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KB】《释量论·成量品》14 (上)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释量论·成量品
-ZCKB辅导-
(上)
上集回顾
本集讲记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法称论师所造的《释量论·成量品》。
《成量品》主要是对于佛陀和佛法产生清净信心的殊胜窍诀,可以真实地引导我们在世俗谛当中对于佛陀、佛法产生信心,而不用教证来成立,这是因明中《释量论·成量品》最鲜明的特点,能够打破我们很多的怀疑、邪见。对于有些人来讲,成立佛陀是遍智、佛法是清净的,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师父、道友们说佛法、佛陀很好,或者就是通过教证来成立,即佛陀在经典里面怎么讲的,一部分有情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苏醒善根,还有另外一部分有情如果单单通过教证,相续当中还是有一些疑惑的。在《成量品》中就是通过推理一步步地遣除佛陀不是量士夫,佛法不是清净的等等很多不正确的观点,这是通过正理来证成。
在证成的时候,也是通过佛陀证道的方便。佛陀成佛证道有很多方便,这些推理看起来好像是在证成佛陀如何证道的修行方法,其实也可以一步步通过推理成立佛陀是清净的正量,佛法是清净的。这里讲到大悲心串习究竟之后,就可以成就佛果,因为串习大悲心一辈子是不够的,所以要多生累世的串习。这就牵扯到了必须证成前后世轮回的存在。如果没办法成立前后世,不可能在很多世当中修持大悲心。而且我们的心识上有一种存储习气的能力,不管是善恶的习气,还是轮回、解脱、成佛的习气,应该有一个能够存储习气的仓库,这个的地方当然就是心识。存储在身体上面不行,为什么呢?如果存储在眼耳等身根上面,在死的时候,身体不是被烧掉,就是埋起来之后,逐渐腐烂掉,或者直接在尸陀林里面喂老鹰,所以身体没办法成为一个真实储存习气的所依。
在观察的时候,我们成立心识的前后无边际,一方面可以成立前后世。一方面心识是延续不断的。虽然刹那生灭,但是具有一种存储习气的功能,可以建立我们修行的道资粮,比如今生当中我们用很多时间修完了五加行等法,或者背诵、思维,如果没有能够存储的地方,死了之后就归零了,我们忙碌了一辈子也没什么用了。这里也会成立心识是可以成为很多习气所依的载体,这也是很重要的,而且心识具有越修越清净的特点。
在我们相续当中安立成佛的观点,其实是很重要的。这里面隐藏了很多问题,或者我们有很多隐藏的疑惑,前后世到底存不存在,我们做了这么多功德到底会不会白废,或者这些心识会不会通过现在的状态逐渐变成清净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感到疑惑的。《成量品》当中针对这些问题,还要一个个的去分析观察,就是遣除他宗而成立自宗。
在成立前后世的时候,前面破了他宗观点。主要是心识的问题,如果心识是今生当中突然出现的,也就是跟随身体的出现而出现的。身体是产生心识的因,身体灭了它就灭了,不会存在我的后世。我的后代可能会有,世间人肯定有他的后代,自己的家族一辈一辈传下来,有一种血脉之间的联系。有没有后代对修行人来讲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有没有后世对于我们来讲很重要,修行人最关心的是自己现在痛苦的自性有没有办法彻底解决?有没有后世让我进一步修持今生没有完成的修法?因此存在前后世和解脱、轮回、众生、成佛的关系重大,也就是说今生当中我们为了离苦得乐做了很多努力和准备,如果存在前后世的话,自己没有真正的出离轮回,或者没有为了后世的利益而做很多准备,后世当中就说没有资粮使用,可能就会产生贫穷等很多痛苦。
我们分析观察的时候,宗族血脉对于世间人很重要,对于修行人来讲,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后世。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分清主次,真正来讲,家族当中的亲友需不需要关心呢?也需要。如果我们对于子女、亲友的关心超过了关心自己的后世,这就不对了。我们主要了知自己的后世存在,然后在这么多的后世当中怎么不堕恶趣、获得安乐,进一步地修行佛法而获得解脱,在这个基础上,再关心其他次要的问题,这方面是完全可以的。
