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入行论广解》103课 * CC+笔记 Back

《入行论广解》103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目前我们所学是精进品,在认识了精进的本体以及了知其违品后,进入“增上对治”子科判,其下的广说部分由“具备助缘”、“依助缘精进修持”以及“主宰自己”三部分组成,本课依然在“具备助缘”的科判下。精进所应具备的助缘有信解、自信、欢喜、放舍四个方面,本课第1颂讲述“信解”科判下的“信解之功德”,第2颂为“信解”之“以宣说因之方式生起信解”的略说,3、4、5颂讲述的是“以宣说因之方式生起信解”之“广说”——“总说黑白因果”。

🔹本总体而言,本课围绕信解力的功德和信解力的产生(因)来教诫人们生起信解。现世的种种痛苦、快乐都是往昔所造的黑白业的果报,如果深深思维业因果,必定会产生对善法和菩提道的坚定信解。

🔹具体而言,本课讲述:

1. 一切善法的根本就是信解。也就是说,修学任何一个佛法,信解,也就是意乐最关键。而精进跟我们的意乐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详见颂词1)

2. 信解力不可能平白无故产生,它需要依靠因缘,而最根本的主因则是恒常思维业因果的道理。(详见颂词2)

3. 开始讲述黑白业果。黑业:指一切的痛苦、恐怖及不顺利,都是由往昔所造的罪业而产生(详见颂词3);白业:即行持善法的果报,也就是说,以欲乐心引发而奉行善法的人,无论转生于何处,善业的福德果报都会现前。(详见颂词4)

4. 因果不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本课讲述的是造恶业的结果:虽然希求安乐,但不管到哪里,罪业的果报都会现前,使之感受严重的痛苦。(详见颂词5)

🔹下一课(104课)则讲述善恶业(即白业和黑业)的特殊之果报。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解。




颂词1-1

消文释义

所有善法的根本就是信解,《慧海请问经》中云:“诸善之本即信解。”《文殊刹土庄严经》中也说:“诸法由缘生,住于意乐上。”(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1-2

本颂重点

1. 此处所说的信解,就是指意乐。意乐在解脱中起关键作用。没有意乐,何来精进?

2. “信解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此言是佛的金刚语。佛陀净除了一切业障,获得了最为殊胜的遍智,且佛之智慧现量照见,所以我们理当信受。

3. 此处所说的“一切善”,包括了世俗的善根,也就是遇到违品可能退失,遇到顺缘就会增长的善根;“一切善”还包括究竟的胜义善,胜义善就是佛陀所获得的相应于究竟实相法界的善根。

4. 无论我们想要获得菩提心的善法,还是想要进入资粮道、加行道,这一切的善法都需要信解、希求。有了希求,一切善法逐渐可以获得;没有希求,善法只会停留在法本上,和我们的相续没有任何关系。

5. 我们在修持佛法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常勉励自己:所有的高僧大德都是靠佛法成就的,我为什么不能?别的道友依靠精进而清净了相续,我为什么不可以?同为欲界众生,身体都由骨肉组成,别人能做到,我也一定可以。


颂词1-3

相关教证

1. 《慧海请问经》云:“诸善之本即信解。”

2. 《文殊刹土庄严经》亦云:“诸法由缘生,住于意乐上。”

3. 堪布根霍在注疏中说:“一个人的修法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他的信解。上等信解者,会变成上等修行人;中等信解者,则成为中等修行人;下等信解者,必然是下等修行人。”

4. 上师用藏族一句俗话“雄鹰纵处地,昂首眺蓝天;老狗在屋顶,始终往下看”来描述具善根的精进者和被烦恼垢染所障蔽的人的区别。


颂词1-4

思维讨论

对于“信解是所有善法的根本”还有疑问吗?试着讲述一下原因,为什么不说一切善法的根本是精进,是持戒等等,而一定是信解?



(颂词2)




信解本则为,恒思业因果。




颂词2-1

消文释义

若问:那么如何生起信解呢?信解的根本就是要恒常思维、观修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2-2

本颂重点

本颂着重讲业因果,并教诫我们要“恒思”,其原因为:

1.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是丝毫也不虚耗的,这一点并不是佛陀所说的教条,而是在轮回中真实存在的事实。种下如是的因,必定会显现如是的果,这当中丝毫不爽,毫不错乱。只有把因果思维清楚了,我们才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方向和目标。

2. 佛陀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不管是在小乘经典、大乘显宗经典,还是大乘密宗续部,都是围绕业缘(因缘)和果之间的关系来讲的。所谓的业,是通过相续中的“思心所”引发,然后付诸于身语意行为的自性,也就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最初时叫业因,成熟后叫业果。任何一个法都有因和果之间迁变的必然联系。

3. 我们想要获得成就和佛果,就一定要造佛果之因。心如果一直没有在思维获得解脱、菩提心、出离心的状态,佛果是绝对不会现前的。所以我们想要迅速获得出世间的果位,在因上一定要高度重视,所以要“恒思”业因果。


