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证解释|《佛子行》第1课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教 证 和 教 言
教证1
《入行论》云:“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意思是:轮回中任何一个苦恼众生,在生起菩提心的刹那,就变成了佛子,值得一切人天众生礼敬。(出自《佛子行》讲记)
教言2
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多听多读《佛子行》,菩提心会自然而然增长,究其原因,来源于无著菩萨的殊胜加持和殊胜发心。”
法王如意宝以前也提到过,如果能够学习无著菩萨造的《入菩萨行论善说海》《佛子行》,会无勤的增长善心、菩提心,有这种加持和缘起。我们学习这部论典,也是得到了这种缘起,种下了种子。当然,我们也要发愿祈祷,愿以学习《佛子行三十七颂》的缘起,无著菩萨加持我们在很快的时间中,内心自然而然地生起、增长、稳固清净的菩提心。(出自生西法师辅导)
教证3
龙猛菩萨在《中论》的开头偈中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意思是:一切诸法的本体,远离了八边戏论-生灭、常断、一异、来去,本性寂然不动,安住在自性空当中。(摘自上师讲记及法师辅导)
教证4
《现观庄严论》云“智不住三有,悲不滞涅槃”;《涅槃经》云:“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
意思是:因为智慧非常殊胜,故不会沉溺于三界轮回;因为悲心极为强烈,故不像小乘阿罗汉一样住于寂灭。(出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5
如云:“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
意思是:正法明如来是观世音菩萨过去已成佛时之名号。观世音菩萨于过去无量劫中已然成佛,名为正法明如来。然以大悲愿力,欲发起一切菩萨广度众生,而示现菩萨形。(摘自【佛光大辞典】)
教证6
《普门品》云:“三十二应周尘刹,随类化现救诸难。”
意思是:在汉传佛教中,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化身,而在我们藏传佛教,只有二臂观音、四臂观音、千手千眼观音这几类。(摘自《佛子行》讲记)
观音菩萨随类化现,从佛、菩萨乃至非人之身,各各不同,救三灾八难(三灾:水灾、火灾、风灾。八难:王难、贼难、火难、水难、病难、人难、非人难、毒虫难。)拔除诸苦。所以,不但是内道的弟子,甚至外道们也经常祈祷「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出自益西彭措堪布《观音六字真言简略念修及赞颂仪轨—甘露释》)
教言7
龙猛菩萨云:“增上生许乐,定胜许解脱,彼因若略摄,信心与智慧。”
意思是:人天福报的增上生,叫做乐;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的决定胜,称为解脱,这两者的来源非常多,但龙猛菩萨归纳起来就是信心和智慧。(出自《佛子行》讲记)
教言8
仲敦巴尊者言:“修法需要闻、思、修结合起来,这是修持佛法的窍诀。”
教证9
《扎嘎山法》所说:“闻思修行三者必须结合起来而身体力行,就像骏马吃草、嚼草、咽草同时进行一样。”
意思是:一边听佛法,一边思维它,思维的同时尽力去行持,这就是闻思修行不脱离。(出自《佛子行》讲记)
教言10
寂天菩萨云:“是故世尊说,人身极难得,既得此闲暇,若未行此善,自欺莫胜此,亦无过此愚。”
意思是:佛陀三番五次地告诫我们,人身难得易失,一旦幸运获得了,却没有好好行持善法,充分利用起来,再没有比这更愚痴的事情了。(出自《佛子行》讲记)
教言11
仲敦巴尊者说:“人身非常难得,遇到佛法更为难得,因此千万不要空耗。”
名词解释
法义
法者教法,能诠之教文也,义者所诠之义理也。【《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八边戏论
八边戏论,戏论八边:生、灭、常、断、去、来、一、异,八种偏见。【《藏传佛教辞典》V1.1 】
法界
就事相来说,法者诸法,界者分界,现象界的一切事物,各有其差别不同的相,而且不能混淆,名“事法界”;就理体来说,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名“理法界”。【《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尘刹
是说如微尘数的世界。刹华译即国土或世界。【《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因明
因,即万法生起之因。谓世间种种言论,及图书印玺,地水火风万法之因,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因明。【《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有漏
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漏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烦恼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也叫做漏,所以有烦恼之法都叫做有漏法,而世间之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烦恼的有漏法。【《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八无暇
地狱有情、旁生、饿鬼、长寿天、边土生人、诸根不全、执邪见和如来不出世。生为地狱众生,或旁生、饿鬼、长寿天、边地人士,诸根不全,执邪见和佛不出世,以上随一受生,或者受苦无暇,或者享乐无暇,或者虽欲修学佛法,但佛不出世,或无佛之边地,或诸根不全,或固执邪见,皆是没有空闲来修学佛法,故名八无暇。【《藏传佛教辞典》V1.1 】
八闲暇
总的来说,没有生于八无暇处而有空闲修持正法,就叫做闲暇。【《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华智仁波切 著 KB.SDJ 译】
五种自圆满
龙树菩萨说:“为人根足生中土,业际无倒信佛法。”
1、若未获得人身,则不能值遇佛法,而如今已得暇满人身,故所依圆满。
2、如果生于无有正法的边鄙地,则不能值遇正法,而如今生于佛教兴盛的中土,故环境圆满。
3、不具足诸根,则将成为修法的障碍,而如今无有这类过患,故根德圆满。
4、如果业际颠倒,则经常行不善业,违背正法,而如今对善法生起信解,所以意乐圆满。
5、如果对信心的对境——佛法不起信心,则意识不能趋入正法,而如今自心已趋入正法,所以信心圆满。
这五种圆满是观待自己方面应该具足的,因此称为五种自圆满。【《普贤上师言教》】
五种他圆满
修学佛法的五种有利外缘:值佛出世,佛说法,教法住世,善知识摄受,愿入佛道。 《大圆满深慧心髓前行念诵仪轨.显示遍智妙道阿宗珠巴上师传授释迦比丘念慈译注》
如云:“如来出世与说法,佛法住世入圣教,为利他故心悲愍。”
1、若未生于佛出世的光明劫,那么将无有正法的名称。而今值遇佛陀出世的贤劫,所以为导师殊胜圆满。
2、虽然佛出世,但如果没有宣讲正法,也无有利益,而今佛已三转法轮,所以为佛教正法圆满。
3、虽然佛已宣讲正法,但若佛教隐没,也无有利益,而今佛法住世尚未满期,所以为时间圆满。
4、虽然佛法住世,但自己若未入佛门将无有利益,而今已入佛门,所以为自之缘分圆满。
5、虽然已入佛门,顺缘善知识若未摄受,也不能了知法性,而今善知识已摄受,所以为殊胜悲心圆满。
这五种圆满需要观待他缘才能具足,因此称为五种他圆满。【《普贤上师言教》】
本尊
密乘的不共依怙主尊佛及菩萨。即为自己信奉之神、应皈依之神(不包括六趣之神),此为佛陀幻化的各种和平、忿怒之本尊。在西藏有各教派一致承认的本尊,也有各教派自己的本尊。【《藏传佛教辞典》V1.1 【中华佛典宝库 编】】
五明
佛教将古印度学术分为五类: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通称大五明。【《佛学词典》】
经过学习可以获得的知识科目。旧译明处,略作明。五明有大五明和小五明两种。大五明:工艺学、医学、声律学、正理学和佛学。小五明: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和星象学。【《萨迦世系史续编》】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THE END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