对于修行者来讲,通过正理来成立我们的相续有一个延续性很重要。如果只是说身体产生心识,这个延续性就很难成立;如果心识不是通过身体产生,而是心识自己产生心识,这个延续性就可以成立。前面是通过很多的篇幅、大量的内容破了他宗认为身体产生心识的观点。
他宗破完了,自宗怎么安立的呢?破完他宗还要讲自宗。
卯二(安立自宗合理性)分二:真实以及他非理。
分了二个科判,第一个是真实宣说自宗合理,第二个是“他非理”,他宗是非理的,即不符合于正理。
辰一、真实:
由此可决定,随从何行心,
无彼则不生,故心依于心。
这个颂词讲到了自宗的观点。因为前面用很多文字已经驳斥了身体和心的因果关系,这方面肯定会有很大的漏洞,没办法解决。虽然身体和心之间绝对没有随存随灭的近取因的关系,但是可以作为俱有缘。如果我们认认真真地学了前面的内容,也遣除了很多的怀疑,了知了很多需要了知的道理。
前面在破他宗的同时,我们也讲了很多自宗的问题,现在是正式讲自宗的观点。“由此可决定”,通过前面的一些推理,我们可以决定心识不可能从身体产生。“随从何行心”,自宗可以通过正理来证成。“何行”是前世我们自己的心,以前随行、串习过什么,现在会继续产生,叫做“随从何行心”。行为有很多种,不是只有身体才有行为,语言叫语的行为,心的行为叫做心行。现在我们的心是随从以前它串习过心的行为,现在就会产生这种心。总而言之就是说前面的心是现在心的近取因,如果以前没有心相续,现在也没有心相续,以前串习过什么样的心行,现在心上也会留存这方面的习气,现在我们可以产生类似的心。
我们讲的时候分开讲,说有一个心相续,心相续上面可以受因缘的影响,比如今天我们听了《成量品》,在心相续上面种了和《成量品》有关的种子,我们今世当中串习了《成量品》的颂词之后,到了后世,或者下半生,今天所串习《成量品》的颂词,就会影响我们心的走向。比如我们产生的信心,对于修道产生了定解等等,这个力量在下一世当中就会继续发挥作用。有些人串习了之后,会持续性不断创造和解脱成佛有关的因素;有些人串习之后,中间习气种子潜伏一段时间不明显,后世遇缘又会重新出现了,这个情况也有。不管怎么样,现在我们能够产生的心来自于前世的心。
我们的心相续本身,就像以前我们讲的比喻一样,一条河从发源地一直到入海口就是这条河流的相续,这条河流本身是水不断延续的相续。然后在这条河本身的相续上面流经不同的阶段,可能会受到一些土壤、气候、植被等影响,水质本身也会有些改变,这是外在的因素对于这条河造成的影响。
也许刚开始的时候河水很清澈,带着高原的气息,经过草地,带有雪山的雪水,后面流经到了黄土高原时,进入了大量的泥沙水变得很黄,后面可能经过什么地方水变清了,或者流经了一个重污染的城市,排放了很多废水进去,受到了污染,最后入海。河流本身有自己的相续。
河流本身的相续相当于我们真实的心相续一样,然后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因素的影响。比如前世我们受了善知识的影响,今生当中可能喜欢善法,如果今生当中再受善知识的影响,后世还会修持善法,或者前世有些人受了邪知识的影响,今生当中可能在感受痛苦的同时也在串习邪法。我们的心相续在流经轮回的不同阶段的时候,就好像河水流经了一个又一个村庄。我们的心相续流经一世又一世的时候,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我们转生动物、天人时,都受到了很多习气影响,这些都保留在我们的相续上面。
现在我们的起心动念,它自己的相续是前面生后面,即前面的心产生后面的心,然后在心相续延续的过程当中,也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改变它的走向。以前我们可能是耽著轮回,或者只是在善趣恶趣之间不断的摇摆,后来听闻了殊胜的佛法,我们心相续的走向开始朝向解脱道、成佛、利益众生等方面了,一定是前面的心依靠自己同类的心,前面产生后面,后后的心是以前前的心为因而产生的,就是说心相续自己产生了自己,根本不是身体产生心,这个叫做“随从何行心”。自己的心产生自己的心,前因后果、随存随灭、能饶益所饶益等等,所有的因果要素都可以具足,这方面非常的合理。
“无彼则不生”,如果没有前面的心,“则不生”,就没有办法安立现在的心。如果以前没有串习过,或者没有以前的心相续,绝对不可能产生现在的心相续。“故心依于心”,所以心识一定是依靠心识作为近取因的,而不是说通过心识之外的其他法安立为近取因,因为它观察起来有很大的漏洞,二者之间不一致,或者没有随存随灭等等,前面已经讲了,后面还要讲很多这方面的问题。
