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另解】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听到有人赞美自己,理应心怀恐惧之感,唯恐自己生起骄慢。听到有人讲自己缺点,应当生大欢喜心,因为这有利于进步。若能做到这样,正直的朋友会渐渐亲近你。
别人赞叹你的时候,你尽量不要陶醉其中、特别快乐:“是是是,我就是这样了不起!”有些高僧大德特别谦逊,有人一赞叹他,他马上想办法转移话题。可现在有些人不是这样,不等别人赞叹,自己就到处宣扬“我有神通神变,知道你们想什么”、“我在这个世间上如何成功”……麦彭仁波切曾言:“自己于己作赞叹,纵是帝释亦不佳。”所以,如果拼命赞叹自己,别人就会觉得你有问题。
当然,上师如意宝讲过:有些高僧大德为了摄受他众,或者,有些菩萨为了显示自身威力,在大众中显露一些不共的功德,这也是有必要的,是摄受众生的善巧方便。除此之外,作为一般人,没有必要自我宣扬,一旦听到别人的赞美,也要注意把持自己。
唐朝有一位大臣叫宋璟,以刚正不阿著称。一天,有人推荐给他一篇文章,并说:“写文章的人很有才学。”宋璟是个爱才之人,马上就读起这篇文章来。文章真是不错,他边读边赞叹。可是读着读着,他的眉头皱了起来——原来这人为了巴结他,在文章中对他大加吹捧,这让他很生气。后来,宋璟对送文章的人说:“这个人的文章不错,但品行不端,不能启用。”(现在社会上也有这种现象,有些人对领导特别会巴结、吹捧,这样的人很难有令人信服的人格。)
所以,学了这样的人规法后,当别人赞叹你时,你应觉得诚惶诚恐;当别人说你过失时,你要以欢喜心来接受。若能如此,智者渐渐会认可你,善友也会渐渐亲近你。
其实,一个人文凭不重要,人格却很重要。人格好的人,不管到哪个团体,用不了一个月,大家都会接受你;而人格不好的人,纵然你学历再高,一段时间以后,也不会有人愿意理你。究其原因,诚如古人所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智者会与智者聚在一起,愚者也会和愚者聚在一起。《易经》亦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所以,志趣、意见相同的人,自然而然会合在一起,这是一种规律。出家团体中也是如此:爱闻思、爱守戒、爱修行、爱利益众生的人,往往有共同语言,经常集聚在一起;而喜欢说是非、不好好闻思修行、天天懈怠的,也能看到他们成天呆在一起。
综上所述,大家平时要学会观察自己,对一切赞毁泰然处之。萨迦班智达说过:“不因赞称而高兴,不因辱骂而忧伤,善持自之功德者,此乃正士之法相。”不要因他人的赞扬而高兴,也不要因他人的辱骂而忧伤,要善于把持自己的功德,这就是正士的法相。寂天菩萨也说:“若有人毁我,赞誉何足喜?若有人赞我,讥毁何足忧?”假如有人诋毁我,那再多的赞美有什么可高兴的?假如有人赞叹我,那个别人的诋毁有什么可忧愁的?因此,我们听到赞叹或诋毁,心不必变来变去。
感谢您的阅读,《弟子规另解》连载中,敬请继续关注......
感恩您关注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微信号:WYBS_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