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46课-脉络&难点 Back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46课-脉络&难点

思维导图下载

Xmind文件下载:https://pan.baidu.com/s/1jSfwPFj8xXYuv-wK57DOnw

提取码:wedb


JPG文件下载:https://pan.baidu.com/s/1vy0ec04WoiykIe3kq_uvrQ 提取码:hsl2 


本课脉络




简略分析


庚三、特障饿鬼


一、总说:什么是特障饿鬼


二、别说:特障饿鬼的不定疾苦


(一)公案一:昼辛吉尊者遇到美女饿鬼


(二)公案二:哲达日阿阇黎捎口信


总结教诫:了知饿鬼痛苦后应诚心观修


一、正说:了知饿鬼痛苦后应诚心观修,悉心思维(观察果/观察因/如何做)


二、别说:饿鬼之因——吝啬


三、如何修:圆满具足三殊胜诚心观修


展开分析


课前开示


庚三、特障饿鬼


总说:什么是特障饿鬼


别说:特障饿鬼的不定疾苦


(一)公案一:昼辛吉尊者遇到美女饿鬼


1、内容:昼辛吉尊者遇到几位特障饿鬼,美女饿鬼向昼辛吉尊者讲述前世


2、别说

给亡人念经回向时要提到名字

① 因的角度

A. 写名字:要把名字写在纸上请僧众念经

B. 念名字:超度时能念他的名字是最好的

② 果的角度:即使亡人堕入地狱、饿鬼,念名字可脱离恶趣之身


3、劝诫:本公案并非藏传佛教一家之言,莫轻毁因果

● 如何做:如何不轻毁因果?应将法消归自心


(二)公案二:哲达日阿阇黎捎口信


1、内容:哲达日阿阇黎捎口信给饿鬼母的丈夫,其夫表示难以归家

补充:其他说法


2、消归自心:观修饿鬼之苦

(1)正说:活在人间时一定要观修饿鬼之苦

(2)旁述:观修的几种错误观念

① 举例1:有的人观别的可以,观《前行》的内容观不起来

② 举例2:有的人不按引导文观,按自己分别念观

A. 例说:有的人按中观实修法和自己体会结合修

B. 回答:这样做修行不会有进展/原因

③ 举例3:有的人强调实修,轻视闻思

A. 例说:有的人劝上师不要讲太多,有一点东西修就可以

B. 回答:

a. 正面说:以招公务员的比喻说明需要坚实闻思基础

b. 反面说:没有基础只钻研一部分内容修行会出问题


(3)别说:饿鬼之因

① 了知道理:《业报差别经》中饿鬼的十种因

② 应如何做:

A. 自身角度:观察自身,忏除恶业

B. 他人角度:想方设法,布施饮食

a. 别说:具体布施方法

a1. 总说:汉地采用《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中的仪轨

a2. 分说:

b1. 烧施咒:公案说明烧施咒的来源

b2. 烧施仪轨:施食的步骤

a3. 补充:藏地《烧施仪轨》中会念四位如来的名号

b. 旁述:咒语和课诵

a1. 劝诫:

b1. 以密咒劝诫某些显宗道友,正确看待密宗

c1. 正说:汉地仪轨和课诵里念的都是密咒

c2. 依据:咒语的依据

d1. 过去:汉地课诵的形成过程

d2. 现在:汉地早晚课基本相同

● 别说:蒙山施食来源

b2. 劝诫有些密宗道友,重视日常课诵

c1. 正说:不管修显宗还是密宗,念课诵都非常有必要

c2. 依据:汉地课诵都是佛菩萨的金刚语,值得恭敬受持

例说:上师表示汉地课诵很好听,让人起信心

a2. 结论:劝诫学习藏传佛教的修行人学习早晚课诵/显宗的道友不要毁谤密宗


总结教诫:了知饿鬼痛苦后应诚心观修


正说:了知饿鬼痛苦后应诚心观修,悉心思维(观察果/观察因/如何做)


别说:饿鬼之因——吝啬


(一)正说:有些人非常吝啬,布施一点也像割肉一样痛苦


(二)公案:鼓励任何微小布施


1、内容:《大庄严经》中国王随手供养五枚小钱,被人称赞


2、结论

(1)正面说:无论什么身份的人,哪怕供养一点点也值得赞叹

(2)反面说:一毛不拔很容易转生饿鬼

● 补充:饿鬼之因很容易造(教证/公案/结论)


如何修:圆满具足三殊胜诚心观修


本课难点


饿鬼之因轻易便可造下


业力是十分可怕的。我们觉得饿鬼的生活离我们太遥远难以想象居然有一种众生以这种方式生活着,他们和我们从哪方面看都是两个物种,可以说天壤之别。

但是变成他们并不难。生而为人,有时仅仅是一句话,一个心念,就足以造下转生饿鬼的因。比如在自己尚未步入佛门前,有没有对别人的供养说三道四;看到别人有不如法的行为,是不是心里暗想但愿能看到你的报应;除此之外,如果以不清净的手触碰僧众净器,或者以吝啬心不给沙门一口水喝……都是转生饿鬼的原因。就像本课开始的那个公案中,美女饿鬼的家人通过一句话造下了堕落之因,而美女饿鬼本人,仅仅因为气头上的一个心念,使得供养圣者这样的大的功德没有转为道用(记得《百业经》中有很多供养圣者通过发殊胜愿得成就的公案),也没有转生三十三天,居然沦为饿鬼,真的去看她家人遭受果报的地方了……

对照我们自身,一定要好好忏悔学佛前的一些不如法的行为,并从现在开始好好观察自己的一言一行,有没有做的不如法的地方,尽可能的避免这种“无妄之灾”。


一点一滴的布施都值得随喜


施的悭吝,接下来本以为上师会举出听起来很燃的广大布施公案来激励我们,可是上师却例举了一个完全相反的公案:国王随手布施五枚小钱而被人赞叹。试想,如果是我们,看到一个著名的富翁,资产多少多少的有钱人,却只拿出几十块钱供养佛塔,我们会怎么想?怎么说?会真心的随喜还是更可能揶揄他有多吝啬?

细细体味的话,更能体会到上师的悲心。

有的人喜欢供施,不代表人人都愿意大大方方的供施,有些人确实比较在意自己的资产,心存吝啬。为了让这部分人能迈出打开心量的第一步,他们需要被鼓励,哪怕付出一点点,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不可多得的进步。

其实不用别人提醒,他们并非不知道自己做的还少。就像公案中的国王,为什么会把别人对自己的赞叹听成讽刺?因为他自己心里知道自己做的太少。其实在国王布施五枚小钱的时候能赞叹他的人真的挺稀有的,一般人其实都会笑话他吧。试想,他只做了这一点点,如果听到了真心实意的鼓励,很可能他会想以后继续做,甚至多做。如果听到了讽刺挖苦的语言,很可能会恼羞成怒,甚至从此以后不做了。

除此之外,对于旁观者来说,如果总拿着高标准去衡量别人,总觉得别人做的还不够尽善尽美,那么随喜的心可能永远生不起来;如果能对别人一丁点的善行由衷的赞美,那么几乎天天都能够找到随喜的对境。所以,功德的生起不在于外境,只在于我们的心如何看待。

思维了这些,是否能体会到上师对我们那深深的爱护之意呢?


编写师兄:定解B17、B18

审核师兄:定解B06、B07

档案编号B03046-定解B06-001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