在我们讲完了他宗之后,一定要了解自宗是怎么成立的。在有些论典中没有大量的破他宗。对于心从身体当中产生,身体和心之间不是近取因果的关系,没有广大的讲,只是简略地讲到因为心识和心识是同类,所以二者是同类因产生同类果,可以这样推理,就是说我们今世第一刹那的心来自于上一世最后一刹那的心,这样慢慢推上去,就可以知道心识产生心识,就像稻子生稻子,不可能生麦子一样,这个因必须要同类。
我们前面广大地破了他宗,破他宗非常重要。因为很多时候所谓的他宗是我们内心的分别念,或者我们无始以来受了很多其他宗派的影响,内心当中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邪知邪见,在我们学习佛法过程当中,经常性作障碍。
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篇幅来破斥呢?就是因为我们内心当中这方面的知见很严重,所以必须要破斥。破完了之后,有一部分道友的根基比较利,听懂了,而且也会完全接受里面的推理方式;有一部分道友虽然没有听懂,即便他没有完全接受,但是也产生了怀疑。怀疑什么呢?对他以前的知见开始有所动摇了,好像以前那种觉得身体或者大脑等物质产生心的观点,好像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有了怀疑也是好的。因为有怀疑之后,就会愿意去寻找真相,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渐也可以发现里面的问题。
如果我们学一遍,觉得有所通达,或者有点收获,找到了一点感觉,在感觉上还需要深入,就一定要去深入。我们现在可能是讲一遍、学一遍,然后复习、考试,再学下部论典。而《释量论·成量品》非常重要,大恩上师也一直非常地推崇。在《定解宝灯论》的序品中也是讲到了,如果要对于佛陀和佛法产生最清净的信心,因明就是唯一门,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因明的《成量品》。
如果我们内心当中还有疑惑,或者只是找到一点感觉,还觉得意犹未尽。需要继续地深挖,就要仔仔细细地反复把里面推理搞清楚,学过一遍之后,毕竟有了一定的印象,再看就可以深入去思维,越学习越思维就越能够提炼出《成量品》里面讲到的殊胜推理,对于其中的合理性和重要性都会知道。
就怕我们学完之后,没有弄懂,满腹狐疑,却说《成量品》无法遣除怀疑。因为本论的推理很深,如果以前我们没有学习过,可能都不知道里面在讲什么,或者根本没有了知这些推理重要之处。对应里面的窍诀、关要,我们学习推理,或者看这些科判、颂词的时候,想来想去好像都找不到要领,总是感觉破别人很勉强,如果突然找到了一个关键的地方,一下子就会解开这个颂词的关要之处,一看这个颂词就知道的的确确破得很彻底。并不是说法称论师等大德们在造论的时候没有讲清楚,而是我们的智慧没有深入地领悟到。
如果我们学完之后没有搞懂,还有怀疑,就有必要再来学习第二遍、第三遍,本品的颂词不是很多,第一次学的时候可能很生疏,不一定能够进一步地深入思维,在学完之后有了印象,再继续思维就可以收获更多的精要。
从法称论师造《成量品》开始,流传到现在,很多大德通过学习生起了定解,再给很多人宣讲,因此里面的智慧非常甚深,如果有问题的话,历史上很多智慧非常圆满,远远超胜我们的智者、班智达们早就应该看到这个问题,然后把它指出来,一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如果现在我们感觉好像破得有点勉强,或者破不了身体产生心识的观点,就应该提醒自己不是其他的问题,而是自己没有领悟到里面的意思,也许字面上理解了,对于里面破斥的核心关要,还是要反复地看过多次之后,才有可能逐渐地产生定解。
“无彼则不生”,如果没有前面的心不可能产生后面的心,这是无则不生的关系,“故心依于心”的意思是说,现在的心是依靠前面的心为因而产生的,这方面就是它的真实义。
辰二、他非理:
“他非理”,就是说他宗是非理。如果不承认心识产生心就不合理。
犹如依于心,听闻等功用,
心中尔时明,无有相异故,
身亦应具德。
这个颂词分了两段,前三句是一段,后两句是一段。