颂词2-3

相关公案

1. 龙猛菩萨在遭乐行王子杀害时,对方的所有兵器都无法加害于他,只有用吉祥草才能断其头,原因是尊者往昔在刈割茅草时,曾割断过一只小虫的头,因为这个罪过,只有用吉祥草才可断其头颅。

2. 佛陀的祖国迦吡罗卫城在遭到琉璃王侵略时,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为营救城中人民,以神通飞入城中,将释迦族的五百人装入钵中带到安全地带,但钵中五百人全部化为血水。此公案说明业力之强大,即便有神通也无法撼动。

3. 以前在舍卫城,一婆罗门家庭生下一个既瘦小又丑陋的驼背男婴,因前世业力感召,母亲的奶水没几天就枯竭了;用牛奶喂养,也因业力显现而得不到;出外乞讨也一无所获;甚至后来出家去城里化缘也同样得不到食物。但最终,他勇猛精进修行而获证阿罗汉果位。这则公案告诉我们:小驼背即便是最后有者,都无法抵抗业力的牵引。

4. 在《大圆满前行》中,米拉日巴尊者和他的弟子间有一段著名的对话:弟子问:“尊者您的行为已经完全超出了凡夫众生的意境,上师仁波切您最初是金刚持还是一位佛菩萨的化身呢?”尊者回答:“你们认为我是金刚持或者某位佛菩萨的化身,这说明你们对我的一片虔诚信心,但对于正法来说,恐怕再没有比这更严重的邪见了。”弟子认为尊者原本就是圣者,所以苦行后方可成就。而事实上,尊者因往昔造了弥天大罪,深知只有堕地狱而无别的出路,于是集中精力专心致志的修持正法,最终得以成就。这则公案告诉我们,我们认为凡夫人即便苦行也无济于事,这说明我们对业因果没有产生定解,该怖畏的地方没有怖畏。该希求的地方没有希求。而米拉日巴尊者对业因果完全产生了定解,他怖畏恶业,希求善法,并精进修持,最终成就了最殊胜的果位。


颂词2-4

思维讨论

既然因果不虚,一切都已注定,那我们往昔所造之罪一定会在今世或来生成熟果报,那么我们现在精进修行有什么用呢?


(颂词3)



痛苦不悦意,种种诸畏惧,

所求不顺遂,皆从昔罪生。




颂词3-1

消文释义

五根门的从属痛苦以及意识的从属意苦受,还有种种恐怖、所有不幸,这一切果报均是由昔日造罪之因中产生。(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3-2

本颂重点、难点

颂词中宣说了黑业的果报:

1. 痛苦不悦意。《俱舍论》中提到,痛苦分为心的痛苦和身体的痛苦。五根群体所产生的痛苦,叫身苦;意识不悦意、不舒畅,叫心苦。或者说,身体的痛苦叫“苦”,心的痛苦叫“忧”,即不悦意。正如精进品前几课所学:“身心受苦害,邪见罪为因”,以往所造的罪业引生身体的苦受,而邪分别念则引发心的苦受。

2. 种种诸畏惧。例如不活畏:担心在世间无法生存;恶趣畏:害怕堕恶趣;大众威德畏:在大庭广众当中十分畏惧,不敢发言。还有对地水火风的灾害、怨敌的恐怖、非人的威胁等等畏惧,实际上也都是前世的果报。《大圆满前行》中提到,以往对众生经常生害心,果报成熟后会经常感受到畏惧。

3. 所求不顺遂。世间中所有的不顺利,比如想获得地位、财产、饮食,始终无法如愿以偿,经常出现种种违缘障碍,这是以往造作的罪业太重,以及相续中缺少福报造成的。

总之,以上所有的这些痛苦,都可以包括在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等八苦中。这些痛苦的来源,无一不是前世的恶业所感。


颂词3-3

相教证公案

1. 《中观宝鬘论》中说:“今生的短命、恐惧,来世难忍的地狱痛苦,全是前世杀野兽等果报而现前的。”

2. 法王如意宝接近圆寂时的教言:“今生和来世当中,我最重视来世;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当中,我最重视出世间法。”

3. 为了在众生面前示现因果不虚的必要,佛菩萨也会显现身体生病。比如佛陀因往昔杀死短矛黑人的果报,会示现檀香刺刺入脚中。


颂词3-4

思维讨论

1. 上师老人家在讲记中让我们反观自己:“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现在希求的是什么?对来世解脱有什么打算?”学习了关于业因果的道理后,试着回答以上问题。

2. 法师辅导中提到《正法念处经》中有描述六道中的种种痛苦的因,师兄们可以参阅一下。


(颂词3)


由行所思善,无论至何处,

福报皆现前,供以善果德。




颂词4-1

消文释义

以欲乐心引发而奉行善法的人,不管转生于何处,福报都会现前献上善妙的供品。(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4-2

本颂重点

1. 我们的阿赖耶识,是存储着善因和恶因的基地和仓库。如果我们行使善法,这些善根就储存于阿赖耶识相续中,这些善根如果次第成熟,那么无论到哪里,都会福报现前,心想事成。

