即可生成物质,故四大又称能造之色、能造之大种;被造作之诸色法,则称四大所造。

——出处:《佛学大词典》


圆寂


梵语Parinirva^n!a 之意译。旧译灭度、入灭。音译般涅槃。谓圆满诸德,寂灭诸恶。佛陀之死为收迷界之化用而入悟界,既已圆满诸德,寂灭诸恶,故称圆寂,后世转而称僧徒之死。又作归寂、示寂、入寂。与涅槃、迁化、顺世、归真同义。即舍去有漏杂染之境,归入无漏寂静涅槃界之谓。亦指离生死之苦,全静妙之乐,穷至极之果德。其中,就离生死之苦而言,贤圣命终即入于涅槃,为圆寂。

——出处:《佛学大词典》


伏藏


“伏藏”,藏文是“爹玛”。“爹”,有“宝贵”和“值得保全”之意,是指一件很珍贵的东西被埋藏,最终再被发掘出来。莲花生大士自从到西藏传扬佛法后,发觉当时藏人的质素未足以接受密法,以及当时有些法的因缘尚未成熟,故离开西藏前,将很多教法、佛像、法药埋在不同的领域里——有的在瀑流,有的在山岩,有的在虚空,甚至有的在圣者的甚深禅定之中。

伏藏是宁玛派所独有,包括取藏特有的方法和原则。取藏者被称为“得登巴”,相传都是莲师和他的弟子的化身,能圆满地重整伏藏经文,并准确地解读伏藏经文的理论和方法,最著名的如《西藏度亡经》等等。

——出处:《雪域虹光 光明金刚密库》

金刚上师卓格多杰 著


本课教证


1、《无常道歌 瀑布妙音》:“断证圆满能仁与佛子,虽曾示现如空群星般,正因揭示无常而涅槃,回想此意深知皆无常。”(2册p121)

在此娑婆世界,曾出现过大量断证圆满的佛与佛子,其数多如夜空繁星,然而为了向有常执的众生显示无常,他们皆一一示现涅槃。细思此义便会深深了知:一切万法皆是无常的本性,任谁也无法改变。


2、《大智度论》:“十力世尊身光具,智慧明照亦无量,度脱一切诸众生,今日廓然悉安在?何有智者不感伤?”(2册p121)

具足十力的佛陀身光赫奕,智慧通达一切,度生事业也无有边际,可如今佛陀又在哪里呢?除了留下一些残存的遗迹,此外什么都没有。一想到这些,智者岂会不感到悲伤?


3、佛陀:“诸比丘,一切皆由因缘而生。”(2册p122)

比丘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4、佛陀:“如来出世犹如昙花现世,你们以后要常观一切万法皆为无常。”(2册p122)


5、《阿含经》:“诸比丘,世间无一法可依靠,应当舍弃世间,寻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无有恩爱别离的寂灭涅槃,汝等应常念无常迁变之理。”(2册p122)


6、阿那律古佛:“有为法如云,智者不应信,无常金刚来,摧圣主山王。”(2册p122)

一切有为法就像浮云般无有坚实,智者不应对其产生信赖,一旦无常金刚到来,即使是圣者佛陀的色身、坚固的须弥山王,也会被摧毁无余。


7、《大般涅槃经 金刚身品》:“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2册p123)

佛陀在众生面前显现涅槃,只是一种示现,实际上真正的佛陀就是法身。


   编写师兄:定解B2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5030-定解B06-003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