“犹如依于心,听闻等功用,心中尔时明”,这三句当中又分了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今生当中通过观察心识的作用来成立前因后果;第二个内容是通过前后世来成立。首先要安立前面的心努力过,后面的心可以忆念,能够在心中明了,我们先从短短的这世当中,自己经历过的东西来作为一个契入点产生定解。从这个出发点来看,今生当中我们很熟悉的一定是来自于前世的串习,前世在心中串习,后世在心中明了;我们前几年在心中串习,后几年在心中明了;小时候在心中串习,老年在心中明了出现。
我们要理顺前因后果的关系,从今生为例来推知后面的心识一定是由前面的心识产生的,前面的心识串习过,后世的心识就可以明了,心识本身有一种明了的觉性,明觉,或者明清、明知都可以。我们心识可以忆念、回忆、思维等等,都是心识的法相,而色法没有这个法相,色法就是非明清、非明觉的,而心识是明清明觉的。比如今天我用心识去听法或者思维、背诵等等,用心识去下了功夫之后,以后再看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如果学过之后,就会知道怎么做。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在脑海或者心识当中,能够忆念、浮现出来了以前学过的内容。前面有个明清的自性,后面回忆起来也是一个明清的自性,所以前面的学习功用和后面的心中明了二者之间前后呼应,有一个前因后果的关系,然后再通过这个来推理,因为我们经历过的比较容易产生定解,通过比较容易产生定解的来推知不容易产生定解隐蔽的东西,这是通过比量的方式来进行了知的。
“犹如依于心,听闻等功用”,就像今世当中我们依靠心听闻,比如小学的时候,听老师讲课,或者刚刚学习佛法的时候,听大恩上师或者辅导员讲课等等,我们就是依于心来听闻、思维,或者很多道友在背诵,这方面是佛法方面,还有一些世间方面,比如学习电脑,或者工巧明、画画等等,学了之后都是“依于心,听闻等功用”,作了很多这方面的功用。有时候中间虽然搁置了很长时间没有去串习,但是因缘具足的时候,看到这种情景,用心一忆念,自然而然就能回忆起来,这就是“心中尔时明”。
“犹如依于心,听闻等功用”是前面,就是说我们以前用心做过听闻等串习的功用,“心中尔时明”,就是在中间搁置了很长时间之后,后来因缘具足之后,也会很快现前,所以以前用心学、用心记的东西,后面仍然还是会记起来,这就是前因后果,前面是明清的心,后面也是明清的心,前面是明清的心去学习,后面是明清的心去忆念,让它明显。因果关系非常清晰,都是一种明清明觉的自性。
在今生当中,有些道友很长时间没有做过一件事情,比如以前用心学过游泳,后来很长时间没有用,但是一下水之后,他就能想起来一切要领,还有以前学过骑车的人,他虽然中间很长时间没骑,但是还是知道怎么骑,可能刚开始有点生疏,因为内心当中有串习功用的缘故,所以他也能回忆起来。现在我们一下水就会游泳、一上自行车就可以骑,或者坐上驾驶台就知道发动汽车等等,能够明了这些,说明以前在心上面这样串习过,这种因果的关系很明显,这叫现量。现量就是我们亲自经历过的,以前学过。现在一摸就知道怎么用,前面有因后面有果。我们现在拿起来就会用,说明以前用心串习过。这个因果关系,就会很清楚了,这是今生当中比较明显的。
再以这个来推理的时候,我们今生当中一些性格、喜好,还有很多对某种技艺比较纯熟等等,今生当中的确没学过,为什么在这么多的东西当中,你就是对某个东西有感觉,或者很多时候在这么多人当中,感觉某个人很熟悉、很讨厌等等,也有觉得某个地方不陌生的感觉。有些时候对于某一类歌曲、舞蹈或者技艺、学识等等非常熟悉,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在五部大论当中有可能对某部论比较熟悉,其他的很陌生,这方面就是说如果在心中明了,说明以前串习过,在可见的今生当中并没有串习过。
因为前世串习过,所以今生当中就带着这个习气,就像我们的饮食习惯等等,一般人可能是生到哪个地方,就会相应于当地的饮食习惯,从小开始熏习,这方面也有关系。我也碰到过一些道友虽然出生在北方,从小就是北方人,但是他不喜欢北方的面食,特别喜欢南方的米饭。有些时候我们也和他开玩笑说,你前世是不是南方人,怎么入胎选到北方去了!有些人的确是这样的,性格、喜好从很小就开始了,在婴儿时期,有些人已经体现出很多不同的习惯、喜好,这些都是比较明显的例子,只不过以前我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看到某些大德的书里出现了这些道理的时候,感觉有点牵强,觉得这是巧合,还是怎么样?
