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最初的你·佛子行》法师辅导|第08课
己三、于施主断除贪恋:
为求利养相互争,失坏闻思修事业,
故于亲友施主众,根除贪执佛子行。
一
我们无始以来流转轮回的因是什么?
如何解脱这轮回苦海呢?
不管是出家人对于施主,还是在家人对于亲友,如果过度地贪执,就无法修持真实的出离道和解脱道。为了让自己一心一意地修持获得解脱的佛道,对于亲友或者施主的贪恋必须要根除。
二
作为一个修持佛子行,行持菩萨道的修行者,什么是主要、什么是次要的?什么是有利、什么是有害的?
众生为了追求名闻利养,相互开始争斗,因此失坏闻思修的事业,所以对于众多的亲友、施主,应该根除贪执,这是佛子的行为。
1、什么是主要?
作为一个修学者,为了以更好、更专心的方式来修持殊胜的佛法,趣向解脱道;为了度化众生、成佛解脱开始出家修行。所以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为了获得解脱的功德和佛果,不断地通过闻思修生起戒定慧。所以听闻、思维和修行佛法,这是出家人、修行者最应该做的正事。
2、什么是有害的?
修行者本身因为追求名闻利养而相互争论,失坏了闻思修事业,这是本末倒置的。
本来应该在佛法上精进闻思修,但最后从早到晚都是想怎样获得更多的名闻利养、得到别人的赞叹等等。他的发心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根本没有心思和时间去闻思修。以前的闻思修事业,因为追求名闻利养,逐渐就失坏了;新的闻思修事业因为耽著名闻利养,也没有办法生起。对于这样的修行者来讲,追求名闻利养就是失坏闻思修的最大助缘,所以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平时一定要一心一意地去观察、思考,我们到底为什么修持佛法呢?得到名闻利养又能怎么样呢?最后死的时候,到底能带走什么?
3、作为在家修行人应如何取舍?
佛陀提倡的是中道。对于在家者也是一样,与亲友见面时应该比较热情,该帮助的帮助,在修行的时候,也要斩断对亲友的执著,应该一心一意放在闻思修上面,这就是中道的态度。
己四、断除说粗语:
恶言刺伤他人心,亦失菩萨品行故,
莫说他人不悦词,杜绝粗语佛子行。
三
佛子在语言方面应如何修持?
佛经当中教诲第四,应该修持的是断除说粗语。如果经常说恶言,就会刺伤他人的心,同时也会失坏菩萨的品行,失坏菩萨的发心、利益众生的高尚行为。这时无著菩萨劝诫我们,千万不要宣讲令其他人不高兴的话语,杜绝粗语就是佛子行。
1、为什么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不能恶语?
1)作为一个菩萨,如果经常对他人说粗恶语,就会刺伤他人的心。语言虽然是一种色法,但可以进入到人的心中,人们接受到之后,就会产生很大的反应,觉得伤了自己的心,对说恶语的人特别不欢喜。
2)说粗语伤害了别人,没有必要。菩萨发心是要帮助、利益众生,现在没有做让众生感到欢喜的事情,而且在毫无意义的情况下,用恶言恶语刺伤别人。
3)说恶语者自己也失坏了菩萨的品行。菩萨的菩提心非常清净、柔软、广大。从他的角度来讲,对其他有情的言行都有可以消化的能力,能把所有不好的行为用智慧消化,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从这个方面讲,他的心非常清净、广大,只想怎样去利益众生,根本不愿意为了自己快乐而去说话伤害别人。对于菩萨来讲,说粗恶语既失坏了菩萨的发心,也失坏了菩萨的行为。
2、作为菩萨利益众生的窍决是什么呢?
菩萨在利他过程当中有四摄法,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
爱语摄即经常对众生说有利益的语言。从一个角度来讲,爱语可以理解成比较温和,让对方生起欢喜的语言;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就是利益对方的语言,但是自己所说的恶语,是不是利益对方的语言?非但没有利益对方,反而伤害了对方,在彼此之间再度种下了非常不好的种子。哪里会是利益自他的行为,所以说恶语、粗语也会失坏菩萨利他的行为。
戊三、修学断烦恼之理:
烦恼串习难对治,执持正知正念剑,
贪等烦恼初生时,立即铲除佛子行。
四
断除烦恼有什么修法窍决呢?
这里最主要的核心就是正知正念。烦恼串习深重之后特别难以对治,这时候应该经常执持正知正念剑,观察烦恼的状态,等到贪等烦恼初生之际,立即铲除佛子行。
1、我们为什么要断除烦恼呢?
因为对所有的众生来讲,想要获得解脱,烦恼必须要断除,但是在断烦恼的过程当中,我们总会觉得烦恼特别难以断除,虽然想要断烦恼,但烦恼总是层出不穷,应该怎样去面对这个问题?最关键的是在烦恼初生的时候,立即把它斩除掉。
2、为什么必须要做到呢?
