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智慧之旅90 | 在“东大”聊聊智慧,澄清误会,别成为怀抱偏见的人 Back

智慧之旅90 | 在“东大”聊聊智慧,澄清误会,别成为怀抱偏见的人

求学足迹 求学足迹 2023-11-19




2015年11月11日,日本东京大学举办以东方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交流分享,同与会人员梳理了传统文化的历史源流及当代发展,澄清了常见误解及偏见,强调了智慧与学习的重要性。



东京大学(日文:東京大学),简称“东大”,是一所本部位于日本东京都文京区的综合性国立大学。日本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A类学校,日本学术研究恳谈会、指定国立大学、世界顶级科学研究中心计划、亚洲大学联盟、全球大学校长论坛等组织成员。东京大学诞生于1877年,由“东京开成学校”与“东京医学校”在明治维新期间合并改制而成,初设法学、理学、文学、医学四个学部和一所大学预备学校,是日本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二战后的1947年9月,正式定名为“东京大学”。 


固执的“商人”

有些人之所以对Z传佛教产生误解,主要原因是缺乏学习,因为即使是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会产生错误的理解。比如有人认为Z传佛教是Lama教,是个别Lama创建的;有人认为汉传佛教是和尚教,是一两个和尚设立的。这些观点都比较奇怪,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佛教起源于印度,而Z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是佛教的分支。还有些人认为Z传佛教是m教、汉传佛教是显教,这也是错误的。Z传佛教诞生一千多年以来,一直是显密融通的,而汉传佛教也有唐密的教法。实际上Z传佛教可以囊括南传佛教和汉传佛教。这一点并非我的一家之谈,大家翻阅经论就会明白。

我曾利用约五年时间翻译了二世敦珠法W的著作《Z密佛教史》,这本书叙述了Z传佛教的很多真实历史,三十多万字,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出版过,你们感兴趣的话,可以去阅读。

希望不论学者还是一般人,从一开始就能正确了解Z传佛教,避免陷入误解和偏见,否则一旦习气坚固了,就会难以改变。

佛教里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个商人从远方返家,发现家中被土匪洗劫一空,房子也被烧毁了。他在废墟中找到一具小孩尸体,就以为是自己儿子的残骸。实际上他的儿子仍然活着,只不过被土匪掳走了。但是商人深信那具小孩尸体是儿子的,禁不住悲声痛哭。后来他把尸体火化,将骨灰放在一个丝绒布袋里,日夜都抱着这个布袋。某一天夜里,他的儿子从土匪那里逃出来,来到父亲新造的房子前,兴奋地敲着门:“父亲,我回来了!”但是商人固执地认为儿子已经死了,对他说:“你这个顽皮的小鬼,你才不是我的儿子呢,我的孩子三个月前已经死了。他的骨灰现在就在我怀里。”商人的儿子一遍遍恳求父亲开门,但是不断被拒绝了,最后他只好黯然地离开了,商人从此失去了儿子。

很多人也许觉得故事里的商人太愚笨,不过生活中不少人跟这个商人大同小异,他们被偏见固化了思维,从而难以转变。

不论何时何地,正确的知见都至关重要——知见不出偏差,言行才能不离正轨。

智慧的意义

要树立正确的知见,需要具备智慧。

实际上智慧在佛教信仰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了智慧的摄持,信心、悲心等才具有意义;离开了智慧的摄持,信心可能变成迷信,悲心可能酿成苦果。我经常想,这是佛教跟其他宗教的一个显著区别。

佛陀曾在经典中教导弟子:即使对于我的教言,你们也应当运用智慧进行观察,如同锤炼黄金一样,如果觉得合理,就去接受,如果觉得不合理,完全可以舍弃,而不能因为恭敬我就接受这些教言。佛陀的这一教诫反映出佛教在智慧层面的不共特点。

很多宗教都倡导慈悲的理念,佛教也不例外,但是与其他宗教不同,佛教的慈悲情怀中浸染着智慧的色彩,因为佛教会告诉你为什么要慈悲。佛经中说:每个人都希求安乐、不愿痛苦,因此我们应当慈悲每一个人;每个动物都拥有生命,会感知苦乐,这一点跟人类并无二致,因此我们应当爱护每一个动物。

而且按照佛教的观点,即使对待加害过自己的人,也要心怀慈悲。为什么呢?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我们自己被烦恼驱动时,甚至一些恶事也做得出来,而怨敌损害我也是受烦恼的驱使,所以慈悲怨敌也完全能接受。

由此可见,佛教的慈悲是理智观察后的选择,而不是毫无道理的强求。

我想在座的如果能深入研究佛教,一定会大有收获,因为佛教一向都是运用智慧探索物质与心灵的奥秘,最后以理说服自己。

以法乐自娱

我对日本人的生活不是很了解,不过感觉日本的音乐、绘画以及人的言谈举止中都自然流露出一缕禅意。听说在日本,很多人信仰宗教,他们的一生都弥满着宗教的气息,比如降生时以基督教仪轨洗礼,死亡时以佛教仪式送终。这样是很好的,不过还有所欠缺,欠缺什么呢?就是对宗教道理的扎实闻思修。

我以前问一些日本朋友:“你们信仰佛教吗?”

回答说:“信仰。”

“为什么信仰?你们学过什么佛教经典吗?”

“没有学过,只是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就有了佛教信仰。”

当然,这些人不能代表所有日本佛教徒,但是也反映出一些现象。在泰国也有类似的状况,由此导致泰国佛教在很多方面越来越趋于形式化。

实际上只要你是佛教徒,不论在家出家,都有必要学习佛教理论,否则就成了徒有虚名。

佛教的《维摩诘经》中说:“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意思是,一旦享用了佛法中的真实法味,就不再希求世间的五欲之乐。希望大家都能通过学习佛法而真正享受到法乐。

注:相关景点介绍,引自“百度百科”词条和网页,图片来自“花瓣网”侵权即删。






 旅游打卡:

1、阅读后留言写出自己的心灵感受或者智慧分享,连续打卡10个地方以上,同时被选中精选留言者,送出一份精美礼物;
2、根据老师的智慧雨露,分享一篇文章,经采用,送出一份珍贵礼物,可以发到邮箱:qiuxuezuji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