我们这次从《成量品》的第一颂开始学到现在,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已经把很多不合理的观点、粗大的邪见遣除掉了一部分,再来听这些的时候,就会感觉这样解释就非常合适。如果说不是因为前世的心受过训练,就是这一世的身体突然出现的心识,世间每个人的性格、习气等很多东西都不一样,就会很难解释。从身体上面的一些伤疤,乃至于前世的记忆,不可能说都是巧合,或者骗术。虽然不能说没有巧合,或者骗术,但是全归为骗术和巧合也很牵强。
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很清晰的推理,首先用今世当中的,比如我们昨天串习过,用心记忆的,我们想起来,或者今生能够想起来,就是因为我昨天做过,所以在心识上面前后都有一个明清的自性,这就是心识的法相,能够明了其他的法。现在能够回忆起,就说明我以前做过。通过短暂的前因后果,再来看小时候学的东西,现在我们有些可以回忆得起,有些不一定能回忆起来,对于更年幼的事情,我们记忆就很模糊了,有没有做过呢?做过。现在能不能全部回忆得起来呢?有时不行,有时在自己不经意之间,突然也会忆念起来小时说过这句话,或者做过这件事。
我们小时候做过的事、读过的书,年纪大了都会忘记。对于前世的事情,很多人记不起来也很正常,必定已经隔了一世了,身体也换了,还是有些影响,虽然心相续仍然在延续,但是其他因素太多了,会让它没有办法记起来。就像我们小时候做了很多事情,因为中间经历的事情太多,干扰的因素太多,所以导致我们到了中老年,想不起来小时候的事情了。
如果没有干扰的因素,明清的心识是可以记忆的。假如我们从前世死亡到今生入胎,以及中阴的时候,每个阶段都没有受到他法的干扰,我们是可以回忆起以前做的事情的,但是中间干扰太多了,没办法记忆,就像刚刚讲的比喻一样,就像我们从小时候到现在,中间经历了太多的事情,这些干扰导致我们很多事情都想不起来。有时也会触景生情,看到某些东西一下子就会想起来以前做过的事情,或者去过的地方。有些人会觉得某个地方特别熟悉,感觉来过,甚至有人能够直接回忆前世。
这方面我们主要是通过推理,推理的主要根据是前面的心是明清的,具有听闻等功用,后面心中尔时明,二者之间有这样的关系,进一步地讲自宗,也是为了破他宗。前面是真实讲自宗,这里的“犹如依于心,听闻等功用,心中尔时明”,虽然好像也是在讲自宗,但是科判是他非理,即讲这三句是为了进一步安立他宗非理。
通过前面和后面的心推出今世和前世的心具有因果关系之后,我们进一步讲到了第二段内容。“无有相异故,身亦应具德”,什么是“无有相异”?如果不是前面的心产生后面的心,而是通过身体产生心的话,因为无有相异,意思是因和果之间应该是等流、同类,没有什么很大的差异,否则就不行了,所以无有相异故,因和果之间随存随灭,二者之间一定有连续性。比如种子生苗芽,稻种生起稻芽,结果之后再生起稻子的果实,都是一个相同的相续,是前因后果的关系。
如果身体是产生心的因,身体和心之间也应该相同,没有差别,没有差别是怎样呢?因为它是同类,如果它的果(心识)能够忆念,是明清、明觉的自性,它的因(身体)也应该具有能够忆念的功德。但身体根本没有忆念的功德,只有心才有忆念的功德。
通过我们前面的例子就很清楚了,后面的果,就是心中尔时明,也能够忆念,我们说你的果能够忆念,你的心应该能够忆念,我们的心也是具有明清的,能够了知,我们如果用功去学习,心就有明清的作用,后面的心、也有明清的作用,至于因和果之间是不是一模一样,也不一定是完全一模一样,但是明清的方面,因和果一定是相顺的。因果必须在大的方面相顺,不是完全一模一样。如果因果一模一样,种下去一颗稻子,结果的时候还应该是一颗稻子,肯定不是这样的。稻种生稻芽的时候,稻种是扁扁长长的,稻芽也应该是这样,这也不一定,但是必须有一个相续性,这个芽一定是稻芽,不是其他的芽。
从这方面讲的时候,大的方面应该是同类的,是不是完全一模一样呢?肯定不是完全一模一样,因为因果之间的关系,是因小果大,这也是一个自然法则,比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天的时候,一颗种子会收获很多果实。虽然因和果之间有差异,但是它们是一个种类。