2. 上师仁波切在讲记中,以及法师在辅导中讲述了很多造善因获善果的公案,目的就是让我们对业因果深信不疑。从中我们学到,只要以意乐心和希求心去做一些小小的善法,都可以成就非常广大的福报。

3. 不管是行持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离不开福报的支撑。我们希求菩提道和解脱之果,就需要种下善法和解脱之因。


颂词4-3

相关公案

1. 佛教历史上有一位福力王,不管前往哪个穷人家,他刚跨入家门,家里就会涌出众多金银珠宝。

2. 往昔有一个人叫果帕拉,出生时一头金色大象出现在家中。以后不论他走到哪里,金象都跟随着他,而且金象排出的粪便全是黄金。他出家并证悟阿罗汉果,金象也始终跟随他。之所以有如此果报,是因为他前世供养过一座白象雕塑,那是迦叶佛入母胎时所骑之象。

3.佛经里有一个白衣比丘尼的公案,她也是由于前世福报,生下来即身着白衣。

4. 佛经里还记载一位比丘,双手各握一枚金币,被拿走后,手内又会重新出现金币。

5.《贤愚经》中的公案:有位穷人前世以善良的发心供养僧众几块白石头,他在后世几十劫中都非常富贵,根本不需要为了饮食钱财操心。

6.《大圆满前行》所讲公案:

①我乳轮王的福报,是因为曾经供养佛陀七颗豌豆;

②波斯匿王,因曾经供养过独觉一个饭团,而成就了国王的果位;

③有一个小乞丐,发愿以后如果当上国王,有了财产受用,就以最好的饮食供养佛陀和其眷属。由此殊胜的善心而福报现前:他在树下睡觉,当太阳偏西,树影居然未随太阳而移动。当时正值国王去世无有太子继位,大臣正在寻找一位有福报的人接替,看到了如此稀奇的事情,认定小乞丐有大福报,于是拥立他为国王。当然,他登上王位后兑现承诺,供养佛陀和僧众最好的供品。


颂词4-4

思维讨论

学习了本颂,以及诸多业因果的公案后,是否对因果法则有了真实的信心?并请阐述:对于业因果的深信,于我们修行佛法有何意义?



(颂词5)



恶徒虽求乐,然至一切处,

罪报皆现前,剧苦猛摧残。




颂词5-1

消文释义

造罪之人虽然希求安乐,可是无论到哪里,罪恶的果报都会现在其前,被罪业所感的剧苦兵刃猛烈摧残,如《教王经》中云:“死亡来临国王去,受用亲友不跟随,士夫无论行何处,业如身影随其后。”(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5-2

本颂重点

1.关于引业和满业:

①引业:牵引众生转生于某处的决定业;满业:指引生这一过程所感受的苦乐。

②引业、满业有四种情况:引业善,满业善:如转生到善趣中,感受人天快乐;引业恶,满业恶:如转生到三恶趣中,感受恶趣的各种痛苦;引业善,满业恶:如转生到人天善趣中,但感受疾病、贫穷、他人威胁等痛苦;引业恶,满业善:如转生到三恶趣中,但在那里享受快乐。世间人均希求快乐,可是却不断地造作恶业的因。有些不懂因果的人,欢欢喜喜地造恶业,就算今生感受不到恶业的果报,来世一定会在身心中感受痛苦。

2.业因果的网非常大,只有佛陀才能无碍彻见。所以一定要谨慎取舍因果,哪怕只有一点点不如法的行为,都会在今生或来世感受痛苦的果报。


颂词5-3

相关公案

《百业经》中“肉团饿鬼”的故事:有一次目犍连到饿鬼世界去,看到一个肉团饿鬼,整个身体没有骨头和五官,只有一团肉。因为业力现前,许多铁嘴小虫蛀食它的身体。它飞到空中,身体便燃火;钻入大海,被海里无数小虫噬咬。如是辗转受苦,无有间断。后来佛陀为众眷属宣说此因缘:原来在迦叶佛出世时,他是僧众的执事员,在掌管僧众财物和修塔功德款时,贪污受用。后来因生病无法管理,又把财物送给亲戚朋友。不仅不听他人的好言相劝,反而对此起嗔心,扬言:“这些财产我可以不要,一把火烧掉,谁也别想得。”后来果真把僧众财物付之一炬。以此恶业转生为肉团饿鬼,因火烧僧众财物而恒时感受身体燃火之苦。


颂词5-4

相关教证

1. 前辈大德曾说:“造恶业的果报,虽然不像用刀子割肉一样,马上就能感受痛苦,但如同服了毒药般,迟早都会成熟果报。”

2. 佛陀在《毗奈耶经》中说:“何人为求乐,欢喜而造业,彼罪异熟果,哭泣而感受。”

3. 《教王经》亦云:“死亡来临国王去,受用亲友不跟随,士夫无论行何处,业如身影随其后。”


颂词5-5

思维讨论

请分享一些自己身边业因果的真实案例。并请思维,日常生活、工作中,如何谨慎取舍因果?结合自身,哪些地方(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人、所做的工作等)比较容易造业,如何防范?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


《入行论广解》102课 * CC+笔记

《入行论广解》101课 * CC+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