1)因为“烦恼串习难对治”之所以烦恼难对治,因为它串习的时间很长。我们也要有一种正确的观念,串习了这么长时间的烦恼,我们修学佛法,一两天马上要把它调伏也很困难,这时候要发长远心。
2)我们知道烦恼一经串习很难对治,所以千万不要等到它已经形成气候、养成了深重的力量再去对治,这时候怎么办呢?“执持正知正念剑”,把正知正念比喻成一把宝剑,自己要经常把这把宝剑抓在手上,一旦发现烦恼露头就立即铲除在萌芽状态,这方面是很关键的。
戊四、修学以正知念而成办他利:
总之一切威仪中,观心处于何状态,
相续具足正知念,成办他利佛子行。
前面是通过正知正念断除烦恼,这里是通过正知正念来成办他利。
总而言之,在一切的威仪当中都要观察自己的心处于什么状态,在相续具有正知正念的前提下成办他利,这就是佛子行。
五
修行最关键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
“一切威仪”,就是平常的行住坐卧四种行为。走路、站立、安坐、躺卧,叫做行住坐卧。四种行为当中,都要观察自己的心处于什么状态。因为在修行佛法过程中,真正地观心、调心,然后安住心的本性,就是我们现在修行最关键的核心内容。从修行的角度来讲,能够具有这样的能力非常好。
戊五、善根回向圆满菩提:
如是勤修诸善根,为除无边众生苦,
皆以三轮清净慧,回向菩提佛子行。
六
如何善根回向?
“如是勤修”,不管勤修什么善根,比如平常早上起来念二十一遍百字明、顶三个礼、在佛堂上面供水、供香、供灯,或是开始打坐、听课、思维、念咒等功课,以及平常放生、帮助别人等所有的善法,如果做了功德,但是不懂回向,善根也会空耗。如是勤修诸善根,要为了遣除无边众生的痛苦,都以三轮清净的智慧摄持,回向菩提,这就是佛子行。
1、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应如何回向呢?
主要就是讲能回向者我、所回向的一切众生、回向的善根,或者回向的方式,本性都是空性,离开一切四边八戏,胜义当中完全没有丝毫的本体,名言当中如梦如幻。为了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通过三轮体空的清净智慧摄受回向成佛,这是佛子行。
2、回向菩提有哪些重要内容?
回向菩提有两方面的内容:
1)回向无边众生能够成佛;
2)为了利益众生,自己愿成佛,成佛之后去利益众生。
这些都是通过非常清净的心来做回向的,所以此处的回向,第一,平时要勤修善根,对于修善根方面要非常的精进;第二,回向时要以大菩提心摄持;第三,以如梦如幻、三轮体空的清净智慧摄持,回向菩提,这就是佛子行。
乙一、为何如何造论:
为利欲修菩萨道,依照经续论典义,
诸圣者言而撰著,三十七颂佛子行。
七
为何造论即为什么要造这部论典,或者为谁造这部论典。为谁造这部论典呢?
“为利欲修菩萨道”,对于想要修持菩萨道的有情,为了利益他们而造了这部论典。如何造呢?“依照经续论典义,诸圣者言而撰著,三十七颂佛子行”。首先发心不是让自己得到名声、财富,完全是为了利益想要修持菩萨道,而不知道怎么修持的人;或者虽然看了很多菩萨道的修持,但完全是为了利益想要修持菩萨道的人。
乙二、无误宣说:
因吾慧浅无修行,虽无智者所喜词,
然依诸多经论故,此佛子行定无谬。
因为我天生智慧很浅,在今生当中修行的智慧也非常薄弱。《佛子行》里没有佛菩萨所喜欢的词句,尤其是有些智者特别喜欢华丽的词句,本论只是通过非常简单、直白的方式宣讲了修行之道。
乙三、谦虚请求宽恕:
而诸佛子广大行,如我愚者难测故,
相违不符等诸过,诸圣者前祈宽恕。
八
圣者自谦之词
佛子的行为非常深广,像我这样愚者的智慧,怎么可以完全测量到佛经所有的含义呢?这里出现一些过失也是难免的。在造论过程当中,如果有和佛经相违、不符合佛经真正密意的地方,我在圣者、佛菩萨面前诚心诚意地忏悔。
乙四、造论善根回向菩提:
以此善愿众有情,以胜世俗菩提心,
等同不住有寂边,大悲怙主观自在。
依靠造这部论典的善根,愿一切众生依靠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的修持,最后完完全全与不住有寂二边的大悲怙主观自在的本性无二无别。
乙五、具四圆满之结尾:
此佛子行,是为利益自他而教理法师无著于水银宝洞撰写。
《佛子行》是为了利益自他众生,造者教理法师无著于水银宝洞撰写的。水银宝洞就是位于拉萨附近,无著菩萨曾住过的一个山洞,无著菩萨在这个地方写下了《佛子行》。四圆满,即佛子行是法教,利益众生是发心,教理法师无著是作者,地方是水银宝洞,以具有四圆满的方式结尾。这是后跋。
编写师兄:定解G01
审核师兄:定解G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