身体和心的方方面面我们也不能说完全一模一样,单单说果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果的最明显的功德就是“心中尔时明”,能够明了就是心不共的功德。如果说各方面都一模一样,感觉太苛刻了,虽然我们也不承认因果是方方面面一模一样,但是主要的法相应该具足。
既然它的果是明清的,“身亦应具德”,身体也应该有能够思维、听闻等明清的功能,但真正分析起来,物质本身没有这样的功能,真正起作用的就是自己的心识。前面讲了身体和心之间不是一体的,二者之间是可以分开的,只不过是通过一个引业,把身体和心聚在一起,它们的因缘尽了之后,仍然会分离。
此处我们主要讲这个“德”,“身亦应具德”,就是明清,能够了知、回忆的功德在身体上也应该具足,但是身体上并不具足。比如人死了之后,在没有心识的身体上,根本没有这些功能,或者说如果手脚断了之后,在断的手脚上面,也没有这个功能,从这方面也可以证明这样的问题。
对于这个推理,我们一步一步地来推,只要我们认真地学习,很多邪见慢慢都会遣除,刚开始学的时候,可能有一大堆的邪见,现在也许还有,通过破他宗、破身体不是产生心的因、破心识是心识的因等等,尤其是这个地方,就是说前面的心具有明清的功能,可以听闻、忆念、思维,它的果是现在产生的心,也是心中尔时明,也懂应该这样做那样做,一想就想起来了,这些都是明清的自性,这个明清的自性就是心识的法相。色法的法相主要是间隔、质碍等等,没有明清的自性,这里主要是大方面同类的因果。
“无有相异故”,什么无有相异?不是因和果全部一模一样,而是前面和后面主要的明清部分应该是一样的。比如说这条河的源头是水,中间是水,最后还是水,水质有变化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们也不能说源头和入海口的水是一样的,入海口的水有很多成分,包括城市里面居住的这些人的屎尿、污水等等,全部混合在一起了。源头的水没有这么多东西,越往下面走,东西越多,可能完全一模一样吗?不可能,但是里面全是水,这个方面是一样的。因和果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的道理,不能说完全一模一样,但是也应该有一些相同的成分。就像火和烟一样,它们是不是因果关系?火和烟是因果关系,二者一样吗?虽然烟不能烧饭,但是烟里也有火大的成分。
主要的方面应该是相顺的。比如心识,刚刚我们讲了,前一世是天人的心识,这一世是人的心识,都是一样的吗?不是,但是明清明觉的部分是一样的,就像河流的水应该是一样的。不可能说,刚开始是水,最后变成了铁水,或者石头等等,仍然还是水的自性,这一点不会变,只是它上面的东西会受到其他的因素影响而变。身体也是一样的,作为因,就要具足它的基本特质,也就是明清的部分,但没有见到身体上具有这样的功德,所以叫他非理。
我们自宗是合理的,而他宗,如果你不承许心识是心的近取因,而承许身体是心的近取因,应该是有过失的。因为因和果是同类的缘故,无有相异,所以“身亦应具德”。身体也应该具有能够忆念,或者明清的功德,这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观点。我们学习、思维的时候,同类因果很重要。我们现在能够忆念以前,就是心识上面有明清的功能。
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讲了,一些科学家也研究过很多前后世的事例,虽然不是百分之百地印证了,但是很多都印证了。他前世喜欢做什么,后世还是喜欢做什么,等流习气就是这样的。虽然我们换了身体,能否完全和前世的思想一模一样,也不好说,但是一些残存的习气在我们今生的思维当中还是会有不少的体现。虽然串习了很长时间的性格不容易改变,但是也不是完全不能改变,给它因缘就会改变。就像我们今世和前世的性格,已经有所改变了,但是微细的地方还是比较难改变的。通过我们今生当中继续熏习,以今世为主的善法、恶法,或者解脱法也会改变。
比如我们因为以前的习气,可能今生中的自私自利心还是很重,菩提心总是发不起来。但是如果在今生遇到了具缘的经常给我们宣讲大悲菩提心的大恩上师,还有很多道友经常性在身边地提醒我们一定要去除我执,自己也下决心一定要在心相续中观修这些修法,通过很多内因外缘的和合,串习大悲心、菩提心,在后世这个因素慢慢就会占上风。所以我爱执、自私自利的心会越来越薄,然后利他心,大乘的习气会越来越厚,不是说一下子就会厚到能够压伏自私自利的程度,不一定,也许是一世一世的缓慢增长。也许今生自己的很多因缘具足了之后,也可以发生很大的变化。
习气可以改变,不是完全不能改,但是还是要花一定的功夫。有时候我们学习佛法三五年或者七八年,就会说我都学了这么长时间,早晨很早起来,晚上睡得很晚,一直在精进地修学佛法。为什么我的相续还没有调伏?前面讲了习气可以改变,但也不是那么容易改。
以前我们也讲过,在学习《山法宝鬘论》《开启修心门扉》的时候,里面很多以前噶当派的大德做的比喻,比如狗尾巴、卷纸的比喻,都是讲得很清楚的,如果把一张纸卷成桶,卷了很长时间了之后,再把它放在桌子上摊平,只要一放手,它又卷回去了。你这样一直重复下去,它的力量慢慢就弱了,不想反抗了,最后经过很多次才能把它抹平。只是把一张纸卷了几个月或几天就这样了,形成习气之后,要把它弄平也很困难,何况是我们很长时间串习的习气,想要在短短的时间当中,把它改变成另外一种方式确实不容易。虽然不容易,但是不等于做不到,这个方面我们要搞清楚,一定可以做到。
有时候我们还是需要通过很多的勤作,现在可能还不够勤奋,只要我们的心相续没有改变之前,都说明我们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好。不管我们皈依了四十年、五十年,只要内心没改变之前都说明自己的准备工作还是不够。如果方向对了,可能你的力量、因缘等不具足,还是要继续努力;如果方向不对,闻思就很重要,闻思就是让我们来矫正方向的,就像你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没有路标,自己也没去过,这时导航仪就变得很重要了。
你的导航仪是什么样的?反正越准确、越正常越好。这就相当于闻思,你的方向是什么?修行就是要让导航仪指明方向之后,你要开始真正去走,两者缺一不可。如果方向错了,你再精进也是越离越远;如果方向对了,你串习的时间不够也不行。
第一个,我们的方向要对,必须要依靠导航;第二个,方向正确之后,还要真实去走。从这里到目的地一共一千三百公里,如果方向是对的,不管车好车坏,肯定都要一米一米地去走。不能说我开了几个小时,怎么还没到目的地?因为时间不够,还要继续开,所以只要没到目的地,就说明你做的不够。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我们刚学的时候,转不过这个弯来,总是觉得已经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没有看到成效?我们前面讲了两个原因,一是方向不对,方向不对努力一百年也等于零。就像有些外道,虽然一辈子都在修苦行,但是也没看到什么收获。有些修禅定的人,安住在非想非非想处天,他们以为是解脱道,安住了几万大劫还是等于零,没什么用,方向不对是个大问题。方向对了,虽然我们学了这么长时间,如果见解是正确的,但是你也要继续去做,不管是打坐、供曼扎,或者修五加行等等,在你的相续没有大的转变之前,都说明因缘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地做。做完之后,我们就可以真实的有一个很大的收获。
这里有一种因果关系的抉择,其实和我们的修行方面,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说心的确是可以改变的,但它也很容易受到影响。有时一个很小的影响,就可以让我们花很时间消除,这方面的确不容易。我们要持续修行,不要小看不好的因缘,尽量地减少不好的因缘,应该多集聚善的因缘,再小都不要轻视,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
破他宗非理就是说不可能是这样的,否则身体上面也应该具足这样的功能了。这方面我们已经讲了,而且大恩上师也用了很多例子来证明这个问题。
未完待续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